摘要版
2009.12.24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生命力新聞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水產出版社
全民監督政府資訊公開

苦勞網  

推薦瀏覽
東亞野生物貿易調查委員會
綠色文化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南非護水網SAWAC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環教資訊網
21世紀議程協會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信託基金 保障厄瓜多國家公園免於石油開採

Josh Brousel 攝
【相關連結】

厄瓜多禁止原民區開發石油林木

入侵原始亞馬遜上游 石油公司開採計畫通過

保護厄瓜多雨林 巴西國營石油公司撤銷開路計畫

厄瓜多阻止巴西國營石油於保育區興建石油開採道路
巴西國營石油公司Petrobras原本預計要在厄瓜多葉蘇尼國家公園內興建一條新的連結道路,由於受到保育團體及當地華拉尼印地安人的壓力而暫停,其後,厄更劃設更大保護區將原住民領域也保留下來。

在哥本哈根氣候會談期間,厄瓜多及聯合國進一步合作,表示由於該國受信託基金支持,將可履行保護氣候及葉蘇尼國家公園雨林的計劃。厄瓜多將不會開採公園內蘊藏的該國最大儲量的油源。此基金將由聯合國發展署管理,用途包括:減少因園內開採石油產生的二氧化碳、發展替代能源、保護原住民族、並透國永續社會發展以降低貧窮與社會不公。

精采內文

 
 
  遊牧綠人間:奧特根騰格爾山的雪快溶化

作者:Badamgarav;翻譯:其木格(Chimgee)

蒙古人從遠古時候就開始形成祭拜山、敖包、水的習俗。這也是一種保護自然環境的形式。以前祭拜山跟敖包時會請幾位喇嘛於一旁唸經、進行祭拜典禮。

但是現代的蒙古人破壞了傳統的習俗,不再保護山水,反而毀壞自然環境。各省都選擇風景最美麗的地方舉行「國祭」及那達慕慶典,招來很多馬伕跟摔角手參加。自然風景區如今成了舉辦那達慕的場地。

盛會最後,自然風景區總是充斥酒瓶、塑膠袋、衛生紙等垃圾;美麗的草原也被駛來開去的車轍毀壞碎裂。「國祭」這種新的習俗不是保護天然環境,反而破壞了大自然。因為大官們屢屢舉辦那達慕,造成每年雨水稀少、草原枯乾。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廖靜蕙


幾則來自海洋的消息。台灣再度現身海洋生物界國際舞台!墾丁海域37米深的深海首度發現無脊椎動物海鞘。美國環保組織海洋守護者協會再出手!為了不讓日方監視該會「史蒂夫‧歐文」號干擾捕鯨行動,發射彩彈擊中日方監視船。

台中縣為了改善河川水域污染,全力推動污水下水道系統工程,用戶接管後,家庭生活所產生的各項污水無須再設置化糞池,直接經由收集管線至污水處理廠。而中國氣象局23日在武漢組建橫跨12省市的長江流域氣象中心,負責流域氣象信息匯集和氣象服務兩大職能。

哥本哈根氣候會議落幕,然而透過影像保存,發生的人事物也記錄下來了。找出讓你印象深刻的影片吧!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河川整治上癮症

作者:廖桂賢(美國華盛頓大學建築環境博士生)

人類社會盲目追求土地使用的效率,嘗試了堤防等河川整治工程;而初嚐河川整治的滋味甜美無比,人們也漸漸習慣了不淹水的日子,繼而上了河川整治的癮。但當提防的保護作用消失,痛苦降臨,我們照例對自己開立河川整治的處方;一次又一次,我們以河川整治工程來回應災難造成的社會痛苦。整個社會猛灌著可以逃避現實的「河川整治」烈酒(逃避洪氾平原本來就會氾濫的現實)、吸食著讓人產生錯覺的「河川整治」毒品(以為有了河川整治就可以高枕無憂),讓「河川整治」摧殘著自己的身體(讓河川生態遭受嚴重破壞)。現代社會患的「河川整治上癮症」,讓我們付出了慘重社會、經濟、以及生態環境成本。

精采內文

 
     
  行動參與:2010年台灣環境倫理宣達行動

發起團體: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等

台灣為海島國家,但自然海岸目前仍繼續地遭受開發及破壞。政府預定於明年開發彰化大城溼地,興建國光石化工業區,此開發案將破壞 4,000 公頃 的溼地,而為解決此工業區的用水,政府將再耗費 330 億元,建造大肚溪攔河堰及引水管線,將每日抽水 80 萬噸,是彰化全縣每日民生用水 38 萬噸的二倍多,冬天枯水期,將調撥農業用水或掠奪其他用水,結果將導致濫抽地下水的惡性循環。這一抽水會使大肚溪以南至濁水溪的海岸生態系完全改變,直接衝擊白海豚的生存。國光石化生產的石化原料,主要以出口為導向,在發生戴奧辛鴨、 RCA 癌症、六輕光氣外洩這些事件後,試問台灣繼續發展「錢財團賺,禍害遺留台灣」的產業,破壞了大片的自然溼地、扼殺台灣後代子孫永續生存的環境,值得嗎?難道政府不應省思台灣未來應發展與環境相容、社會生活緊密結合的產業嗎?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網編:詹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