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社會田野調查方法工作坊 歡迎報名參加 | 環境資訊中心

災難社會田野調查方法工作坊 歡迎報名參加

2009年12月24日

時間:中華民國九十九年1月9日(星期六)-1月10日(星期日)
地點: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修齊大樓)七樓會議室
主辦: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協辦: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
補助單位: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
聯絡資訊: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聯絡人︰許喬甯小姐、黃翊綺小姐
電子郵件︰z9712043@email.ncku.edu.tweagester@gmail.com
電話︰06-2757575轉52113
傳真︰06-2766473

活動說明:
整個社會從「金融危機」到「八八」到「H1N1」,這十幾年來已經可以看到全世界都進入了災難社會,整個系統隨時都可能變成一個「大崩壞」。八八是災難社會的案例,從政治經濟到生態,越來越頻繁的發生。人類社會已經進入災難社會,我們的精力、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政府,每個人每天都在面對危機、都在求生,每天都在危機處理問題,而不是在好好、有餘裕地、從容地規劃我們的未來。我們的時間資源都會被災難吸住,每個人都為在為了生存解決危機。

整個社會型態處在為了「生存」下去而過日子,而不再是為了「生活」。不再是由「我」這個人來當主體,而是為了生存,每天要面對困境在掙扎。這就是所謂「災難社會」的一種處境,生活變成一種生存、一種掙扎,危機出來後不得不一直處理、一直處理。

以金融危機為例。很多人從金融危機後的復工、消費力提升等指數,來評估整體經濟狀況,好像經濟復甦後,災難就過去了。但是,其實類似的災難還是會一直發生,因為我們沒有在這之中學到東西,我們對於生產體系的問題沒有解決;像是消費層面,如何去發展更生態的消費方式?如果沒有更細緻地去面對每一個環節與看到環節在實踐上的意義,而且不斷地實踐、調整、實踐,「學習」是不可能發生的。面對金融危機的重建也是如此,不是在恢復過去的消費力與生產力就好了,這樣子的話,大結構還是在,大結構的災難也會一直出現,結果危機還是沒有辦法徹底被解除。經濟重建就是應該要包括日常生活方式、消費方式、生產方式等所有環節的重新整理。

在這樣的情形下我們要怎麼思考?我們該如何記錄這一連串劇變下的生活?去記錄直接承受災難衝擊的人們是如何因應「生存」?若要站在鑑往知今的思維上紀錄災難的始末,我們可以用何種視角來檢視「災難」的出現,思辨出我們的社會結構中哪些錯誤思維、錯誤制度是一而再釀成災難的主因。

本計劃希望能透過工作坊,共同探討災難社會的研究方法、社會共識的溝通平台與地方知識調查方法,擬邀請社會學、方志史、文獻考古、田野口述史研究傑出的學者專家,分享其研究經驗以及研究方法、原則,提供給本校人文、社會、歷史相關領域的研究社群、師生更多的思考線索與實踐方向,甚而期待激發出寬闊真切的研究視野來重新審思台灣社會與文化。

詳情請見:http://blog.roodo.com/taiwanculture/archives/11154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