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家緯(低碳生活部落格志工寫手,綠盟能源與氣候變遷小組召集人)、張瓊婷(英國約克大學環境經濟學博士)
影片/OECD為「美好生活指數」製作的說明影片。(影片出自OECD的Youtube頻道)
長久以來,GDP被視為衡量社會進步與否的最終指標,然而其重「量」不重「質」的侷限,是長久以來國內外關心永續發展人士屢屢倡議的論點,我們亦欣見在本次的總統大選中,各候選人對此均有認知,而連任的馬總統亦提出將要求主計處提出「國民幸福指數」。根據報導
(註1),主計處亦將依循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去年度所提出的「美好生活指數」(Your
Better Life Index),作為台灣幸福指數的參考。
美好生活如何定義
美好生活指數由「生活品質」、「生活條件」和「永續」三者所架構而成,涵蓋住屋、所得、工作、社群、教育、環境、政治、健康、生活滿意度、安適、工作生活間的平衡等11個面向,共以20個指標來衡量
(註2)。在全球一片追求幸福快樂而非消費成長的討論中,這個以經貿為主的國際組織作此宣示,意義非凡。而經貿水準不遜於OECD國家的台灣,若能掌握趨勢,調整公共政策方向,亦是對全民福祉有所裨益。根據報導,目前的主計單位及經建部會僅聚焦於指數的數據來源、國際比較性等議題,卻忽略了美好生活指數的深層意義
(註3)。
以幸福作為公共政策的目標,世人最為熟悉的案例即是不丹,該國國王早在1972年獨排眾議地認定國民快樂指數比國民生產毛額重要。近年來歐洲各國亦有類似發展,如法國總統薩科奇於2009年時,即委託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玆(Joseph
Stiglitz)與沈恩(Amartya Sen
)等學者,提出了專案報告,分析GDP的侷限以及改進的方向
(註4)。而歐盟執委會亦於同年,植基於其2007年時即開始推動的「超越GDP」(Beyond
GDP)大型計劃成果,提出「超越GDP路徑圖」,明確指出應發展可反應環境衝擊以及生活品質的指標,並回饋至政策決策之中
(註5)。英國目前雖是保守黨執政,但首相卡麥隆亦於2010年底宣布將以「生活品質」而非「國民所得」的成長衡量政府的政績。
若回到國際層級,面對今年度6月份將於里約熱內盧舉行的第三次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無論是大會秘書處所提出的協商草稿
(註6),或是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高階小組提出的政策建議
(註7),均明確指出全球最遲應在2015年發展具有共識性的永續發展指標系統,以衡量真實的社會進步程度。
脫節的指數估算與政策規劃
因此台灣政府在欲橫向移植OECD「美好生活指數」時,切莫忽略整體發展脈絡,以及該生活指數上仍有的侷限。OECD所提出的「美好生活指數」涵蓋面向甚廣,但其在環境方面的考量,反是有所缺失的。其在環境衝擊上,僅以10微米以下粒狀污染物(PM10)濃度為指標,忽略了能源、水資源、水污染、氣候變遷等項目。因此欲檢視環境品質與國民幸福之關聯性時,應尋求其他指標的整合,不應侷限於此。但即使只以此項目為依據,目前列入評比的OECD國家,其年均值是22ppm,而台灣2010年的PM10年均值是57ppm,比目前排名中的最後一名土耳其還差
(註8)。
另在勞工權利部份,該指標中提出工作與生活均衡度(Work-Life
Balance)此項目,其中涵蓋了工時、育有孩童的婦女就業率以及休閒與個人時間三個細項,名列前茅的都是北歐國,日韓均在倒數五名內。而以長工時聞名的台灣,這個項目上的績效,也將註定倒數
(註9)。
而前述顯而易見的問題,是不需等待主計處彙整完各部會所提供的數據後,便可直接採取具體作為。但更令人憂心的是,過往經驗顯示政府甚少著墨於GDP以外的指標系統。
事實上,目前台灣既有兩個具有超越GDP性質的指標系統:永續發展指標以及綠色國民所得帳。前者是就環境、社會、經濟各層面的表現,逐年檢視台灣是否有持續往永續發展此目標前進。後者則是將污染物排放與自然資源耗用所造成的質損與折損,加以貨幣化。
依據永續發展指標的評定結果,2009年時,台灣在生態資源以及社會壓力上均是屬於悖離永續發展的狀況,而主要因素是天然海岸與農耕地不斷流失、貧富差距擴大等
(註10)。環境外部成本方面,依據綠色國民所得帳最新的結果,2010年台灣環境外部成本達到836億,相較2009年增加1.2%,約佔GDP的0.61%左右
(註11)。相較於國際上最新發展,台灣不論在永續發展指標涵蓋類別或是綠色國民所得帳估算方法,均待改善。例如綠色國民所得帳上未涵蓋重金屬等有害空氣污染物以及溫室氣體排放,將導致環境質損的低估。但更令人憂心的是,未見到預算分配與政策方面有何具體回應。當行政與立法部門於討論能源稅或勞工安全法令時,爭論的仍只是對工業生產成本的影響,而非整體性的思考台灣的永續競爭力。
成長與繁榮的反思
前述指標發展脈絡以及具體政策回應等兩方面,是各部會在彙整美好生活指數所需基礎資料之外,更應思考的重點。但無論是「超越GDP」或是「幸福國度」的討論,其最終的目的是要促使社會重新思考「經濟成長」的意義。而在歐盟方面,甚至以推動經濟反向成長(economic
degrowth),以促進生態永續以及社會公平為主題,舉辦了兩屆學術研討會
(註12)。而曾任英國永續發展委員會首席科學家的傑克森(Tim
Jackson) 教授所出版的《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Prosperity
without Growth
)一書,亦在台灣引起廣大迴響。因此當本次內閣一方面以「富民經濟」為施政目標,另一方面又高喊要追求國民幸福的同時,唯有除去對傳統物質繁榮的執迷,才有可能達到真正創造人民幸福的永續經濟體。
【註釋】
1. 聯合報
幸福指數 擬參照OECD 2012.02.07
2. Your
Better Life Index/美好生活指數
3. 聯合晚報
幸福到底是什麼?指數怎麼訂?2012.02.07
4.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social progress - Following up
on the Stiglitz Report [連結]
5. Communication from the
Commission to the Council and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 GDP
and beyond : measuring progress
in a changing world.[連結]
6. UNCSD, The Future We Want -
Zero draft of the outcome
document[連結]
7. UN High-level Panel on Global
Sustainability, Resilient
People, Resilient Planet: "A
Future Worth Choosing"
8. Your Better Life Index - Environment
9. Your Better Life Index - Work-Life
Balance
10. 2009年台灣永續發展指標評量結果 [下載]
11. 主計處,2011,2010綠色國民所得帳 [連結]。
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nomic Degrowth for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and Social Equity[連結]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