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夫市集的下一步?從台大有機農夫市集事件談起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農夫市集的下一步?從台大有機農夫市集事件談起

2012年02月22日
本報2012年2月2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台大農夫市集稻草人招牌可看出曾有過的風華,現已不復見。(網路照片)去年5月開辦的台大有機農民市集,卻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倉促收攤,此舉不但引發農民不滿,也令消費者錯愕,近日甚至發生農民與校方對峙的場面,讓有機農民市集經營管理的問題浮上檯面。

據了解,此事凸顯農委會推動計畫過程粗糙,而主辦者(如台大)若只是應付了事,而農民也只以參與者身分參加,類似的問題將層出不窮。

台大農場:市集惹眾怒

位於台大農場一角的市集,原本每週六都會聚集約40位農民,擺設21個攤位供專程或路過的民眾新鮮無毒的農產品,去年底卻決定停辦,校方要求農民撤出。

台大農場總務股長沈志誠表示,開辦期間,不斷有師生反應該處髒亂、停車不便,噪音等環境問題,甚至草皮受損,垃圾,車輛的進出影響校園原本寧靜的氣氛。去年底開兩次會,決定以內部設備、設施不足為由停辦,開完會也立即通知農民,並為了顧及農民權益,延辦到今年1月底。農場雖提替代方案,但農民不接受,因溝通不良才會發生近日一連串憾事,他也為此事致歉。

台大穀雨社主辦的彎腰生活節雖然去年已經商借一整年場地,也遭池魚之殃,二月份停辦。沈志誠表示,農學院認為學校原為公共資源,基於公平原則,不應讓少數農民長期無償使用,有機農民好幾百位,不應獨厚這幾位,而應鼓勵有機農民都能來設攤,「院長即表示,是不是每3個月輪流換不同農民來設攤」。他說,目前市集的農民組織既不願承認開辦期間對於台大校園環境的影響,也不願讓其他農民輪流設攤。

校總部更因此事未處理得宜,總管理處決定停辦相關的市集活動,連農藝系推動的彎腰生活節也遭池魚之殃。

而遭農民質疑開放慣行農法市集,年初在校園內舉辦的農產展,沈志誠解釋是桃園縣政府租借場地辦的活動,與台大農場無關。台大農場將繼續秉持鼓勵有機耕作的精神,重新檢討後出發。

對於校方說原生樹種遭破壞、弄髒廁所,農民表示遭栽贓。來自屏東的農民林敏祥即表示,有機耕作的農民都很愛惜環境,怎麼可能去破壞環境?

根據熟悉內幕的人士表示,有機農夫市集是台大前任農學院長,也是現任農委會主委陳保基任內積極推動的計畫,成立之初,百般拜託,才招募了現在這些農民願意每周不辭辛勞來設攤。

農糧署:建立管理機制很重要

台灣有一些民間自力市集,完全靠自己籌募經費,強調自立自主。圖為中部頗負盛名的合樸農學市集放在門口讓消費者很快了解市集的公告。有機農民市集是農糧署為了推動有機農業,積極鼓勵各地成立,也提供經費給大學辦理有機農業市集,農委會農糧署資材組組長翁震炘說明,去年補助66萬給台大農夫市集添購所需器材與設備,今年台大並沒有申請補助。對於台大近日的風波,他認為開辦初期與農民的磨合難免有些爭執,但幾個成功的案例都指向發展良好的管理機制。

「中興大學相對的做得非常好,已經上軌道,一開始也是吵吵鬧鬧,現在已有很好的機制,每攤農民都從所得提撥5%公基金運作,聘請專業管理人、行政人員以及工讀生。」翁震炘說,未來將加強有機農夫市集管理,提供多元管道行銷有機農產品。

經營者:論斤秤兩的商業行為難持久

但根據記者訪談另一位具有多年經營市集經驗的管理者吳先生(化名),則直接點出「台大這樣的結果是可預見的,本質上就是商業行為,若不改變,遲早出問題」。而農委會在推動計畫時,也不宜躁進,最好能步步為營,避免急就章式的籌辦。

吳先生進一步表示,台大是金色招牌,光靠這塊招牌,不需要宣傳就能吸引足夠的客群以及利益。「但農民理解到需付出的代價嗎?」他質疑「到底台大辦有機農民市集是辦真的還是玩假的?主辦者有心嗎?或是視為苦差事應付了事?」現在農民來了,消費者也來了,事情卻演變成這樣,到底誰得利?

釐清目標凝聚共識辦市集

有機農業市集強調參與與連結,讓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有互動的機會。他以本身的經驗出發,市集的開辦宜釐清出發點是什麼,應與農友以及校方溝通,取得共識,讓每個人都認同再辦,而不是迫於「別的學校都辦了,或為了維繫與農委會的關係」,只好來辦;而且經驗需靠累積、長久耕耘,不要急功近利,想要很快的看到成果。

他也建議市集經營不要太依賴外部的經費,要能「斷奶」,才能長大茁壯。他以目前經營的市集為例,半年後即由農友自己繳公基金購買需要的器材設備,而且全部都歸公,非歸私人所有。

而能到達農民願意為這個市集付出,是需要時間累積,以及一開始的規劃架構、花時間與農民溝通,而且每次市集帳棚都是自己搭自己拆,農民就是當老闆,而非某處有市集,農友抱著只是來參加的心情,結果你是你,我是我,只是參加,沒有參與也沒有連結。

「這需要花時間形成共識,但台灣似乎都是先辦了再說。」他說,之前也有某校農學院找上門要合作,但到了總務處就被打回票,因此他婉拒這件事,他認為等到校長找上門,應該就代表已取得全校的支持,也就是時機成熟了。

公民參與精神募農友

台灣農村陣線積極推動的小農市集彎腰生活節也遭池魚之殃。對於台大農場表示,應該每3個月換不同農民輪流辦,他感到驚訝,「每3個月換一批農民,到底要怎麼管理?怎麼溝通?」認為這是象牙塔式、完全不知民間疾苦的做法。

他認為可以設門檻募集理念相同的農友,這門檻可以是具創意的,例如每個月繳交20小時的時間,就有人力處理庶務,或者以每個小時100元換算,以一個月2000元等值的蔬果聘僱工讀生,以物易物換取勞務,而且由農友支出的方式,將更符合公民社會的規則,而非僅是商業行為。吳先生解釋,以蔬果換勞務,這就是社區代幣。

此外,為了鼓勵支持社區型農耕並縮短食物里程,也應限制由區域範圍內的小農參與。當農民當自己的主人,有機農民市集也不是以商業行為為主,參與與連結感才會出來。

※ 本文同步刊載於上下游News&Market新聞市集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