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7.14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大肚溪口、崙尾外海 目擊台灣白海豚


台灣永續聯盟連續三年調查台灣西海岸的台灣白海豚分布情形,11日分別目擊到兩群白海豚優游海中,根據膚色判斷,成豚、亞成豚與幼豚都有,初步估計約有10隻或11隻。永續聯盟秘書長張恒嘉表示,當天目視判斷僅能看個大概,須詳細比對影帶與照片記錄中的背鰭等特徵,才能進一步歸納出確切準確的數量,以及辨識出個體。

這次調查行動由船齡12年的尖再發柒號擔任調查船,船長洪昆仲眼力好,經驗老到,常常最先發 現白海豚的蹤跡,一旦發現跡象後,會特意放慢船隻速度,引擎轉小,避免誤傷海豚,不像其他船家,大多只照顧乘客拍照需求,看到白海豚先衝過去再說。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第二屆白海豚盃路跑賽 918上路

用熱情呼喚,尋找台灣白海豚的美麗身影

給白海豚股東們的一封信

愛海才女陳綺貞 認股搶救白海豚

【氣候變遷Q&A】(7) 何謂史登報告(Stern review)?

本報2011年7月14日綜合外電報導,陳巾眉編譯,蔡麗伶審校

《史登報告報告:氣候變遷對於經濟的影響》(The Stern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發表後,影響深遠。此份報告由當時的英國財務大臣布朗( Gordon Brown)所委託,尼古拉斯史登爵士(Sir Nicholas Stern)撰寫。史登爵士是經濟發展學權威專家,曾任世界銀行的首席經濟學者,是他擔任過眾多的角色之一。

史登爵士以及他的團隊針對以下議題研究:「氣候變遷對於經濟的影響」、「穩定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以及對於氣候變遷的調適與創造低碳經濟的政策挑戰。

此份報告提出警告,若是忽視氣候變遷的影響將會在本世紀末減少全球GDP將近20%。為了避免此風險,應每年付出全球GDP的1%,立即採取行動減緩氣候變遷。

精采內文

環球360°∣棄島而逃

作者:葛列格里•瓦尼爾(哥倫比亞法學院氣候變化中心副主任)

2008年12月,在太平洋中部,接二連三的海浪伴隨著這個季節最高水位的潮汐,吞沒了馬紹爾群島共和國首都馬朱羅的環礁。海浪淹沒了公路與低窪地帶的房屋,迫使當地進入緊急狀態,讓這個經濟總量為1.61億美元的國家遭受了超過150萬美元的損失。

這樣的災難並不是第一次降臨,馬朱羅建城以來就一直在與每十年一遇的特大潮汐災害抗爭。然而,隨著全球碳排放有增無減,海平面上升與熱帶氣候問題頻發,越來越嚴重,潮汐災害也與日俱增。如果是隔幾年遭一次災,馬紹爾人還能承受,可要是每幾個月一回,他們就不堪重負了,很有可能(幾乎已經成為既成現實)的是,到本世紀末,他們將無法生存了。這些事實提出了嚴肅的問題,這些國家將如何繼續生存,人們將需要遷居,他們又能得到什麼保障。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賴品瑀


今天頭條那麼多白海豚的照片,相信大家一定都很羨慕,想要親眼目睹吧?但由於白海豚的數量非常少,目前出海觀測都是為了研究調查,還沒有開放這樣的旅遊行程讓大家都能參加。不過別失望,我們還是可以在陸地上持續守護牠們。9月18日就是第二屆台灣白海豚盃路跑賽了,強健自已的身體,更愛護環境,大家一起報名參加吧!金門國家公園發現,民眾在慈湖水域佈網捕捉魚、蝦,嚴重破壞慈湖生態環境,因此著手清除湖內漁網,這個行動的受益者不只是1萬多隻來金渡冬的鸕鶿,相信生生不息的生態也對當地觀光大有幫助。愛護野生動物的意識也在中國抬頭,知名購物網站淘寶網由於廣大的網友意見,捕鳥工具下架了。可見勇敢表達,每個人都可以改變世界。去年717的各界相挺農民的大團結,似乎沒有得到政府當局應有的回應,因此本週末716大家又將重回凱道,繼續抗議政府浮濫土地徵收。為此昨日行政院長吳敦義緊急接見農陣代表,然而他並沒有拿出誠意來傾聽與溝通,讓與會者倍感失望。

威爾斯科學家發表,昆布在7月時含有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最高,是很適合的生質燃料原料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橘逾淮為枳 談台灣的綠領就業

作者:趙家緯(低碳生活部落格志工寫手,綠盟能源與氣候變遷小組召集人)

「橘逾淮而北為枳」,是每當引進國際上新興環境治理概念時,最令人擔憂的狀況。而台灣「綠領就業」(Green Job/ Green-Collar Job)的推動,因著「將綠領就業窄化成綠能就業」、「欠缺綠能就業與能源政策的回饋」、「濫竽充數的綠能就業機會」等三重落差,正面臨此危機。

依據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的定義,所謂的綠領就業是指在「減少能源與物質的消耗」、「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使廢棄物產量與污染物排放量最小化」以及「保護生態系統」四大領域中,所創造的就業機會。因此綠領就業並不會受到產業類別、企業型態或是城鄉發展差異所限制(*1)。因此在德國從事住宅節能設計,或是在台灣從事太陽能光電板的製造,甚至在哥斯大黎加從事森林保育巡守,均是屬於綠領就業的類別。但在台灣,綠領就業卻被狹義窄化為僅剩「綠能以及節能產業」而已。

精采內文

 

大肚溪口、崙尾外海 目擊台灣白海豚

本報2011年7月13日台中訊,莫聞報導

台灣永續聯盟連續三年調查台灣西海岸的台灣白海豚分布情形,11日分別目擊到兩群白海豚優游海中,根據膚色判斷,成豚、亞成豚與幼豚都有,初步估計約有10隻或11隻。

 

記者與調查人員當天上午07:00從梧棲漁港出發,向南航行,上午分別在大肚溪口與崙尾外海水道附近,10-15米深處發現中華白海豚,船隻駛至六輕折返掉頭,下午風雨交加,調查人員回到大肚溪口附近時有一次目擊紀錄,但因視線不清,未能拍攝到畫面。

 

台灣永續聯盟秘書長張恒嘉表示,由於當天海象尚不是最佳狀況,白海豚躍出水面的時間不長,目視判斷僅能看個大概,須詳細比對影帶與照片記錄中的背鰭等特徵,才能進一步歸納出確切準確的數量,以及辨識出個體。

 

台灣白海豚為中華白海豚在台灣西海岸的獨立種群,幼豚膚色呈灰黑或黑色,成長時慢慢會褪成灰色斑點,成熟時會轉呈粉紅或純白,因此其英名也稱粉紅海豚(pink dolphin)。據研究,目前不到100隻,其動物行為與習性,專家尚未能全盤掌握,目前多參考香港方面的研究資料。

這次調查行動由船齡12年的尖再發柒號擔任調查船,張恒嘉說,會挑選這艘船,主要是看重船長找尋白海豚的經驗,以及他對白海豚友善的駕船行為。

船長洪昆仲自幼即跟著父親跑船,其漁船平時承攬海釣釣客包船,和台灣永續聯盟則有多年合作經驗。張恒嘉介紹說,洪昆仲眼力好,經驗老到,常常最先發現白海豚的蹤跡,一旦發現跡象後,會特意放慢船隻速度,引擎轉小,避免誤傷海豚,不像其他船家,大多只照顧乘客拍照需求,看到白海豚先衝過去再說。

洪昆仲說,每艘船都有獨特的引擎聲音頻率,白海豚會認得那些船隻不會傷害牠們。他說,白海豚喜愛嬉戲,如果天氣更好,會看到牠們在船邊躍出海面、逐浪,而這次只能看到牠們短暫游出水面,最多不會超過五秒。

洪昆仲也說到,白海豚數量的確逐年減少,10年前,在漁港附近就能看到海豚,常常也一看到就是四、五十隻,現在能看到的數量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根據跨國學術團隊的研究,台灣白海豚面臨的五大威脅因素包括:棲地破壞或消失、水下噪音、淡水資源減少、污染以及不永續漁業,亟需加以保護。農委會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5月召開審查會議,已確定將針對白海豚劃設「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惟確切範圍尚未定案。

喜歡這篇報導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需要您的幫助

Top

 

【氣候變遷Q&A】(7) 何謂史登報告(Stern review)?

影響深遠的史登報告 檢視氣候變遷對經濟的影響 本報2011年7月14日綜合外電報導,陳巾眉編譯,蔡麗伶審校

※何謂史登報告(Stern review)?

史坦恩爵士。圖片節錄自:英國衛報報導。《史登報告報告:氣候變遷對於經濟的影響》(The Stern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發表後,影響深遠。此份報告由當時的英國財務大臣布朗( Gordon Brown)所委託,尼古拉斯史登爵士(Sir Nicholas Stern)撰寫。史登爵士是經濟發展學權威專家,曾任世界銀行的首席經濟學者,是他擔任過眾多的角色之一。

史登爵士以及他的團隊針對以下議題研究:「氣候變遷對於經濟的影響」、「穩定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以及對於氣候變遷的調適與創造低碳經濟的政策挑戰。

意簡言賅對此份數百頁的報告作出結論如下:

「種種證據顯示,若忽視氣候變遷的影響將會危害到經濟發展。我們接下來數十年間的所作所為,可能會對經濟與社會活動造成極大的危害,直到本世紀末或是下世紀,所造成的影響程度相當於20世紀初期的世界大戰與經濟大蕭條。並且將難以或是無法改變這些情勢。就長期的政策效益而言,應該對於氣候變遷採取適當的行動,而且這些行動並不會阻礙無論是富國或是窮國的發展。越早採取有效的行動,成本效益越低。」

更具體而言,此份報告提出警告,若是忽視氣候變遷的影響將會在本世紀末減少全球GDP將近20%。為了避免此風險,應每年付出全球GDP的1%,立即採取行動減緩氣候變遷。

雖然在2008年,史登宣稱此份報告低估了氣候變遷影響的速度與一些嚴重問題的影響範圍,修正建議為每年應付出全球GDP的2%。儘管如此,史登的分析指出,忽視氣候變遷所付出的代價遠大於立即採取行動。

※【氣候變遷Q&A】系列:

► (1) 氣候變遷是怎麼一回事?人類就是禍首嗎?

► (2) 什麼是溫室效應? 近代有過全球降溫嗎?

► (3) 樹木、森林和氣候變遷有什麼關聯性?火山噴發如何影響氣候呢?

► (4) 氣候變遷會造成什麼樣的經濟損失?何謂京都議定書,它又造成了什麼改變?

► (5) 什麼是二氧化碳當量(CO2e)與全球溫暖化潛勢(GWP)? 人類製造出來的主要溫室氣體有哪些?

► (6) 何謂碳排放交易系統,真的能夠減緩氣候變遷嗎? 哪一種產業或活動產生最多的二氧化碳?

► (7)  何謂史登報告(Stern review)?

► (8) 氣候變遷有可能是好事嗎?(7月21日出刊,敬請期待!)

※資料來源:英國衛報報導

Top

 

環球360°∣棄島而逃

作者:葛列格里•瓦尼爾(哥倫比亞法學院氣候變化中心副主任)

2008年12月,在太平洋中部,接二連三的海浪伴隨著這個季節最高水位的潮汐,吞沒了馬紹爾群島共和國首都馬朱羅的環礁。海浪淹沒了公路與低窪地帶的房屋,迫使當地進入緊急狀態,讓這個經濟總量為1.61億美元的國家遭受了超過150萬美元的損失。

圖為大浪襲擊南太平洋小島Kiribati (來源:綠色和平 )

這樣的災難並不是第一次降臨,馬朱羅建城以來就一直在與每十年一遇的特大潮汐災害抗爭。然而,隨著全球碳排放有增無減,海平面上升與熱帶氣候問題頻發,越來越嚴重,潮汐災害也與日俱增。如果是隔幾年遭一次災,馬紹爾人還能承受,可要是每幾個月一回,他們就不堪重負了,很有可能(幾乎已經成為既成現實)的是,到本世紀末,他們將無法生存了。這些事實提出了嚴肅的問題,這些國家將如何繼續生存,人們將需要遷居,他們又能得到什麼保障。

今年五月底,全世界的法律與政策專家們齊聚哥倫比亞法學院,共同商討又全球氣候變化——尤其是海面上升給島國帶來的越來越嚴重的問題。就這個問題,哥倫比亞氣候中心的副主任、討論小組成員瑪麗•愛琳娜•卡爾特別點明了科學上的共識:假如不採取任何恢復工作,隨著時間的推移,馬紹爾群島與世界上其他低海拔的島國都將失去生機,這個安全隱患已經嚴重到無法忽視。海平面上升降問題在太平洋與其他海島區域十分明顯,這些地區的氣候條件越來越惡劣,如我們所知道的「國王大潮(King tide)」與「聖嬰現象(El Niño)」等,幾乎淹沒了這個國家的基礎設施,切斷了淡水供應,當地生態系統都遭到破壞。

為了強調這些問題的嚴重性與整體調整的重要性,卡爾提出警告,就算現在開始每個人都停止溫室氣體的排放,「接下來的1000年中氣溫仍會持續升高……哪怕只是因為水體的升溫,在2100年到來時我們的海平面會升高一公尺」。

這讓我們面臨著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假如這些島嶼無法居住,這些國家將面臨著什麼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訪問學者詹妮•葛魯特-斯圖騰伯格就這一點說:「國家的存在在國際法中受到效力原則(該國是否有領土、人口、政府與獨立性)和另一條相互制衡的原則即法律原則的雙重制約……這表明,某個國家的消亡並不能違反國際法的一些基本規則,這就叫『強行法』。」

換句話說,這些國家將很有可能滿足不了對於立國的一些傳統要求——如永久性的領土與人口等,但其他國家將基於公正而繼續承認它們的國家地位(事實上依照法律它們也應當這樣做),這就意味著其作為一個國家的指標將被保留。夏威夷大學學者瑪克辛•伯克特概述,通過一些異地的安排,將極其有效地做到以上的情況,因此各國的代表們能夠管理與分配國家資源給分散的國民。

這些資源的數量主要依賴於該國繼續繼承領海權的能力,其能夠提供關鍵的漁業與礦業所有權。按照目前的《海洋法公約》(LOSC)及《專屬經濟區法》(EEZs),從一個國家低潮期海岸線算起200海裡(略多於370公里)以內的海域,其開發與資源利用權都歸屬該國。然而,該公約沒有明確永久性的邊界問題,因此傳統的專屬經濟區會隨著海平面上升而隨著海岸線後退。

這些小島嶼國家更關心的是,它們最重要的領海——大約4萬平方海哩(約13.7萬平方公里),在失去了島嶼之後也將岌岌可危,因為《海洋法公約》顯然不承認那些不適宜居住的礁石擁有領海範圍。就這個問題,喬治華盛頓大學的大衛•弗裏斯通認為,已有先例,人造島嶼可以得到現有的權益,其中最有名的是日本將一塊岩石改造成了可算作領土的沖ノ鳥島(Okinotorishma),以此為基礎向南擴展領海區域。之後其他國家紛紛效仿,因此為了公平起見,沒有人會反對那些小島嶼國家出現類似情況時應得的權益。

假如某個小島嶼國家變得無法居住了,該國居民就不得不遷移到別處,然而究竟何去何從還不得而知。不幸的是,對氣候移民的國際保護工作並不會提供更多的保障:《1951年難民公約》定義中的難民法並不適用於氣候移民(儘管後來的闡述協議也可能會適用于非洲與美洲的此類情況);此外,沒有任何國家有接受此類移民的國際義務。同時,在美國與歐洲的環境災害受難者保護所都是暫時的,無法提供長期居所。對此,紐約大學的法律教授卡特里娜•韋曼說道,這些國家現在最好的選擇應該是與潛在的目標國家建立協定與往來關係,讓對方出於其他原因與目的接受移民。一些國家的國內移民法也會派上用場。

另外,國際機構也可以提供更多的援助以支援因為氣候原因而流離失所的人。一些老牌的機構已經參與到其中,包括國際移民組織,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等。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也著手組織重新安置的活動。在去年的坎昆氣候談判之後,這些工作更加突出,坎昆會議上大家認識到「在國家、地區以及全球範圍內……促進在因氣候變化造成的移民問題上相互理解、協調與合作的辦法」的重要性。正如澳大利亞律師伊洛納•米羅爾所說,UNFCCC也許可以將私有基金與保險保障等用於弱勢群體。

如果有人不得不重新定居,許多人認為他們應該得到與災害損失相應的補償。然而,此類訴求的相關權力尚不清楚。實質上,有好幾種可能的情況可以違背國際法,包括違背UNFCCC的條例規定、人們的自決權、世界遺產公約有關「自然和文化遺產」的相關義務、以及侵權理論與其他領域的法律等。迪昂•別勒克說,一個有意思的可能性,是基於海洋酸化聲明,海洋酸化問題會殺死熱帶珊瑚種群,損耗魚類儲量並可能進一步削弱珊瑚環礁的物理穩定性。

更困難的是:假使可能實施補救措施,哪個法庭可以接受這樣的訴求並實施補救?國際法庭是聯合國最主要的法律機構,但是其權力有限。某些條約,包括《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等,會提供相關的諮詢委員會來關注此類事件。但在主要排放源的問題上,國內法庭的作用也很不明晰;美國的《外國人侵權法案》成功地阻撓了外國人向法庭求助。

然而,至少有一個成功事例,密克羅西亞聯邦曾在捷克共和國的法院上成功地起訴過有關碳排放源的問題,即針對一項在無法承受跨國環境污染的地區建立火電站的提議,而做出環境評估。這一訴訟案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捷克的政策允許外國人進入本國的法庭,而類似的情況在歐洲及全世界範圍內都實屬罕見,這位建立司法管轄權方面提供了更多選擇的空間。

假如安置工作已經無法避免,這個過程必須得到很好的組織。英國金斯頓大學的布拉德•布里茲強調說,實際運行之前必須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而且應該注重保護物質與金融安全、以及文化規範。而且必須規劃基本的住房與生活配套設施。

同樣重要的是,重新安置的國家與接收他們的國家之間的政治關係需要調和,以及社區居民與遷入國家之間的關係需要定位,以及他們如何參與規劃工作。從阿拉斯加紐托克村民的重新安置經驗來看,當地的社區領導成功地組織了安置工作,與之對比的是,如查戈斯等島嶼居民的安置工作就沒有那麼順利了,這表明社區參與對轉移安置工作的成敗起決定作用。這種參與如此重要是因為新成立的社區不僅是為人們提供住房,還要提高生活品質並維繫重要的家族與社區體系;社區領導人們必須全面綜合地策劃他們的遷居進程。

要在這個變化萬千的世界中做好準備,小島嶼國家就必須跟進現狀,在行政上準備好應對海平面升高以及可能發生的遷徙。在五月的會議上,賈斯汀•羅斯提交了一份在進行的組織島嶼社區的專案總結,內容包括適應工程(如建設抵禦海水氾濫的防護工程等)、教育計畫,以及優秀長期計畫的直接激勵機制等。此類工作應該大力開展。在社區教育與發展之外,國家需要建立貧困體系,以評估地貌變化、制定預算的優先專案、建立有目標的保險機制從而降低個人損失,以及最重要的一點,教育國民準備好應對將來可能會發生的遷徙與重置。

然而,本質上,這是一個全球性事件,要解決問題所產生的負擔理應由世界上最大的排放源承擔。當地的人們無辜至極,他們創造的文明卻在不久之後要沉沒在海洋之中。他們應該試著通過立法改革與積極計畫來減輕這些變動帶來的痛苦——他們需要幫助。幫助他們應對這個世界,我們義不容辭。

相關連結:

海平面上升的警報 2009年3月10日

日益升高的危險浪潮 2007年4月10日

氣候變化前線上的小島嶼國家 2009年2月3日

※文章來源:www.guardian.co.uk
衛報新聞傳媒有限公司2011年版權所有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11年7月11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Top

 
 

第二屆白海豚盃路跑賽 918上路

本報2011年7月7日台北訊,實習記者陳瑋駿整理報導

第二屆台灣白海豚盃路跑賽,將在9月18日(星期日)上午6點,於彰化芳苑白馬峰普天宮舉行。這是繼黑皮盃(黑面琵鷺盃)之後,台灣第二個以保育動物為主題的路跑活動,凸顯強身與環境健康本為一體,以路跑替弱勢動物發聲的意義。

最近由於國光石化開發案,彰化溼地與中華白海豚的危機,備受各界關注。去年,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響應國際生物多樣性年,主辦第一屆白海豚盃路跑賽,吸引了約1200人報名參與。今年,彰化環盟將以「守護國寶濕地、保育白海豚」為主題,再次邀請全國民眾齊聚彰化海岸,一面慢跑,一面感受國寶級溼地的美,認識素有「台灣媽祖魚」之稱的中華白海豚,強健自身與台灣環境的體魄。

主辦單位表示,除了趣味路跑賽之外,今年有更多周邊活動:剖蚵體驗、採蚵牛車體驗,感受當地人最貼近自然的討海生活;逛逛樂活NGO市集、海濱市集,品嘗尚青ㄟ烤鮮蚵;除此之外,當天還有濕地攝影展、白海豚紀錄影展,以及潮間帶導覽等活動。

本賽事由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等單位舉辦,完整活動訊息,詳見活動報名網站

Top

 

維護生態資源 金門慈湖除漁網

摘錄自2011年7月13日中央社金門報導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7月13日表示,為維護園區慈湖水域生態資源,自即日起展開清除湖內漁網行動,期能豐富金門的生態觀光環境。

金管處表示,位於金門西北角的慈湖特別景觀區原為一處海灣,因戰略需要築堤成湖,現屬半封閉鹹水域,由於適於水產生物生長,為鳥類提供豐富的食物資源,成為鳥類群集重要棲息地,每年約1 萬多隻來金渡冬的鸕鶿,為金門打響賞鳥天堂、生態保育島的美名,並成為生態觀光資源。

不過,金管處發現,最近有民眾在慈湖水域佈網捕捉魚、蝦,嚴重破壞慈湖生態環境。

金管處指出,在慈湖水域佈設網具捕捉水產動物,將會形成食物鏈上的競爭與破壞,進而改變生態環境,破壞鳥類棲息環境。

金管處說,為確保慈湖生態資源,自即日會同國家公園警察大隊金門警察隊展開清除漁網行動,希望民眾配合,營造生生不息的生態觀光環境。

Top

 

淘寶迫於輿論 兩日內將下架全部捕鳥工具

摘錄自2011年7月13日四川新聞網四川報導

接四川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報告,中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昨日迅速跟進,與淘寶網方面進行接洽。下午6時30分,淘寶網向成都晚報記者確認,已經要求賣家在兩天內自動將捕鳥工具下架,兩天後如果還有,就實行強制下架!

淘寶網公關部趙景鵬回復中國野保協會,捕鳥工具已全部撤掉。但是到下午5時,在淘寶網上以捕鳥為關鍵詞,依然能搜索到2930件相關物件。10分鐘後,趙景鵬主動致電作出更正:我們看到新聞,已向全部賣捕鳥工具的賣家發出通知,要求捕鳥工具在兩天內下架。趙景鵬表示,通知是通過內部管理系統發出的,公眾在網站上無法看到,而如果兩天後依然捕鳥工具售賣,就將由網站方對捕鳥工具實行強制下架。

如果違反了關於動物保護法律的明文規定,承擔行政責任也是當事人為其違法行為買單的表現之一。必要時,野生動物保護行政部門可以按照行政合理性的原則,禁止該類禁用工具出售。

新浪四川推出的網絡調查結果顯示:77.2%的網友認為捕鳥工具在網上大賣,太殘忍了,傷害野生動物,所以應該禁止;但另有13%的網友認為網上賣捕鳥工具不成問題。更多網友還表達了對淘寶之前的不作為的憤慨。

Top

 

吳敦義見農陣 發語詞說了五次「媽的」

本報2011年7月14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朱淑娟報導

攝影:陳錦桐。716農民將重回凱道,抗議政府浮濫土地徵收,13日下午行政院長吳敦義緊急接見農村陣線代表,會後台北大學副教授廖本全轉述接見過程中,吳敦義的發語詞小小聲說了近5次「媽的」,而且還指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日前上談話性節目所言讓他「極為不爽」。最後跟農陣撂話,等紛擾的七月過後要跟他們「華山論劍」。

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表示,臨時接到行政院通知,表示吳揆希望13日約見「堅持土地正義、力抗搶水圈地」716農民重返凱道行動代表。農陣秉持溝通原則,由「捍衛農鄉聯盟」會長劉慶昌、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律師詹順貴、台北大學副教授廖本全、蔡培慧等五人面見吳揆。

他們向吳揆提出,土地徵收條例應立即修正,並要求未來除了不能徵收特定農業區土地外,新版土徵條例應強化土地徵收的「公共利益」、「必要性」前提,同時現有爭議的土徵案件應立即停止,重新檢討。

不過吳並未承諾具體修法期程,僅要求內政部於七月過後與民間團體「華山論劍」。對此台灣農村陣線表示不滿,早在去年11月12日農陣已當面向吳敦義提出民間版修法版本,當時吳要求內政部參酌民間版意見加速修法,如今土徵法修法草案還出不了行政院大門,所謂「華山論劍」所指為何?

攝影:陳錦桐。農陣成員指出,行政院、內政部都曾經承諾將土地徵收條例修正案列為立法院上會期優先法案,但行政院版本至今未出爐,黨團立委還曾兩度杯葛民間修法草案付委,政府誠信何在?詹順貴呼籲吳揆信守承諾。

廖本全指出,針對大埔還有四戶未解決個案,吳敦義當面請營建署長葉世文邀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委員現勘,不過葉世文說:請行政院秘書長打電話給苗栗縣長劉政鴻。針對大埔案,都委會程序已走完,能否再開門審查還是未知數。其他個案吳也表示要再溝通,但都未具體承諾。

綜合與吳敦義對談的種種,農陣認為吳敦義此次找他們來不是要溝通或表示誠意,而是要來跟他們「訓話」。農陣表示,農民爭的不只是個案的圓滿解決,而是要求落實土地正義可長可久的制度。

廖本全表示,行政院並未肯定農業,還是以發展、開發為主,如此一來土地徵收還是一個好用的工具,而土地徵收條例一日不動,浮濫的土地徵收就不會停止,但他認為行政院並沒有思考這些問題。

農陣宣布,為了堅持土地正義,本周六(716)農民將重回凱道。

※本文同步刊登於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Top

 

七月的昆布 最適合提煉生質燃料

摘譯自2011年7月5日ENS蘇格蘭,格拉斯哥報導;段譽豪編譯;蔡麗伶審校

掌狀昆布(Laminaria digitata)又稱為昆布,攝於威爾斯,安格爾西(Anglesey)。圖片來自: Wikimedia Commons / Stemonitis 攝影。威爾斯的科學家在7月4日的一場科學會議中說,沖上威爾斯海岸上的大片海藻可能是未來極具潛力的生質燃料,尤其是在夏天進行採收。

科學家在實驗生物學會年會(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Biology Annual Conference)中,對與會者表示,掌狀昆布(Laminaria digitata)可能成為以陸上植物提煉生質燃料的重要替代品,不過隨著季節的不同,適合的化學成分組成也會變化。

他們的研究顯示,昆布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在7月份達到最高,這個時候採集可以確保昆布有最多的糖分,以用作生產生質燃料。

微生物與發酵科學家Adams博士說,金屬會抑制發酵的過程,所以昆布中的金屬濃度要越低越好。

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7月4日的實驗生物學會年會上,最適合收成生質燃料的季節是7月,這個時候的昆布有最高比例的碳水化合物與最低的金屬含量。

昆布可以由不同的方式轉化成生質燃料,例如經由發酵或是無氧消化產生乙醇或甲烷,或者經由熱解(一種無氧的加熱法),來產生生物油。

過去的有關生質燃料的研究都集中在陸上植物,但這樣會產生土地使用的衝突:要種植糧食還是生產燃料?

Jessica Adams 博士。圖片來自:亞伯里斯特威斯大學。海洋生態系是一個未開發的資源,生物量超過全球的50%,Adams博士說,海藻每平方公尺的生產量比陸上快速生長的植物,例如甘蔗,還要更高。

海藻在未來的能源生產上扮演重要的角色,Adams博士說,「生質燃料與其他像是風力等可再生能源最大的不同在於風力無法儲存,我們可以在風力下降的時候使用生質能源。」

未來的工作將是改善萃取的過程,在使用海藻生產生質燃料以前,先辨識並萃取出色素以及酚類等高價值的物質。

海藻的研究是亞伯里斯特威斯大學新提倡計畫的一部分,以促進威爾斯的經濟活動,並且在對抗氣候變遷上作出貢獻。

燈塔計畫(Beacon for Wales)旨在開發新技術與新方法以取代傳統上用石油製作產品。目標是將威爾斯建立成為優秀的生質能提煉中心。

威爾斯第一副部長Ieuan Wyn Jones曾在2月時宣布,將由歐洲區域發展基金投入1050萬英鎊資金在這項計畫,計畫總預算預計為2000萬英鎊。

研究內容將涉及「生質能提煉-開發」一種複雜的程序,以將當地種植的作物轉變成具有價值的化學物以及商品,從燃料到化妝品、藥物、紡織品、食品以及保健產品。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報導

Top

 

論壇∣橘逾淮為枳 談台灣的綠領就業

作者:趙家緯(低碳生活部落格志工寫手,綠盟能源與氣候變遷小組召集人)

能源局與1111已連續兩年合作綠能就業博覽會。(照片取自活動網站)

「橘逾淮而北為枳」,是每當引進國際上新興環境治理概念時,最令人擔憂的狀況。而台灣「綠領就業」(Green Job/ Green-Collar Job)的推動,因著「將綠領就業窄化成綠能就業」、「欠缺綠能就業與能源政策的回饋」、「濫竽充數的綠能就業機會」等三重落差,正面臨此危機。

被窄化與濫竽充數的綠領就業

依據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的定義,所謂的綠領就業是指在「減少能源與物質的消耗」、「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使廢棄物產量與污染物排放量最小化」以及「保護生態系統」四大領域中,所創造的就業機會。因此綠領就業並不會受到產業類別、企業型態或是城鄉發展差異所限制(*1)。因此在德國從事住宅節能設計,或是在台灣從事太陽能光電板的製造,甚至在哥斯大黎加從事森林保育巡守,均是屬於綠領就業的類別。但在台灣,綠領就業卻被狹義窄化為僅剩「綠能以及節能產業」而已。

耙梳公部門於這兩年針對「綠領就業」的實際推動措施,卻發現其唯一採用了「Green Job」一詞的行動,是經濟部能源局自去年起委託人力銀行業籌辦「綠能就業博覽會」。該就業博覽會中,不僅將綠能就業譯為「Green Job」,象徵著台灣對綠領就業的誤解,若再仔細分析此就業博覽會中所提供的職缺分配,可發現其連「綠能就業」的功能,都極難達成。

以其專屬網頁中提供的相關職缺進行分析,則可知其綠能就業的範疇,雖包涵了太陽能電池、LED照明、風力發電、生質燃料、能源資通訊、氫能與燃料電池、電動汽機車、冷凍空調、能源服務以及其他等10大類,琳瑯滿目的涵括了跟能源供給與需求有關的就業機會(*2)。但若就各職缺數量進行分析,卻發現其號稱7572筆的職缺資訊中,有高達4465筆職缺資訊是屬於「其他」此分類。而若細究「其他」此分類中提供的職缺資訊,則見其根本跟所謂的綠能就業毫無關聯性。

雖然會實際赴博覽會設置攤位的參展廠商,均屬於太陽光電、LED照明等九大類產業,但檢視其所提供的職缺數量中,儘管太陽光電產業職缺數量高達500名以上,只可惜其中多數也是濫竽充數,並非從事太陽光電的製造。例如列於太陽光電類別中的A廠商與B廠商為例,其雖釋出多達369名以及91名的職缺,但實際上A廠商提供與太陽光電有關的工作機會僅有30位,其餘多是傳統的製程工程師(*3),而B廠商則是離譜到連一個太陽光電的職缺都沒有提供(*4),還有廠商將觸控式面板製造人員亦列入。此般名不符實的狀況,都將削弱綠能博覽會的功能。

但既然主辦單位為能源局,其更需要從能源政策的需求上來進行思考。能源管理法修正案於2009年通過後,各產業需依循能源使用評估原則,需遵循能源效能標準(*5)。照理而言,應該會因此創造極大的能源服務業以及傳統產業在能源管理人才上的需求。但從此次綠能就業博覽會看來,提供節能服務的能源服務業總數僅有18名,甚至許多接受能源局委託的輔導單位,根本未參與博覽會或提供就業機會(*6)。而傳統產業的能源管理,更未被列入此次博覽會的範疇。此舉均意謂著此法於後續推動時,將面臨人才量能不足的情形,弱化節能成效。

流失中綠色就業契機

從綠領就業的角度,觀察此綠能就業博覽會,顯見台灣的綠領就業的推動,存在著前述的落差,而現在卻也是台灣弭平前述落差的最好時機,可惜官僚體系似乎無法掌握住此機會。

以行政院甫頒布的「產業發展綱領」為例,其試圖擘畫未來10年的產業發展方向,並將「創造就業」以及「環境承載」列為未來產業發展原則。如其指出「產業發展應重視人力資源與就業創造」,亦強調「產業發展應因應氣候變遷與環境資源等議題,考量節能減碳、提升能源效率與環境保護工作;既有產業用地再利用,提高土地使用效益。」(*7)若要兼顧前述兩項發展原則,則推動真正的綠領就業即為必要的策略。

綠適居協會理事長邱繼哲四處推廣居家與社區綠建築的改造方法,是台灣綠領的代表人物。(照片由台達電子基金會提供)

惟其發展規劃中,雖於農業方面喊出「引導農業從生產朝向生活產業發展,重視農業對環境貢獻之多功能特性,推動因應氣候變遷產業調適政策及發展節能減碳之高綠能產業,促進農業與環境的和諧共生」為未來的重點發展策略,但未能提出適切的配套政策工具,引導小農有機耕作成為台灣農業真正的主力,符合綠領就業的原則。而在工業上,其提出將以「致力推動產業綠色化,運用研發創新、人才培訓(育)與投資最佳節能技術設備之手段,提高全產業能資源生產效率。並因應國際趨勢,發展綠能產業」為重點策略,但負責執行此策略的工業局,卻是屢屢阻擾能源稅等配套法令的制定。

隱形的環保署與勞委會

台灣綠領就業被窄化為「綠能就業」的另一個關鍵要素,是環保署與勞委會在此實質政策倡議與推動上的缺席。

如前所述,綠領就業中除了再生能源與節約能源外,「減少原物料的消耗」、「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使廢棄物產量與污染物排放量最小化」以及「保護生態系統」等,都與環保署的職掌相關,不應在此缺席。

以德國環境部為例,其既曾於於2008年十月發表的「產業生態化政策- 創新、成長與就業的永續政策」(Ecological Industrial Policy- Sustainable Policy for Innovation, Growth, and Employment),以環境主管機關的立場,提出藉由採行生態稅、鼓勵環境面投資、環境標準的加嚴等策略,達到產業生態化,創造新的就業機會(*8)。

因此環保署若欲在推動綠領就業上扮演積極的角色,則應立即檢視該採行何類政策工具,以擴大企業在環境面上的支出。「使廢棄物產量與污染物排放量最小化」此層面上,根據環保署的統計資料顯示,2009年時台灣環保支出共約1,242.6億元,尚不及國內生產毛額(GDP)1%(*9)。然而OECD國家的環保支出比例多高於1.2%以上(*10)。顯見台灣的政策工具以及環境標準的設定尚無法創造足夠的誘因,促使各產業重視傳統的環境污染防治部門的重要性。

而在降低物質耗用此新興綠領就業領域上,當OECD推動永續物質管理的概念、發展指標衡量各國物質使用效率之際,環保署卻屢次僅以「資源回收」、「減少廢棄物」作為對此新興概念的回應,顯然有所不足,更平白錯失創造綠領就業的機會。

在勞委會方面,創造長久穩定且合宜(decent)的勞動條件,本就是其職掌,而這也是綠領就業的重要原則。以國際勞工組織為例,其於2008年起便積極輔導各國推動綠領就業相關計畫,包括協助智利分析綠建築的就業機會、印尼自然資源管理與能源效率提昇的綠領就業機會等(*11)。其亦於去年發表一份「綠領就業的工作能力」(Skill for Green Jobs)的報告,以歐盟為例,分析各類既有職業在邁向綠領就業的過程中,需新增添的能力,如工業設計師需學習生態設計的知識,水電工接受再生能源的培訓,成為住家太陽能板安裝師等(*12)。

反觀台灣,從勞委會主辦的各類就業博覽會以及職業訓練的內容中,即可知其政策規劃中,從未思考綠領就業對台灣勞工的助益。而其未就太陽光電業以及LED製程中各類新興化學物質的使用,所衍生的潛在職業安全風險提出新的規範,更見其未能負起擔保綠能就業符合綠領就業原則的基本角色。

「對環境有益」以及「對勞工無害」是綠領就業的基本原則,但當此兩原則的主管機關都在整體綠領就業政策規劃中缺席之時,台灣的綠領就業自成不可及的夢想。

【註釋及參考資料】

1. http://www.ilo.org/global/topics/green-jobs/lang--en/index.htm
2. 本文中所指2011綠能就業博覽會職缺之數據,均為7月4日所統計。
3. A廠商能就業博覽會徵才資訊一覽表。 
4. B廠商綠能就業博覽會徵才資訊一覽表
5. 能源管理法第十六條
6. 能源服務業綠能就業博覽會徵才資訊一覽表

7. 產業發展綱領
8. 趙家緯 低碳經濟 不該只談綠能
9. 異視行銷市場調查股份有限公司,2010,99年度環保支出統計調查報告,環保署委辦計畫EPA-99-M104-02-202
10. OECD Environmental Data Compendium : Environmental expenditure and taxes 

11. Country level support by ILO's Green Jobs Programme 
12. European Cent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The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sation (ILO). 2010. Skills for green jobs: European Synthesis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