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回顧版

2012.11.03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環保署 雲林縣花人民納稅錢買廣告互嗆 給人民最壞觀感

作者:朱淑娟

為了反擊雲林縣長蘇治芬,環保署於10月27日在「聯合報」刊登全版廣告,11月1日又在「中國時報」同版面、同內容又刊登一次。而雲林縣比環保署早幾天在「聯合報」刊登四分之一版廣告回應。兩個公家單位意見相佐,不用正常管道溝通,卻浪費人民血汗錢買廣告互嗆,實不可取。

環保署、雲林縣政府針對六輕排放的揮發性有機物(VOCs)計算方式看法不同,戰得難分難解

繼續閱讀

「台灣面對氣候變遷」政策建言 請政府用「極重要」議題來處理
作者:葉俊榮(台大法律系教授)、周桂田(台大國發所教授)、林子倫(台大政治系助理教授)

台大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中心日前舉行「台灣面對氣候變遷政策建言發表會」,別從政策、風險調查與城市氣候治理的觀點,指出目前台灣在氣候變遷因應的不足與建議。與會學者多表示,政府雖已經逐漸重視氣候變遷議題,但在目前多半都停留在災害防救與政策宣導的層次,負責的組織事權不清,政策也缺少長遠的規劃和實際的措施,對於基礎資訊的調查亦不清楚,令人憂心。以下為出席學者發言稿與報告摘要,點出政府應有更整體、紮實的作為以因應氣候變遷。

圖片來源:公共電視我們的島

繼續閱讀

新聞回顧 |動物之歌
【白海豚‧海峽之西】珠江口保護站 老白得救記
水雉譜寫官田之歌 聽見生物多樣性
受傷玳瑁 回歸大海
莫斯科約500名狗主舉行集會反對屠狗行為
自然界哺育奧秘 台灣野鳥生態攝影展一探究竟
殯葬園區開挖石虎不見了 後龍長輩「金不甘」
牠們不是吸血鬼! 「捲餅」保暖超可愛
廣東候鳥保護行動收繳野生動物萬隻刑拘12人
走私食蛇龜多 墾管處協助收容
岩手志工清理海嘯沖毀的棲地 鮭魚重回災區
六不像大量死亡專家調查無果

新聞回顧 |核你在一起

國際舞蹈大師聯手 演繹非核心願
政院:確保核安 才會啟動核四商轉
最高階核廢料存放桃園?原能會:醫療射源等廢料
朱立倫:核一、核二廠越早除役越好
珊迪迫使美國三座核子反應爐關閉
戳破政府謊言 鄭有傑電影反核
立院經委會:規畫核四改天然氣
調查:福島魚類銫污染程度並未降低

本週精彩專文

馬武窟溪河口的水泥不拆,後患無窮!
文化景觀面面觀
親海不等於侵海—台灣「侵海步道」面面觀
鳳梨花之鄉 富興保育兼顧產業發展
連署:反對北投興建纜車大集合 站出來守護北投 蓄勢待發!
不只是綠建築 每個城市都需要一座自然森林
生物多樣性保護 保護區周圍緩衝地帶一樣重要!
當幸福不再理所當然:我看〈(不再)平凡的幸福〉
亟需緊急措施的神明,恆河豚瀕臨滅絕危機
【2012麥格塞塞獎】孟加拉環境律師 邊餵孩子邊打公益訴訟
讓外帶與試吃也踏上綠色的腳步:EcoSpoon

本週焦點新聞

.

水源與良田 高屏大湖與毛豆產業的決戰
《沉默的花樹》 譜寫行道樹百年旅途
聯合國出版《圖解健康與氣候》報告
2012最新研究:全球1.25億人承受環境毒物污染
颶風珊蒂 全球暖化的寫照?
研究:生質柴油廢氣 也會誘發呼吸疾病
戴奧辛現形有方 環保署成功研製參考物質
世銀災後重建手冊中譯本 開放索閱
林試所:台灣粗榧 有助抗血癌
「阿凡達」3D技術助規劃 森林保護計畫更聰明

「台灣面對氣候變遷」政策建言 請政府用「極重要」議題來處理

葉俊榮:政府應將氣候變遷列為「極重要」議題來處理

葉俊榮(資料照片)氣候變遷為當前各國政府面臨的重大課題。台灣對氣候變遷有高度貢獻與高損害的雙重關聯,政府應將其列為「極重要的」議題來處理。我們認為,政府因應氣候變遷措施有三大面向的問題,分別為組織、政策與立法,每個面向都有檢討調整的必要。

在組織方面,目前對於氣候變遷的組織因應,較多非制度化的任務編組,而且在不同的部會零星建制,欠缺全盤規劃,且將減量與調適分屬不同機關辦理,形成政策的分離。我們認為,氣候變遷議題需要全盤思考並連結多元的資源力量,更應以高調的方式強調施政的重要性。因此,我們建議除了充實各部的職掌(例如環境資源部)外,宜透過立法在行政院下設置跨部會的氣候變遷政策統合與協調機制,由專責的政務委員主導,幫助行政院長結合各部會首長統籌氣候變遷決策。

在政策方面,政府雖然提出各種計畫與政策,但這些都容易淪為口號或僅處理邊緣的問題,欠缺高調的全面政策規劃。目前,溫室氣體減量的目標仍然定位不清,推動的調適綱領僅是學者進行研究計畫的累積,對於國際參與的方式與定位也大都流於制式與表面。我們認為,政府應該全面規劃氣候變遷政策的藍圖與進程,而不是停留在一再重複的「節能減碳」。政策的推動,應以市民社會的共識為基石,提出明確的減量目標,並且全面檢討氣候變遷的調適機制,政府機關人員必須更投入,不能僅仰賴個別的研究或調查計畫。在國際連動方面,必須釐清國際參與的目的及策略,並與國內政策連動思考。

在立法方面,目前立法行動遲滯零碎,且有往能源與產業傾斜的現象,忽略核心議題且未能與既有制度結合。我們建議,政府應該結合前述的政策藍圖,短期內提出因應氣候變遷的全面向框架性立法,並有計畫有決心地推動後續立法。具體的個別立法必須實質處理核心的減量與調適問題,並結合既有的環境影響評估、空氣污染防制法、災害防救以及環境責任等法制,提供氣候變遷立法因應的整體法制基礎。

整體檢驗台灣當前在組織、政策與立法面向的因應作為,我們認為目前所提出的項目看似多樣,但多淪於零碎片段,欠缺全面而深度的思考,無法形成有效健全的制度基礎,也因而無法感受政府的強烈用心與企圖。我們期待今日所提出的思考方向,能促成政府未來對氣候變遷議題有更紮實、全面而深層的作為。

周桂田:民眾不同意犧牲環境補貼經濟

周桂田(資料照片)我們從氣候變遷風險感知、永續社會風險認知、風險溝通,以及風險治理與專家政治四個方面進行相關的氣候風險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1. 民眾已將氣候變遷視為全球最重要問題

台灣在全球化資訊開放與近年來氣候變遷相關議題(國光石化、極端氣候災害)背景下,民眾把氣候變遷視為全世界最嚴重的問題(76.4%)。以滿分 10分作為嚴重性的評價,全體受訪者平均為8.42分 。對於氣候變遷能否停止(因一些作為減緩或大自然修復),台灣民眾較為樂觀,63.5%認為不是無法停止的,同時65.1%不認為氣候變遷問題被誇大。

2. 民眾已漸認同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可以兼顧

台灣民眾有72.2%認為落實環保亦能促進經濟發展,69.1%不認為落實環保會阻礙經濟發展,也就是台灣民眾認為環保與經濟可以兼顧,亦有 37.4%受訪者認為對抗氣候變遷可以對經濟成長有正向幫助。甚至有57.9%的受訪者認為政府調整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結構會影響經濟成長時,仍然願意支持調整產業結構。

3. 民眾自評採取氣候變遷行動已有進步,尚待加強

40.4%表示已採取對抗或減緩氣候變遷的行動(包括大部分作到14.4%、以及一部分作到26.0%),不過也有近五成六(55.8%)受訪者表示沒有採取對抗或減緩氣候變遷的行動。

4. 高達八成以上民眾願付代價(willing to pay)支持再生能源發展、且大多數民眾不支持核能替代、近八成不同意將水資源優先給予產業園區而犧牲農民

台灣高達80.6%的受訪者認為替代性能源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但在核能替代方面,有高達八成二(81.6%)的受訪者願意捨棄價格較低的核能,而「以高電價支持再生能源」,只有一成二左右(12.2%)受訪者表示不願意。有58.5%受訪者表示不同意以核能替代火力發電來減緩二氧化碳排放,僅有三成四(34.1%)的受訪者對以核能減少二氧化碳增加看法表示同意。72.8%表示不同意將水資源優先給予產業園區而犧牲農民,僅有近一成九 (18.7%)的受訪者對「政府應優先撥水予產業園區使用」看法表示同意。

5. 民眾願付代價維護環境、不同意政府犧牲環境補貼經濟

高達64.4%的受訪者願意「以較高賦稅來保護環境」,僅28.3%受訪者不願意。且有61.1%的受訪者對「政府開徵能源稅與環境稅」作法表示支持有29.3%受訪者表示不支持。同樣的,有59.3%受訪者表示不同意以油電補貼維護經濟發展,僅32.6%的受訪者表示同意。

6. 世代正義與永續發展意識提高

已有高達八成六(86.2%)的受訪者認為為了後代子孫,即使延緩經濟成長,仍然應該落實環保措施,僅10.6%受訪者表示不同意。

7. 風險溝通仍然缺乏、各種政府風險溝通指標偏低

民眾如此關心氣候變遷議題,但對氣候變遷相關資訊來源僅42.8%表示充足,產生的後果僅45.8%表示充足,對抗減緩的措施僅39.0%表示充足,可見台灣氣候變遷資訊仍須加強;另外,民眾也僅38.2%認為政府已經提出明確氣候變遷政策。並且63.1%受訪者認為政府氣候變遷資訊並不透明公開。

8. 風險治理方面普遍不足,且對政府信任度偏低

超過七成民眾對於政府(71.3%)、地方政府(71.1%)、民眾自身(75.7%)的對抗與減緩氣候變遷行動上,認為做得不夠。且民眾對政府對抗氣候異常的能力信任度僅24.6%,有高達六成八左右(68.1%)受訪者表示不信任。

9. 民眾普遍認為企業未負起企業社會責任

僅8.1%受訪者認為台灣企業有負起企業社會責任,來處理氣候變遷與能源消耗問題,卻有高達八成一左右(81.4%)受訪者表示沒有負起企業社會責任,同時有71.4%受訪者認為企業在氣候變遷對抗與減緩行動上做得不夠,有一成三左右(13.2%)的受訪者認為做得剛好,只有1.5%的受訪者認為做得太過頭。

10. 決策還需更加透明化、增加民間參與、積極與民間合作

僅有兩成二左右(22.1%)的受訪者對「政府氣候變遷相關決策已充分開放透明」看法表示同意,有高達67.4%受訪者表示不同意。至於政府是否已經積極與民間合作對抗氣候變遷則較高,41.2%表示同意,但也有近五成(49.5%)受訪者表示不同意。同時有88.9%民眾認為政府氣候變遷決策應該增加民間參與,僅有6.6%受訪者表示不同意。

11. 近半數民眾信任專家管理氣候變遷,但有爭議時不應依賴專家

近半數(43.5%)的民眾同意將氣候變遷政策交給專家,但有近五成一(50.8%)受訪者表示不同意。至於是否應充分信任專家方面,50.6%受訪者表示同意(包括非常同意14.3%、以及還算同意36.3%),但仍有近四成五(44.7%)受訪者表示不同意。但民眾並不認同若遇到政策爭議應相信政府委派的專家,有高達近七成一(70.8%)受訪者表示不同意,僅兩成二(21.7%)的受訪者同意將爭議交給專家。

林子倫:讓城市成為氣候治理關鍵節點

林子倫(資料照片)台灣城市氣候治理的困境包括經濟層面、制度層面、知識層面、政治層面與文化層面。 

在經濟層面,主要的問題為自主財源缺乏與人力資源不足。自主財源的不足肇因於在目前體制下,地方政府缺乏足夠的財政基礎。在地方政府財源不足以執行氣候變遷政策時,中央政府的角色定位與補助款項即成為影響地方氣候政策的關鍵。地方政府雖曾提出可能增加地方收入的財政工具(如碳稅等),卻都受到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的限制。惡化的財政狀況同時也造成人力不足的景況,各縣市對於氣候變遷負責人員的範疇界定亦有極大的差異。

在制度層面,又可進一步分為垂直與水平面向。垂直面向的問題為中央與地方權限不明確、氣候變遷相關法案延宕、國際參與合作的限制。中央政府的政策未定與法律的延宕,無法對氣候變遷的影響進行整合的回應,也使得地方政府的角色與責任連帶模糊不清。已有10個縣市加入地方環境行動國際委員會(ICLEI),已有顯著進展,中央應積極協助,強化合作。

水平面向的問題則有城市內部跨部門協調不足、跨域機制仍待建立、與NGO的合作模式有限。在各縣市內部分工部分,多由臨時性任務編組或在既有單位組織中進行任務分配。在跨域合作方面,目前是以北中南東為城市網絡的基本架構進行協調,但仍有權責劃分不清的情形。

此外,NGO主要扮演環境監測與宣導的角色,合作模式有限。

在知識層面,不論是涉及氣候變遷的專業知識或與地方差異相關的地方性知識,都有知識不足與資訊缺乏的問題。

在政治層面,氣候變遷議題的優先性仍有待提昇,在選舉導向的政治影響下,需要長期、有系統規劃的氣候治理政策,更受到極大的挑戰。

在文化層面,在缺乏強制性政策工具的情況下,如何讓民眾改變既有的行為、改變市民既有的習慣與意識,例如推動大眾交通工具、再生能源等,都有誘因不足的困難。同時,台灣的消費文化中明顯環境意識不足也有待克服。

整體而言,建議應從強化中央政府與城市氣候政策的連結、強化正式的水平溝通與協調平台、加強與國際社會的交流合作、增加各種利害關係行為人的參與、建立多層次的知識網絡等五大方面來因應目前城市氣候治理的困境。讓城市成為氣候變遷的全球化與在地化之關鍵網絡節點,在全球地方化的過程中,城市將扮演更主導性的角色,也可透過跨國城市間的合作,開啟台灣城市氣候外交的新網絡。

延伸閱讀:台灣氣候變遷2011關鍵報告:21世紀末升溫2-3℃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葉人豪、詹嘉紋、林子晴‧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