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3.1.29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英國外海魚類抽檢 1/3體內有塑膠

超過1/3受檢驗的魚體內被發現含有體積小於1公厘、名為「微珠」的塑膠碎片。(攝影:Corbis)

海中有許多塑膠碎片已不是新聞,但新研究顯示連魚類也開始攝入這些碎片科學家發現。近1/3從英國西南外海捕獲的魚體內都殘留塑膠污染的痕跡,那些塑膠殘留物多來自於清潔產品和塑膠提袋等物。

那些塑膠殘留是在魚的內臟中發現,而我們基本上是不食用其內臟的,因此不用擔心會威脅到我們的健康。但我們不需要那些塑膠廢物遺留在海中。這些物質基本上都是可以回收的,可惜的是我們文化中長久以來的習慣都是把它們當成垃圾處理。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美國環團開先例要國家訂「海洋塑膠垃圾」管制標準

淨灘日前環團公布海洋塑膠濃湯四大惡人

一趟海上的探險航程 一段記錄塑膠垃圾的旅程

兩條橡皮筋 黑頸鸊鷉香消玉殞

生物簡介|下海看裸鰓類海蛞蝓!【夜貓篇】

作者 張晏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所博士)

由於綠島水下的能見度相當優良,每次調查都有20公尺以上的能見度,清澈又溫暖的水讓世界各地前來綠島潛水的人讚不絕口。但除了溫暖的夏季之外,即便寒風刺骨,冬天依舊需下水作研究,並靠手電筒的燈光在礁石上尋找海蛞蝓。

在這麼多海下夜貓族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Tritonia sp.(屬於崔坦科),綠色的嗅角加上身上的小黑點,看起來就像顆小草莓一樣。海蛞蝓的嗅角是相當重要的器官,靠嗅角可以偵測氣味,找到食物方位。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林子晴

每次選舉都有大批的文宣旗幟、看版還有宣傳車的噪音,這樣不環保的選舉有環團呼籲應立法規範,改變環保風氣,減少資源的浪費。保護文化資源讓它再添新力,台南的中石化安順廠有不少日式老建築,市府文化局希望可以打造成歷史街區,將它保留下來,希望可以朝歷史街區的模式規劃保留,在開發與文資保存之間尋求平衡。

日前有報導指出中國在餐桌上的食物浪費,該國商務部長認為餐飲浪費是可恥的,更是不能容忍的。還有許多國家是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缺乏糧食,非洲南部的小國「賴索托」近四成的人正在挨餓,有60%人口活在國際貧窮線下,夏天夏高溫暴雨冬天下雪,連年鬧飢荒,相較起富裕國家的浪費,真讓人感到心寒。

藝文界發起的「我是人,我反核」連署活動,以各式各樣的「藝術表達」方式來串聯,所有作品目前在高雄旗山文化生活園區展出,3/3前都可以去看看唷!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想像與思辯:在反核倡議的旅途中

作者:陳詩婷(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執行秘書)

印象深刻,是因為這些問題對我來說,其實打從開始接觸反核議題,就自我反覆詰問、說服至今,也總要在「走出家門、參與社運活動、對公共政策提出意見」前的第一關,就先面對父母親「你又不是學者或官員,你為什麼要去管那些事?」的質疑,面對少數朋友「對國家大事這麼熱衷,你選立委我一定支持!」的挖苦。

是的,我們不是核工或者任何領域的「專家」、我們的20多位種子講師,有的任職於傳統製造業或科技業、有的在工會工作、有的從事藝術創作、有的是小農、有的是社會人文領域的學生,沒有人出身核工相關領域,我們都不是所謂的核工專家。

精采內文

 

英國外海魚類抽檢 1/3體內有塑膠

本報2013年1月29日綜合外電報導,藍巧軒編譯,蔡麗伶審校

超過三分之一受檢驗的魚體內被發現含有體積小於1公厘、名為「微珠」的塑膠碎片。(攝影:Corbis,節錄自衛報報導)科學家發現,近1/3從英國西南外海捕獲的魚體內都殘留塑膠污染的痕跡,那些塑膠殘留物多來自於清潔產品和塑膠提袋等物。

普利茅斯大學針對在英吉利海峽捕獲的10種魚類調查其體內塑膠殘留物比率,並將研究發表在《海洋污染染學誌》(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期刊中。在受檢驗的504隻魚當中,超過三分之一的魚體內含有大小在1公厘以下的微小塑膠碎片,科學家稱這些碎片為「微珠」──這是指直徑約0.5到500微米的均勻的聚合物粒子。

普利茅斯Richard Thompson教授說,「我們先前曾向大家說過,在世界各地的海岸線、海床、及英國周邊的水域中都分散著無數像這樣的塑膠碎片。但新研究顯示連魚類也開始攝入這些碎片。實驗室中關於蚌類的研究指出,有些有機體在攝入塑膠碎片後會將其保留在體內,因此使這些微小塑膠廢物在自然種群間循環。

研究人員表示,如此的循環可能會在生理上對魚類造成嚴重的後果,例如堵塞住牠們的消化系統或給牠們吃飽了的錯覺。

那些在距離普利茅斯西南海岸10公里、深55公尺處捕獲的魚類包含常見的鱈魚、竹筴魚、海魴與紅魴魚。在184隻體內有塑膠殘留的魚之腸胃道中發現有1到15片不等的合成聚合物。

利用光譜儀分析從魚體內取出的351項物體後發現,那些殘留物大多是人造絲,是一種常見於衣物與衛浴產品中的人造纖維。其他的殘留物包含那些「從大型物件上脫離的物品,例如:袋子和瓶罐中的聚酯纖維。」

儘管已多年禁用塑膠袋,但由英國超市提供給顧客使用的一次性薄型塑膠袋,在2011年使用量再次上升。2011約有8億個薄規格的塑膠袋被使用,比起2010年的7.6億個增加了5.4%,也就是說每人每月用掉將近11個塑膠袋。

不吃內臟  暫不影響健康

Thompson繼續說道,「那些塑膠殘留是在魚的內臟中發現,而我們基本上是不食用其內臟的,因此不用擔心會威脅到我們的健康。但我們不需要那些塑膠廢物遺留在海中。這些物質基本上都是可以回收的,可惜的是我們文化中長久以來的習慣都是把它們當成垃圾處理。我們必須重新了解這些塑膠廢棄物的價值,並藉由工業和製造業業者的協助來增加其再使用性與可回收性。

這個月,作為對海洋保育者抗議行動的回應,聯合利華已宣布他們的洗面乳、肥皂等產品將逐步淘汰使用微珠。

【參考資料】

Top

 

生物簡介|下海看裸鰓類海蛞蝓!【夜貓篇】

作者 張晏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所博士)

※編按:看完上周「早鳥篇」的裸鰓類海蛞蝓後,本週要帶領讀者進入夜晚的海洋,來瞭解哪些海蛞蝓是夜貓一族?而夜晚的海洋派對中還有哪些生物會前來共襄盛舉?現在就來一探究竟吧!

結束白天潛水調查後,接下來即等待夜晚的來臨。剛開始夜潛時,往往由於信心不足而稍微感到害怕,但經過多次練習後,卻發現夜潛其實是件很吸引人的事。

夜晚的綠島海洋派對

由於綠島水下的能見度相當優良,每次調查都有20公尺以上的能見度,清澈又溫暖的水讓世界各地前來綠島潛水的人讚不絕口。但除了溫暖的夏季之外,即便寒風刺骨,冬天依舊需下水作研究,並靠手電筒的燈光在礁石上尋找海蛞蝓。

而晚上海中生物的熱鬧程度一點也不輸白天,許多活躍的甲殼類、扁蟲、多毛類、仔稚魚都在此時現身。不同的是,晚上的珊瑚礁魚類會躲在洞穴中動也不動,好似在閉目養神。

研究時間久了後,我對夜潛越來越有興趣,每次總著期待能看見許多不同的物種。一小時的夜潛調查雖忙碌得不可開交,但也總帶回紀錄板上滿載的字跡及相機記憶卡內的生態照。

派對「嬌」點「小草莓」

在這麼多海下夜貓族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Tritonia sp.(屬於崔坦科),綠色的嗅角加上身上的小黑點,看起來就像顆小草莓一樣。海蛞蝓的嗅角是相當重要的器官,靠嗅角可以偵測氣味,找到食物方位。

崔坦科海蛞蝓,俗稱小草莓

經過整年的調查,小草莓在白天累積的出現紀錄僅有兩隻,夜晚卻有111隻 (出現頻率:白天1/12,晚上10/12),明顯窺知其晝伏夜出的習性夏天則是牠們最愛的季節,一次可觀察到近30隻,大多出現在礁石或是珊瑚上,以珊瑚為食,也因此我們戲稱晚上小草莓會在珊瑚礁開「轟趴」。

偶爾也會見到兩隻海蛞蝓右側,大約1/2到1/3體長處的生殖孔相接,以交換精子。早鳥篇中曾提到海蛞蝓是雌雄同體,異體授精,因此牠們交配時皆以身體右側對應彼此的生殖孔,並在交換精子後分離,每隻個體可以孵出自己的卵團。

有一回約下午四點先紀錄一次,四小時後,再去同一塊礁石查看就發現小草莓大量出現。由此可知,白天小草莓都躲藏在礁石深處,即使隔日白天前往同一塊礁石仔細尋找也不見任何蹤跡。

大啖美食 各類好手盡出

此外,晚上在軟珊瑚也常見到片鰓海蛞蝓,牠的鰓和葉海蛞蝓科很類似,位於腹足和外套膜之間。此種條紋片鰓海蛞蝓 (Dermatobranchus striatus)是晚上的常客,以軟珊瑚為食,白天累積個體數僅有3隻,夜晚有19隻 (出現頻率:白天2/12,晚上5/12)。

條紋片鰓海蛞蝓是典型的夜貓族。

Gymnodoris sp. (屬於裸海蛞蝓科),該科的物種較兇猛,有的會直接吞食其他種類的海蛞蝓,有的則會吃鰕虎魚的魚鰭。右圖的白色海蛞蝓也是僅在晚上紀錄到,牠屬Gymnodoris sp.(歸在裸海蛞蝓科),該科的物種都相當兇猛,有的會直接吞食其他種類的海蛞蝓,有的則會吃鰕虎魚的魚鰭。若讀者有機會在海裡遇見此種海蛞蝓,可以注意牠透明的肚子,是否因為吃了其他海蛞蝓而鼓鼓的喔!目前對牠在攝食方面的研究仍不足,因此還有待後續的研究發掘。

除了上述物種以外,有次夜潛,筆者也曾不小心踢到海蛞蝓,經過身旁潛伴的提醒,轉頭一看才知道是碰到正在產卵的血紅六鰓海蛞蝓(Hexabranchus sanguineus)。其成體的身體呈血紅色,在幼生時期則為乳白色,並佈滿許多紫紅色斑點;牠是體型相當大的海蛞蝓,最大可達60公分。若注意觀察,有時候可看到共生蝦在其身上。血紅六鰓海蛞蝓受到刺激後會游泳以逃避敵人,其泳姿相當優美 (有點類似蝶式),因此許多人稱之為「西班牙舞孃」。

血紅六鰓海蛞蝓,屬於海蛞蝓中體型較大者,因其泳姿優美又名西班牙舞孃。

經過一年的調查,在白天僅紀錄到34種裸鰓海蛞蝓,晚上紀錄到42種;比較每個月份物種組成的群聚分析後,顯示白天跟晚上物種分成兩大群。同時也提醒我們,由於海蛞蝓的出現相對稀少,所以要研究一個地區的海蛞蝓,除了需要長時間紀錄觀察外 (一般都要十年以上),還要注意晝夜性的問題,才不會低估了該地區海蛞蝓的物種數目。

愛牠,請放開牠!

筆者曾在澳洲作過一年的海蛞蝓研究,發現澳洲學者對物種進行潛水調查及拍照紀錄後,若非研究必要,則大多都會回歸大海,這種重視生物及環境保護的精神,非常值得學習。

反觀潛水調查時,常會遇到很多人問我海蛞蝓好不好飼養?我總回答,要養活海蛞蝓不難,但牠的食物 (像是海綿、珊瑚等) 卻飼養不易。強烈建議在海裡面欣賞海蛞就好,千萬不要帶牠回家!因為留在原本生存的棲息環境,對牠們而言就是最大的保護,海洋世界也才能繼續保有豐美的生命力。

【延伸閱讀】

※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文宣看板宣傳車」選舉不環保 環團籲立法規範

摘錄自2013年1月28日自由時報報導

縣市合併之後,原中縣選舉時滿街插旗的文化也隨著全市一制消失,街容更乾淨、用路人更安全,總體而言是為環保盡心力的一大進步,不過包括宣傳車噪音、候選人大量印製紙本文宣,仍是很龐大的資源浪費,環保團體認為加強源頭對選舉形式的立法、執法,才是關鍵。

選將們為了宣傳,只得投入更多資源,用更多的宣傳車、紙本文宣、大型看板、鞭炮、煙火。曾為推動理念參選立委的台灣生態學會秘書長蔡智豪說,這些最後仍形成龐大的資源浪費和環境負荷,源頭應從立法、執法改變選舉方式和風氣。

蔡智豪說,每位候選人的資源不盡相同,現有法令針對選舉經費管控只是徒具形式,也由於經費的運用,各式浪費資源、不環保的選舉方式才會出現,以他參選時為例,對手文宣幾乎每週推陳出新,八週選戰下來文宣數量都是以百萬份計算。

蔡智豪認為,公辦政見會的形式及內容都要加強,尤其在多元媒體時代,應提供候選人足夠發揮的舞台,以當今選舉公報的發送為例,選前幾天才送到家裡,選民根本無充裕時間真正認識每一位候選人,選將當然只得耗費更多資源,這是選舉結構問題,不過旗海飄揚都能改,政府有責任讓選舉更健康、更環保。

Top

 

日式老建築 南市盼打造歷史街區

摘錄自2013年1月28日 公共電視報導

新北市猴硐的貓村知名度很高,現在台南也出現一個貓村!地點在安南區的中石化安順廠。因為社區裡有居民餵養流浪貓,結果貓咪越聚越多,最高紀錄曾經超過五十隻,吸引不少愛貓人士前來拍照;再加上這個宿舍區有不少日式老建築,台南市文化局也準備跟中石化溝通、把這裡打造成"歷史街區",保留下來。

正在做日光浴的貓咪,看到照相機也不害羞,還索性就地打滾抓癢,讓大家拍照拍個夠。位在台南市安南區的中石化台鹼安順廠員工宿舍,近幾年老員工逐漸凋零,空屋吸引不少流浪貓來棲身。居民不忍貓咪餓肚子,主動準備飼料來餵食,結果最高紀錄曾經聚集超過50隻貓咪,成為愛貓人士在網路上口耳相傳的台南貓村。

整個宿舍區占地約有9公頃,不少建築還保留完整的日式木門和庭院格局。不過中石化曾經以股東權益為由,希望拆除開發。台南市文化局表示,和中石化公司持續保持溝通,希望可以朝歷史街區的模式規劃保留,在開發與文資保存之間尋求平衡。

Top

 

中國商務部長:放任餐桌上的浪費於心何忍

摘錄自2013年1月28日新華網北京報導

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28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糧食供需仍處於緊平衡,國內農產品增產難度加大。近期,媒體廣泛報導的「舌尖上的浪費」,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

陳德銘說,餐飲浪費是可恥的,對於仍是發展中人口大國的中國而言,更是不可容忍。中國是一個資源稟賦相對不足的國家。以糧食為例,雖然中國糧食連續第9個年頭實現增產,但供需仍處於緊平衡,2012年中國進口1398萬噸穀物和5838萬噸大豆。

陳德銘同時表示,中央八項規定的出臺,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餐飲領域奢華消費勢頭必將得到遏制,而滿足人民群眾消費需求的安全餐飲、大眾化餐飲呈現出廣闊的發展空間。 

Top

 

乾涸冰雹溫室悲歌! 賴索托4成挨餓

摘錄自2013年1月28日TVBS報導

非洲南部的小國「賴索托」有39%人正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生活,世界銀行統計,賴索托有60%人口活在國際貧窮線下,1天收入只有43元新台幣,沒錢也沒得吃,因為賴索托深受極端氣候影響,即便現在是夏天雨季,不見得會準時下雨,要不一下雨就釀災,而且同天內歷經炙熱的高溫、大雨、冰雹.賴索托這個高原王國,夏天溫暖、冬天下雪,連年鬧饑荒,說的正是第三世界國家的糧荒悲歌。

根據世界銀行統計,賴索托有60%人口活在國際貧窮線下,也就是每天收入只有1.5美元,相當於43元新台幣。沒錢沒資源,這個被南非包圍的內陸國家,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兩銀,賴索托土地的貧瘠讓人訝異,

賴索托的山地,佔領土2/3,適合耕種面積只有10%左右,像當地人告訴我們眼前這片土地,已經出現侵入性植物,無法再耕種,大地已經乾涸太久了。

雷聲大作,讓賴索托大地甦醒,溫度驟降釀成冰雹暴雨,天降甘霖,隨之而來的是煩惱。台灣世界展望會長杜明翰:「溫室效應造成的極端型氣候,對所有農民來講,第一個就是他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下雨,下雨的時候雨量會很大。」

惡性循環,大雨一沖刷,賴索托隨處肉眼就能辨別的特殊地貌,被稱為「沖溝」,正是每一次災難留下的烙印。賴索托世展會人員哈維奇:「如果大水來得速度快,把表土都沖光了,那個沖溝大概有6到10公尺深、6公尺寬,造成原因就是水流沒有辦法控制。」

而且糧食一半都靠進口,連年都鬧饑荒,聯合國農糧組織最新統計,全球飢餓人口高達9.25億,平均每6秒有1名兒童死於飢餓或營養不良,其中就包括賴索托。

Top

 

1人1畫反核 上百插畫家串聯

摘錄自2013年1月28日中時電子報報導

去年5月由台灣藝文界主動發起的「我是人,我反核」連署活動,以各式各樣的 「藝術表達」方式,發動連署、遊行、音樂會,甚至上傳各式各樣人字形照片等,來表達反核宣言,插畫家們也不落人後,台中的影像及插畫工作者黃米露,就在網路上號召創作者以一人一畫的方式,上傳臉書,散布反核理念,短短3個月集了100多位插畫家共襄盛舉,所有作品目前在高雄旗山文化生活園區展出。

「我希望活動能持續進行到台灣的核電廠宣布停止運作的那天為止。」黃米露是六年級生,從事插畫經紀工作,她表示,去年6月日本知名藝術家奈良美智親手繪製手持「No Nukes」標語的「反核女孩」,響應日本反核聲浪,引起廣大迴響,她認為台灣的創作者也應該站出來守護自己的土地,於是開始和插畫家們串聯,希望從反核海報著手,沒想到反應出奇熱烈,募集海報的活動目前仍持續中。

插畫家們費盡巧思,傳達自己的理念,活躍於廣告、平面設計的插畫雙人組○四一六,讓筆下人物紛紛高舉雙手、露出腋毛,對核能說「不」,以幽默的方式展現不計代價「反核到底」的決心。

來自香港的C Chung,則以年輕愛侶在核電廠前拍照留念,諷刺大眾輕忽核能的危險性,認為大眾或許將「災難當成拍照的布景板」,卻忘了核電安全和自己的生命息息相關。

黃米露表示,當中的十二幅插畫也出版成「反核年曆」募款,作為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推動反核的經費,未來「反核城市插畫聯展」也將開放給一般展覽空間及學校機構申請,希望能藉由展覽讓大眾及莘莘學子,充分了解反核的重要性。

Top

 

論壇|想像與思辯:在反核倡議的旅途中

作者:陳詩婷(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執行秘書)

創作者:賴政勳,取自小路映画反核城市海報聯展

「你又不是核工專家,你怎麼能來跟我們談核電的問題?」

「政府跟專家又不是笨蛋,既然核電廠這麼危險、而且我們沒有核電也不缺電,那為什麼還要用?」

「台灣比歐洲的發展慢了幾百年,要怎麼做到不用核電、又怎麼做到經濟成長跟用電需求脫鉤?」

這些問題,是重新思考零核電講座,至今花了4個月時間、跑了全台50個場次、接觸了從13歲到60歲的人後,令我印象最深的聽眾提問。

印象深刻,是因為這些問題對我來說,其實打從開始接觸反核議題,就自我反覆詰問、說服至今,也總要在「走出家門、參與社運活動、對公共政策提出意見」前的第一關,就先面對父母親「你又不是學者或官員,你為什麼要去管那些事?」的質疑,面對少數朋友「對國家大事這麼熱衷,你選立委我一定支持!」的挖苦。

走出專業侷限 實踐公共討論

是的,我們不是核工或者任何領域的「專家」、我們的20多位種子講師,有的任職於傳統製造業或科技業、有的在工會工作、有的從事藝術創作、有的是小農、有的是社會人文領域的學生,沒有人出身核工相關領域,我們都不是所謂的核工專家。然而,講座的目的,也不在於提供專業的答案,而是把我們認為過去鮮少被看見與討論的資訊(裡頭很多資料其實也來自台電或政府部門)攤開來,試圖拉出更多不同看待問題的視角、創造更多討論與選擇的空間。問題不在於核工本身的專業、不在於專家多少的保證,而在於我們究竟如何去想像能源政策之於個體、之於社會整體發展的關聯?

核電當然牽涉專業,但是當它過度侷限在工程技術與能源效益的評估,而缺少了其他各個領域的公共參與空間,它就該是一個必須被詳盡檢討的政策。尤其台灣的核電政策是戒嚴時期的產物、是中華民國政權與美國外交關係的籌碼,它早一開始就不只是單純的專業問題。

在這個高度專業分工的社會裡,我們是多麼習於將生活中的大小事情,從食衣住行到教育、醫療、經濟等等,托付於各行各業的專家;而電力的生產,向來是處在這個分工社會光譜裡最「專業」那端的技術之一,也是我們理所當然認為不應該出錯、也不會出錯的的一個環節。

然而,每一個專業領域在研究、分析方法上、以及能夠挖掘與解決問題的面向都各有侷限,既然核電廠是這樣一個具有高度風險的公共建設,牽涉的不僅是工程技術、供電與經濟效益,更牽動者地方的生態、地貌、人文、社會網絡,以及國家整體的資源分配,我們又怎能期待僅僅靠著核工學者、台電、原能會與經濟部,就能夠完整全面的做出評估與判斷?

紀錄片《貢寮你好嗎?》中有一段訪談就如此提醒著,貢寮的居民比任何一個專家都了解核電廠帶來的威脅,他們世世代代在這裡討生活,每天都感受著海洋、溪流、土地因著核四廠工程所帶來的改變,有誰比他們更清楚核電早在發電前就逐步釀成的傷害?

2011年福島核災的發生震驚了世界,在人們印象中向來極度重視紀律與精準的日本,怎會在核電廠的防災以及災後的應變上,出現如此重大的閃失?真正的問題根源,究竟是日本核工專家的專業不足,還是核電的管理技術本身因其高度複雜度所相應產生的高度風險,抑或其實是日本國民對核工專家、業者與政府長期的過度信任?

從反省核電極權 想像另一種發展途徑的可能

在足以簡短回答文章一開頭的這些問題之前,或許可以先問的,是這個專家、技術官僚的權力位置,究竟如何決定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型塑了這個社會的種種運作機制?我們是否能夠藉由對個體之於社會、國家的之間關係的探尋,進而找到自己不做為專家,而僅僅作為這個社會一份子所潛藏的能動性、介入公共政策的正當性?我們是否能從對核電安全的質疑,延伸到對這種大型、集中的發電方式背後既得經濟、政治利益結構的根本反省,進而試圖鬆動、翻轉目前既有的權力配置方式,去想像另一種更接近公共的、更不那麼菁英的能源、產業甚至經濟發展途徑?即便台灣不是德國、不是丹麥,我們有不同的地理環境、有不同的資源條件,我們即便無法在短時間內做到用電需求與經濟成長脫鉤,但如果我們已經曉得,這樣的圖像是可能的,問題就在於我們想不想改變、我們要如何做出選擇、怎麼創造條件、怎麼實踐。

專家不是笨蛋,但是專家有其專業領域的限制;官員也不是笨蛋,但就如同鄰避效應(Not In My Back Yard, NIMBY)般,對政府官員來說則是「Not In My Term」,意即「任何重大的決策,儘量不要發生在我任內」。回顧爭議重重的核四存廢議題,當2011年總統大選前,馬英九提出以訴求「務實、不過度理想」,且確保核四安全才運轉的「穩健減核」政策、蔡英文則以「社會成本」為由而提出核四「續建不運轉」的主張,正說明了,對政治人物來說的每一步決定,最優先、最實際的考量當然是政治算計下的結果。民間只能藉者掌握自己的力量、施壓,也才能在時機來臨時,改變政府的既定政策。

※ 本文轉載自立報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