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Q海洋繽紛樂:海蛞蝓(下)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簡介

軟Q海洋繽紛樂:海蛞蝓(下)

2013年01月15日
作者:陳溫柔(高雄鳥會琉球海洋生物專案研究)、羅柳墀(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助理教授)

※前情提要:經過上週介紹,相信只要看過海蛞蝓多彩又型態各異的樣貌,都會忍不住嘖嘖稱奇,在茫茫大海中,這些移動速度緩慢又惹眼的生物,該如何逃過敵人的追殺?什麼樣的生殖撇步,讓種族得以延綿不絕呢?

你的武器就是我的:大西洋海神海蛞蝓

除了以大量釋放紫紅色或白色化學物質來抵禦外侮,海蛞蝓的「盜取」行為 (steal behaviour)也是防衛的策略之一,尤其枝背、片鰓、翼蓑等海蛞蝓類群,就常使用這招。怎麼做呢?第一步就是「吃」!填飽肚子後,將食物(如刺絲胞動物)中未發育完全的刺絲胞留在體內,等到刺絲胞發展完全,就變成自己的武器啦!

例如大西洋海神海蛞蝓(圖一),以有毒的僧帽水母(或稱葡萄牙戰艦)(圖一右上)及錢幣水母為食。食物下肚後,在消化過程中,刺絲胞會被聚集在手指狀露鰓(cerata)末端處的特別囊袋(cnidosacs),刺絲胞長成後,就是極佳的防禦,獵食者難以捕食。

圖一、大西洋海神海蛞蝓(Glaucus atlanticus),藍色腹部在上,灰白色背部在下方,如我們仰式泳姿。箭頭所指為生殖孔與細絲狀卵塊,一個一個白色的卵(王添正先生提供)。 右上圖為僧帽水母。

硬骨子的西班牙舞孃

海蛞蝓另一種著名的防衛策略就是僞裝極佳或鮮艷的體色。如大西洋海神海蛞蝓,是一種漂浮性的海蛞蝓,而最特別的是以 「仰式」 漂浮在海面,那鮮藍色的腹部和口都在上方,灰白色的背部在下方。如海般藍藍的體色,有助於防避來自海鳥等來自空中的捕食者;當水下捕食者往上搜尋獵物時,如天色亮白的體色也同樣有助於減少被吃的機會。而口在上方也方便它們捕食同樣漂浮水面的獵物(如僧帽水母)。

又如底棲性的血紅六鰓海蛞蝓(圖二),平時覓食爬行在藻類叢中,受干擾時,就地漂游,揮舞擴展那鮮紅艷麗的外套膜,「震撼」一下侵犯者。有節奏地擺動及優雅的舞姿,讓它獲得 「西班牙舞孃」之美譽。

一般海蛞蝓的外套膜能如此擴張擺動,是因為擁有較堅硬的結構,推測可能與內中骨針(spicule)有關。有些種類的海蛞蝓骨針不易消化利用,降低捕食者的興趣,也可歸為一種防禦策略。

圖二、血紅六鰓海蛞蝓(Hexabranchus sanguineus

公/母蝓帶小蝓的空杯麗泡螺

海蛞蝓目前所知為雌雄同體,生殖孔位置偏向前方,異體受精。產下的卵團(egg mass)樣式與顏色變化多樣,如片帶狀、麵條狀、細絲狀。有的將卵團黏著在海藻或堅硬岩壁上,如圖三,就是海兔所產的卵團,極像蔬菜麵條,常趣稱為 「海掛麵」 「海粉絲」。也有海蛞蝓的卵團是漂浮水面,如大西洋海神海蛞蝓(圖一),生殖孔位於體右側,一個一個卵粒被膠狀物質包住,以細絲狀卵團釋放,隨波逐流。

圖三、海兔所產的卵團常趣稱為 「海掛麵」 「海粉絲」。

圖四、空杯麗泡螺(Haminoea cymbalum),群聚性,幼體尾隨親代活動。

海蛞蝓常可見群聚現象。例如空杯麗泡螺(一種頭楯類海蛞蝓),淡綠色,尾部略白,有淡菊色斑,透明薄殼,食絲狀藻類,體長約12mm。群聚性,幼體會尾隨親代活動(trailing behaviour)(圖四),讓人聯想到勞倫茲與雁鵝的故事,又像是母雞帶小雞的親情…。

海洋生物常讓人驚奇感動,和其它著名的海洋動物一樣,海蛞蝓在研發抗癌藥物上逐漸獲得重視。例如橙緣白斑海天牛是海洋抗腫瘤治療癌症藥物研究上的素材之一;具有強力抗腫瘤活性的Dolastatin 15則是從截尾海兔分離出的天然物。

由此可知,海洋生物與我們息息相關,而僅從小小一海蛞蝓,尚窺不盡其型態美妙及體中蘊含之秘密,對照大海之廣渺浩瀚與造物智慧,身為操控地球上大多數資源的人類,怎能不懂珍惜呢?(全文完)

※ 你知道海蛞蝓也有早鳥跟夜貓子之分嗎?看完了海蛞蝓的防禦絕技,下週生物簡介邀您一起,透過研究人員的海下觀測,進一步了解這些美麗又不簡單的海底生物。

 

【延伸閱讀】

※ 本文與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