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海看裸鰓類海蛞蝓!【早鳥篇】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簡介

下海看裸鰓類海蛞蝓!【早鳥篇】

2013年01月22日
作者:張晏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所博士)

※編按:前兩週生物專欄介紹了許多人稱「海中貴婦」的海蛞蝓,本週透過研究人員第一線的觀察,得以一窺海蛞蝓大家族中的其中一目:裸鰓目。你知道海蛞蝓也有分早鳥和夜貓型嗎?而裸鰓目跟其他目又有什麼不同呢?且看本日專欄。

突丘葉海蛞蝓 (Phyllidiella pustulosa)為石朗最常見的物種。

野外待久了,許多潛水朋友總會與我分享一些他們觀察到的特殊現象,例如某晚見到了一些特殊的物種、哪個月份看見海蛞蝓大爆發、或看見海蛞蝓正在努力交配。

當時我在論文研究上遇到一些瓶頸,幾次白天的調查後,依然看不出月份或季節之間有何差異。苦於尋求新的研究方向之際,身邊一群貴人提議研究白天與晚上的差異。當時尚缺潛水經驗的我,夜潛次數是零,白天岸潛上岸也需要有人攙扶,但當下也顧不了那麼多,下定決心要連續12個月觀察裸鰓類海蛞蝓物種組成的晝夜變化。

裸鰓類海蛞蝓小檔案
海蛞蝓是軟體動物門腹足綱的後鰓亞綱內所有物種總稱,共有10個目。經過分類專家的估計,全世界應有超過4000種以上的海蛞蝓,而台灣目前約有780種左右。裸鰓目 (Nudibranchia)是後鰓亞綱內最大的一目,其顏色非常鮮艷,最明顯特徵為鰓裸露在外;除此之外,裸鰓目還有幾項特徵:
第一、 為雌雄同體,異體授精,在茫茫大海中可增加找到另一半的機會,以利繁衍後代。
第二、成體不具堅硬的外殼,而是以物理或化學防禦機制來抵禦天敵。
第三、裸鰓海蛞蝓皆為肉食性,攝食範圍包含海綿、珊瑚、水螅、魚類,甚至會
      同類相食。

海下調查大不易

常有朋友聽到我要跑野外做潛水調查,就一口咬定說:「又要出去玩耍了!」,當下只能苦笑。坦白說,潛水調查跟玩樂的確不太一樣;玩樂只需穿好潛水裝備,在水裡放鬆、嬉戲及體驗大自然。但潛水調查除了時間壓力外,還牽涉到試驗設計:調查前要有系統的規劃調查地點、路徑及時間,才不至於事倍功半。而要連續一年、逐月潛水做調查,地點的選定更顯得格外重要。

我的研究地點選在石朗,位處於綠島西南方,冬天,山脈擋住東北季風,海流不強,僅春夏之際吹南風或颱風來時無法潛水,適合長期的觀測調查。而為了讓採樣更有系統,採樣前會預先潛水一次,選定觀察的礁石後,標記八塊礁石,之後每月晝夜都在這些礁石上觀察出現的裸鰓類海蛞蝓。為了減低誤差,僅拍照和紀錄體長而不採樣。

經過一年,結果顯示裸鰓海蛞蝓日夜物種數量相差不多,但是物種組成卻大不同。白天常常見到許多葉海蛞蝓科 (Phyllidiidae),其中突丘葉海蛞蝓 (Phyllidiella pustulosa)是石朗最常見的物種;24次的調查中共紀錄到17次 (出現頻率:白天12/12,晚上5/12)。

裸鰓類海蛞蝓的鰓是位於腹面外套膜和腹足之間

沒有齒舌,酸液助消化

裸鰓類海蛞蝓,顧名思義,鰓應該要裸露在外面。但沒看到鰓,那鰓跑去哪了呢? 葉海蛞蝓科 (Phyllidiidae)的鰓是位於腹面外套膜和腹足之間。除了鰓的位置不同外,還缺少在軟體動物相當重要的攝食器官—齒舌 (radula)。

齒舌是許多軟體動物用來刮食物的器官,也是很多分類學家用來鑑定不同物種的關鍵形態。

齒舌是許多軟體動物用來刮食物的器官,也是很多分類學家用來鑑定不同物種的關鍵形態。當外部形態特徵及顏色無法判定時,就得靠齒舌的形態來鑑別物種。而除了葉海蛞蝓科 (Phyllidiidae)和枝鰓海蛞蝓科 (Dendrodorididae)外,所有裸鰓類海蛞蝓皆有齒舌。

葉海蛞蝓科藉由分泌酸性的消化液來分解海綿,再吸入已分解的海綿。因為這項特徵,讓原本外部形態變異相當大的葉海蛞蝓科增添了不少分類的困難。

禦敵秘技:臭烘烘+硬梆梆

此外,葉海蛞蝓也有相當特殊的禦敵之處--分泌難聞的黏液和具有堅硬的身體。有次潛水上岸,澳洲海蛞蝓專家Richard Willan博士家中相當溫馴的狗一直好奇的看著葉海蛞蝓 (可能以為是什麼好吃的東西),打開來給牠聞後,沒想到牠性情大變,低吼幾聲後便狂吠起來。

葉海蛞蝓堅硬的身體是由許多骨針所組成,如將組織溶於漂白水,可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並可記錄到四種不同形態的骨針。然而,相同個體的不同部位也會有不同形態的骨針。由於骨針形態不多,所以物種鑑別程度僅可達到屬的層級。

葉海蛞蝓堅硬的身體是由許多骨針所組成,如將組織溶於漂白水,可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可記錄到四種不同形態的骨針。

共生藻類好幫手

紫色灰翼海蛞蝓 (Pteraeolidia ianthina) ,其體長可達10公分。另外一種常在白天出現的裸鰓類海蛞蝓為紫色灰翼海蛞蝓 (Pteraeolidia ianthina) 。其體長可達10公分,主要能量來源是攝食,但特別的是,與其共生的蟲黃藻(Zooxanthella),可行光合作用,輔助海蛞蝓吸收能量,這也是為什麼該物種大多在白天活動 (出現頻率:白天7/12,晚上0/12)。(※按:想知道哪些海蛞蝓是夜貓子嗎?請繼續鎖定下週生物簡介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