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6.10







近期活動

公益贊助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深海食堂:點餐想清楚 選對海鮮 永保海洋湛藍

四面環海的台灣,不但練就善於捕魚的漁民,也養成民眾喜愛海鮮的胃口。怎麼吃才能不加速海洋生態崩解,甚至得以養護海洋?8日世界海洋日當天,推出由民間 與學者合作製作的台版海鮮指南以及深海食堂點餐卡,透過幾個簡明的原則,不但讓民眾當個明智的消費者,也讓2048年海洋不打烊。

中研院助理研究員廖運志表示,選擇海鮮時,以養殖、常見種、銀白色、洄游種、沙泥底棲為主;避免購買或食用食物鏈頂端的大型掠食性魚種(如鮪魚、鯊 魚等),以及過度捕撈的魚種(珊瑚礁魚類);養殖魚種又以飼料來源為天然、草食為主;避免肉食類的養殖魚蝦(如鮭魚、石斑等)。多吃食物鏈底層、數量較多 的秋刀魚、鯖魚與文蛤,與本地生產的虱目魚、鯉魚和烏魚。

海龍王愛地球執行長林愛隆表示,應選擇有綠色標章以及生產履歷的海鮮,平常準備綠色購物筆記,隨時記錄市場變化,就能聰明消費。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嘴巴守護海洋 日本「壽司指南」出爐

吃出海島人該有的海鮮文化

2048年後無魚可吃 科學家敦促儘快正視世界海洋危機

系列專文:【看啥小魚可以吃】

海洋日∣護漁 世界海洋日漁民凱道大會師

本報2013年6月10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6月8日世界海洋日,凱道前飄揚著上百面象徵年年有魚的烏魚、鬼頭刀與鮪魚等旗幟,近千名來自西南沿海的漁民頂著30多度高溫,上凱道高呼「年年有魚、生生不息」,他們要求政府設立保育區、規劃經濟魚種休漁期、積極查緝違法漁撈作業及電毒炸魚行為、嚴懲3浬內違法拖網作業,讓海裡的魚能長大,漁民重拾討海的尊嚴。

漁民為何願意搭著長途車前來凱道,並不惜頂著烈日也要表達心聲,因為海裡無魚可捕,看不到未來。對於漁民的訴求,漁業署以新聞稿回應,「陳情事項與政府目前推動漁業資源保育與利用兼顧之永續漁業產業政策,不謀而合。」2年計核處386件非法及違規作業,其中違規拖網查處239件,佔62%。

精采內文

我們的島∣下一個美麗灣?豆腐岬危機

採訪、撰稿:張岱屏;攝影、剪輯:葉鎮中

這裡,是宜蘭人游泳與潛水的天堂,將近200種珊瑚,順著黑潮附著在這個獨特的海域。然而,觀光飯店步步進逼,宜蘭豆腐岬,會不會步上台東美麗灣的後塵?

豆腐岬該不該蓋觀光飯店,其實牽涉的不只是豆腐岬的未來,而是應該從南方澳陸連島的整體規劃,來做長遠考慮。宜蘭縣政府在去年委託宜蘭大學進行陸連島資源調查與保育方案的規劃,宜蘭大學人文及管理學院院長張智欽建議,應該依據漁業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規定,尤其是珊瑚礁覆蓋率達15%以上區域,儘速劃設保護區。

精采內文

我們的島∣守護烏石港

採訪、撰稿:張岱屏;攝影、剪輯:葉鎮中

龜山島,是宜蘭人的精神象徵,宜蘭頭城這片海岸,有著遙望龜山島最美麗的景緻。建商計畫在這裡興建29層樓高的建築,基地緊鄰烏石港遺址。當過去的滄海、桑田,變成高樓矗立,烏石港的景觀、生態,將面臨什麼樣的衝擊?

未來烏石港遺址周邊將有更多開發進駐,這些開發雖然不在文化景觀範圍內,但是對於海岸景觀、濕地生態,都會產生長久難以復原的衝擊。如果不好好守護,獲利的是少數人,損失的卻是全民以及後代的子子孫孫。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徐琬婷

6月8日世界海洋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佈最新報告,指出許多世界重要海洋因為航運事故頻傳而陷入危機;尤其是南中國海、東印度洋、東地中海、黑海、北海和不列顛諸島海域,是發生航運事故的熱點。另外,在海洋日前,台南大學附設小學彩虹斑馬河川巡守志工隊,發起「一人一信救藻礁,寄信給總統」的活動,為催生桃園「觀新藻礁自然保留區」盡一份心力。

在印尼,大眾支持塑膠袋付費,但零售商卻步,認為強迫消費者付費才能取得塑膠袋的作法,對店家來說有些為難。目前印尼政府正計畫先對74間購物中心進行塑膠袋付費遊說,而各國政府積極推動各項環境政策,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美國和中國大陸同意聯手對抗氣候變遷,尤其承諾致力削減「超級溫室效應氣體」氫氟碳化物(HFCs),以共同對抗全球氣候變遷的挑戰,此外,企業力行節能減碳勢在必行,綠色企業成為顯學,部分如台積電、台達電等產業龍頭公司已帶頭示範,打造綠色力量。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徐琬婷、葉人豪、詹嘉紋•網編:徐琬婷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