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日 數百漁民凱道會師:嚴懲違法拖網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海洋日 數百漁民凱道會師:嚴懲違法拖網

2013年06月10日
本報2013年6月10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世界海洋日上千位漁民聚集凱道,要求政府正視海洋無魚的處境。6月8日世界海洋日,凱道前飄揚著上百面象徵年年有魚的烏魚、鬼頭刀與鮪魚等旗幟,近千名來自西南沿海的漁民頂著30多度高溫,上凱道高呼「年年有魚、生生不息」,他們要求政府設立保育區、規劃經濟魚種休漁期、積極查緝違法漁撈作業及電毒炸魚行為、嚴懲3浬內違法拖網作業,讓海裡的魚能長大,漁民重拾討海的尊嚴。

漁民為何願意搭著長途車前來凱道,並不惜頂著烈日也要表達心聲,因為海裡無魚可捕,看不到未來。對於漁民的訴求,漁業署以新聞稿回應,「陳情事項與政府目前推動漁業資源保育與利用兼顧之永續漁業產業政策,不謀而合。」2年計核處386件非法及違規作業,其中違規拖網查處239件,佔62%。

拖網刮光大小魚

「現在出船都抓不到魚了,每次抓回來5、6尾,看了都想哭,連油錢都不夠。」台南市將軍區的漁民陳太太氣憤指陳,雙拖網是造成沿海無魚可捕的元凶,常常趁半夜出海捕魚,要抓也抓不到。

來自台南市將軍區的漁民說,雙拖快速網是造成海洋無魚的殺手,多年來問題一直未決,要求政府應禁用雙拖網。不過,漁業署明明嚴禁3浬內違法拖網作業,彰化漁民蔣泳泓認為,20年來,政府放任、護短,3海浬拖網無法執行、開罰,幼魚成長環境隨之消失,沿海漁業資源無法補充,當然抓不到魚。

「抓魚都知道要把小魚放回去,讓他長大才有機會抓。」陳太太指出,每年2、3月,是魚類產卵的季節,8月雙拖網就開始抓魚,沿海的白帶魚根本都還沒長大,還說要當飼料。

另一邊,同樣來自將軍區鯤鯓里的周先生則形容大小通吃的做法,有如「滿門抄斬」,「海裡的魚都快絕種了!」當地以往三牙魚、白鯧、白口魚以及野生花蟳非常多,自從台灣部分漁民使用雙拖船,不過短短10、20年歷史,漁獲量明顯減少。另一位漁民說,以前捕魚每天漁獲量都是上噸,自己村吃不完,都載到台北賣,一天一趟。「現在自己吃都不夠了,台北的都要靠進口了。」漁民說,賺得錢也吃不起魚了。

「3海浬進拖網根本沒有用,動不動就越過界線,雙拖網一定要禁用。」周先生表示。「不要說3海浬禁止拖網漁船,雙拖網根本就該禁止。」

「我們這裡沒有田也沒有鹽,只能靠海生存。」漁民無奈表示。在漁會服務的周泉成估算,20年來村中人口約流失7成。

政策與漁民感受落差大

根據漁業署資料,1978年起,地方政府針對重要之生態系或物種,依據漁業法陸續劃設25處「漁業資源保育區」;為培育漁業資源,政府近3年來已投放大型鋼鐵礁238座、船礁27座。並選定高經濟價值魚苗進行放流,近3年來放流數量總計39,123千尾。

漁業署表示,近年來政府已陸續針對相關經濟性魚種,逐步推動保育措施,諸如禁漁期、禁漁區以及限制限捕量,但成效如何,卻未說明,和漁民的感受差異太大。

77歲漁民陳寶國即感嘆說,現在海裡魚的數量和年輕時差很多,那時環境天然、污染少,捕魚船噸數小,不像現在海底也拖、海面也圍;白天放棍、晚上燈火;大隻小隻都抓。「我不知影下一代要安怎再靠海討生活」。

垂危的海岸

除了海面、海底,在海岸治理上更是問題重重。西海岸保育聯盟秘書長蔡嘉陽表示,台灣西海岸長期遭受不當工程開發,使河川污染,導致養份最多的出海口,成為毒物累積的地方,影響整體生態環境與漁業資源。他建議政府應積極管理污染防治,尋求雙贏策略。

桃園觀音、新屋海岸的藻礁,就是典型的例子。現場由桃園在地聯盟演出《藻礁垂危》行動劇,廢水污染、突堤效應、巨大海堤等,幾乎是台灣西海岸無法倖逃的煉獄,垂危的藻礁凸顯了台灣西海岸的現況,桃園在地聯盟總幹事潘忠政說,污染讓永安漁港一帶漁獲量逐年減少,竹圍漁港幾乎抓不到魚,更破壞可孕育魚群的藻礁。

以海洋部取代科技部

民間訴求成立海洋部。組織再造成立了科技部,目前縮編只剩一個部門,立法委員田秋堇即建議科技部回歸現在的國科會,成立海洋部,統籌海洋相關的事務,將保育以及永續資源結合,才能解決海洋無魚的困境。

海龍王愛地球執行長林愛龍認為,成立海洋部使中央增加沿近海漁業的保育預算,讓沿近海擁有跟遠洋一樣多的經費進行資源管理;目前阻礙卻在研考會,「馬總統應該多跟行政院溝通當初的競選政見」。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