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鳥類簡介]尖尾鷸 Sharp-tailed Sandpiper (Calidris acuminata) --﹥ 作者:楊育昌
拿今天所要介紹的「尖尾鷸」來說吧!和牠體型相仿的小型、短嘴涉禽不知凡幾,但是當範圍縮小到具有褐色頭頂、白色眉線及淡黃色胸部的鳥種時,就只剩下牠們和近似種「美洲尖尾鷸(Pectoral Sandpiper)」;若想再進一步分別這兩者,只能根據成鳥繁殖羽腹面兩側的箭頭狀斑紋了! 尖尾鷸主要繁殖於西伯利亞附近,在秋天會遷徙到南半球的新幾內亞、澳洲及紐西蘭等地過冬。牠們在台灣是普遍的過境鳥,偶爾在冬季間也可以記錄到牠們。尖尾鷸多成小群活動,常出現於水田、沼澤、泥灘及海岸等環境;牠們也是性喜群居的鳥兒,時而可見牠們和其他種類涉禽類混棲,共同在濕地上覓食的畫面呢! [美麗桌布:尖尾鷸 一 ] ◆[台灣新聞-環境政策]因應WTO衝擊 加強農業產銷輔導 --﹥ 稿源:農委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為協助農民因應加入WTO的挑戰與衝擊,並落實執行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議「輔導建立企業化、資訊化及制度化之產銷組織」的決議,特訂頒「農業產銷組織輔導辦法」,加強輔導農業產銷班,使之成為農業策略聯盟的核心團隊,確保我國農業永續發展。 農委會指出,現階段為因應農業國際化及自由化的潮流,對於家庭農場土地相毗連或鄰近之農民,或生產同類農、水產品,或提供休閒農業體驗服務之農民,應該加以輔導使其自願結合組成共同經營組織,故訂定「農業產銷組織輔導辦法」,輔導推動共同經營,擴大經營規模,建立企業化、資訊化及制度化的農業產銷組織,全面強化農業經營體質,提昇農業競爭力。 農委會強調,農業產銷班經向直轄市或縣(市)政府登記後,得依主管機關相關規定研提計畫,報由所隸屬農、漁會或農業合作社或相關產業團體彙整函請各相關主管機關輔導,其項目包括改善經營管理、提升產銷技術、加強共同運銷或直銷、輔導休閒農業以及強化財務結構等,必要時得洽請該會農業試驗改良場所或農學、海洋院校相關專家學者提供技術諮詢服務。(2002.1.14) ◆[環境政策]基因改造食品標示規定 美國施壓歐盟撤回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an2002/2002L-01-16-04.html ◆[生態保育]日本政府為捕鯨業花數億美元打通關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an2002/2002L-01-16-05.html ◆[全球變遷]限制沼氣油煙排放量 可立即遏止全球暖化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an2002/2002L-01-16-01.html ◆[其他]北韓同意開放核子檢查員訪視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an2002/2002L-01-16-03.html
環境資訊協會 黃怡碧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黃怡碧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an2002/2002L-01-16-09.html ■[水資源]中國地下水位的酷刑-地下水位正急速下降 (下) --﹥ 作者:萊思特‧R‧布朗 糧食大戰 水資源的缺乏,只是眾多威脅中國糧食產量的環境及經濟因素之一。自1994年以來,中國不曾間斷地想要達到糧產的自給自足,所以,除了(1)採取遠高於國際市場水準的糧食價格、(2)大規模過度犁耕農地而造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塵土盆地(編按:乾旱而多塵暴地帶),並且(3)在華北平原超抽地下水。 價格的不正常、地下水位的下降以及嚴酷乾旱,導致糧食收成由1998年的3億9千2百萬噸(此為歷年來之最高記錄),持續下滑至2001年的3億3千5百萬噸;將今年(2001)的收穫量和預期的消費數量相比較後,會出現短缺46,00萬噸的部分,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如此龐大的糧食短缺情形。自去年3,400萬噸的糧食短缺之後,緊接著又是今年(2001)劇烈的糧食不足,這的確掀起糧食安全存量的嚴重疑慮。 由於一連串的糧食短缺以及中國進口糧食的意願低落,使得糧食存量滑落了約8,100萬噸。而根據目前糧食存量大幅下降的情形,在2002年,另一波相當規模的收成短少,將迫使中國大量進口糧食,以防止食物價格飛漲。 從近期的大豆經驗來看,中國的穀類糧食進口量似乎會快速爬升。當1994年穀類糧食價格升高,已導致民眾轉而消費僅次於小麥、米及玉米的第四大農作物-大豆。然而,儘管大豆需求倍增,大豆的收成自1994年至今仍滑落3%。結果,這次出乎意料的轉變,使得中國從1993年小量的大豆出口國,轉變為2001年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在3,000萬噸的消費量當中,進口部分佔了1,400萬噸。 中國的小麥何去何從?(照片提供 美國農業部) 若中國在2001年年底如期加入世貿組織,它承諾必須進口7百萬噸的小麥及500萬噸的玉米。但是,假如在2002年糧食收成仍然嚴重不足,中國將被迫進口更多這些糧食作物。 由於地下蓄水層的耗盡,中國必須思考,如何平衡水的供需,有三個可能的方案是:南水北送、水資源保護管理方案、以及糧食進口。自長江流域輸水至北方,將會花費數十億元人民幣,並使數十萬人被迫遷移。相較之下,較小規模的投資是發展省水產業、省水家電,最重要的是省水灌溉設備,如此將可帶來更多的水。由於1千噸的水只能生產1噸的糧食,所以進口糧食會比進口水來得更有效率。 不論中國只做水資源保護管理,或者並行南水北送的工程,它終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進口國。即使中國只進口其糧食供應量的10%,亦即4,000萬噸,它仍在一夕之間成為世界最大的糧食進口國,而全世界可輸出的糧食供應量將會面臨極大的壓力,全球糧價也會因此提高。這些事情一旦成真,不必透過報紙,我們也能從雜貨店的結帳櫃檯得知這殘酷的現實。(2001.10.26) 萊思特‧R‧布朗是「地球政策研究中心」的發起人兼主席,他也是總部設於盛頓特區的「看守世界研究中心」的發起人及所長。 【文章連載】■中國地下水位的酷刑 (上) (下) 全文與圖片詳見: http://www.gristmagazine.com/grist/maindish/brown102601.asp 【左看】台灣正在嗚咽 1975年二仁溪旁燃燒廢五金引起畸形兒及兔唇、1987年緊鄰著二仁溪且每年平均燒出4,000噸有毒廢物的灣裡廢五金專業區,焚膏繼晷地噴發著世紀之毒戴奧辛,讓二仁溪的黑夜比白天亮、2002年1月的二仁溪上游溪畔被人傾倒並燃燒著無數的事業廢棄物。幾十年了,二仁溪的模樣、命運依舊,不勝欷噓! 台灣發跡靠的是──恩賜,一種在西方與雁行梯隊的嚮導,重視環保、反公害時,它們的廢棄物在留洋學人以仲介廢物輸入作為「腦力輸出」(brain drain)的表現時,廢棄物、土法提煉後的廉價原料,成就了國際加工基地在台灣新國際分工。在第三世界分不到工而徒呼負負,代工,不管高級或低級,硬是讓樂業敬業的台灣,發達了。至於,伴隨代工而生的事業廢棄物,自行收拾,以成就西方主子的環保與衛生,這,咱亦沾光。 台灣也說環保,不過說的是事業廢棄物十分一的家庭廢棄物。主子有樣,咱亦學樣。具備了環保的面子,更保了主子環保的裡子,「一兼二顧,摸蛤仔兼洗褲」。 只是吾人納悶的是,若不戳破台灣環保的面子,掀開西方環保的裡子,二仁溪的嗚咽,在五蘊皆空的台灣人跟前,依舊是充耳不聞﹔果若如此,「愛台灣,台灣優先」的響亮口號,不過是台灣正在嗚咽的呻吟慘叫? 【右看】廢棄物的極樂台灣 1月14號,二仁溪支游的崗山溪上游溪畔,遭不肖業者傾倒無數事業廢棄物,造成悶燒冒出惡臭氣體℡此乃繼幾年前,二仁溪被傾倒數千噸廢棄物後,二仁溪再度受到的蹂躪。事業廢棄物的問題,可說是台灣毒瘤,充斥在台灣頭與台灣尾。 事實上,這幾年台灣環保著有成效的是家庭廢棄物的處理,尤其呼朋引伴、噓寒問暖的倒垃圾景象,讓不僅在心理上拉近社區居民的距離,在社區空間內,也少了掩鼻而逃的骯髒角落,更使得垃圾回收與分類,有了分流處理的基礎。此皆證明台灣有搞好環保的潛力,然此種著眼於家廢棄物仍然是以「不要在我家後院」(Not In My Back Yard.)的心態出發,所以時下的環保概念,應該讓民眾跨越鄰避效應(NIMBY)的囿限,灌輸污染越界的概念,才是民眾環保的深根,亦才能將環保概念擴張至漫溢暴露在山巔、水澗的事業廢棄物。 此外,廠商事業廢棄物通常是採取外包,使得廢棄物裝上輪子到處跑,而不管處理業者有無能力處理與真正落實,是故,如何對終端處理機制的監控與提供,則顯得相當重要。否則,只會開罰單的政府,不過是與業者共舞貓抓老鼠的抓放曹遊戲罷了,鼠貓仍舊是四腳走的動物,那台灣依舊是廢棄物的極樂天堂。讓環保心態越界,讓處理能力落實,才是事業廢棄物從台灣蒸發的最終出路。 本文轉載自【台灣立報】http://www.lihpao.com 作者:林益仁 科學家的科學證詞本身就有它的社會性。換句話說,它很難是價值中立的。當GM這個顯然表面上看起來是分子遺傳科學家的活動,成為一個社會關注的議題時,就不再是科學家自己的事而已!例如,當媒體注意到GM是一個重要的公眾議題時,一系列具有渲染性及公共性的報導便介入科學家的研究思考空間。財團因為關心GM生產的利潤,當然也用盡各種公關方法操弄與影響科學的研究結果。不同的環保團體基於對不同的環境信念,更不惜用激烈的手段阻撓科學的研究。另外,有機農場的農夫由於在市場上跟GM產品的特性衝突,以及憂慮GM與有機植物在野外的雜交高可能性,也反對GM的實驗。更不用說,政客們在推動任何類似的科學政策時,都必須考慮到他們自己的政治風險有多高!這些來自於道德判斷、經濟利益、個人健康、甚至政治衝突的內在考量,事實上跟科學家的研究以及他們對社會的證詞都有著密切的關連性。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社會對科學家的影響不只是外在的因素而已,它們甚至在科學家本身的養成過程中早已有意識、無意識地滲透到科學家的認知體系裡頭了!舉例來說,科學家申請研究經費時是否早已潛移默化地操練這些因素了呢! 因此,GM的議題不在於那個科學家或社群的權威才是值得相信的。反之,科學家的證詞不應該在政策的決定上擁有黑箱作業以及至高無上的權威。理由很簡單,科學的證詞絕大多數是分歧且是經過爭辯而來的。為了達到某些可能的社會共識,一個無可避免的關鍵正是在於這個爭辯的過程。爭辯是需要舞臺,也需要參與者。從英國的GM例子來看,我們發現這個爭辯的舞臺已經逐漸從科學家的內部討論、科學學會內的報告、或是政府內閣的例行科學諮詢會議,一直延伸到更加公共的討論場域。此外,有意見的人除了皇家貴族、政府官員、與科學家以外,還有財團、媒體記者、環保團體、當然更重要的還有普羅大眾。最重要的是,這個例子透露出科學的公眾面,而非權威面或是神秘面,逐漸浮現在英國的社會裡。在這個意義下,科學家不得不走出高深莫測的知識防護罩,而更像夜市攤販一般勇於向顧客「證明」他們的產品確實比別家可靠。(1999.11.6) 【文章連載】▲眾聲喧嘩的GM科學論戰
(上) (下) ●[座談會]邀您一起來尋找台灣百合-台灣百合生態幻燈片放映與座談會 --﹥ 時 間:2月2月(六) 下午2:00~4:00
台灣百合曾經是到處可見的原生植物,從海邊到高山都有它的蹤跡,但是因為土地過度開發和人為採摘,人跡可達之處已不容易再看到它,更別想看到它大量盛開的美景。生活在島嶼上的我們已經越來越不認識它了,和它距離越來越遠。 真心希望讓更多朋友看到它、認識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特別邀請百合同好會駱明永先生以幻燈片介紹的方式與大家分享觀察、記錄、繁殖台灣百合的經驗與驚奇。現場將準備種子、幼苗和蒴果莢等實物及個人蒐集的資料供大家參考。 歡迎喜歡台灣百合的朋友們一同來種植,讓它再次盛開於島嶼的每個角落。 詳情請參閱 http://activity.ngo.org.tw/view.php?id=1619
播出時間:1月21日(一) 下午3:45~4:00 環保的工作不是人人都願意做,本集節目,我們要介紹一位發自內心願意做環保的慈濟志工,楊汁子師姊。 楊汁子師姊白天是安泰公司的清潔人員,往上則利用下班空閒時間,騎著她的腳踏車去做她十分喜歡的環保工作,每天下班後,她就到夜市的商家收一些舊報紙和紙箱拿去慈濟的回收站回收,看在別人眼裡這是一份非常粗重的工作,但對楊汁子師姊來說,這卻是她一天最開心的時候,本集節目,我們就去拜訪這位口中時時念著要照顧地球、要心存善念的環保師姊。
播出時間:1月22日(二) 下午3:45~4:00 環保的工作不是人人都願意做,本集節目,我們要介紹一位發自內心願意做環保的慈濟志工,楊汁子師姊。 楊汁子師姊白天是安泰公司的清潔人員,往上則利用下班空閒時間,騎著她的腳踏車去做她十分喜歡的環保工作,每天下班後,她就到夜市的商家收一些舊報紙和紙箱拿去慈濟的回收站回收,看在別人眼裡這是一份非常粗重的工作,但對楊汁子師姊來說,這卻是她一天最開心的時候,本集節目,我們就去拜訪這位口中時時念著要照顧地球、要心存善念的環保師姊。 ★[本會訊息]新年度新思維-知性版及新聞版開放申請中 --﹥ 新年新氣象,環境資訊電子報將提供給您一個更貼心的服務! 打今年度1月1日起,我們將更針對您的需求,新增[環境資訊電子報-知性版]、[環境資訊電子報-新聞版]及[環境資訊電子報-目錄版]。 這是因為部分讀者可能僅偏好閱讀具''教育性''的[知性專題],像是[鳥類簡介]、[蛙類簡介]、[植物簡介]...等專欄﹔又或者部分人士在時間有限下,優先關注''即時性''的[環境新聞],包括國內外環境新聞及[環境關懷事件]等。 另外,如果您擔心電子報有收信過慢的困擾,我們還將提供最精簡的每日[目錄版]﹔如此,可免漏接訊息的焦慮,目錄頁上的標題索引可隨時讓您上網連線查閱。 當然,不必懷疑,原來的[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及[環境資訊電子報-摘要版]也都還在囉。 大家可以各依需求,維持原來''多樣貌''的風格﹔或有更''個性化''的新選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