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物趣聞/科博館科普專欄]昆蟲為什麼會蛻皮與變態 (上) --﹥ 作者:顧世紅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研究員)
昆蟲學家們經過長年的不懈努力,終於知道,原來昆蟲的蛻皮與變態是由多種激素所控制。那麼,什麼是激素呢?激素為無管腺體(內分泌腺體或細胞)所分泌,釋放至血液後,通過血液循環,運送到目標組織器官,表現某種特異生理功能的微量化學物質(圖1)。我們已經知道至少有三種激素參與了昆蟲的蛻皮與變態,它們的發現還有一段小小的歷史呢!
【相關文章】■為什麼沒有恐龍那麼大的昆蟲? (上) (中) (下) 《科博館專欄》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資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贊助。 ◆[生活環境]歐洲航空器噪音問題再度升高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feb2002/2002L-02-08-01.html ◆[環境政策]內華達州核廢料儲存場 布希總統聽取反對意見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feb2002/2002L-02-08-02.html ◆[生態保育]冬季奧運會的榮耀 環保作祭品? --﹥
美國,猶他州,鹽湖城,2002-02-11 (ENS)- 2002年冬季奧運會為訪客以及全球的電視觀眾展示了部分美國最美的景緻。然而有些環保人士卻相當憂心,奧運會籌備工作及這些運動競賽本身,正對猶他州壯麗的景觀造成永久性破壞。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feb2002/2002L-02-11-06.html ◆[其他]死亡、天候及貧窮為阿富汗復原3大阻礙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feb2002/2002L-02-11-02.html ◆[環境政策]25個太平洋鮭魚族群恐將失去保護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2-02-12 (ENS)- 針對目前受瀕危物種法案保護的太平洋鮭魚及硬頭鱒,業者訴請當局解除14個族群的聯邦保護禁令,國家海洋漁業局正著手進行審查工作。該局的行動觸怒了環保人士,然而財產權的擁護者卻為此喝采,他們為爭取以魚類保護之名而受限的水源及土地使用權已抗爭多年。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feb2002/2002L-02-12-07.html ◆[環境政策]美國環保署宣布逐步淘汰含砷木材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2-02-12 (ENS)- 美國環保署與建築業者已達成協議,減少在住宅、遊樂設施及其他消費產品中使用含砷的加壓處理木材。環保人士今天表示,這項努力固然值得喝采,但要為公眾健康把關,政府的措施仍有強化空間,而且步伐略顯遲緩。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feb2002/2002L-02-12-06.html
環境資訊協會 黃怡碧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黃怡碧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feb2002/2002L-02-08-09.html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feb2002/2002L-02-11-09.html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feb2002/2002L-02-12-09.html 作者:鄭益明 (看守台灣執行長) 經濟部規劃,到2020年再生能源佔整體能源的比重將達3%,約為150萬千瓦;收購電價比照台電向汽電共生收購的價格。根據工研院能資所的研究,我國至少有100萬千瓦以上的陸上風能潛力,及西海岸200萬千瓦以上的潛力可供開發。過去曾經對小型風力發電做過研究實驗,但並未受到重視。去年經濟部能源會設於台塑六輕廠的4部640千瓦的風力發電機組,經過一年運轉後,台塑表示經濟效益不佳。而台電在澎湖裝置了4部600千瓦的風力發電機組,於去年11月中試運轉,據聞均處於滿載運轉的狀況;且對全國蘊藏風力發電能量的地區進行全面性勘查後,篩選出新竹、台中、嘉南沿海及離島地區,適合作為發展風力發電之用,規劃在未來10年內將興建100組(容量共15萬千瓦)風力發電機組;並表示,以目前的風力發電機價格計算,大約5年就可回收。雖然在風力發電上,已經踏出了一步,但是情況卻樸朔迷離,讓民眾無法了解國內發展風力發電的可行性,及政府政策的風向。 風力發電是目前全世界發展最快的再生能源,歸功於各國政府的大力推廣,及政策補助的誘因。丹麥政府即十分熱衷地支持風力發電,至2000年底該國風力發電達用電量的16%,計劃到2030年達到50%。德國到2000年底已可滿足全國用電量的2.5%,到2020年可望達到25%;該國1991年通過「輸電法」,規定供電業者有義務收購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生產的電力,且價格不得低於當地平均電價的90%。日本經濟產業省於1998年在「長期能源供需之估計」中,設定2010年度的風力發電目標為30萬千瓦,由於政府的大力補助,及電力公司的保證收購價下,風力發電蓬勃發展,於是在2001年修訂目標值提高10倍,於2010年達到300萬千瓦。 除政府大力推廣的政策外,迄今最重要的是立法保證以一定的價格購回風力發電所產生的電力,以及技術上發展的大型渦輪發電機、更有效率的運轉、及更精確的選址等,於2000年全球的裝置容量達到1,810萬千瓦,將其成本從1981年的每千瓦2,600美元,大幅降低到1998年的800美元。新設立的風力電廠在經濟上已可和燃煤電廠相抗衡;加上技術的繼續提升,將可預期成本更低,在美國華盛頓/奧瑞崗的新設風力發電廠,每度成本低於3.5美分,由此看來風力發電在許多國家會成為最經濟的電力來源。 國內每年有長達半年的東北季風期,離島地區因無高山阻隔,年平均風速高達每秒7公尺以上,風力資源豐富。為因應國內過度依賴進口化石能源(97%),及降低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排放,政府應提出更積極的再生能源政策,必要的修法及獎勵措施,才能落實發展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國內豐富的風力資源,以減輕進口能源的依賴,節省珍貴的外匯資源以厚植國力,提高我國的競爭力。 【看守台灣協會】http://www.taiwanwatch.org.tw 作者:劉炯錫 (台東師範學院教授) 台東縣政府多年前在行政院環保署約可補助十億元的鼓勵下,跟著爭取設置焚化爐,並已於八十九年八月通過環境影響評估。由於焚化爐預定地附近居民與民意代表,以及地方環保人士持續反對,但縣府已與達和焚化廠投標組合簽約,若不興建焚化爐,可能須賠償數億元。本人基於經濟、健康、環保及景觀等多重考量,建議環保署將補助焚化爐設置經費轉化為獎勵地方垃圾減量基金,如此台東不必蓋焚化爐,還可合乎環保原則地解決垃圾問題。 台灣各級環保機關與環工學者過去普遍認為台灣很難推動垃圾減量,焚化爐為不得不的垃圾處理政策,本人頗不以為然。台灣的垃圾減量空間很大,姑不論從上游廠商開始減少包裝,光從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就可讓垃圾減量至30%以下。以台東市二、三年來實施垃圾減量的成效來說,民國八十年代台東縣每日垃圾量約300公噸上下,其中台東市佔約一半強。自從台東市公所於八十七年八月起實施垃圾不落地與資源回收後,每日平均垃圾量已從150餘噸,降至約100餘噸。去年十二月強制資源回收後,更降至八、九十噸。資源回收率也從八十八年下半年剛開始實施時的16%,緩慢增加到九十一年一月份的26%。檢視台東市垃圾仍以廚餘佔最大宗,市公所已提出廚餘利用計畫,預計可再減少垃圾量40%,若再增加回收站、加強廢玻璃、電池的回收,以及對各事業單位的督促等多元努力,台東市公所每日垃圾量可望降至50噸以下。以此換算,若台東縣境努力推動垃圾減量,未來全縣垃圾量可望每日平均在100噸以下,將不足預定的台東焚化爐要持續燃燒以保持高溫所需的一個機組150噸、兩個機組300噸之需要。 垃圾減量、廚餘等資源回收利用,可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與產品生產時的污染,垃圾分類讓環境更合乎衛生,運送過程少臭氣沖天,同時不必懷疑廠商有意無意排放毒氣,或擔心垃圾量不足導致燃燒溫度不夠高而產生戴奧辛等致癌物質,相信這才是合乎環保原則的作法。尤其台東是無煙囪的淨土,觀光是本地未來較有希望發展的產業,焚化爐預定地緊臨海濱綠色長廊自行車道,一旦興建營運,對產業發展至為不利。更何況其處理垃圾成本較目前衛生掩埋高昂許多,也很不經濟。 這幾年來,國內外對焚化爐利弊的辯證不少。越來越多台東縣民也從非焚化爐不可的迷失中覺醒過來,反對興建焚化爐已普遍反映在這次基層選舉的政見中。但台東縣政府即使改變政策,不擬興建焚化爐,按合約須賠償達和公司數億元,這對常發不出員工薪水的縣府,情何以堪?本人身為當時台東焚化爐設置案時的環評委員,環評會議時,環保署還特別派員推銷焚化爐的好處並說明中央的獎勵條例,以台東若興建300噸級焚化爐一座約20億元經費為例,中央將分擔半數。既然垃圾減量才是解決垃圾問題的環保之道,台東市民已達成初步績效並提出進一步垃圾減量計畫,建議環保署轉化大筆補助興建焚化爐的政策,提出一套高額獎勵垃圾減量的辦法,並協助縣政府賠償焚化爐廠商可能的損失,相信應可達成環境保護、居民健康、經濟利益的多贏目標。 作者:陳健一 感覺到風 和孩子一起看風,在沒有風日子。 天氣晴,我和孩子們來到麟山鼻沙灘。這裡是海邊,十月到隔年二月是風勢強勁。但是,四月份的這個時候沒有風了。 我們蹲在沙灘上,觀察一株匍匐地面的馬鞍藤,尋找它長長的莖,以及四處蔓長的路徑...... 「海邊風勢強,假如植物長太高容易被風吹垮,所以趴著地面長。」 我要孩子進一步觀察趴在地長的植物,要他們把其中一片葉子畫出來。 孩子們的畫稿陸續在我眼前出現了。有馬鞍藤、蔓莖、天人菊...... 「為什麼那麼多植物趴著長呢?為什麼住的都市較少看植物趴著長呢?偏偏在這裡?」 看了太多趴在地上的植物,該有一些原因吧!我要孩子們一起找原因。 「是風!趴著長,植物才不會被強風吹垮。」 「風」被孩子們提出來了。這樣的表現,解決了我「等待」孩子們主動提出想法的焦慮。畢竟,參與孩子們的發現和討論,我總希望,「答案」是出自他們的口中的。 接著,來到一個適合觀察風的現場,這裡除了沙子,就是一堆石頭,石頭上還有被風吹刮的痕跡。 「告訴我和風有關的東西或景象......」我要延續剛才的話題。 沙有被風吹過的紋路,石頭有被風吹刮的痕跡,還有不遠處,有被風吹得樹冠歪長的風剪樹,以及剛才觀察到的,為了躲避強風,匍匐地面的馬鞍藤...... 這些發現,使孩子們原先困惑的神情,被填實了。他們領受到「風」,在這個沒有風的季節。 再來,我給孩子們描述一段「東北季風旅行」的故事,於是,所有和麟山鼻有關的事物,如趴在地上的植物、被風吹刮的石頭,以及風剪樹......,都被連接起來。 【文章連載】▲陪伴孩子走進大自然 (上) (下)
播出時間:2月19日(二) 下午3:45~4:00
播出時間:2月20日(三) 下午3:45~4:00 台灣山區裡的湖泊並不多,每個卻都像山中的一顆珍珠,明亮耀眼、令人驚豔。宜蘭縣員山鄉就有一處雙連埤,面積雖然不大,但是湖光山色,宛如世外桃源。除了令人留連忘返的美景之外,雙連埤還擁有極為豐富的生態資源,其中更包括許多國寶級的珍稀水生植物。如此重要的自然環境,卻因為屬於私人所有,而面臨開發消失的危機。如果你還不曾到過雙連埤,不妨現在就跟著荒野保護協會,一同體驗它令人難忘的美。 ★[本會訊息]新年度新思維-知性版及新聞版開放申請中 --﹥ 新年新氣象,環境資訊電子報將提供給您一個更貼心的服務! 打今年度1月1日起,我們將更針對您的需求,新增[環境資訊電子報-知性版]、[環境資訊電子報-新聞版]及[環境資訊電子報-目錄版]。 這是因為部分讀者可能僅偏好閱讀具''教育性''的[知性專題],像是[鳥類簡介]、[蛙類簡介]、[植物簡介]...等專欄﹔又或者部分人士在時間有限下,優先關注''即時性''的[環境新聞],包括國內外環境新聞及[環境關懷事件]等。 另外,如果您擔心電子報有收信過慢的困擾,我們還將提供最精簡的每日[目錄版]﹔如此,可免漏接訊息的焦慮,目錄頁上的標題索引可隨時讓您上網連線查閱。 當然,不必懷疑,原來的[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及[環境資訊電子報-摘要版]也都還在囉。 大家可以各依需求,維持原來''多樣貌''的風格﹔或有更''個性化''的新選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