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物趣聞/科博館科普專欄]昆蟲為什麼會蛻皮與變態 (下) --﹥ 作者:顧世紅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研究員) 由上述的一系列實驗結果,我們可將昆蟲的蛻皮與變態之激素調控機制簡要地描述如下:在幼蟲生長及發育中,腦內神經分泌細胞所分泌的促前胸腺激素釋放至血液後,刺激前胸腺使其分泌蛻皮激素,當血液中蛻皮激素濃度達到很高值時,新的表皮細胞就會合成,從而幼蟲就會進行蛻皮的準備,但是,在幼蟲期之早期(1~4齡),咽喉側腺分泌青春激素的能力很強,血液中高濃度的青春激素使幼蟲反覆地進行幼蟲蛻皮。但是,到了最後一齡的中期,咽喉側腺停止分泌青春激素,而末期在高濃度的蛻皮激素作用下,幼蟲所進行的為幼蟲轉變成蛹(不完全變態昆蟲為幼蟲轉變成成蟲)的變態蛻皮,這就是所謂的調控昆蟲蛻皮與變態的中心法則(圖5)。 儘管中心法則之模式圖(圖5)簡單扼要地描述了昆蟲蛻皮與變態的內分泌控制機制,事實上昆蟲生長與發育的激素調控遠比我們想像的要來得複雜,例如,在最後一齡中期,咽喉側腺會停止分泌青春激素,但在這之前的每一個齡期則會持續分泌。這是為什麼?在這個問題上,從我們在台灣所做的一系列研究結果中,終於得到了一點小小的線索。我們在分析家蠶的咽喉側腺分泌活性調控機制中發現,在幼蟲發育的早、中期,體內較高的蛻皮激素刺激了咽喉側腺的青春激素的分泌(圖5之虛線部分),但在最後一齡之早期,蛻皮激素之濃度變得十分低,就不能持續刺激咽喉側腺,因此,咽喉側腺就停止分泌青春激素,最後,就形成了幼蟲轉變為蛹的變態蛻皮。 昆蟲從幼蟲轉變成蛹及蛹轉變為成蟲的蛻皮與變態的發育過程是其成功適應大自然而演化的產物,對調控昆蟲生長與發育的內分泌生理機制的探討,將使我們更進一步深入暸解昆蟲是如何通過其內在生理機制來調節其生長與發育,以成功適應大自然的變遷。 【相關文章】■為什麼沒有恐龍那麼大的昆蟲?
(上) (中) (下) 《科博館專欄》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資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贊助。 ◆[台灣新聞-生活環境]非都市土地擴張宜開步慢 土地利用計畫毫無章法 --﹥ 民生報記者/鄭朝陽 政府計畫釋出16萬公頃農地,高速鐵路工程緊鑼密鼓進行中,沿途將創造出好幾個中小型新市鎮,中正機場捷運線也要供應1400公頃的新社區發展用地,大量的發展用地將投入可觀的公共投資,不過,前環境保護署長、現任中華民國永續發展學會理事長張隆盛憂心地說,台灣的人口在36年後將零成長,且逐年走下坡,以現有可利用的都市土地,已可容納36年內成長的近300萬人口,因此,上述多項重大建設衍生的公共投資極可能閒置浪費,政府不可不慎。 由永續發展學會主辦的「永續發展論壇」系列演講會於3月9日開幕,張隆盛以今年9月將在南非召開的「二十一世紀議程十年展望」為題發表演說時,提出上述警告。 他表示,儘管政府陸續制定國土計畫法等相關法案,實際的土地利用計畫卻毫無章法。根據經建會的估計,目前全國人口約2300萬人,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率約9%,已步入高齡化時代;值得注意的是,到了民國127年,總人口數將達2568萬人的頂峰,之後就停止成長,且可能呈負成長。 張隆盛說,政府應依照這項趨勢全盤調整國土利用計畫,並思考還有沒有必要再向郊區、非都市土地持續擴張?他指出,國內共有446個都市計畫區,面積約45萬公頃,扣除保護區、道路等不可居住土地,可建築供人居住的面積約20萬公頃,總計可容納2200萬人,但目前住在都計區內的人口只有1700萬人左右,換言之,還有500萬人的「空位」有待填補,對於胃納未來40年的300萬人口已綽綽有餘。 張隆盛認為,過去的都市發展政策都是不斷地向外擴充,但從經濟、合理及永續發展的立場來看,應回歸市中心主義,利用既有的公共建設基礎,讓土地資源得以有效利用。只可惜,拿台北市為例,從淡水河邊到建國啤酒廠的台北火車站周邊土地有150多公頃,至今尚有90公頃荒廢閒置,其中有90%都是公有地,都市更新動不了,卻一直利用納稅人的血汗錢往外擴張,在需求不足的前提下,如此大量的公共投資極可能成為泡影。 ◆[台灣新聞-生活環境]「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功能不彰 政府忘了「拚永續發展」? --﹥ 民生報記者/鄭朝陽 政府「拚經濟」之餘,是否忘了「拚永續發展」?3月9日一場永續發展的研討會中,曾為行政院訂定「中華民國永續發展政策綱領」的張隆盛說,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的功能不彰,已幾近「空轉」,因此,許多重大的環境政策都因人而異,無法因應最新變化;最近各地傳出水荒現象,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中華民國永續發展學會理事長張隆盛說,行政院於民國86年成立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由環保署署長兼任副主任委員,11個相關部會首長兼任委員,委員會每三個月召開一次委員會議,針對影響國家永續發展的相關議題,都要提交委員會討論後作出決議,作為指導各部門施政的指導方針。令人遺憾的是,委員會的運作機制日漸式微,不僅開會淪於形式,出席開會的代表層級愈來愈低,甚至指派科長級官員出席開會,難怪在政府一再高喊打造「綠色矽島」的同時,卻出現諸多環境政策荒腔走板的現象,無法事前妥善規畫水資源分配就是機制停擺的結果。 今年9月,永續發展世界高峰會議將在南非的約翰尼斯堡召開,針對最近10年來全球環境生態、人口健康、城鄉發展與貧富差距等問題,研商因應對策。張隆盛說,我國雖有永續發展的專責組織,不但未能有效解決既有的環境問題,面對全球化的發展所衍生的變化,更來不及反應,這樣下去,除了水荒,還會有更多的狀況產生,政府有如救火隊四處滅火,要談「永續發展」彷如空中樓閣。 張隆盛表示,台灣正處於「富裕中的貧窮」狀態,下水道普及率不及8%,違章建築充斥,海岸溼地遭嚴重破壞,廢棄物汙染嚴重,這些問題已有待解決,還要面對兩岸關係緊張、加入世貿組織對生態環境的衝擊等挑戰,如何在全球化過程中提升國家競爭力,同時兼顧永續發展,令人憂心。 ◆[生活環境]懸浮污染微粒與肺癌有關 --﹥ 記者 Cat Lazaroff 報導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2-03-06 (ENS)- 新近全國調查報告指出,長期接觸佈滿煤灰的空氣,和吸二手煙罹患肺癌的機率相當。這份由美加學者共同進行的研究發現,若吸入的空氣中含有高濃度煤灰粒子與微塵,罹患肺癌與心臟病的風險將大為升高。(編按:煤灰,或稱煙塵,係指由含碳物質不完全燃燒所產生之粒徑小、帶有焦油及碳之黏性黑煙)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r2002/2002L-03-06-07.html ◆[生活環境]英國致癌氣體排放狀況大有改善 --﹥ 英國,倫敦,2002-03-06 (ENS)- 由環保團體英國地球之友發布的資料顯示,英國在1998至2000年間,工業致癌氣體排放縮減了近40%。地球之友這份「工廠觀察」報告所登載的污染資料,係根據英格蘭與威爾斯環保當局所彙編的官方數據,另外還附上補充資料,說明污染物質對健康的衝擊。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r2002/2002L-03-06-05.html ◆[環境政策]日本擬自挪威進口鯨肉 --﹥ 日本,東京,2002-03-06 (ENS)- 日本水產廳官員週三表示,11年來日本政府首度計畫自挪威進口鯨魚肉品,最快在5月即可進口挪威小鬚鯨肉。官員表示,一旦獲得經濟產業省核准後,日本打算進口100公噸鯨魚肉。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r2002/2002L-03-06-03.html ◆[生態保育]甘比亞籍象牙私梟於洛杉磯伏法 --﹥ 美國,加州,洛杉磯,2002-03-06 (ENS)- 一名甘比亞籍私梟於去年春季密謀自奈及利亞走私66件象牙至美國境內,被判入聯邦監獄服刑1年又1日。去年4月,美國海關查獲進口貨運內藏有36支完整的象牙以及數量眾多的象牙段,為1980以來美國破獲最大宗的象牙走私案。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r2002/2002L-03-06-01.html ◆[生態保育]苦根地區活松樹遭伐木工人「意外」砍倒 --﹥ 記者 Cat Lazaroff 報導 美國,蒙大拿州,密蘇拉,2002-03-06 (ENS)- 美國林務局承認,伐木工人在苦根國家森林執行所謂的「燒毀地區復原計畫」時,「意外」砍倒了至少6株仍存活的老黃松。事件發生後,林務局已下達聯邦命令,關閉整個木材標售會場禁止一般民眾出入。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r2002/2002L-03-06-06.html
環境資訊協會 黃怡碧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黃怡碧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r2002/2002L-03-06-09.html 作者:鄭益明 (看守台灣執行長) 政府過去為解決垃圾流竄造成的環境衛生問題,而規劃以焚化來解決。但是由於環保署的規劃錯誤,不僅過度估計垃圾的成長量,造成目前焚化爐處理量超過垃圾量;更忽視灰渣處理的規劃,而造成有毒灰渣的流竄。如此,為解決垃圾的公害,產生更為嚴重的公害。目前主管環保業務的環保署,仍以既定政策而無任何檢討的跡象,實非政府應有的作為,也是人民的不幸。所幸,過去在宜蘭縣長任內樹立全國環保縣的游揆上任,我們寄予無比的厚望。 不可諱言,垃圾焚化爐解決了我國急迫的垃圾問題;但是也無法隱藏的是,造成了不少環境的惡化。為了因應決策的錯誤,環保署特准事業廢棄物進入垃圾焚化爐處理,可是卻無法拿出有效的管制辦法,防堵有害事業廢棄物蒙混進廠。今年1月19日北投居民無法忍受北投焚化爐每日有800噸以上的事業廢棄物進廠焚化所產生的問題,要求在未能有效防堵有害事業廢棄物進廠前,不得讓事業廢棄物進入垃圾焚化爐焚化。因為政府的垃圾焚化政策是為了處理家戶垃圾,而以人民的錢來興建垃圾焚化爐,並不是為了處理事業廢棄物而興建;更何況事業廢棄物是由代清除業者來收集,在未能有效管制有害事業廢棄物蒙混進廠前,環保署不應為了掩蓋決策粗糙、浪費公帑的責任,在毫無有效的管制措施下,隨意開放事業廢棄物進入垃圾焚化爐處理,而宣稱興建的垃圾焚化爐並未有處理量不足的情形。這真是標準的百姓皆知、獨獨官方未聞的施政鴕鳥現象。 再者,焚化政策最令民間和學者詬病的地方有分類未徹底、和灰渣處理草率。焚化爐並非官方宣稱的任何東西都可送燃的混燒式爐體,大家都知道物質不滅定律:什麼東西進去、什麼東西出來;使用焚化爐必須徹底分類,禁止不能焚化或焚化後會產生有毒物質的東西送燃。更令人詬病的是,明知灰渣中重金屬和戴奧辛的含量極高,卻未事先興建合格的灰渣掩埋場,任令灰渣到處流竄,或隨意棄置於掩埋場。我們到台北市山豬窟垃圾掩埋場,發現飛灰和底灰混合的灰渣並非如廢清法所規定的用作衛生掩埋場的覆土,而是任令灰塵滿天的棄置於掩埋場的一角;而高雄地區四座大型焚化爐的飛灰,在固化不完全、大部分仍屬粉塵狀的情況下棄置於掩埋場,而附近有大片的水果園,其產品運銷全國。環境污染可怕之處在於透過食物鏈,其受害地區將擴及全國。 我們籲請新上任的游內閣,本著宜蘭環保縣的經驗,以及綠色矽島的願景,除了振興經濟外,更重要的是提昇競爭力;而提高人民的生產力將是首務,排除環境污染、整頓生活空間、改善衛生條件,將是不二法門。期盼游內閣的施政,能劍及履及,實事求是,不致隨著政壇的掝浠泥而空轉。 【看守台灣協會】http://www.taiwanwatch.org.tw 作者:陳健一 (台灣土地倫理發展協會秘書長) 是一種和諧的願景,關於人和土地的關係展望。 這樣的關係,事實上,一直存在於台灣的住民。原住民的游耕機制,使地利獲得休憩;打獵季節更不在動物繁殖期進行,使萬物得以休養生息......凡此都可以感覺到土地上的人順應自然限制進行植栽打獵等活動,除此還運用各種神話、傳說、禁忌,深化、連結大地的生命情感與倫理,也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諸如狗、山豬、熊、百步蛇、太陽等傳說或祭儀在原住民的生活中不斷出現。 那段悠長的人和自然、土地互動的歲月,台灣的始終高山郁郁青青,台灣的河水綿長不斷,溪水清澈見底,數百年、數十年,乃至數年萬都是這樣。 接下來,台灣土地上演繹著一棵樹被砍倒的故事。 三百多年前有一批自中國大陸移住的漢人,發現這裡有一種叫樟樹的植物可以淬取除蟲的樟腦。於是大量砍伐樟樹。十九世紀時,有一位外國的旅行家看到了,很納悶的說:「他們砍伐樟樹,卻不補種樟樹苗,只是在附近種藍草和茶樹。」這種只知砍樹不知再補種樹木的對待自然習慣,使短短的幾百年間,台灣低海拔及中海拔的樟樹大幅度減少。 延續這樣的砍樹習氣,漢人為了生活大量破壞自然環境或野生動物的例子所在多有。如野生梅花鹿的滅絕,山坡地被大舉砍伐為了植茶,除此短短若干年即弄髒台灣所有的河流...... 這些作為背後,不是某一個個人,或某一個政權所能做到,而是集體文化習氣的延伸。也因此,我想更進一步質疑漢人的集體文化在當代保育的貢獻? 不要告訴我,漢人祖先有許多自然智慧,不要告訴我,漢人祖先也有保育觀念。我想說的是一個事實:自從這批漢人進到台灣土地以後,台灣土地逐漸被扭曲,我們幾乎看不到漢人對待土地的長遠智慧。 用長時間的視角,尋思人們對待土地的文化意義,我們發現相對於原住民和諧於人與土地連結的生命懷抱,漢人文化習氣卻淡遠許多,而是多了一份宰制意向,疏離土地意向,這樣的意向,也就成為台灣土地資源扭曲山川變色的主要促因。 時 間:3月17日(日) 上午8:30~下午5:00 以徒步行旅、單車行旅的方式,實地認識米崙海岸環境的美麗與滄桑,行程包括美崙溪下游至出海口、花蓮漁港漁市、奇萊鼻海岸、七星潭、環保公園、奇萊鼻燈塔,中午在漁港享用海洋餐。全程均有專人導覽、解說。 解說員:溪畔由黑潮生態志工導覽、海岸線由海洋作家廖鴻基解說、七星潭體驗活動由資深劇場導演陳明才引導。 詳情請參閱 http://www.kuroshio.org.tw
播出時間:3月12 日(二) 下午3:45~4:00 一個人對環境的關懷,往往可以從小地方見到大世界。生活裡或者工作中最自然隨手的習慣,表達了對環境最真實的信仰。本集節目裡,我們要介紹一位自然生態攝影家∼江村雄。在江村雄的鏡頭下,我們看見了他對大自然的熱愛,他親近、了解並且關懷昆蟲與鳥類的生活,用心體會牠們的喜、怒、哀、樂,巧妙捕捉了昆蟲與鳥類世界的生活切面。觀看他的作品,可以深刻感受自然的旺盛生命力。江村雄多年來致力於自然生態攝影的目的,便是希望透過鏡頭,傳達大自然美麗的訊息,喚起大家對自然與生命的重視。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去拜訪這位生態大使∼江村雄。
播出時間:3月13 日(三) 下午3:45~4:00 一個人對環境的關懷,往往可以從小地方見到大世界。生活裡或者工作中最自然隨手的習慣,表達了對環境最真實的信仰。本集節目裡,我們要介紹一位自然生態攝影家∼江村雄。在江村雄的鏡頭下,我們看見了他對大自然的熱愛,他親近、了解並且關懷昆蟲與鳥類的生活,用心體會牠們的喜、怒、哀、樂,巧妙捕捉了昆蟲與鳥類世界的生活切面。觀看他的作品,可以深刻感受自然的旺盛生命力。江村雄多年來致力於自然生態攝影的目的,便是希望透過鏡頭,傳達大自然美麗的訊息,喚起大家對自然與生命的重視。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去拜訪這位生態大使∼江村雄。 ★[本會訊息]本刊特邀專欄作家賈福相教授來台演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