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能源議題]美國全力進行育加山核廢儲存場的計畫 --﹥ 記者 J.R. Pegg 報導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4-07-14 (ENS)- 美國能源部高級官員昨天向參議院能源委員會表示,布希政府將全力進行在內達華州育加山掩埋大量全國核廢料的計畫。反對此計畫的人士表示聯邦法院上週公布的裁決有效地使此計畫無法如期進行,但是能源部副部長麥克史萊羅(Kyle McSlarrow)則肯定法院的決定,並認為其是「一項極大的勝利」。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l2004/2004-07-14-10.asp ◆[能源議題]洞見:育加山──我們的國家正處於什麼樣的危機? --﹥ 作者:LeRoy Koppendrayer 美國,蒙大拿州,聖保羅,2004-07-14 (ENS)- 2年前,國會壓倒性的多數批准了總統2000年2月15日的建議,繼續進行批准和發展在內華達育加山設置國民和防禦核廢料的永久儲存場。有人可能會認為儲存場正在建造完成當中,但實際情形並非如此。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l2004/2004-07-14-inskop.asp ◆[其他]美國國家實驗室榮獲21世紀科技獎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4-07-14 (ENS)- 自從安全的清除地雷並以高溫製造純氫氣,美國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今年已經贏得了21個由R&D雜誌(美國研究及開發雜誌)所提供的獎項,該雜誌每年提供100個年度獎項以獎勵有商業潛力的產品、材料、或製造過程。R&D的100個年度獎項,有「發明的奧斯卡」之稱,其將在10月14日於芝加哥的海軍碼頭會議中心舉行正式晚宴並進行頒獎。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l2004/2004-07-14-03.asp ◆[其他]巴格達的老舊汽車已走向末路 --﹥ 記者 Hazem al-Shara 報導 伊拉克,巴格達,2004-07-14 (ENS)- 41歲的傑亞特(Jassem Jayat)坐在他房子旁邊佈滿灰塵的1970年豐田Corona旁。這輛車曾經是他主要的生計來源,讓他能兼職做個計程車司機。但是現在,這輛車已經幾乎沒價值了,因為沒有人會想要搭乘這種舊車。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l2004/2004-07-14-02.asp ◆[生活環境]惠普(HP)與戴爾(Dell)競相提出新的電腦回收計畫 --﹥ 美國,2004-07-14 - 世界最大的兩家電腦公司將不只競爭電腦銷售量,同時也在回收計畫上互別苗頭。惠普與戴爾同時在星期四發表了新的電子產品免費回收計畫。惠普表示他們將在7月18至9月6日期間,免費在美國辦公用品零售商Office Depot連鎖店回收各類老舊電視以及電腦等電子產品。而戴爾的回收計畫更加方便,他們將派車到消費者家中回收舊電腦,條件是消費者必須購買新的戴爾電腦。 這兩項聲明剛好為回收電子產品的歷程作見證。不久之前,這些主要的電腦製造商還在阻撓為回收電腦付費的法案,拒絕電腦製造商應該為回收產品負全責的想法。 來自媒體、股東以及環保團體的輿論壓力是造成情勢變化的主因,同時美國的政府官員也不願看到惠普或戴爾的廢棄電腦出現在中國的海岸邊,被孩童拆解回收,因此也傾向於立法強制回收。面對這些壓力,製造商開始有正面的回應。事實上在某些國家—例如台灣、南韓以及歐洲,已經立法規定這些製造販賣者必須回收他們的產品。
【參考資料】 版權歸屬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郭啟彬 編譯,蔡季勳 審校)
環境資訊協會 毅心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唐炘炘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l2004/2004-07-14-09.asp 作者:邱文彥 (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副教授) 敏督利颱風過後引來強盛西南氣流,造成中南部水土嚴重災情。其中,雲林台西、口湖一帶大排潰堤、海水倒灌,損失極為慘重,驗證了長久以來台灣漠視海岸、任其沉淪的實例。 台灣西海岸地盤下陷已經是陳年舊聞,情況嚴重地區包括屏東、嘉義、雲林等地,但幾年來超抽地下水情況並未有明顯改善,因而經常發生海水倒灌、淹水難退的情事。尤有甚者,沿海地區大規模填海造地、束水堤防和諸多人工設施,使排洪和通水雪上加霜,即便是離海20公里的村落動輒也成為水鄉澤國。 很顯然地,當今海岸地區防災問題仍是不容忽視的重大議題。然而,目前沿海聚落在地盤持續陷落下,究竟排洪的大排小渠是否還成「系統」,恐不無疑問。傳統的「束水」對策和工法,是否合宜,在在都需重新思考與改善。如果沿海地區無人關注,將來勢必發生更多「只為餬口」、「竭澤而漁」的情事,海洋保育將如緣木求魚。 海岸防災固為重大議題,但目前各地普遍且嚴重侵蝕的海岸侵蝕現象,卻助長了地方的無知、盲從,一味以傳統「硬碰硬」的思維大搞海堤工程;一些民意代表更上下其手,表面上以「保護居民安全」為訴求,暗地裡對於主辦機關施壓爭取海堤和防災工程經費,很難不讓人有圖謀不法的懷疑;在今天台灣選舉政治的生態下,主管機關通常一一潰敗,抵擋不住民意的乾脆大作順水人情。於是,台灣海岸「水泥化」的情況到了令人震驚的地步。根據內政部營建署最近委託研究發現,台灣本島海岸線長約1,000公里,但一半的海岸卻已經沉淪埋沒在消波塊和水泥海堤中,澎湖金馬等地水泥化海岸總加的比例都超過三四成之譜。 事實上,造成海岸侵蝕的原因除了河川大量建壩減少供砂外,人工結構物改變海域流場和阻斷沿岸漂砂應是主因。除了海堤和大規模填海工程外,台灣港澳興建的浮濫可說有目共睹。全台灣239個漁港,幾乎到了每4到6公里就有一個港;澎湖群島共65個島,僅20個島有人居住,但漁港多達60到70個;這種氾濫現象連偏遠的蘭嶼也難逃厄運。最近朗島村前美麗海岸居然興建極為突兀、連當地人都難以接受的港口,規劃設計者竟然可以「無知」到完全漠視當地海岸景觀品質和人文特性,我們真的很難理解以達悟族小舟漁捕文化著名的村落前,這種「外來文化」施暴的邏輯何在? 從北到南,海洋的污染多半來自河川。君不見,高雄地區的典寶溪猶如滾滾「紅河」,二仁溪好比「黑龍江」,仍舊夜以繼日,經年排放污染到海洋?筆者曾經詢問地方機關,答案是「色度」問題,於人體無礙。我們難道不知道海岸、潟湖、灣澳、河口和珊瑚礁是生物應該豐聚的家園?但今天台灣海域的污染,卻一步一步摧毀海洋生態系統。官員只談「治水」、「治河」,還談不上「治海」,海洋污染問題在「阿瑪斯事件」後才開始著手建立體系,仍有很大改善空間。 顯而易見,台灣海洋與海岸保護最大的隱憂,其實是觀念和認知的問題。很多人都有同感,海洋的利用在漁業法中被視為「準物權」,促使多年來漁民視海洋為「家產」,而不是因應國家社會和生態環境變遷應作調整的「公共財」,一旦據海為王,海域便成為勒索補償的工具;河川利用和污染問題,凸顯了人們完全從「以人為本」的立場,忽略了千千萬萬的海洋生物,乖離了「以生態為本」的應有思維。內政部研擬超過10年的「海岸法」(草案),主要在導引海岸有秩序發展、兼顧防災需求,同時保護海洋資源,以追求永續發展。然而,一些民意代表卻誤導漁會漁民,以海岸法劃設海洋保護區將阻滯漁業發展為由,橫加阻撓。全世界海洋國家都採取劃設「海洋保護區」來培育更多漁業資源,讓地方漁業得以永續。今天,台灣卻反其道而行! 也許,行政院將成立「海洋事務部」,但是海岸事務管理似乎並未納入該一部會的權責規劃中。以美國、加拿大、韓國、印尼等先進國家的海洋部會為例,海洋與海岸都是一體管理的。如果漠視海岸,海洋環境必然日益低劣。台灣,真的是「海洋國家」嗎?
【相關文章】 ▲[環保節能-能源e網抓]讓綠建築不再只是夢想 :「歡迎光臨綠房子」網站 --﹥ 作者:高健仁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擁有一個花木扶疏、節能省錢又舒適的家,是許多人的夢想。然而過去往往只出現在國外媒體、融合自然與科技的環保節能屋,已經在台灣誕生了!想要親手打造自己的綠房子嗎?參觀完「歡迎光臨綠房子」網站,一定可以為你的夢想添加設計的靈感,並找到確實可行的方法! 台灣大學在台北舟山路台大農場興建的「綠房子」,佔地約300多坪,是由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系鄉村建築與環境組,以節能、生態為主要設計考量,採用本土研發的建材來興建的綠建築,可說是一幢本土化的產品,也是學術界與民間廠商合作難得的建築經驗。而以綠房子為主角所建構的網站上,則翔實介紹了其中的構築細節,實地示範了何等的空間規畫、採用何種建材和設備,便可達到節能、健康和舒適的目標,非常值得大家參考。 網上實境導覽 該網站內容十分簡要平實,其中最大特點,在於如實記錄「綠房子」所使用的各項設計和建材運用情形。點選首頁右方的「綠房子導覽」,立即出現這棟三層建築的內部空間模擬圖。欲得知任何一角落係利用了何種綠建材或環保節能設備,只要一按滑鼠,便可在下一視窗中,閱讀到詳盡且附有圖片的文字說明。 除此之外,首頁右方的第一選項「關於綠房子」,介紹了綠房子計畫的緣起和展望:結合科技、自然與人的設計,並藉由國內廠商所研發之綠建材和綠色設計的展示,達到推廣並提升台灣營建品質的機會。此外,此棟綠房子融合了綠建築七大指標,具備有六項特色:安全、健康、舒適、省能、環保、生態,想要快速掌握綠房子之設計理念,進入「六大課題」選項,立可獲得清楚的概念。 豐富實用的綠建築資訊 此次投入、贊助台大綠房子研究計畫的廠商共70多家,其中不乏長年默默專研各種新材質、新技術的國內廠商,可通過網站上的「相關連結」做了解。而「相關活動」選項中,則可見到該計畫推展期間所舉行的國際研討會、座談會、訪問交流等畫面集錦。 目前國內正積極推動綠建築和綠建材標章,相關研究亦早已行之有年,但目前為止,一般人對何謂綠建築,仍徒具理論概念,難有具體了解。該網站不僅具體呈現該單位的研究成果,並擔任生產者(研發廠商)和消費者之間的交流平台,為綠建築技術開拓出新的可能發展空間;對於一般民眾來說,網站所提供的示範實例,讓綠建築不再只是遙不可及的夢想,毋寧是該網站最大的貢獻。 【網網相連】
※感謝財團法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贊助本專欄 ▲[自然與倫理]生命之河:過去、現今、與未來(4)-人類與自然 --﹥
作者:羅斯頓 (Holmes Rolston III) 環境倫理與新舊世代間的倫理,往往屬於同一個議題,這個事實並非意外。因為,我們的生存需要有一個棲息居所(habitat)。於現今對環境有益的,同樣會有益於人類的未來;這樣的講法雖然在某些狀況下可能會有出入,但通常都能成立。接下來,我們便會發現,生命之河不停流動的觀念,化解並緩和了區分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尖銳界線。 關懷大自然 關懷未來世代 土壤、空氣、水、森林、草地、海洋、動物系、植物系與人類歷史的趨勢(the course of human events)匯流在一起,若將後者與前面那些屬於自然環境的領域作比較,看來似乎過於狹窄、過於人工化。生態學已經全面地教導我們拓展關於循環的概念──人類生命仰賴光合作用所營造的養分之生物流,而有機生命則必須依賴水文、氣象與地質的循環。生命並非止於此身,它乃是屬於大自然資源的事件。我們所是與所有的一切,乃是成長與收集而來(grown and collected)。資源(resources)一字的前綴詞「re」,意指被「轉換」為人類使用、遠離其原先自然的目的(spontaneous course),突顯出那作為一切所源出之本質上屬地的來源(substantive earthen “source”)。 假若在最低限度上未與環境同態(environmentally homeostatic),沒有任何生命形態可以投現至足以存活(projective enough to survive),甚至包括人類在內也是一樣。「同態性」(Homeostasis)並不是指涉靜態(static)的詞彙,因它乃是水文學的專有名詞,其生物學用法在於描述生命流藉由與物理環境進行交換的支持運動(supporting movements),在時間的流逝中仍維持其自身的穩定態(steady state)。 消費與保育之間似乎總是爭吵不休,生命卻在兩者的微妙張力中持續下去。在前人類的生命形態中(prehuman life),此平衡並非刻意營造的;在人類生命中,如何慎重地、倫理地維持其平衡,乃成為一項挑戰。同態性並不需要妨礙演化或歷史發展,但它卻指出,任何未來人類的目的,應當包含延續我們集體所行進的大自然進程。換句話說,只有當我們的源頭(sources)乃是「可再新的」(renewable),我們才可以「再生」(regenerate)。在這兩個字中的前綴詞「re」,不再是將某大自然之物改造成人造之物,而是指人類透過調適,得以在無法阻斷的、屬地來源的流動中延續不斷。因此,那些關懷大自然保育的人士,也正是最早變成關懷未來世代的人。 生命的演化 資訊的流動 在有機生物學與環境生物學中,生命乃是一種水流(current)。以水為本的生命,無法在沒有液體的狀況下進行,無論是樹中的樹液或我們血管中的血液。它們支持著原生質過程(protoplasmic process),然而當我們思索其未來時,我們更論及其進一步的基因遺傳性流動(genetic flow)。雖然個體是基因的必要載體,但這個概念再次顯示其為群體性多於個體性。我們沒有人容載了那包含人類所有基因的貯存池,每一個人的完整人性都是擷取自那遠超過任一個人所有的貯存池。我貢獻是為了那共有之貯存池的再生。就生物上而言,我或許是迫切於在那貯存池中保存我的品種;雖然為了最適存活的基因貯存,天擇會加以汰選,但就倫理上而言,自身亦可擴大其關懷,更廣闊地關心整體的譜系流衍。假若這似乎將人類生活過度化約至微觀的基因遺傳層次,那我們可立即回到宏觀的人類生活,在此可見的顯型(phenotype)表達了基因型(genotype),但總是要記得主觀的自身如何開顯了此一基因遺傳性流動。 將生命的演化視為一種資訊的流動,可帶出豐碩的成果。相較於基本的物理流朝向增加亂度的無秩序傾向,生物流具有能夠建立與再生具秩序之有機結構的能力,並透過基因遺傳來傳承此建構性資訊。在這種無意的情況下,所有生命是知性的、邏輯的、可溝通的,語言模式的基因遺傳運作證明了此點。此流動透過多樣化,變得更為繁複與創新,更為感性與知性,終至在人類中出現了文化的能力;然後一徹底的新型態資訊流出現,其重要性僅次於負向亂度之生命進程自身的初始呈現。 於是,所獲得的資訊可被移轉,透過語言儲存,並加以評價,因而知性變得深思熟慮。文化進程雖然可能是高峰,但它仍是自然生命進程的一部份。生命通常是神經機械學(cybernetic)的問題,是資訊移轉的問題,正如生命乃是航行在時間之中,同時伴隨生物性與文明性的水流。雖然我們自身生物性與文化性的投注體現兩者是不同的,但在生存的進程中,這兩者具無法分離的整體層面。 寬廣的生命之河 深遠的道德關懷 生命是大自然的投注體現(nature's projects)之一,但其流衍不絕以致也成為我們的投注體現(our projects)之一。我們浮現在冰山最頂端的一角。我們雖然劇烈地掙脫大自然,但在外表之下,我們的生命有十分之九仍是屬於大自然。在倫理學論述中所用的契約模式,其常見的錯誤在於它是違背自然的,它認為為了抵抗大自然的威脅,個體性的人只好無可奈何地團結在一起。其中的權利論述,讚揚個人、貶抑大自然,是可以理解的。這種人類相較於大自然而言乃是逆流的態度並非錯誤,正如有機物的概念乃是無機物的逆流一樣並無錯誤,但如果將它置放在人類與大自然、生物性與物理性互流的大圖象之中,這兩者都只是片面性的真理。 大自然給予我們客觀的生命(objective life),在這當中,個人的主觀生命(subjective life)乃是內在面貌(a partial, inner face)的一部分。在這既定的生態系中,我們是生物學者所稱之有義務的寄生動物(obligate parasites),而在這點上,我們就會顯得困惑,因為人類與大自然既然已經融合在一起,我們的道德義務究竟是只要去保存與看重人類,或者也應當包括大自然?倫理學上的保守派傾向堅持倫理原則只適用於人類,其他的所有進程乃是附屬於此;倫理學上的自由派則發現,道德關懷當涵蓋寬廣的生命之河,甚至也包含其所流經的所有地景。
【文章連載】 本文譯自:羅斯頓教授所著《哲學走向野性》(Philosophy Gone Wild),61-71頁。 ●[讀者投書]也談遷村:曲冰部落打造永續生態發展的願景 --﹥ 作者:姜樂義 (美化環境基金會執行長) 這幾天朝野都在談台灣不曾有遷村成功的案例,其實這是錯誤的,早在1930、40年日治時代,當時的日本人為了有效管理,將散居深山的布農族卓社群遷到濁水溪旁的現址集中居住,也就是現在的曲冰、武界與過坑3個部落,算是台灣歷史上成功遷村的個案。而此3個部落便是如今受72惡水而道路中斷的仁愛鄉萬豐與法治兩村,另一個是離埔里較近的中正村。 當時日本人為了安撫原住民,不但分配田地、林地,還帶著村民用雙手建造自己的家園與房舍,也教村民農作的技術,雖然沒有道路卻有自己的小學堂,在簡樸的生活環境下自給自足。至於土地利用,當時部落的文化是與大家分享,吃飯時不分彼此,不愁餓肚子,所以農作是相當低度的開發。除了種香菇或將山產獵物拿到埔里販售或以物易物外,唯一的現金收入是每20年可以賣一次的杉木。當時沒有太多物質享受的選擇與需求,教育落差也不大,部落生活是富足的。 筆者在30年前第一次進入曲冰部落,看到井然有序的房舍及梯田,相當驚訝山上居然有如此整齊美麗的山城,當時便認為要談生態部落或自給自足的社區,曲冰部落是個有可能也有潛力的地方,但很不幸的筆者以民間團體的名義,想與村民一起努力從教育、建立自信、培力等做起,而研提的一些工作計畫,並未被政府重視。 曲冰部落為了避開水患,在前後10年間曾經過3次遷村,在台83線末端的舊部落,就曾因會淹大水而先遷到對岸,然後又在遷到現址,整個過程是在公部門與村民有著很好的合作與真正的了解下去完成。 以台灣而言,其實沒有一個地方百分之百可以免於地震或水災,台灣山林過度開發與濫墾濫伐的原罪,是平地人與政府未盡責把關。以原鄉之原住民傳統優質的生態智慧與生活在大自然的本能,不可能去破壞大地或不保育,問題出在後來的行政體系與工程的不確實,貪污與買票文化使得山區道路或營建工程的施工品質一直受到懷疑,惡性循環才造成今日原鄉部落的亂象。 最近呂副總統對原鄉部落不當的發言,非常傷到原住民的心,筆者接到曲冰村民來電表達在山上濫墾濫伐的幾乎都是外面進來的漢人,原住民長期守護山林與保護水源卻被呂副總統一席話全盤否定,誰能不痛心? 如果有公部門願意支助,筆者可以提出集體遷村到國外的計畫。前年筆者曾帶曲冰部落近30人,到南非參與國際會議,其中有帶村民出國考察的意味。後來才知在南非的台灣原住民竟有數百人之多,他們組織了一個社團互助合作。如果政府願意,我想曲冰部落繼3次遷村之後,除有意打造永續家園外,也願意嘗試往國外遷村當先頭部隊。 關心原鄉、關心原住民,需要的是更多的參與、更多的鼓勵,而不只是政治口號而已。 ※以上不代表本報立場 我有話要說: infor@e-info.org.tw(來函請註明真實姓名與連絡電話,以利聯繫作業)。 時 間:7月20日(二) 晚上7:30-9:30 詳情請參閱 http://www.sow.org.tw/weekly/hc.htm 時 間:7月24-25日(六-日) 杉林溪海拔高度1600公尺,夏季平均溫度僅攝氏20度,自然景觀深具原始風貌,飛瀑流泉,古木森然。因921地震的影響,杉林溪對外聯絡道路曾經完全中斷,直至去年才恢復通行。將近4年的休養生息,讓杉林溪的美景更加純淨,萬物更加生氣盎然,如此的好山好水只待您一起來分享。 詳情請參閱 http://www.wbst.org.tw/redirect.asp?n=4 時 間:8月6日(五) 有沒有想過,如果地球上沒有了植物,會是怎樣的世界?植物對於其他動物有什麼重要性?快到綠色的世界來遊玩一下,和它們做朋友,讓樹不再只是樹,草也不再只是草,原來它們也有名字和個性哦!本活動內容包括基本植物形態與生態認識、園藝DIY、昆蟲和植物的關係,歡迎國小4-6年級小朋友報名參加。 詳情請參閱 http://www.7stareco.org.tw/even.htm
播出日期:7月19日(一) 晚上10:00-11:00首播 【封面故事】體檢生態工法 (棚內座談) 敏督利颱風造成中部許多地區土石流的災情,多數人將矛頭指向「生態工法」。幾星期來,工程界與生態界論戰不斷,然而究竟什麼是生態工法?生態工法的原意為何?究竟該不該使用生態工法?許多真相似乎被淹沒在口水與利益之下。 媒體報導災情、反映真相,更應探討政策內涵、監督政策成效。生態工法是什麼?有哪些要項?在哪裡施作?4年來成果如何?未來又該如何執行?本節目將播出「體檢生態工法」電視座談,邀請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副主委郭清江、台灣省水利技師公會理事長陳賜賢、靜宜大學生態學系副教授鐘丁茂,舉行三方座談,希望在似是而非的爭議中,釐清生態工法的各種真相,也為台灣環境的未來尋求一條出路。 ★[本會訊息]徵求「環境指標介紹」撰寫志工 --﹥
★下載 志工簡歷表格 (此為執行檔,開啟後將自行解壓縮),請寄至 sharlin@e-info.org.tw,謝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