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品潔(靜宜大學生態所研究生)
濕地是生產力極高的基礎生態體系,而台灣原本將近一萬公頃的溼地,卻正急速消失當中。1970年代以來,因為道路工程導致棲地破碎化的影響非常深遠,許多基礎生態系因此消失;其中,濕地生態系的遭受破壞,除了將瓦解物種的多樣化外,往往水患、乾旱也接踵而來。那麼,生態工程如何緊扣人跟濕地的和諧?國道六號在溼地生態工程上的一些積極作法,正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討論基礎。
生態工程的重要精神之一,就是將工程的必要性降到最低;然而在素以好山好水著稱的南投縣,為了因應政府「2008觀光倍增計畫」,卻有了興建國道六號的迫切壓力,以紓解台十四線的交通壓力。於此計畫勢在必行的條件下,在面對沿線珍貴的自然景觀與自然生態系,例如烏溪沿岸的河灘地、沿途的水田、溼地時,國工局也亟思克服:如何兼顧工程、保全地景與生態保育…
精采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