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9.2.24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 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20081218環境手札
步道趴趴走部落格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南方電子報
推薦瀏覽
台灣地球日
自然步道協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台灣綠黨 
永續公共工程入口網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動物園保育教育基金會
地球公民協會
青蛙小站
 
 
美國黑猩猩攻擊事件 凸顯寵物買賣風險與道德
賭光輸光、為國爭光 「賭博共和國」成立
【相關連結】
寵物龜成風 危及印尼保育類烏龜
中國近30年來經濟發展引致了大量外來物種的入侵
合法進口活生動物 將美國置於險地
放生棄養嚴重 陽明山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恐遭劫

美國加州一隻15歲的黑猩猩嚴重咬傷飼主友人,造成臉部等處大量出血。該猩猩曾出演電視廣告,在社區內十分受歡迎,牠會自己喝馬桶內的水或洗澡穿衣,還會在餐桌上用餐,甚至從玻璃杯中啜飲酒。崔維斯的攻擊讓人震驚,也警醒我們正視外來種寵物。

在美國飼養外來種動物並沒有受到周全的規範。那些不是飼養大型貓科動物者,並不需要有飼養執照。而且美國聯邦政府也沒有權限進入你家調查是否有老虎或獅子。美國人道協會表示,在美國的老虎有5000至7000隻,已經和全世界野生的數量差不多,其中僅有少於10%是在專業動物園和禁獵區……

精采內文

 
 
  生物多樣性:臺灣外來植物現況的研究(二)外來植物大多成為歸化種

馬櫻丹,圖片來源:《外來種防治教育專刊》

作者:吳姍樺(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臺灣為跨越北迴歸線的太平洋西岸沿岸島嶼,北部屬亞熱帶氣候,南部為熱帶氣候。年均溫攝氏22~25度,年降雨量3000公厘。主島面積35800平方公里,多為高度500~3952公尺的山峰,丘陵佔據臺灣三分之二的面積;其餘則為海拔0~300公尺的西部平原組成人口居住的主要地區。劇烈的地形差異加上由熱帶低地至高山變化的氣候,形成各式各樣的棲地。目前,50%的島嶼由針葉及闊葉林覆蓋,已發表4216種原生及歸化植物,在1389屬和233科之下。主要的物種為草本(2776),接著是木本(588)、灌木(426)、藤本(248)及蕨類(177)。在原生種中約有1041種是臺灣特有種,以菊科和禾本科為主。

臺灣有2300萬人居住,平均人口密度是640人/平方公里。道路(0.56公里/平方公里)及鐵路(0.07公里/平方公里)組成密集的網絡,可能與歷史事件一樣造成外來植物的多樣性。臺灣的新移民約是在300~400年前跟著中國大陸的移民遷入。到了1874年,臺灣三分之一的土地發展成農田且人口數接近五十萬人。1874年後的120年之間,西部平原的城市發展已趨完成;約在1949年,最大且最後的移民潮遷入了將近150萬中國人,西部平原都市化的結果,低海拔闊葉林僅存在丘陵或山區,平原上僅剩零星散布的次生林。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易俊宏

生活居家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毒素?!圖片提供:GLORIA DAWSON

氣候變遷方面,最近有幾個研究報告相繼提出,國內部分,有經建會委託研究,指出本世紀末台灣海域會上升50公分,國內學者指出,170餘萬人將受影響。至於國際消息,於北京召開的「乾旱與極端溫度」國際研討會,學者們則紛紛提出建言,包括:進行更為積極的備災規劃、推廣使用更加節水的措施等。然而在中國、緬甸附近卻傳出森林火災的消息,已延燒進入中國境內40多個小時、面積達250多公頃。

家用清潔劑毒不毒?美國的環保團體要求各大企業需要公布成份內容,以對消費者負責,但是潔產品同業公會在回應訴訟案時卻表示:「這起訴訟案件無事實根據且缺乏法律效力,訴訟聲明並不受到州法律的支持。」

今晚不妨安排時間,到戶外來看看鹿林慧星吧!這顆由國人命名的慧星,現在正好就在土星附近,是最佳的觀賞時刻喔!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農村,該是什麼樣子的呢?──聽實習農夫說《農村再生條例》
本月16日,林明賢大哥及吳音寧小姐前來苑裡,為苑裡的農民說明《農村再生條例》;攝影:江進富。

作者:蔡嘉恆(「有機稻場」實習農夫)

在去年年底,立法院一讀通過了《農村再生條例》。預計花費10年共計1500億的經費——後來加碼到2000億——來「再生」農村。這個看似好消息的條例,實習­農夫在讀過條文及一些相關評論之後,卻感到相當的驚嚇。以下,簡單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看《農村再生條例》的內容。

如果縣市政府覺得你的房子「妨礙整體景觀、衛生或土地利用」,他可以限期要求你改善。如果不改善,縣市政府會幫你改。然後,你要出錢……精采內文

 
 
  美國黑猩猩攻擊事件 凸顯寵物買賣風險與道德

本報2009年2月24日綜合外電報導,施宏燕編譯,禾引審校

美國飼養外來種動物並沒有受到周全的規範,如大型貓科即是 圖片提供:THE DAILYGREEN美國加州一隻15歲的黑猩猩崔維斯(Travis)日前嚴重抓咬傷其女飼主赫洛德(Sandra Herold)的友人,造成臉部等處大量出血,女飼主報警後嘗試以廚刀刺之但仍無法阻止。

當警方到達後,猩猩崔維斯破壞警車並打開車門攻擊警員,一名警員出於自衛開槍射擊,終於制伏崔維斯。該猩猩曾出演電視廣告,在社區內十分受歡迎,牠會自己喝馬桶內的水或洗澡穿衣,還會在餐桌上用餐,甚至從玻璃杯中啜飲酒。

崔維斯的攻擊讓人震驚,即使此類事件並不常見,卻也警醒我們正視外來種寵物

買賣的問題、危險性及道德倫理。電影「Christian the released lion」中人獅重逢的畫面是很感人沒錯,遺憾的是能這樣為人津津樂道的故事極少。絕大部分的外來種動物並非好的寵物,而引進牠們還會造成對人類與動物健康以及對環境的嚴重威脅。

這並不是想表達常見的野生動物攻擊事件,而是想呼籲我們應該要與其他百萬餘種的生物們在這個小小的藍色星球上共存共榮。前陣子新德里副市長遭野生猴群攻擊致死,一名五歲童被野生鱷魚咬死也是事實。任何去過海灘的人都知道游泳和衝浪都有遭鯊魚攻擊的危險,而野外登山者也了解他們隨時都可能遇見一隻飢餓、好奇或是被激怒的熊或大麋鹿。

而事實上某些動物的攻擊事件在一些地區也正有增加之勢。美國隊打獵的限制加上森林保育,山裡的獅群數量已增加不少,多到許多登山客能闖入牠們逐漸擴張的活動範圍。在亞洲,大象則是因棲地遭開發而被迫離開家園,也有越來越多大象在村落中發怒的事件。

絕大部分其他動物的攻擊也如同常見的狗傷人事件一樣,是由於人類愚蠢或具攻擊性的行為所挑起。某些動物攻擊是出於患病(狂犬病、瘟疫、或是上述崔維斯可能罹患的萊姆症),也可能是為了保護幼子或奮力掙扎。

雖然有些人提倡「外來種動物飼主如何盡責之道」,但大部分主流的保育、動物權益以及福利團體反對飼養。根據美國人道協會(the Humane Society of the United States)的資料,外來種動物可能傳播疾病(包含B型肝炎、沙門氏菌、流感以及猴痘(Monkeypox))。而獵捕牠們常威脅瀕危物種與其棲地。俘育常是殘忍的,那些被捕來的動物也很無聊。牠們有些可以活得跟人類一樣久,因此也就需要長久密集的照護,通常超過飼主的能力。

在美國飼養外來種動物並沒有受到周全的規範。那些不是飼養大型貓科動物者,並不需要有飼養執照。而且美國聯邦政府也沒有權限進入你家調查是否有老虎或獅子(即使大部分地區要求必須通報)。美國人道協會指出,需要有更嚴謹的法條來要求晶片辨識、飼養執照以及保險。美國人道協會也表示在美國的老虎有5000至7000隻,已經和全世界野生的數量差不多,其中僅有少於10%是在專業動物園和禁獵區。只要幾百美元就可以在網路上或向販者購得一隻幼獸,或是從已經厭倦飼養的飼主中取得。甚至有些幫派利用這些大型貓科動物做為保鑣。

美國Daily Green網站在一篇報導中蒐集近來最嚴重的25項外來種寵物攻擊事件,其中顯示,雖然大部分發生在路邊動物園、馬戲團拍照區等地方,這些都只是檯面上最嚴重的幾個例子,相信有許多的攻擊事件因飼主擔心寵物被帶走銷毀而加以隱匿。

【參考資料】THE DAILY GREEN

Top

 
 
  生物多樣性:臺灣外來植物現況的研究(二)外來植物大多成為歸化種

作者:吳姍樺(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臺灣為跨越北迴歸線的太平洋西岸沿岸島嶼,北部屬亞熱帶氣候,南部為熱帶氣候。年均溫攝氏22~25度,年降雨量3000公厘。主島面積35800平方公里,多為高度500~3952公尺的山峰,丘陵佔據臺灣三分之二的面積;其餘則為海拔0~300公尺的西部平原組成人口居住的主要地區。劇烈的地形差異加上由熱帶低地至高山變化的氣候,形成各式各樣的棲地。目前,50%的島嶼由針葉及闊葉林覆蓋,已發表4216種原生及歸化植物,在1389屬和233科之下。主要的物種為草本(2776),接著是木本(588)、灌木(426)、藤本(248)及蕨類(177)。在原生種中約有1041種是臺灣特有種,以菊科和禾本科為主。

臺灣有2300萬人居住,平均人口密度是640人/平方公里。道路(0.56公里/平方公里)及鐵路(0.07公里/平方公里)組成密集的網絡,可能與歷史事件一樣造成外來植物的多樣性。臺灣的新移民約是在300~400年前跟著中國大陸的移民遷入。到了1874年,臺灣三分之一的土地發展成農田且人口數接近五十萬人。1874年後的120年之間,西部平原的城市發展已趨完成;約在1949年,最大且最後的移民潮遷入了將近150萬中國人,西部平原都市化的結果,低海拔闊葉林僅存在丘陵或山區,平原上僅剩零星散布的次生林。

外來種的分類

根據研究,外來可分為三類:「偶發」、「偶發或歸化」、「歸化」。在研究中定義稀少的物種被歸為偶發物種;建立和可自行繁殖的物種歸類為歸化種;而沒有實際資訊的物種則歸於「偶發或歸化」(以下稱偶發/歸化);並以三個次分類(原生、常見和侵略性的)來分類這些物種在野外的情況。歸化種產生許多子代且與親代有相當距離的被歸類為入侵種,引起經濟或環境危害的物種常被稱為外來的「害蟲」或「雜草」。

340種外來物種的清單,包含原生地資訊、生活型、棲地、第一份野外採集紀錄的年份、引進的目的或方式及在臺灣入侵的情況。可惜的是,無法取得所有物種的第一份野外採集紀錄,340種中只有327種(96%)可用於分析。

歸化植物的分類、分布由科及屬來總結。最大科及屬中的原生及特有種根據「Flora of Taiwan」的記載,並用來與歸化種比較,另比較臺灣歸化物種每一科、屬與世界全部物種每一科、屬的比率。

關於在臺灣可能被歸類為雜草的物種資訊,是根據林正義、徐玲明、蔣慕琰等人的書籍報告中取得。中國和日本的雜草(最近的大陸和島嶼地區的雜草)清單,則是根據李(1968)和日本雜草學會研究資訊,用來預測引進臺灣的植物成為入侵種的潛力。

研究的展開

由於物種原生地分布資訊由不同文獻提供,因此可能產生不一致情形。我們首先根據生物地理起源,例如非洲、美洲、亞洲、歐洲、歐亞大陸(不包括南亞)做大致的歸類。物種再以對應的原生地氣候歸類至不同的次級類別。包含很多氣候類型的廣大地區由主要氣候類型分類如下:北美、歐洲、歐亞大陸歸類為溫帶;非洲、中美洲(包含墨西哥)、南美和南亞歸為熱帶。沒有原生地資訊的3個物種則被排除,其餘337種用來分析。

物種引進目的不明的記為「目的不明」,而入侵狀態不明的則記為「偶發/歸化」。物種先依照入侵狀態分類,再依據引進目的做進一步分析。用變異分析(ANOVA)不同入侵狀態的物種(偶發、偶發/歸化、常見、局部種和入侵種)之平均最短駐在時間(Minimum residence time, MRT)(從臺灣的第一份植物標本集記錄年份至2004年之間)。

對不同地區植物入侵的比較,有兩種指標可用來評估植物入侵的強度:(1)100×(偶發與歸化種數量)/(總物種數);及(2)偶發與歸化種數/log(每平方公里中特定的區域面積)。某些特定島嶼地區的面積、原生種數、偶發及歸化及上述指標等資料可從聯合國環境總署的島嶼手冊取得。

馬櫻丹

研究結果

一、在1890至2004年間,偶發與歸化物種的累積數目呈現近似直線的速度增加。外來物種的數目在1865至1895年間增加緩慢,在1900至1940年間增加的較快速。在1940至1960年間,則沒有新的偶發或歸化植物之標本發表。1960年後,標本紀錄則開始穩定的增加。

二、在臺灣獲發表的偶發與歸化植物共有340個物種,屬於222個屬、60個科,數目佔臺灣植物相的8%。這些物種中有80%是雙子葉植物、19%是單子葉植物、有一種是蕨類。具有較多偶發與歸化植物的科是豆科、菊科和禾本科,這三個科共包含了將近一半(44%)在臺灣出現的偶發與歸化植物。其餘的各科(如:茄科、旋花科、大戟科、莧科)包含的偶發與歸化植物則都不超過20種。

在許多物種數最多的科中包含的偶發與歸化植物數目都較原生種來得少,例如豆科、菊科、禾本科都各有上百種原生種,較同科內的偶發與歸化物種數目多上2倍;有些科(包含菊科、大戟科、玄參科、馬鞭草科、天南星科和茜草科)含有的特有物種數目也多於偶發與歸化物種數目。茄科是唯一偶發與歸化物種數目多於原生物種的科別。在歸化物種、原生物種與特有物種的數目之間沒有顯著的相關性(資料無呈現)。

三、分析各科在臺灣的偶發與歸化物種數目佔全球物種數目的比例如下:莧科所佔比例最高(0.011),其後四名依序是:旋花科(0.009)、柳葉菜科(0.008)、茄科(0.008)、馬鞭草科(0.007)。在比例較高的科別中,茄科是具有最多偶發與歸化物種數目的,其後依次是旋花科、大戟科、莧科與馬鞭草科。不過這些科別所含的偶發與歸化物種都不超過20種;反倒是,數量較多的科別(如豆科、菊科和禾本科)內歸化數目所佔全球的比例都是較小的。

旋花科內的牽牛花屬具有最多的偶發與歸化物種(13種),其次各屬依序是茄科茄屬(11種)、豆科野百合屬(6種)、禾本科雀稗屬(6種)、柳葉菜科月見草屬(5種)。在這些外來植物較多的屬中,只有野百合屬和雀稗屬之原生物種數比偶發與歸化物種數來得多。在外來植物最多的屬中,牽牛花屬、茄屬和酸模屬(蓼科)具有比原生物種數還要多的偶發與歸化物種數;月見草屬和莧屬是臺灣的新紀錄屬;只有茄屬、野百合屬和大戟屬(大戟科)是同時具有外來與特有種之屬。

許多具有外來植物的屬(73%)只含有一種偶發或歸化植物,其中一半以上(57.5%)都是臺灣的新紀錄屬。屬內含有2至4種偶發與歸化物種的屬,其中很大部分(33%至47%)都是臺灣的新紀錄屬,而所有具5種偶發與歸化物種的屬則全部都是臺灣的新紀錄屬,但所有具6個以上偶發與歸化物種的屬,卻沒有一個是臺灣的新紀錄屬。

四、除了為耕種用途引入的外來植物之外,大多數外來植物都成為歸化植物,其次是偶發/歸化、偶發植物。大多數歸化物種都是入侵物種,其次為普遍的、區域性的物種。在所有類別的野外現狀中,因不明原因引入的物種占最多數,其中許多有可能是意外引入的。其餘的主要引入原因依序是觀賞用途、牧草、醫藥用途。在偶發與偶發/歸化的物種中,較多物種引入的原因是用來當作牧草使用,超過景觀用途。對比之下,歸化物種內大多數是因景觀用途引進,超過牧草用途。有少部分醫藥用途的物種是偶發、偶發/歸化或區域性發生的。沒有醫療用途的外來植物都被發現已相當普遍或成為入侵物種。

五、顯著的最小駐在時間差異,只發現在偶發/歸化和普遍的物種間。普遍的物種擁有最大的平均最小駐在時間,接續的是入侵、區域、偶發和偶發/歸化物種。

六、大多數偶發和歸化物種來自美洲,接著是亞洲、歐洲和非洲。美洲和亞洲的熱帶區域是最重要的來源;在臺灣歸化的溫帶物種中,歐洲的物種是重要的來源。

七、在臺灣的偶發和歸化物種中有58種(16%)在臺灣被歸類為雜草,其中菊科佔了多數(22種),其次是豆科(5種)。在這58種中,有10種是偶發物種,8種是偶發/歸化物種,8種是歸化非入侵,32種是歸化且入侵的物種。

另一方面,臺灣偶發和歸化的物種中有95種(28%)在中國被視為雜草,禾本科是其中最多數(20種),其次是菊科(20種)和豆科(13種)。在這95種中,有60種在臺灣並不被視為雜草;這60種在臺灣的野外現況:9種是入侵種、8種是歸化種、8種是偶發種、35種是偶發/歸化種。

臺灣的偶發和歸化物種中,有126 種在日本被視為雜草,其中91種(27%)在臺灣不被視為雜草,這些物種在臺灣的野外現況,14種是入侵種、16種歸化非入侵、10種偶發、49種偶發/歸化。

在臺灣的偶發和歸化的340種物種中,只有27種是在臺灣、中國和日本都被視做雜草。

八、每單位面積所含有的物種數,臺灣相較於其他島嶼地區排名一般。偶發和歸化物種佔臺灣植物相比例是相當低的,在分析的島嶼中只有古巴同樣擁有如此的低比率。每單位面積內擁有較少物種的原因,與地域、氣候以及當地植物總數都沒有發現關係。(下週待續)

※ 本文轉載自由林務局及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合作之《外來種防治教育專刊:植物篇》一書。

Top

 
 
  經建會委託研究 台灣海域 本世紀末升50公分

摘錄自2009年2月23日聯合報台北報導

經建會委託學者的研究報告指出,地球暖化,台灣附近海域,在本世紀末,海平面最高可能上升50公分,約有105平方公里的土地會被淹沒,影響人口10萬人;另有風險的土地面積約1,238平方公里,影響人口將達1,66萬人。

此一由台大城鄉所教授華昌宜、大氣科學系教授柳中明、台科大化工系教授顧洋等人執行的委託研究,將於24日提出結論。經建會將根據報告建議,制定「我國氣候變遷調適綱要計畫」,近期內報請行政院核定。並在4月中旬召開「全國能源會議」,討論短、中、長期可能的因應之道。

這項研將建議,政府應盡速開徵能源稅,並制定「氣候安全法」,同時宣布「六年百億氣候保護先驅行動計畫」。研究報告指出,台灣地區增溫在過去一百年,是同期全球平均增溫速率的兩倍。至於未來,至2040年會有2至3℃的增溫,到2090年增溫4至5℃。主要的增溫區域在海拔低於1千5百公尺的丘陵及沿海平原地區。

Top

 
 
  應對日益增多的旱災 「乾旱與極端溫度」國際會議專家提建言

摘錄自2009年2月19日聯合國網站新聞中心報導

世界氣象組織和中國氣象局本周在北京共同舉辦了「乾旱與極端溫度」國際研討會。與會專家就應對日益增多的旱災和極端溫度事件提供了一些建議。

中國北部和中部地區目前正經歷著半個世紀以來最為惡劣的旱災。澳大利亞東南部地區今年也出現嚴重乾旱。對二十一世紀的氣候預測顯示,美國和墨西哥、地中海盆地、中國北方部分地區、非洲南部、澳大利亞和南美洲部分地區都將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嚴重旱災。北非、中東等其他一些地區在未來也將遭受嚴重的熱浪襲擊。

本次國際研討會彙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40多位專家。他們在會上就應對旱災和極端溫度事件不斷增多的趨勢提出了一些建議。其中之一是由世界氣象組織主導開發一個統一、標準化的乾旱指數。

專家們提出的一些主要建議還包括:進行更為積極的備災規劃;推廣使用更加節水的措施,例如,開發抗旱品種、引水、採取微型灌溉技術、發展複合農林業等;在農業中更為有效地利用地下水。要實施這些策略,需要更好地利用天氣和氣候資訊以及早期預警系統,以確定使用這些策略的時間和地點。

此外,與會者還強調,必須加強各國收集和處理旱災等自然災害相關資訊的能力,推廣農作物保險,根據氣候變化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作物品種,以及更加精確地衡量氣候變化對於農業的影響。

Top

 
 
  中國邊境火災 面積已達250餘公頃

摘錄自2009年2月23日新華網雲南報導

雲南省保山市委宣傳部表示,截至23日上午,中緬邊境緬甸一側發生的森林火災已進入中國境內40多個小時,過火面積達250多公頃,火線長約5公里,入境深度約為0.5公里。

18日,中緬邊境緬甸一側發生的森林火災,火勢迅速向中國邊境蔓延,並對雲南省保山市騰沖縣境內猴橋、明光兩個鄉鎮的林區造成嚴重威脅。從22日開始,緬甸一側的森林火災已從南六號界碑兩側蔓延到我境內。

據中緬邊境明光撲火前線指揮部通報,23日淩晨5時,森警官兵、邊防、駐騰某部、預備役人員和明光鄉自治林場職工、群眾2,000多人開始集結,分批出發趕到指定撲救現場,分南線、北線進行撲救。森警和部分官兵、預備役人員負責撲救明火,其餘官兵和明光鄉林場職工、群眾負責消除餘火,並開設隔離帶。與此同時,後勤、交通、醫療、外事等保障和協調工作也在有序開展。

Top

 
 
  家用清潔劑毒嗎? 美環團要求廠商公佈產品成分

本報2009年2月24日綜合外電報導,葉松剛編譯,禾引審校

生活居家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毒素?!圖片提供:GLORIA DAWSON一般民眾相當關心日常家中或校園內會使用到的化學製品,長期以來欲以無毒的替代產品與自製清潔劑來取代。根據實驗室針對特定成分的研究結果指出,清潔劑內含物質可能汙染室內空氣或導致人體在發育、荷爾蒙或生殖上產生不易察覺的影響。

現在,為了喚起大眾對紐約州法律的認知,環保團體將幾間傳統清潔劑工業龍頭告上法庭,要求廠商公布所有產品的化學成分。根據「地球正義」(Earthjustice)表示,第1976號法案要求「在紐約銷售家用與商用清潔劑的廠商必須每半年提出報告,內容明列該產品使用的化學成分,並且詳述公司內任何對該化學物質進行的研究結果,以瞭解對人體與環境的影響。」

「環境正義(Earthjustice)」代表由州級、國家級環保團體組成的聯盟提出這起訴訟案,這些團體包括:地球婦女之聲(Women's Voices for the Earth)、紐約環保人( Environmental Advocates of New York)、紐約公益研究團體(New York Public Interest Research Group)、河流保護協會(Riverkeeper)、山巒協會(Sierra Club)、美國肺臟協會紐約分會(American Lung Association in New York)。

寶僑(Procter & Gamble)、高露潔棕梠(Colgate-Palmolive)與CHD(Church and Dwight)所生產的數十個品牌正接受外界檢驗,由於這些公司並未對公布產品成分的訴求提出回應,而標明成分是法律明文規定的。另外幾家企業則回應該訴求,包含總部在加州的Sunshine Maker公司 (Simple Green系列產品製造商),在第一時間便將報告呈報給州政府機關。

美國清潔產品製造商同業公會「肥皂與清潔劑協會」(The Soap and Detergent Association,簡稱SDA)在回應訴訟案時表示:「這起訴訟案件無事實根據且缺乏法律效力,訴訟聲明並不受到州法律的支持。」協會將焦點轉移至該會於2008年11月舉辦的「消費者產品成分通訊促進會」,一個主動公開使用成分的計畫。

「有責任感的企業會確保他們的產品經過廣泛的風險評估,同時留意科學界的進展並監控可能影響安全評估的產品使用資料。」SDA的聲明中提到:「產品上架前會進行無數次研發,更不用說產品必須符合聯邦與州政府的品質與安全規範。」「肥皂與清潔劑協會」(SDA)、「美國清潔產品之家」(Home of the U.S. Cleaning Product)與「油化企業」(Oleochemical Industries)是一個擁有上百位會員的協會,在美國代表300億美元的清潔用品市場。SDA的會員包括肥皂、去汙劑、一般家用清潔產品的製造商,範圍擴及家用、商用與工業用市場;同時也包含原料供應商與成品包裝公司。SDA與其會員們致力於透過使用永續性的清潔產品,以增進生活的健康與品質。您可以在環境正義網站閱讀更多關於訴案的內容與業界的回應

這些引發關注的化學成分包括乙二醇醚(ethylene glycol ethers,EGEs),溶劑如烷基苯酚羥乙基鹽(alkylphenol ethoxylates,APEs),介面活性劑如乙醇胺(ethanolamines)、氯與氨等。

【參考資料】

Top

 
 
  迎接「鹿林彗星」觀星與網路直擊兩相宜

摘錄自2009年2月23日中廣新聞報導

「鹿林彗星」是首顆由國人命名的慧星,23日與24日兩天的位置,剛好就在土星附近,這時是鹿林彗星最接近地球之際,也是最佳的觀賞時刻。由鹿林山天文台提供的彗星即時影像當中,能夠清楚的看到鹿林彗星兩條彗尾分別朝向不同的方向。彗星發現人之一林啟生先生說,擁有2條不同方向慧尾的慧星相當少見,成因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為一饗天文愛好者期待,嘉義市天文學會,將配合鹿林彗星升起的時間,23日24日晚上8點到9點,25日至27日晚上7點30到8點30,在「諸羅城星空天文」網站中,開辦「台灣之光鹿林彗星」網路直播,並由天文專家做實地解說,讓民眾瞭解到鹿林彗星特別之處,也讓大家對於「彗星」組成的成分、構造以及對於地球的影響,有進一步認識。

Top

 
  論壇:農村,該是什麼樣子的呢?──聽實習農夫說《農村再生條例》

作者:蔡嘉恆(「有機稻場」實習農夫)

在去年年底,立法院一讀通過了《農村再生條例》。預計花費10年共計1500億的經費——後來加碼到2000億——來「再生」農村。這個看似好消息的條例,實習­農夫在讀過條文及一些相關評論之後,卻感到相當的驚嚇。以下,簡單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看《農村再生條例》的內容。

本月16日,林明賢大哥及吳音寧小姐前來苑裡,為苑裡的農民說明《農村再生條例》;攝影:江進富。

如果縣市政府覺得你的房子「妨礙整體景觀、衛生或土地利用」,他可以限期要求你改善。如果不改善,縣市政府會幫你改。然後,你要出錢。(行政院版《農村再生條例­》草案第31條)

只要「經範圍內私有土地所有權人超過五分之三,且其所有土地面積超過範圍內私有土地總面積三分之二之同意」,縣市政府可以劃定「農村再生發展區計畫」來進行建設。也就是說,只要多數人(或「人頭」)同意,即使你不贊成,你也可能會失去你耕作的土地。(行政院版《農村再生條例》草案第26條)

更誇張的是,因為你的土地從耕地變成建地,有「受益」,所以請繳納土地重新分配整理的費用。你可以用土地來抵,如果地不夠大,請繳現金。也就是說,你不但失去了耕作的土地,還得繳錢。(行政院版《農村再生條例》草案第27條)

另外,縣市政府可以進行「農村社區集中規劃」,並在規劃後將土地重新分配整理。也就是說,你所耕種的土地,可能莫名其妙地就被換到其他的地方去了。(行政院版《農村再生條例》草案第28條)

姑且不論令人驚嚇的第三章〈農村土地活化〉,以及其他一些同樣嚇人的規定。《農村再生條例》最讓人失望的,是根本沒有在「再生農村」。在整個條例中,大部分是在講土地重新分配、農地變建地、講硬體建設。關於農村的願景卻隻字未提。1972年,加速農村重要措施;1982農地改革方案、推動富麗農村。過去用「建設」的方式無法讓農村更好,現在為什麼又重蹈覆轍呢?

台灣的農村問題,是農民收入太低,是青壯年不願意留在農村。農村問題的成因,是政府長期以來犧牲農業成就工業的政策,是休耕政策,是WTO帶來的進口農產品。要­解決這些問題,難道就是在農村蓋路、蓋公園、整修傳統建築和進行環境綠美化,就可以達成的嗎?

在這個條例中,我們看不到農村的再生。只看到政府再一次剝削農村,來圖利建商、圖利財團。誠如十六日晚間於「有機稻場」召開的「農再條例說明會」中,苑裡在地的農民以切身經驗指出,真要照顧農民,請把這些龐大的經費使用在補助有機農業的資材,以及補助有機農產品驗證相關費用上,補助農業機具的購置,增加有機農業的競爭力,同時廢除不適宜、荒謬的休耕補助政策,讓願意種田的人可以較低廉價格承租較廣大的耕作面積來增加收入。這才是真正的照顧農村!

現代的都市人,可能無法像實習農夫一樣,在風光明媚的農村工作。但大家不妨想想,你在假日時想要帶家人去放鬆心情的,是什麼樣的農村?你回憶中的童年,是在怎麼­樣的農村中度過?歐盟認為:農村的景觀、人情與生活情境是一切人文情感的孕育場所。農村,不是「有很多農地不拿來蓋房子很浪費」的地方,也不應該是「反正產值沒有工業高的農業」所存在的地方。農村,是歷史發生的地方。農村,是滋養文學、藝術與宗教情感的地方。農村,是我們的根。

延伸閱讀:
農村振興種子師資培訓工作坊(台南場)
有機農業與農村(上)有機農業與農村(下)
小地方新聞網:農村再生條例專題區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陳誼芩•網編:易俊宏
感謝智邦生活館協助發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