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業與農村(上) | 環境資訊中心

有機農業與農村(上)

2006年11月16日
文字:彭明輝(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攝影:舒詩偉

農業、農村與文化

在歐盟的政策思考裡,他們所以要保護農業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理由:農村的景觀、人情與生活情境是一切人文情感的孕育場所……

農村的景觀、人情與生活情境是一切人文情感的孕育場所。圖為南埔。我們所以要關心有機農業,有許多的理由:(1)沒有健康的農業,就沒有健康的食物,這是許多有機農業消費者最直接的關懷。許多有機農產品的消費者所以願意付出較高的價格,也是因為他們寧可花錢買健康的食物,而不願意生病以後去買藥。(2)有機農業比慣習農法對生態更友善,不但可以恢復農地裡生物的多樣性,而且可以找回健康的河流。(3)「歐盟」的有機農業運動就是從生態與永續的觀點出發,把農業與生態整合在一起加以規劃、立法。但是在歐盟的政策思考裡,他們所以要保護農業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理由:農村的景觀、人情與生活情境是一切人文情感的孕育場所。

沒有了農村,就沒有人文情懷,一切歷史上有過的文學、藝術乃至於宗教情感都將喪失其滋養的土地;歌德、席勒與華茲華斯、雪萊的詩將會沒有人能讀懂。因此,農村不僅是國人健康與生態的守護者,她同時也是一個族群文化不可或缺的守護者。一旦棄守了農業,國人賠掉健康,後代斷送掉人文情感、歷史與文化;國將不再為國,而退化成僅僅是全球市場的一個生產與消費基地。

因此,在歐盟的「生態˙農業」政策裡,他們有一整套農業、農村與文化的完整復育策略。

首先「以優質食物對抗廉價食物(better food rather than more food)」的有機農業發展策略,用以對抗美國和其他國家廉價的基因作物與慣習農法的農產品,從而復育農業與農村生態。

接著以農業與農村生態來重新復育農村的人文情懷與歷史景觀(不再只是景點或特定建築物,而是整個村落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然後在這個生態、歷史景觀與人文情懷的基礎上,重新去復育傳統工藝與文化。

要深入理解歐盟農村策略裡農業、農村、農民與文化間的整體、有機設計,不妨回過頭來先想一想台灣的農村面對的究竟是什麼樣的問題。

從人文觀點看農村問題

沒有農業的農村,就其存在(being)而言仍可以算是農村嗎?沒有農業的農村裡,仍可以復育傳統文化與人際關係嗎?

「歐盟」的農村復育計畫裡已經將環境保育、有機農業、農村風貌與傳統文化結合成四合一的計畫。關心農村問題的人,往往只注意到農村危機的表象,而無法深入其人文精神的底層:城鄉交易的模式從農產品的輸出轉型為農地的變賣與賤賣,而農地的用途也從農業生產逐漸轉為不動產、都會外圍的休閒產業用地(餐飲、KTV、旅館)、別墅用地乃至以營利為導向的廟宇用地。但是,農村地景、地貌的外觀變革只是表層的變易,其實從人文精神的角度去看,農村的整個存在(being)都已經被經濟活動的變異徹底轉化:人與天(自然)的情感關係,徹底被風險與報酬的市場關係所取代,而導致了「去人性化(de-humanized)」的效應。

農村地區傳統文化的消失,與社區組織的瓦解,不應淺薄地理解為只是一種可被觀察到的表象變化(人口外移、家族分居各地、傳統文化學習活動衰微),而應理解為一種存在(being)狀態的顛覆:從「人性化(humanization)」的到「去人性化(de-humanization)」的。當整個農村都在經濟活動的變革中被「去人性化」後,所有以人性化情感關係為基礎而建立的傳統文化和社區網絡都將成為「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非存在(non-being)」。

因此,面對農村問題,絕不可以將它單純地簡化為「農村地區總體經濟收益」的問題:除非我們在設計新的經濟機制時,可以逆轉目前在農村發展中「從人性化到去人性化」的過程,從而對農村的整體存在情境進行再人性化(re-humanization),否則盲目地追求農村地區總體收入的增加,將只是加速農村人文情感的消亡與去人性化的過程。

但是,如果農村的「去人性化」過程,是因市場型經濟的侵入所致。要對農村進行「再人性化」復育,就不可能不提出一套創新的城鄉交易模式。

英國為了保存傳統聚落與文化,曾經推動過的傳統村鎮的的計畫:整個村落裡的建築、服飾、生活面貌都保持舊觀,以供觀光。但是,當一整個城鎮的實際經濟生產行為全賴觀光時,觀光背後的市場經濟邏輯就會穿透整個小鎮的存在(being),使得敏感的人照樣可以在「一切如昔」的表象下尖銳地覺察到傳統文化與人際關係的蕩然無存。

同樣地,北埔的擂茶重新帶動了北埔經濟的繁榮,但是卻也摧毀了北埔的寧靜、人情和文化。摧殘一個傳統聚落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觀光!不僅台灣如此,日本亦如斯。被社造界奉為圭臬的小樽市,把一個傳統建築賦予新生命,用作傳統美食區;並將周圍運河重新整治,而帶來可怕的觀光人潮。但是,對世居小樽市的市民而言,運河區根本是個淪陷區,充滿與小樽市歷史與日常生活脫節的虛假觀光味。

這引起兩個重要的議題:沒有農業的農村,就其存在(being)而言仍可以算是農村嗎?沒有農業的農村裡,仍可以復育傳統文化與人際關係嗎?

「歐盟」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否定的!因此目前他們的農村復育計畫裡已經將環境保育、有機農業、農村風貌與傳統文化結合成四合一的計畫,以此整體復原傳統農村中人、建築、經濟與自然的完整關係,從而企圖重建農村的整體存有(Being)。

從「歐盟」的整體思考裡,我們可以較清楚地看到國內討論農村、農業或農民問題時的盲點,以及各種發展策略上的錯誤。

農村發展策略的盲亂

一旦農村的觀光產業與以農業為主的日常生活脫節,就有機會轉變成投機、耗劫資源與唯利是圖的資源爭奪戰……

北埔觀光潮國內不管是官員、消費者甚至於環保、社造與農運參與者都普遍看不到農業、農村與文化間的有機連結,因此所提出的發展策略都普遍暗藏極為嚴重的危機。

關心生態與保育的人往往把生態與保育孤立起來看待,因而看不到食物健康與農村對文化的貢獻。部分關心農民的農運幹部只關心農民的收入,而看不到其他面向。因此從「比較生產效益」的觀點提出將台灣農產品少樣化,單挑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大量生產的模式,而沒有警覺到這對農村生態、永續與文化可能有的巨大衝擊與傷害。

農委會與經建會關心的往往只是農業部門的收入和經濟生產效益,因此很容易掉入前總統李登輝的結論:農業不值得發展,因為單位勞動人口的產值遠低於工業部門。前農委會主委彭作奎的農業法人化政策只關心如何提升農業部門的總產值,而沒有警覺到兩大禍患:(1)農業法人化以後,獲益的是財團;農民在失去生產工具後反而會被剝削得更厲害。(2)農業勞動者失去土地,改為上、下班之後,將失去對土地的感情與關心。土地與生態將被糟蹋得更厲害,而農村的人文情感與文化更將蕩然無存。

農委會的「富麗農村」計畫過份注重「景點」的塑造,而嚴重忽略了觀光部門和農業與文化部門的有機連結,因此觀光變成凌駕於農業之上的首要產業。這種政策,不但間接鼓勵了離農轉商以及輕農重商的投機心理,甚至嚴重威脅農村原有的人文情感。新竹縣九芎湖的富麗農村計劃雖然帶來了龐大的觀光人潮,但是所引入的仿歐式建築和周圍景觀與既有村落的歷史毫不搭調,也和周圍產業嚴重脫節。這種密集式的觀光資源,一旦新鮮感褪去就難以為繼,充滿著短線操作的掠奪式商機。此外,所有觀光人潮聚於一地,獲利者僅及於少數;造成觀光利益的爭奪,把周遭農民從質樸的土地勞動者轉變成暴利的爭奪者。

苗栗南庄的桐花祭與南庄在地人的歷史脈絡、日常生活完全脫節。所有的活動不但對觀光客而言是虛擬的,對在地人而言也是虛擬的。整個桐花祭裡充滿著「脫貧致富」的掠奪式情懷與想像。這樣的觀光,只是在剷除當地文化,絲毫無助於生態與人文情境的復育。九二一災區的重建過程也是如此,寬闊的道路佔用河道的三分之二,45度以上的山坡到處是觀光果園。當產業以觀光為導向,農地上的勞動者就已經從愛護土地的務農者,轉變為掠奪土地資源的投機者。這種發展方向,不可能孕育出對土地的感情,不可能愛惜生態,也沒有任何人文與歷史情感。

從這些案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農村的發展必須要以有機農業為主,兼顧生態的復育;藉此重建農村勞動者對土地與生態的感情,才有機會重建農村的人文情感。休閒與生態旅遊可以是農村重要的補貼性收入,但卻不可以是主要收入來源。一旦農村的觀光產業與以農業為主的日常生活脫節,就有機會轉變成投機、耗劫資源與唯利是圖的資源爭奪戰。而政府以鉅資投資特定觀光景點的作法,其結果將由外來財團作收漁翁之利,從而加深農村勞動者被剝削、奴役的程度。(待續)

2003年世界糧食日──戰勝饑餓國際聯盟

2003年世界糧食日主題為「戰勝饑餓國際聯盟(Working together for an International Alliance Against Hunger)(圖片來源:FAO世界糧食日網站)編按: 2003年的世界糧食日主張「戰勝饑餓國際聯盟」,倡導一種自下而上的做法,憑藉一聯盟將各種力量團結起來,但並非成立任何新的機構,而是由聯盟提供一個倡導論壇,促進其成員採取聯合行動並推動信息交流—通過網站、通訊、進展報告等,聯盟將幫助夥伴就須採取的措施達成共識,並在不同的群體之間開展合作。糧農組織認為,聯盟的夥伴可在其主管領域提供援助,這些援助可包括技術培訓、政策諮詢、監測消除饑餓戰略的進展。這些活動結合起來,將有助於吸引金融機構、私營部門以及其他捐助者提供更多的資助。

而在歐盟農村策略裡,「歐洲生態與農業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Ecological Agriculture,簡稱ECEA)與波蘭觀光局合作,組成專案小組(ECEAT-Poland),計畫以休閒觀光的收入補貼有機農耕者的收入,從波蘭開始推動有機生態觀光,目前已有23個歐洲國家加入該計劃,並從1993年400位生態觀光會員,增加到1998年的3000位會員。這個不僅是跨國家、組織合作的聯盟,更是跨議題的「聯盟」,他們的農村復育計畫裡已經將環境保育、有機農業、農村風貌與傳統文化結合成四合一的計畫。

而要深入理解歐盟農業、農村、農民與文化間的整體、有機設計,不妨先瞭解台灣農村面對的究竟是什麼樣的問題。

【下期預告】有機農業與農村(下)

※本文轉載自青芽兒雙月刊第8期

※本專欄與青芽兒永續教學中心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