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09.12.16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水產出版社
台灣立報
破報
遊牧綠(蒙古,中文版)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推薦瀏覽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綠色文化
關渡自然公園  
濕地保護聯盟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國土監測通報網
Earth Day Network
永續公共工程入口網  
 
  「憤怒美人魚」最爛遊說企業 孟山都獲首獎

圖片來源:Polyp
【相關連結】

環保團體惡作劇 加拿大糗斃了

哥本哈根談判僵滯 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存廢成焦點

台灣抗暖表現 全球排名倒退

氣候草案披露 富國窮國決裂

在哥本哈根Bella Centre進行的氣候變遷公約締約國第15屆大會(COP15)正陷入協商僵局,與此同時,環保團體國際地球之友(FOEI)發起的「憤怒美人魚」── 最爛遊說企業票選活動,15日由知名作家娜歐蜜‧克萊恩(Naomi Klein)於「氣候論壇09」會場宣佈得獎者為孟山都(Monsanto)。

娜歐蜜‧萊恩表示,儘管在COP15會場的Bella Centre每天都有舉辦「每日化石獎」(Fossil of the Day),但是該獎項票選的是國家政府,而不是在背後遊說,更具重要性的企業。因此,「憤怒美人魚」獎項即是讓公民社會了解不可告人的政商勾結手段,並有挺身而出,奪回公民權力的的行動機會。

精采內文

 
  生物多樣性:永續生活實踐者:英國永續社區原型BedZED(中)

作者、攝影:謝統勝(英國雪菲爾大學建築博士)

編按:熱烈上映中的哥本哈根會議,使人類永續生存問題被高度聚焦;氣候變遷日漸嚴峻的事實下,我們的生態足跡已成左右人類自身及全球物種存續的最大關鍵。然而永續城市中的永續生活模式,能否為正編織另一齣「豪宅興建帶動景氣復甦」美夢的國人,帶來一些警醒和反思?本文作者走訪英格蘭,深入觀察永續社區的代表作:BedZED,證實生態環境與生活便利兼顧、低碳甚至零碳排的「永續生活」不再遙不可及。

總體來說,建築師在規劃之初就已設定了幾大設計策略:包括減少熱能散失、增加太陽能的獲取、取消中央暖氣系統、熱水集中供給、電力自給自足、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讓社區變成再生能源製造者、綠色運輸計畫、減少石化能源的依賴、減少不必要的交通、食物自給自足、使用當地環保建材與勞力、高品質的健康生活等中心概念。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廖靜蕙


隨著全球暖化越趨劇烈,重大災害將持續而劇烈地打擊台灣。學者警告,台灣未來不但可能缺水還會經常鬧水災,像莫拉克一樣的大型洪災,最嚴重甚至一年高達3次。民主素養從學校教育做起。校園該不該收養流浪動物?高雄鼎金國中舉行全國第一次公民論壇,與會學生、老師及家長提出正反面意見,透過公民參與的對話方式,就此問題討論「人與動物學伴的關係」。

哥本哈根會議現場:這裡有個新型態燈謎「世界上有兩個國家,占了全世界排放量的一半。」請問是哪兩個國家?如果這兩國願意提高降排目標,有望限制全球暖化程度不超過攝氏2度。不確定的氣氛充滿會場,非洲國家集團14日退出協商,抗議主辦國忽視發展中國家的主張,此舉獲得以中國為首的G77附和,搶救哥本哈根會議,展開二軌協商。

一般預期超級強國美國在減排承諾上有更進一步的表示,然而,美國首席談判代表史登告訴記者,「我不預期在減排承諾上會有任何改變。」這桶冷水,潑得與會各國代表好冷!另一方面,美國承諾8500萬美元捐款給國際再生能源基金,以快速提升貧困國家的再生能源及節能技術。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從「金援外交」走向「環境外交」

作者:謝宜臻(英國倫敦大學大學學院地理學博士候選人、台灣濕地保護聯盟理事)

為期二周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隆重舉行,全球共有3萬多名環境相關官員、非政府組織、學生和媒體參與,台灣方面也約有60人參與盛會(包括筆者在內)。當全球為2012年之後的碳排放管制協商為之沸騰時,台灣至今仍未受到此協商的約束,但莫拉克風災正是一個警訊,台灣面臨極端氣候的威 脅與日俱增,在碳經濟和全球公民社會中,台灣能夠/應該扮演什麼角色,是一個亟需國人思考的問題。

台灣由於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台灣人士必須透過各種管道才能進入哥本哈根會場,十幾位政府官員也必須以「非政府組織」的名義來參與,非政府組織和學生也不能 堂堂正正以台灣為名來參加,而必須迂迴地透過聯合國的觀察員組織來報名,甚至台灣的媒體人士雖持有丹麥簽證和大會記者證,仍被擋在大會Bella Center會場外。在聯合國所發行的紀錄片《其他六億人》當中,莫拉克災民也硬被冠上「中國台灣」的國籍。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網編:詹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