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們的島] 農業•下山? 作者:郭志榮 (公共電視記者) 72水災引發土石流為患,高山農業再度成為禍害元兇,封山似乎成為唯一的救贖之道,但是這樣的宣示,是否真能解決台灣山區全面潰敗的問題? 土石流釀災 高山農業惹的禍?
但是進入林道,丹大不是歷史記憶的樣貌。孫海林場30年人工造林,早已遠離裸地上黃水橫流的景象。12座農場隱身群山之中,在高麗菜搶收的季節裡,等待2006年全面還地下山的時刻。
土石流為患,高山農業成為代罪羔羊。 高山農業成災,有水土流失的問題,有影響集水區水質的問題,但是土石流為患集中在山腳,而非高山農業區。長期關心台灣高山農業的陳中教授,說明歷年土石流的災區,多數在1000公尺以下的區域,此刻一味推責給2000公尺的高山農民,以封山相逼,無法解決問題。 管理不當 才是關鍵問題
陳中教授指著台灣立體地圖的山脈,強調台灣群山縱谷中,梨山、清境等地存在許多高山平台,優異的氣候舉世罕見,早期日本人來台就已設山地實驗場,準備進行開發;如今高山農業成為禍害,其實是價值選擇的問題,也是人為管理不當的問題。
他表示,在大砍伐之後,林業政策開放人民租地造林,失去一次還林於自然的契機,不僅破壞大自然本身的癒合力,也在農民上山與林爭地後,大地災難接二連三無法平息。但是多年過後,山上存在大量居民已成事實,山上的原住民與後來者已落地生根,此刻面對龐大人口來談封山、談遷村,無異是一個行不通的政策。 人與土地 和諧新關係
嘉義隙頂農業區山坡遍植茶樹,早期也是超限濫墾,30年前在陳玉峰嚴加指責下,當地農民為了延續租約,開始進行水保工作,利用當地的大石塊,依照水土保持計畫,壘起一道道生態工法的擋土坡,30年來紋風不動,形成絕妙的自然景觀,甚至計畫朝向休閒農業發展。居民以愛護自己故鄉的心情來照顧土地,避免受災成害,但是陳玉峰表示這還不夠,他們必須在陡坡處自然植生防護林帶。
失去管理,讓山坡地形同無法之境。成災之後,只是一味地指責農民貪婪、地方不力,根本無法解決山坡地的問題。陳玉峰表示,一個能長能久的終極國土計畫,必須透過協議使政黨、人民共同認可,無論改朝換代都能一以貫之,而不是逢災就有計畫,換個政府又重新來過。 目前台灣的山林政策,始終假設山無人居,無視現存數量龐大的山區居民,持續放領卻不願投入精密的土地管理政策,如此禍害不會平息。面對未來,農業下山不是唯一的路,更重要的是重新建構人與土地的關係,讓山歸山、人歸人,走出「以人護山」的未來。
【相關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