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08日
摘錄自2011年11月8日中國時報南投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舊武界引水隧道採鑽炸方式開鑿,因整個工區全在水社大山等2千多公尺的崇山地層及絕壁間進行,原設定日鑿3公尺。後改採分段雙向施工,分別在埔里鎮的東埔、仁愛鄉的過坑及魚池鄉木屐欄開鑿施工橫坑,將主隧道切成4分段、8斷面同步挖掘以提高效率。
相較於舊隧道動員數千人、殉職上百人的高風險勞力密集場景,起端同樣在武界壩、落水口同樣在大竹湖,但不以湧泉形式呈現的新武界引水隧道,工法及效率顯然高明許多。
不過,TBM全斷面隧道挖掘機的先進設備雖能省下大批人力,但在日夜莫辨的陰溼坑洞中,以體力、智慧挑戰斷層、破碎地質及暴出湧泉等種種無從預知危機的技術人員,仍需以生命賭注搏死神。
舊隧道使用逾一甲子後,雖因材料老化現裂痕,但歷921仍能屹立不搖,工程品質讓人稱許;新隧道開鑿人員零傷亡,獲行政院第2屆公共工程金質獎。兩隧道讓台灣的備用電源更穏定,也讓日月潭更美麗,工程人員不留名,堪稱地下無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