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回顧版

2011.6.11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社論:環境教育法上路──馬總統的第一堂課
作者:李永展 (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監事、中華經濟研究員研究員)

馬總統授頒環境教育研習證書。圖片來自:環保署。

自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訂定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開始,每年的這一天,聯合國各成員國以各種形式開展保護環境的宣傳活動;1974年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更根據當年的世界主要環境問題及環境熱點,針對性地制定每年的宣傳主題。台灣雖不是會員國,但每一年國內環境、社區、教育等NGO組織,都會響應這項國際行動,呼籲國人重視環境永續與人類作為之間不可分割的重要性。

而在今年,對於台灣而言,世界環境日別具意義,因為今年不再只是民間團體的大聲疾呼,在此「環境教育法」正式上路的歷史性時刻,馬總統將與其他政府官員接受環境教育課程。我們期待藉由此法的實施,由國家領導人以身作則,起風行草偃之效,使環境日不再只是一日宣言,而是將環境意識落實在日常思維與政府施政的開始。

繼續閱讀

 

新聞回顧 |藍色海洋日 大海不憂鬱

生態新發現 「台灣擬絲珊瑚」現身基翬海域

愛就大聲說! 6/8穿戴Blue 海洋不Blue

台灣海洋保護區的迷思與希望

浪花下 北海岸 生物多樣性

那一段屬於海洋的美麗童年

福島輻射威脅野生動物 衝擊海洋更甚陸地

美上加美 海洋日東沙島大淨灘

保護鯊魚護海洋 荒野啟動愛鯊計畫

5隻黑面琵鷺在七股過端午 寫下生態史新紀錄

【看啥小魚可以吃】南洋來的非洲客:吳郭魚

海岸的習題

糧食短缺


 

 


 


新聞回顧 |花東怎麼發 自己來決定

寶盛遊樂園開工 基翬居民一字排開 倒地護生態

Pangcah抗議三仙台寶盛水族遊樂區 圖利財團

東部民團北上發聲 花東怎麼發 自己來決定

比西里岸部落青少年 向耆老學習野外求生術

三仙台新財團部落地圖


本週精彩專文

巴西偉大的城市改革者

【氣候變遷Q&A】(2) 什麼是溫室效應? 近代有過全球降溫嗎?

與黑夜共舞的黑翅螢

他是誰?巴奈的土地宣言

大巨蛋落幕了嗎? 有條件通過的環評把戲

運動詩人

塑化之島

牡蠣業的經濟鏈一:蚵與蚵農的介紹

大肚山華南路生態工法之疑慮

大氣層





本週焦點新聞


 


 

捕獸鋏修法不能有例外 專家籲全面禁用杜絕製造

劉黎兒:核電,台灣承受不起的重

京都府立學校裝設用電警示器 省電目標定10%

農委會疑修法限縮寵物定義 遭批怠惰

反對專利修法 迫在眉睫

中國環保部發布2010環境狀況公報

美俄分別發生嚴重森林大火

鼓勵災民集體搬遷 日本政府擴大補助範圍

文化與環境的大結盟 TNT台灣國民信託協會成立

世衛確定手機電磁波是「2B致癌物」

環教法上路 馬總統搶聽第一課

眾籽心 種紙情 生森不息 減少炭息

印度主辦世界環境日 森林議題成焦點

馬達加斯加 新發現的物種多數瀕危

綠色和平呼籲日本 撤離輻射區婦孺

比照歐美日規範 下階段防治目標/衛署研訂塑化劑每日容忍值

智利火山群續噴發 濃煙衝萬尺高空




社論:環境教育法上路──馬總統的第一堂課
作者:李永展 (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監事、中華經濟研究員研究員)

馬總統授頒環境教育研習證書。圖片來自:環保署。自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訂定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開始,每年的這一天,聯合國各成員國以各種形式開展保護環境的宣傳活動;1974年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更根據當年的世界主要環境問題及環境熱點,針對性地制定每年的宣傳主題。台灣雖不是會員國,但每一年國內環境、社區、教育等NGO組織,都會響應這項國際行動,呼籲國人重視環境永續與人類作為之間不可分割的重要性。

而在今年,對於台灣而言,世界環境日別具意義,因為今年不再只是民間團體的大聲疾呼,在此「環境教育法」正式上路的歷史性時刻,馬總統將與其他政府官員接受環境教育課程。我們期待藉由此法的實施,由國家領導人以身作則,起風行草偃之效,使環境日不再只是一日宣言,而是將環境意識落實在日常思維與政府施政的開始。

環境教育法於2010年5月18日立法院三讀通過,並於2011年6月5日正式實施,使台灣成為繼美、日、韓、巴西之後,躋身少數將環境教育立法的國家。環境教育法的目的為促進國民瞭解個人及社會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增進全民環境倫理與責任,進而維護環境生態平衡、尊重生命、促進社會正義,培養環境公民與環境學習社群,以達到永續發展。該法並規定,從總統、五院院長,到最基層的公務人員,以及高中以下教師與學生,都要在一年內至少上四個小時的環境教育課程。而環境教育課程的設計需整體呈現人們因對待環境的態度及思維的轉變,透過環境行動的實踐及謙卑的學習,使人能夠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而這也正是環境教育目的之體現。

登高自卑,行遠自邇,世界環境日這天,馬總統的學習課程,將從腳下的這片土地──守護台北盆地的五股溼地開始。五股濕地肇始於1964年因拓寛八里獅子頭隘口,引起海水倒灌而形成。而二重疏洪道則於1979年經行政院核定「第一期防洪計畫」,於1982年開始實施,並於1984年完成,主要是要免除三重、蘆洲之水患。第二期防洪計畫從1985年至1987年,為加高堤防高度,以逹到200年洪水頻率。第三期防洪計畫於1990年開始,1996年完成,保護範圍包括新莊、五股、三重、蘆洲、泰山等地區。

馬英九總統及吳敦義院長實地瞭解淡水河口濕地環境。圖片來自:環保署。二重疏洪道不只解決了當時新莊等地區的淹水問題,更重要的是它也解決了淡水河每遇大水,必然直接衝向淡水河右岸的台北市造成溢堤疑慮的不安,因此規劃之初便選擇在新店溪與大漢溪滙流之處開鑿了疏洪道,使洪水有另一個渲洩管道。也因此,這個原本屬於農業區的五股濕地便成為二重疏洪道的行水區,除了保有行水功能外,也保留了濕地及生態池的可能。

除了五股溼地之外,大漢溪流域至少還有十幾個人工濕地,這些濕地串連起來儼然就像一串串水珍珠蜿蜒流竄在整個流域,形成生態廊道,其所具有的功能不只可作為水生動植物的棲息地,也可以發揮海綿效應,大雨來時可將大水滯留在這些濕地中;而如果再將其作為礫間處理或生態池,則可以將生活污水或非點源污染予以淨化。

濕地如果只是把它當作一般生態觀賞或自然休憩的景點,勢將忽略更宏觀且重要的意涵。因為從流域管理的角度,溼地生態只是流域是否受到妥善保護與管理的體現,流域水土若涵養良好,則上游的土石流便可減少,減少中下游河床的淤積,進而減輕河流的負擔(輕水);而透過濕地的淨水功能,便可以使河水清靜(清水),而由於水輕、水也清了,便可以讓人們願意親近河水(親水),確保流域「輕水、親水、清水」三大功能。

換言之,從五股濕地開始的環境教育,不僅在於認知它所蘊育的多樣性生態、扮演的都市之腎的角色,更是整體流域、國土與生態系觀念的建立。以此為本,環境教育的落實,法定課程時數只是手段,重要的是從中學習如何與大自然和諧共處,以如何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衝突時,從永續發展的角度來做抉擇;特別是公務員必須認知其在制定政策時,除了對人民負責之外,對於環境同樣有著不可推卸的義務與責任。而唯有如此認知,並依此認知發展合宜的行動,才是馬總統一馬當先成為環境教育法落實後第一個學員,所應起的示範作用。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