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蝴蝶簡介]斑鳳蝶 Chilasa agestor matsumurae (Fruhstorfer) --﹥ 作者:黃行七 (中華蝴蝶保育學會)
斑鳳蝶的寄主植物為多種樟科植物,如紅楠、樟樹和土肉桂等,成蟲出現後不久,大概就可以開始在這些植物上,觀察到它的幼蟲。
[美麗桌布:斑鳳蝶] 本專欄由本刊與中華蝴蝶保育學會共同規劃。 ◆[台灣新聞-生態保育]泰雅長老將共同召開封山記者會 --﹥ 稿源:原住民族部落工作隊 為免北拉曼山的神木群遭受破壞,北拉曼山泰雅族水田部落的20位長老代表,將於明天(3月21日)上午10:00,在台北市二二八紀念館視聽室,召開以「封山‧傳統領域‧自然主權」為主題之記者會,同時期待民間團體及個人,可以響應共同連署,支持北拉曼山的封山主張。 此事起因於3月11日,泰雅部落裡的青年林世偉,擅自打破數十年來對外沈默的部落共識,私自對新聞界公佈飛鼠部落傳統領域裡神木群的位置,此事經大幅報導後,連日來招引大量窺視神木的外來人潮。 因為擔憂神木的曝光將成為一場生態災難,也擔心未經規範的人潮將打亂部落的生活。所以,為了讓北拉曼山的神木群保持盎然生機,為了讓飛鼠部落生生不息。因此部落長老已於3月12日決議,在未經飛鼠部落完整規劃前,飛鼠部落傳統領域即日起封山。並將於明天舉行記者會。 ◆[生活環境]博伊西加斯凱德公司必須縮減95%污染氣體排放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r2002/2002L-03-14-01.html ◆[全球變遷]氣候變遷將使澳洲乾旱地區擴大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r2002/2002L-03-14-03.html ◆[能源議題]歐洲議會推動電力來源透明化政策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r2002/2002L-03-14-02.html ◆[其他]南極發現50萬年以上冰蕊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r2002/2002L-03-14-04.html
環境資訊協會 鐘笙嘉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鐘笙嘉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莫聞 摘錄
如果林業公司在自己的土地上種植基因樹,大眾也應該反對嗎?山巒協會在此的反對理由和反對任何造林的理由是相同的。簡單的說,人造林並非森林,而這樣的區別在以基因樹所造出的樹林中更是明顯。例如,基因松樹可能不會結出「沒有用」的松果,基因樹或許能抵抗除草劑,所以所以生長時無須與林下的灌木競爭。這種樹或許自己能產生殺蟲劑,所以與它相依為命的昆蟲,可能會被毒害。 結果就是一座寂靜的森林,林下沒有花栗鼠與蛇,樹梢上也沒有鳥叫聲傳出,空中也不再有猛禽盤旋著。很明顯的,一片這樣的樹林並不等於森林。更糟的是,由於樹木壽命長久而且無法嚴密的觀察,所以造成的危害將不會侷限於私人土地範圍裡,而林木「生育控制」的方式與結果比起人類的更不可靠。就算是基因工程也無法保證基因樹不會開花授粉,而松樹的花粉能隨風飄揚到數百公里之外。 大眾應該反對公有土地上林木的基因「改良」嗎?山巒協會相信,不能憑企業的宣傳花招來判斷,並且申請專利的基因也不會比自然的更好。大眾更應該避免以一個基因的功能來做決定,因為一旦數百個不同的基因(其中大部分都受到所謂「私人產物」的保護),散布到公有土地上時,這些基因意外組合的結果,將是無法預期的。基因樹木對於其他國家也會造成危險,特別是對此缺乏有效管制的開發中國家。 基於以上理由,在美國國內與國際都必須採取行動,在全世界禁止基因樹的發展與種植。這項禁令至少要持續到,有效的公共討論體系、公正的科學評估與與符合公眾利益的規定(當然要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為目標)出現為止。 同意以上的論點會讓你成為盧得分子(Luddite譯註)嗎?這是我們的對手所做出的不公平描述。山巒協會並不反對基因科學出現在實驗室研究或是醫學應用上。山巒協會對於基因研究的政策是要求進行更多的研究,並且將研究目標放在解決基因工程對健康與環境問題上的長期影響,而不要受到企業秘密條款的保護。山巒協會相信基因技術,應該屬於實驗室的,受限制的,而不應被釋放到野外。(譯註:19世紀工業革命初期,英國有些人因擔心失業而到處搗毀機器,時稱Luddite)。 山巒協會所反對的許多活動背後,例如在公有土地上伐木、都市擴張等,都隱藏了強烈的經濟動機,基因工程的造林業也有著同樣的動機。這其中不僅牽涉了土地和商業上的權利問題,還涉及基因密碼的專利問題,使得地球上的基因資產變成私有化,而這樣的現象正在發生。山巒協會長久以來的任務,就是反對這樣的利益,並且也為了自然的存續、未來子孫得以享受自然、並從自然得到啟示的權利而奮鬥。 【文章連載】■基因工程-基因樹 (上) (下) 全文與圖片詳見: http://www.sierraclub.org/biotech/trees.asp 2002年2月花蓮縣公立收容所連日發生管理人員失職,未執行正常餵食工作,狗斷糧斷水最後啃食同伴之慘狀,這並非個案,這類慘況每天都在全台大部分公立收容所不斷上演! 動保法通過將近四年了,政府每年花好幾億元在公立收容所上;但大多數收容所卻變成狗的煉獄,讓狗經歷種種恐懼、痛苦的折磨至死!身心交瘁、飢渴難耐的狗大半餓死、病死。沒死的也被逼上絕境,吃同伴死屍果腹。 行政院農委會每年皆編列數百萬元預算執行公立動物收容所評鑑計劃,故其對全台公立收容所惡劣情況瞭若指掌,但卻縱容地方主管機關知法犯法,拿納稅人的錢虐待流浪犬;沉默其實無異於和惡者共謀,我們有義務記住這些見證,積極拿出行動--全民連署,向政府表達抗議和要求! 我們認為,政府主管機關應改變將流浪動物當作廢棄物處理之心態,動物收容所應設立在交通方便、環境優良的地方,而非目前屈居於偏僻垃圾掩埋場的窘境,以提高民眾前往意願;同時,必須具備動物庇護所之功能,讓原本在街頭流離失所的動物在此獲得身、心安全保障;更進一步,以推動認、領養工作,及推廣動物保護教育為目的,提昇全民動物福利觀念。 我們的訴求 (以下都是針對台灣的公立收容所)
搶救公立收容所流浪動物行動聯盟 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中華民國疼惜生命協會、全國教師會生態教育委員會、台北市野鳥協會、台南市流浪動物關懷協會、台中市世界聯合保護動物協會、台南縣關懷流浪動物協會、台灣流浪動物福利聯盟、台灣生態研究中心、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協會、台灣大學愛犬社、台灣大學懷生社、世界聯合保護動物協會、世界關懷台灣流浪動物聯盟、花蓮縣保護動物協會、花蓮文化環境創造協會、花蓮日出環境小組、花蓮環保工作促進會、東吳大學搖尾巴社、珍古德協會、南台灣社區博物館工作小組、看守台灣協會、荒野協會花蓮分會、流浪動物之家基金會、高雄市關懷流浪動物協會、高雄縣流浪動物保育協會、高雄市柴山會、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淡江大學關懷動物社、黑潮文教基金會、新竹市保護動物協會、新竹市紅項圈流浪動物協會、新象社區交流協會、臺灣動物收容所觀察工作室、綠黨、環保聯盟花蓮分會、關懷生命協會、靜宜大學生態研究所(以上名單截至3/13止) 『衝破煉獄,還牠一個庇護所』連署書 集結十萬民意 阻止政府拿納稅人的錢虐待流浪動物,連署書簽滿後,請傳真或寄回「關懷生命協會」105台北市寶清街17號6樓之1,E -mail:lcatwn@ms15.hinet.net 網址:www.lca.org.tw,連絡我們:齊淑英、空寂法師;關懷生命協會電話:02-27534922,傳真:02-27634892 歡迎上網連署 http://www.lca.org.tw/shelter/countersign.asp ▲[專欄作家/科博館科普專欄]海研一號採集記 (四) --﹥ 作者:趙世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
「老師,海膽體內這一圈圈的東西是什麼?好像體內沒有什麼內臟!」一個學生拿了一個擠破的海膽走了過來。 「哦!這是牠的腸子,也是最主要的內臟,它被腸繫膜黏住,懸在膽殼上。」 海膽除了內臟外,最明顯的可能就是生殖腺,一簇簇像小葡萄般黏在膽殼上,可惜現在不是生殖季,看不到生殖腺,當生殖季一到,飽滿的生殖腺一條條黏在膽殼上,幾乎塞滿膽殼。對海膽而言,生命中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吃和生殖,膽殼內一條長而螺旋的腸子就是為吃和生殖準備。
「深海的海膽是屬於雜食性,大多以沈積的底泥為食,或以其他動物屍體為食,屬於食垃圾者,你看牠的腸子中全是灰黑色的細泥,就知道牠主要是吸收泥沙中的有機物。」 「從海圖上來看,這個海域大多是這種底質,加上拖上來的上百顆海膽,我們可以推測牠應該是此區的優勢種生物。」說完,我在船走過的路線劃一條直線,寫上「歪形海膽豐富」。 我非常訝異這裡的歪形海膽這麼多,內心有許多感慨…。
比起淺海礁岩區的海膽,這裡的可幸福多了,體型碩大,數量依然如此豐富,每年更可如期舉行集團婚禮,將精子和卵子排到海水中受精。我對於這次無禮的造訪,干擾了牠們的生活,頗覺歉然。
原以為第二網可以拖到更多棘皮動物,但網內空無一物,原因是網具沒有碰到海床。可能是為了節省時間,我們想測試少了300公尺的纜繩是否奏效,但結果證明是偷懶不得的。
多年沒回學校了,這裡有我多位師長,二十多年前,中山甫創校,他們每一位都是年輕的歸國學人,滿懷理想和抱負來指導我們,亦師亦友。在此驚鴻一瞥,祝福他們健康快樂,研究順利。南中山,北台大,願母校校運昌隆,雙雄爭鋒。 編按:本文前2篇文稿2月6日的(上)集及2月20日的(下)集,標示錯誤,應當是為(一)、(二)集,特此更正並致歉。 【文章連載】▲海研一號採集記 (一) (二) (三) (四) 《科博館專欄》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資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贊助。 ●[節目預告]大地與人的對話-身體力行做環保~游林阿束(1) --﹥
播出時間:3月21日(四) 下午3:45~4:00 環保工作的實行不分年齡,這一點在慈濟的環保志工行列中,最能夠清楚的見到。80歲的游林阿束,利用每天早上到菜市場買菜的機會,回收路邊或店家的紙箱;附近居民知道了,主動的將回收物送到她家裡;女兒們看到媽媽努力做環保,也跟著一起做。游林阿束認為環保能救大地,立志後半輩子都將以環保為志業,她的身體力行,深深影響了身邊的環境和朋友。現在,就請您跟著我們一起去走訪游林阿束的環保工作。 ★[本會訊息]新年度新思維-知性版及新聞版開放申請中 --﹥ 新年新氣象,環境資訊電子報將提供給您一個更貼心的服務! 打今年度1月1日起,我們將更針對您的需求,新增[環境資訊電子報-知性版]、[環境資訊電子報-新聞版]及[環境資訊電子報-目錄版]。 這是因為部分讀者可能僅偏好閱讀具''教育性''的[知性專題],像是[鳥類簡介]、[蛙類簡介]、[植物簡介]...等專欄﹔又或者部分人士在時間有限下,優先關注''即時性''的[環境新聞],包括國內外環境新聞及[環境關懷事件]等。 另外,如果您擔心電子報有收信過慢的困擾,我們還將提供最精簡的每日[目錄版]﹔如此,可免漏接訊息的焦慮,目錄頁上的標題索引可隨時讓您上網連線查閱。 當然,不必懷疑,原來的[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及[環境資訊電子報-摘要版]也都還在囉。 大家可以各依需求,維持原來''多樣貌''的風格﹔或有更''個性化''的新選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