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黃泰華 (台大自然保育社) 星期六剛考完組織,頭暈目眩,和彥豪育豪騎入5公里半後,路變成碎石子路,機車不斷撞底盤,只好被迫用走的,往內走狀況還不錯,有部分原始林及一些蟲蟲。育豪遇到一隻長得不錯的斯文豪氏赤蛙,殺了不知幾張底片,因為林道下面還有人聲,我們想問出林道可以通哪裡,就走過去問。 遇到2個正在修理機車爆胎的原住民,其中一個瘦瘦的、穿著軍裝,額頭有點高,他告訴我們,他是來巡山豬吊子的,看到我們背著相機,一口咬定我們是來調查的還是什麼的,我們極力澄清只是來玩,他笑笑說我們可以去住他那,明天要上山巡陷阱,說完繼續修理機車。 問清楚後想一探究竟,就繼續往下走,林道一直往下,繞過幾座山頭到盡頭,因為育豪和彥豪隔天還有事,而且晚上7點半和柏豪、立文相約烏玉檢查哨,不能待下來。而我面對未知,實在很想探索,因為衝勁不如前,每每來烏來玩已經模式化了,探未知路況的那種感覺很久不曾存在,何況是神秘又讓我充滿想像空間的原住民獵人生活,真的是既模糊又充滿期待。 但是未知代表著一定程度的疑惑與不安,雖然剛才跟我們講話的人很和善,但用國語溝通的狀況仍不是很有默契,都聽得懂,但有時會誤會對方意思而答非所問,而且那位先生喝了點小酒,還說在獵寮等他的夥伴已經喝的醉醺醺了。育豪開玩笑說,如果你要留下來,小心被灌酒或人家喝醉了把你K一頓,「應該不會吧!」我心想,在一切陌生的情形下,有時實在不得不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人性。在邂逅一隻梭德氏游蛇之後,他們回頭了,我得留下來否則會遺憾。 留下來的一天半體驗,讓我的視野有所改變,很感動、很衝擊、起伏不定的各種情緒千頭萬絮,這對我來說算新鮮事嗎?當然算的,只是我已有面對這些衝擊與感動的心理準備。 那位先生騎著小50的機車跌跌撞撞滑下,我們的機車早就卡在幾公里前的林道初段,他在半路上撿起兩大袋補給物資,我要幫他拿,他不要,一起走到一條小溪邊,遠遠聽到同伴的呼喊,他回應了,同伴出來迎接他時卻因為先看到我,嚇了一跳。因為天色已經快黑了,我幫忙拖一些柴火到獵寮,獵寮位於溪邊林間,從外面看不出來。他們碰面之後便開始抬槓來、抬槓去,抱怨對方的狀況。帶我來的先生是對這裡最熟的,而他也抱怨其他兩人喝醉沒有事先整理地方,又把物資丟在路上留給他拿;同伴則抱怨他太晚來了,都快天黑了。 三人當中,其中一個同伴五十多歲了,體格粗壯,黝黑的臉流露和善。牙齒像鋼琴鍵,鬢角發白,頭髮鬍子濃密,隨時喜樂,開懷地笑、連抱怨時都熱情洋溢地咯咯笑,還說為了等人,他醉倒睡在林道中3次,說完又尷尬地笑。他很喜歡對我講的介紹詞是──這就是真正原住民的生活。 另一個精明幹練而狡黠,瘦瘦酷酷的,知道我為什麼會在這裡的原因後,很爽朗的邀請我加入他們。他一直說我膽子很大,敢這麼信任像他們這樣陌生的原住民,一聽到他這樣說我就放心了,平常老把搖滾樂中的四海一家掛嘴上,但像剛才那樣面對陌生的人,我實在無法消除疑慮。其實開始就猜測他們應是豪邁善良的人,疑慮應是多餘的。果然如此,我們開始聊天,但我要費一點功夫才能了解,所以多是含蓄得點頭微笑,相較於他們開懷而無所忌憚、天馬行空,我努力使自己不拘謹,但還是跳脫不了窠臼。 唉!唉!第一次跟人家講話這麼綁手綁腳、無所適從。 ◆[環境政策]地球高峰會於南非約翰尼斯堡揭幕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ug2002/2002-08-26-01.asp ◆[環境政策]高峰會報導:示威人士遭警方施虐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ug2002/2002-08-26-04.asp ◆[環境政策]高峰會報導:OEDC國際能源總署力促徹底的政策改造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ug2002/2002-08-26-03.asp ◆[環境政策]格陵蘭同意終止捕捉鮭魚的商業行為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ug2002/2002-08-26-07.asp ◆[全球變遷]挪威將取消二氧化碳封存深海計畫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ug2002/2002-08-26-02.asp
環境資訊協會 王茹涵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沈倖如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ug2002/2002-08-26-09.asp 作者:賴芬蘭 (綠黨中執委)
而在工研院所承接之計劃中,單單能資所又佔了超過80%。換句話說,工研院能資所一個單位,就佔了能委會所有委託研究計劃之66%的經費,比例實在過高,應適度分散至各學術界及各研究單位中。 再生能源並未受到學術應有的重視,多年來的研究也大多束諸研究室的檔案櫃中,沒有做推廣。或者由台電做幾個負面樣板,證明再生能源不可行。因此當提出用新能源取代核四時,很難說服一般的民眾。要如何普及的確是一個大難題。 認識再生能源 去年當核四存廢未定時,由國外團體贊助,一次來自美國,一次來自德國,舉辦了兩個大型有關再生能源的會議,促使國內人士對再生能源的重視,與廣泛的探討。更重要的是引起國內官員及民意代表的注意,紛紛到國外做實地考察。以下是幾個實例與成效:
然而這些都是很小的個案,雖然這也可以說一小步是一個大里程碑的開始,後來訴求「非核家園」的幾次大型活動引起媒體的注目時,反核團體都提到用再生能源來替代核四,再生能源逐漸成為話題,但是還無法拓展到被一般民眾所知。 【文章連載】 作者:廖鴻基 台灣是寶島,事實也好,言過其實也好,台灣確是生養我們的所在,是我們心神與繫的家鄉。台灣是寶島,「寶島」的「島」字已經說出了我們生長在一個四面環海的環境,說出了台灣是一個島國的事實。過去,提到台灣寶島,我們胸臆中浮現的輪廓是陸地寶島--香蕉、稻米、富麗農村及一群個性堅韌戴斗笠捲褲腳拼勁十足而樸素的台灣人--過去,我們似乎忽略了離開海岸圍繞著我們的曠闊大海。 台灣稱寶島,然而,過去我們似乎辜負了「島」這個字的深義。少了海洋,台灣是個缺角的島嶼,台灣是個有瑕疵的寶島。 十六世紀葡萄牙人航海經過台灣海域讚嘆台灣為Formosa美麗之島。海上緣岸航行我總能想像當年葡萄牙水手的海上視野--沉藍海洋,清藍天空,鬱藍山脈,魚群海面逐波,海豚躍浪,巨鯨噴氣--我覺得寶島得包括海洋的視野才算完整的寶島。 台灣位於全世界最大的大陸棚邊緣,位於海洋資源最豐富的東印度群島北緣,是西太平洋如項鍊般列嶼的中心墜子,東台灣面對花東海盆平均深度達6,000公尺,為海溝海床;台灣西岸台灣海峽平均深度60公尺為海槽地形,小小一座島嶼,因緣於邊緣海床複雜地形,黑潮、西南季風吹送流及大陸沿岸流等三股洋流在台灣海域交互作用,讓台灣擁有豐美的海洋資源。珊瑚礁、魚、蝦、蟹、貝類均佔全世界種類十分之一以上,在台灣海域出沒的鯨豚種類更高居全球八分之三以上。這等資源,我們竟然捨得忽略及漠視。 台灣領海十二浬,加上擁有經濟海域兩百浬(一浬約1.8公里),無論以面積或以海域所含括的資源量,我們的海洋的確比陸地台灣寬廣及豐盛許多。我們不親海,甚至畏懼海,我們與海洋的深遠隔閡是一個島國相當不合理的現象。 一個島國陸地自然資源總是有限,如何突破島國的有限宿命轉而向寬闊的海洋尋求無限的機會,這是海島國家不能欠缺的自我認知。當一個人,一個社會或一個國家無法充分自我認知,也將無法充分自我開展。可以這麼說,過去因為長久政治戒嚴及大陸思想的影響,台灣長時以來形同鎖國鎖島,海域被看待如同化外之境,除了少數漁人及我們堪稱發達的漁業(將海洋資源作最低層次的看待與利用),我們讓海洋這塊寶藏蒙塵罹難。 台灣奇蹟不斷,亂象也不斷,我們的發展是欠缺了另一股能量來調合,來舒緩不斷前衝的腳步。台灣經濟及政治衝在前頭,整體文化跟不上來,於是亂象不斷,這是台灣目前的問題。本土化,以台灣為主體思考的運動,幾年下來的努力我們看到了不少成就,淪喪已久的台灣精神已隱約可見,但是,亂象仍然不斷。陸地上現實環境的地狹人稠,資源的有限,競爭的激烈,雖然我們能拼能忍,但我們的努力像是欠缺了什麼必要要素而讓我們無法長足邁開腳步。 我認為問題出在自我認知,自我定位的不足。生物學家說,台灣島上的一草一木都與海洋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我認為台灣是缺少了海洋認知,缺少了海洋文化。譬如政治上複雜的統獨爭論及國家認同等問題,若以海洋觀點轉頭來看,恰如一句諺語所說的--退一步海闊天空,轉過頭來風平浪靜--讓我們轉頭看向日出東方,讓我們轉過身來面對恢宏的太平洋,北邊伸手是琉球火山島弧,南側揮灑出去的是呂宋火山島弧,是台灣伸向海洋、伸向寬闊太平洋的兩條手臂。這等海闊天空的氣勢,只需我們轉過頭來便能看見。 海洋意象裡的沉穩、開闊、豐美、包容、深邃……無一不是台灣目前最是欠缺的文化根基。海洋就在我們身邊,台灣海港處處,台灣船舶眾多,我們不可能沒有海洋文化,只是過去被鄙棄了,被忽略為是邊陲文化,被認為是少數人的文化。 轉過頭來找回海洋,重新定位自己,當我們再自稱為是台灣寶島時,我們胸臆間浮出的台灣輪廓應該包括我們的海洋。 海洋的.生態的.環境的.文化的.後山的 本文原刊載於台灣日報副刊<非台北觀點> ●[讀者投書]馬告的另類觀點:少談一點意識型態,多做一些務實培力 (上) --﹥ 作者:林益仁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馬告國家公園的爭議又起,以保育團體跟部落工作隊為主的陣營戰得不可開交,互有立場。意識型態之爭本為政策落實的重要基石,筆者堅信只有透過這樣的辯論,才能廓清一些曖昧不明、似是而非的言論。不過,筆者同時也認為除了各種論壇上意識型態的辯論之外,意識型態的落實也非常重要,要不然在台灣如此嗜血、煽情的媒體生態中,辯論不但無法達到落實理念的效果,反而多了不少口水。 換句話說,政策之爭必須在清楚的理念方向,加上日積月累的生活實踐經驗的配合之下,才有意義。針對這一點,作為一個長期在原住民部落工作的生態保育人士而言,感受特別深刻。 上周五馬告的議題攻佔電子與平面媒體的頭條,霎那間形成贊成/反對馬告國家公園的激烈對壘。然而必須注意的是,集結在此贊成/反對意見的背後,其實是好幾組看似對立的象徵符號彼此纏繞糾結的產物,這些包括國家/民間;國家/原住民族;原住民/保育團體;自治/共管;泰雅爾民族議會/部落工作隊等。 果然是孑然的對立嗎?還是議題在台灣媒體操弄下的宿命!事件發生不久,我便帶著學生進入復興鄉與尖石鄉的後山部落,過去一年中為了深化繪製原住民傳統領域的基礎工作,我們陪著部落耆老們一個部落走過一個部落,將泰雅族所認識的山川、河系、傳說、典故一一地用母語紀錄下來,並且用數位化的地圖來呈現。這次我們擔心的是,馬告的議題會再次撕裂部落。 在過去的實際繪圖經驗中,我們體會到部落地圖的繪製,乃是凝聚部落共識的有效工具,透過耆老的經驗與智慧,部落的老少重新再建構部落共同的歷史與文化,在一個民族自覺聲浪日益高張的時代,這個工作絕對是重要基石,畢竟在過去殖民政府的統治下,各種宗教門派、政黨派系、以及財團介入等不同的現代化趨力,在劣質的選舉風氣推波助瀾之下,早已將部落切割地四分五裂,任由政客惡意吞食。 這樣的工作屬於長期性的基礎工作,很難馬上立竿見影,因此不容易得到政治人物的積極參與。還好,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從部落的耆老當中得到非常堅定的支持,漸漸地也有越來越多的族人參與在這個工作當中,並建立起彼此深厚的信任感。 筆者與從事這個工作的學生們,絕大多數是漢人,我們秉持的信念是一種來自生態的關懷,簡單來講是一種「物物相關」的信念。我們認為多數居住在台灣生態心臟區域的原住民同胞,如果他們的尊嚴、智慧與福祉沒有受到平等的對待,那麼住在受其庇蔭的都會地區的人們,沒有理由會得到更舒適的生活環境,唇亡齒寒這點道理大家都懂。 【文章連載】 【相關文章】 ●[演講]台灣飛羽之美生態講座 --﹥ 時 間:8月31日(六) 下午2:30-4:00
●[演講]當代台灣傑出女性-人間佛教試煉場 --﹥ 時 間:9月1日(日) 下午2:00-4:00 許多台灣人以他們的智慧、勇氣和毅力,奮鬥不懈,在不同的領域,創造出影響台灣社會的不凡成就,促成台灣的蛻變-經濟轉型與政權的和平轉移…等,其中,女性的貢獻不亞於男性。 這些傑出的女性,她們成長、努力、奉獻的歷程,能做為全台灣人-尤其是年輕人-勵志向上的典範。因此,我們特別邀請其中十位,來暢述他們的成長際遇與成就卓著的心路歷程,以他們在其專業領域上引領台灣社會向上提昇的影響力,他們的現身說法,必能成為多數台灣人─尤其是年輕人─效法的典範,進而激勵他們奮發向上,傳承寶貴經驗,讓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出更絢爛的人文主義文化之花,成為國際矚目的焦點。 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充滿了希望,但也處處危機,我們企圖透過這樣經驗傳承的講座,讓大家認真思索,台灣人要走的路還很長,尚待努力的空間還很大,人文主義再生的台灣仍待全體台灣人,不分男女,做伙打拼。(免費參加) 時 間:9月1日(日) 下午2:30-4:00
●[徵求]台灣動物之聲認養快報 --﹥ 白西施、灰西施,不同的身世,不同的個性,但卻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那就是-急徵主人。若您可以給白西施、灰西施一個永遠的家,請洽豐盛動物醫院陳醫師,電話:02-25785605。 叮噹,男生、克斯喵(Mix)、年紀3個月大、橘白色米克斯、很乖~有活力~很健康。目前住在台北縣永和市的叮噹,雖然是從路邊救助來的街貓,但是完全沒有野性,跟人類還有其他動物相處的非常融洽,基本上是一隻沒有警戒心的可愛貓。目前食糧是以餅乾為主食、一天吃一餐罐頭,會使用貓砂,有一點騏驎尾但看不出來。常四腳朝天睡覺、像跳舞一樣可愛,健康狀況良好,目前無任何疾病。如果牠被關籠子還會大聲抗議喔!關於叮噹的詳細訊息與認養聯絡方式,請參考 http://www.meetpets.net/cats/august/b082301.htm
播出時間:8月31日(六) 上午8:00-8:30 首播 根據環保署統計,台灣地區的外食人口,每天高達1,770萬人次,使用的免洗餐具遠超過5,000萬個。因為低成本、不用清洗的便利功能,使得店家愛不釋手。民眾也一直認為使用這些免洗餐具既環保又衛生,殊不知若長期使用免洗碗筷,將會危害我們的健康及生活環境。 一般免洗筷都會殘留二氧化硫,這些殘留物會隨著食物進入我們的體內,對肝臟、腎臟都有很大的影響。若二氧化硫在空氣中的濃度大於75PPM,還有可能發生咳嗽氣喘的症狀。而保麗龍或塑膠餐具,在自然界中無法被分解,讓我們的環境受到嚴重的威脅。 節目中,我們將帶您一起來看看免洗碗筷帶給我們的傷害,以及環保餐具的重要性,更要讓您了解外食如何做到既環保又維護自身的健康。 ★[本會訊息]ENS舊有新聞連結更動啟事 --﹥ 適逢ENS進行網頁維護與改版時期,舊有新聞連結失效。欲查詢全文的讀者,請暫時將連結中的「ens-news.com」以「ens.lycos.com」取代,即可讀取全文。待進一步處理後,再另行告知。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