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物科技]援助境內鄰國難民 尚比亞同意接受美國基改玉米 --﹥ 記者 Singy Hanyona 報導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sep2002/2002-09-10-01.asp ◆[全球變遷]氣候變遷危及南極海洋生物生存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sep2002/2002-09-10-04.asp ◆[生活環境]美國德士古公司完成整治工作 避免懷俄明州河流受舊煉油廠污染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sep2002/2002-09-11-04.asp ◆[生活環境]大自然是人們在艱難時刻的慰藉 --﹥ 記者 Cat Lazaroff 報導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sep2002/2002-09-11-06.asp
環境資訊協會 波特曼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柯若竹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sep2002/2002-09-10-09.asp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sep2002/2002-09-11-09.asp ■[環境的未來-氣候變遷]消失在即──安地斯山脈的氣候變遷速度遠超過冰河時期 (下) --﹥ 作者:羅斯‧偉納 登頂 車子開到路的盡頭後,我們穿上登山靴,開始攀登一大堆的冰磧石和大石塊,這是數百年來冰川推擠、堆積而成的。半小時的路程後,我們綁上鞋釘、爬上冰川,我看到數十支塑膠管以怪異的角度突出冰川表面。 「冰川由兩部分組成。」法蘭古到達第一根管子後開始解釋,「上半部由積雪組成,促使冰川往下滑;下半部的冰則融化導致冰川往後退。這兩個部分之間的分界線就是平衡線。」 科學家計算這些管子突出冰川表面的平均長度,就能判斷冰川下半部有多少雪融化了。另外一半的測量工作是在冰川上半部開挖雪坑(這是我們隔天要做的事),判斷今年累積了多少雪量。融化雪量和累積雪量之間的差值,稱為冰川的質量平衡。 測量冰的厚度。(照片提供:羅伯‧加賴爾,厄瓜多國家氣象水文學院) 檢查管子的同時,我們也在兩個裝滿儀器、活像NASA太空探測器的鋁製三角架旁邊停下來。「這兩個探測站可以告訴我們冰川的能量預算,」厄瓜多的科學家路易士‧麥辛柯說,「這些儀器負責計算經由日光和風力進入冰川的能量有多少,經由蒸發和昇華離開冰川的能量又有多少。」這些資料儲存在小型硬碟中,這時麥辛柯拔出舊的,插入新的硬碟。 傍晚,我們在暴風雨中走下冰川,縮在吉普車中喝熱湯,然後準備就寢。身在15,850英呎的高山很久才能入睡,半夜法蘭古把我搖醒時,我根本沒辦法清醒。凌晨三點,我們已經經過昨天測量的那些管子,以及平衡線--融雪停止、開始積雪的點,從這裡腳底的冰開始變成雪。 這趟黎明前的艱苦路程讓人深深體會,想當個冰河學家絕不是件簡單的事,可是同行的所有人看起來都甘之如飴。我們必須在一片漆黑的稀薄空氣中辛苦的往上爬,路程似乎沒完沒了;同時還得抵抗每小時40英哩的狂風、及膝的深雪。每位考察隊隊員都用繩子綁在一起,以防有人掉進被雪掩蓋的裂隙中,我們前方的斜坡上交亙著許多這種裂隙。 基地營(照片提供:羅伯‧加賴爾,厄瓜多國家氣象水文學院) 5點左右,法蘭古突然停下,把滑雪杖插入雪中。他把綁住大家的繩子收攏,在風中對著我大聲吆喝:「雪實在太鬆了,有可能會發生雪崩。」他仔細查看頭頂上方的一片漆黑,「已經有太多人死於類似狀況。我們必須回頭。」 挖雪坑的工作就到此為止了,法蘭古安置好幾根管子,發誓下個月一定要跟凱塞瑞回來攻頂。此時雪線以上正在下大雨,似乎為造成冰川急遽退卻的大氣暖化現象做了最好的說明。 我們在9點左右回到營地,但在返回基多之前還有最後一項工作要做:檢查那兩個水文站。這些探測站記錄了冰川融水量,這是解開冰川行為模式的最後一道謎題。從管子、雪坑、能量站和水流收集而來的測量資料,可讓法蘭古和凱塞瑞建立準確到驚人的模式,描繪出安提拉納冰川上個月的變動,以及預測未來的動向。 悲哀的是,隨著模式越來越準確,所呈現的殘酷事實也越來越明顯:以目前氣候變遷的速度,熱帶冰川不用多久就會完全消失。我請法蘭古暫時拋開科學家的身分,問他對展現在南美高山上的「天啟」,有什麼個人想法? 似乎從來都不會累的他,低下頭,有一會兒,看起來好像累斃了,然後說道:「我花了大半輩子在高山裡,我本身也是一位登山家,對於這一切我深感悲哀。」 注:羅斯‧偉納是西雅圖的自由作家和職業登山嚮導。 全文與圖片詳見: http://www.gristmagazine.com/maindish/wehner042202.asp ▲[動物開麥拉-動物勉強學堂]聰明鳥還是懶惰鳥? (下) --﹥ 作者:張東君
雖然並非所有的燕子都如此,但是樣本數也有數十個。研究者一張接一張地播放幻燈片,讓大家看他在東京找到、被放在屋簷下的各家廠牌泡麵的保麗龍碗,只見一個個碗被好好地放在水管上、支柱邊,有的碗和建築物之間的縫隙還用泥巴填住,保持穩定性;從碗的邊緣,還可以窺見閉著眼睛窩著睡覺,或是把屁股翹在碗邊便便的小燕子呢。 有一些泡麵的碗顯然已經用了許久,白色的保麗龍都已經變成灰黑色了。根據研究者的說法,由於保麗龍碗的保久性好,只要撿到一個碗,就可以用上好幾年,而且又不透氣、不透風、保溫性高、不容易破,非常適合用來孵蛋。尤其燕子的敵人還沒有意識到保麗龍碗等於燕子窩,這一來也減少了雛鳥的死亡率。 有人推論,可能是東京都內的綠地與泥巴不夠用,燕子為了找到足夠量的泥巴築巢,得在東京都內來回飛上許久;相對的,將自身暴露在危險之下的時間也就變多。於是為了應變,燕子開始在周遭尋找容易到手的材料,結果發現到麵碗真好用。 在他發表完之後,舉手發問的人此起彼落、源源不絕,其中大家最感興趣的,竟是燕子喜歡哪家廠牌的麵碗。 因為各家的麵碗大小、深淺、顏色、形狀各有不同,理應產生不同的效應才對。當時的結果是燕子偏好使用直徑較小、高度較高的碗,若是真的找不到合適的碗時,才會使用淺而直徑大的「碗公」;而使用淺碗的燕子,也會去找泥巴回來把碗的邊緣給糊高,免得窩中的小燕子不小心掉到外面去。 由於這項發現太不可思議,所以在這篇文章發表之後,許多人開始檢討是不是人類對自然界的過度開發,導致動物的行為模式也改變了。可是照我家的例子來看,這些燕子搞不好只是懶惰而已,他們用來當窩的保麗龍碗,和伯勞用來築巢的塑膠繩可說有異曲同功之妙,不但到處可拾、使用方便,保溫力、使用年限也很久。用純自然的材料築巢,每年都得重做一次,但若使用「既成品」,不但可以節省築巢的體力,而且一抵達就可以開始求偶,真是太美妙了,不是嗎? 不過這也只是我的「異想天開」,需要等待進一步的觀察才行。 但我已經決定給我家的伯勞一個新名字了,我要稱牠為「懶惰鳥」。 【文章連載】▲聰明鳥還是懶惰鳥? (上) (下) 出處:【動物勉強學堂】,皇冠出版社 http://www.crown.com.tw/ ▲[專欄作家]馬告的另類觀點2:環境價值與國家公園改革 (三) --﹥ 作者:林益仁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 2.神聖地方與歷史記憶 接下來的國家公園價值觀轉移與美國的社會變遷一樣有著密切的關係。 1890年,美國國會通過設立兩個國家戰役紀念區,奇卡摩家(Chickamauga,位於喬治亞州)以及恰塔努家(Chattanooga,位於田納西州),為的是紀念在南北戰爭中令人敬佩的軍隊。南北戰爭,為一個年輕的國家注入了無比的歷史厚度,並成為後世美國人反省沉思的素材。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內戰的意義不再僅侷限於政治的層面,而是富涵宗教意味的。雖然兩個國家戰役紀念區並未被稱為國家公園,但是藉由對空間的保存,以達到一種對特定時空下產生的文化精神的深刻認識,卻是跟之前設立的黃石公園與優勝美地國家公園的做法有相同的脈絡,在這裡是對神聖空間的保存,而前者則是對自然空間的保存。 一為文化,一為自然,有趣的是都是在特定的空間下運作,且是透過有心的社會行動者刻意運作而成就,無怪乎這些後來都納入了國家公園系統。1906年美國國會又通過國家紀念物與史蹟法案(National Monument and Antiquities Act),這個立法進一步擴充了國家公園的意義,主要是透過將更多自然或是文化景觀的保護,來表彰美國歷史的精神,因此包括歷史地標、史前與考古遺址都是必須納入的。這也是第一次美國的主流社會考慮將原住民文化列入美國歷史的一部份。在這一個立法精神下,像是在新墨西哥州的恰口文化(Chaco Culture)國家歷史公園以及吉拉崖(Gila Cliff)遺址,加州的謬爾(Muir)森林等,紛紛成立。 這一波國家公園的運動者將空間的保存從自然擴展到文化的視野,意圖將一些具有顯著歷史文化意義,且將能彰顯美國精神與認同的地點挑選出來,加以保存,同時也說明在國家公園背後價值理念上-自然與文化的對話,仍然繼續持續對話著。 3.公園管理署與羅斯福新政 國家公園管理署 在二十世紀初期國家公園背後的價值理念雖然有所變革,但是主要的設立標準還是深受浪漫主義與緬懷主義(Monumentalism)的影響,因此國家公園的地點多是在崎嶇、壯觀、令人心生敬畏的高山大水等荒野之地。雖然國家公園是根據某些價值理念設立了,但是所有的公園卻都沒有一個管理的單位來妥善管理。 一些關心國家公園的知識精英擔心如果沒有一個有效的行政機關,這些國家公園很容易流於政客作秀與玩弄的素材,卻無法真正保護珍貴的自然與文化景觀,於是他們在1915年透過國會的運作設立了國家公園管理署,要求威爾遜總統將這個機制明文寫入國家公園法之中,在這些行動中一共有36個國家公園入列。可惜的是在這些國家公園中,強調文化屬性的公園並沒有被列入,問題是,制度條文中也沒有清楚地指出:怎樣才算是一個國家公園! 一直到三、四○年代,公園管理署才在羅斯福總統新政(New Deal)的社會經濟計劃中被大大地改造,其中有稱為「公民保育團」(Civilian Conservation Corps)的組織深深地影響了國家公園的命運。他們透過公共設施的建立,如道路、鐵路的興建以及住宿的改善,提昇了國家公園的公眾可及性(public accessibility),因此也改變了國家公園在美國人心目中的印象。 1933年羅斯福總統更進一步將國家紀念區、國家戰役紀念區以及國家墓園,轉移到國家公園系統的管理之下。在這個階段,國家公園總數增至56個。1935年美國國會又通過「歷史地點保存法」,將那些能夠彰顯美國認同與精神的歷史地點納入國家公園系統的管理之下,這些舉動無疑又增加了國家公園系統的範圍。 社會大眾遊憩新寵兒 二次戰後,美國躍升為國際強權,經濟的發展、技術的進步、與工業的擴張,進一步影響國家公園的定位與功能。因為汽車的普遍化,增加一般大眾對於遙遠山區的可及性,同時也刺激了戶外旅遊的強烈需求,再加上之前羅斯福總統對於國家供公共設施的著力,促成了國家公園成為社會大眾遊憩的新寵,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 1950年代關心國家公園的人士意識到國家公園的社會功能日益增加,但是相關的管理人力與資源卻相對不足的狀態,呼籲政府必須強化國家公園管理的能力與資源,包括人員的補充、道路的修補、甚至更多的科學研究調查。 這些社會情境的改變,再一次改變了國家公園的面貌,明顯地從一種浪漫、荒野的國家精神象徵,往大眾文化的消費與社會服務的面向傾斜,國家公園背後的價值理念也跟著必須調整。 (2002-09-17) 【文章連載】 【相關文章】 ●[營隊]水壩與發展工作坊-Wcd Workshop --﹥ 時 間:9月20-22日(五至日) 自1970年以來,全世界的反水壩運動不斷高漲,並且提出越來越完整的數據與論述。1997年於瑞士格蘭德,在支持水壩興建的「世界銀行」與質疑水壩成效的「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提議下,成立了「世界水壩壩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Dams,WCD),該委員會的主要宗旨為「重新評估大型水壩的成效,以及尋找更佳的替代方案」。 世界水壩委員會後來根據廣泛的各國水壩計畫與運轉資料,出版了「水壩與發展」(Dams and Development)一書,並整理出一份供各國政府進行水壩興建決策時的參考架構。美濃愛鄉協進會將藉由「水壩與發展」工作坊,將此一視野與架構引介台灣,歡迎鄉親前來共襄盛舉。 ●[活動]墾丁鷹飛蝶舞體驗之旅 --﹥ 時 間:10月18-21日(五~一) 擁有美麗羽飾的鳥兒是恆春半島活躍的精靈,由於該區域位於東亞鳥類遷徙路線,諸多候鳥及過境鳥選擇此處為落腳休憩的驛站,每當秋風吹起正是賞鳥熱門據點。除負盛名的紅尾伯勞、灰面鷲、赤腹鷹外,北台灣無法見到的特有種鳥類-烏頭翁更是處處現芳蹤。滿州落鷹、社頂起鷹以及龍鑾潭的水鳥為本次探訪鳥兒的最佳據點。 大地仙子-蝴蝶-為墾丁耀眼舞者,台灣最大型鳳蝶-黃裳鳳蝶-身著一襲華麗禮服高貴幽雅;有「大笨蝶」暱稱的大白斑蝶總是不疾不徐緩緩飄舞;成群斑蝶背棄長穗木蜜汁另覓更為滿足的甜點;台北罕見的大黃裙粉蝶、雲紋粉蝶與尖翅粉蝶總像個過動兒般來去匆匆…。墾丁地區超過210種以上的彩蝶資源令人留戀… 蝶會邀您帶著慵懶的雅興,體驗不一樣的墾丁之美,一同與鷹齊飛、彩蝶共舞… 詳情請參閱 http://butterfly.kingnet.com.tw/act.html ●[研討會]九十一年度中日技術合作計畫—生物多樣性研討會 --﹥ 時 間:9月24日(二) 早上9:00-下午4:00 第三場次(花蓮) ※午餐素食者,請預先告知。 ★[本會訊息]千呼萬喚始出來-線上捐款重新開跑了! --﹥ 許多關心協會的朋友,常向我們反映捐款的繁複與不便,為解決這問題,這段時間來,協會投入了大量行政能量,以提供關懷協會的朋友一個方便安全的捐款管道!在長達數月的公文往返與溝通協調中,工作人員嘗盡了商業競爭下的種種辛酸,只因協會是「公益團體」,並非政府單位,亦無企業、金主或知名人物在背後支持。 事實上,協會主要是仰賴捐款的支持,才能不斷提供豐富的環境資訊與可隨時查詢的資料庫;而電子報發刊兩年以來,已促使更多的公部門、媒體與民眾關注環境保護與自然保育的事務。我們珍惜這難得的成果,同時亟需您的點滴支持,讓工作人員在付出心血投注公益時,仍能維持基本所需,才有更多的能量持續推動公共議題。請跟我們一起為推動環境資訊交流,建立人與自然合諧的關係而努力。 《線上刷卡捐款》 ★[本會訊息]ENS舊有新聞連結更動啟事 --﹥ 適逢ENS進行網頁維護與改版時期,舊有新聞連結失效。欲查詢全文的讀者,請暫時將連結中的「ens-news.com」以「ens.lycos.com」取代,即可讀取全文。待進一步處理後,再另行告知。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