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植物簡介]甜根子草、芒草、蘆葦、蘆竹──將秋天妝點成銀白世界 --﹥ 作者/攝影:楊國禎 (靜宜大學生態研究所副教授) 時序進入9月以後,天氣逐漸轉涼,秋收的氣氛漸濃,稱為「禾草」的禾本科植物正在這個季節展現豐收姿態的主角。頂端著生白茫茫花(果)海的整片大型禾草,在金色陽光的襯托下,隨風搖曳生姿,正是此時野外最具代表性的景觀,也最為一般大眾所熟知。有人說是「蘆葦」,也有人說是「甜根子草」(台語「猴蔗」),更有人說是「芒草」(台語「官芒」),也有人可能說是「蘆竹」,很多人乾脆認為「反正也分不清」,管她是什麼,純欣賞,漂亮就好!這樣雖然氣很壯,但如果能弄個清楚,好像更不錯。說實在的,只要靜下心來,一步步的瞭解、分析、比較它們的生長地點與環境、開花的時序與變化、植物體的型態特徵等,並綜合整理一下,要弄清楚其實不難。大概區分如下: 主要長在河床砂礫地上,9月(中秋節)前後開花;花穗剛抽出來就是純白色,開花結果後花穗會脫落到只留下中心的軸,其他的分枝都掉光光;莖實心,一叢叢分開生長成一大片,葉狹長成條片或劍狀,1公分寬上下,這是甜根子草(Saccharum spontaneum L.)。 主要長在山坡荒廢地或破壞地上,低海拔11月前後開花;花穗剛抽出來時是紅色系,開花結果後逐漸展現銀白色,果實連同周遭的構造都會脫落,但花穗的分枝會留來形成掃把的樣子;莖實心,一叢叢密集生長成一大片,葉狹長成條片或劍狀,3公分寬上下,這是「芒草」類(台語「官芒或官蓁」)(Miscanthus spp.)。 主要長在海邊會淹水的泥灘地上,10月前後開花;花穗剛抽出來時是褐色系,開花結果後逐漸展露出灰白色包於殼狀的苞片(稱為穎)內的毛,果實脫落後殼狀的苞片(穎)會留下來,掃把狀的花穗上還有穎;莖中空,一根根分開不長成叢,但密集生長成一大片,葉稍短胖似狹長竹葉,3公分寬上下,這是「蘆葦」(Phragmites australis (Cav.) Trin. ex Steud.)。 主要長在較內陸的河邊泥灘或河岸土質地上,10月前後開花;花穗剛抽出來時是褐色系,開花結果後逐漸展露出灰白色包於殼狀的苞片(稱為穎)內的毛,果實脫落後殼狀的苞片(穎)連同毛都會留下來,掃把狀的花穗上有穎和毛;莖中空,長成叢,但常少數幾叢而不長成片,葉短胖似竹葉,5公分寬上下,這是「蘆竹」(Arundo donax L.)。 整理成表如下:
◆[其他]肯亞環保鬥士馬薩伊摘下諾貝爾和平獎桂冠 --﹥ 挪威,奧斯陸,2004-10-08 (ENS)- 挪威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今天宣布,現任肯亞「環境、自然資源暨野生物部」副部長馬薩伊教授,由於她對「永續發展、民主與和平」的貢獻,榮獲2004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馬薩伊是「綠帶運動」的創始人,這項運動在非洲各地種植3,000萬棵以上的樹木。 諾貝爾和平獎評審委員會表示:「地球的和平端賴於我們保護生存環境的能力,馬薩伊站在最前端奮戰,為了在非洲與肯亞推廣有利生態的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而戰。她的永續發展行動是全方位取向的,包含了民主、人權──特別是女權,她的思考是全球性的,行動是在地的。」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長托佛表示:「世界上已有愈來愈多人體認到環境保護和全球安全息息相關,因此,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這位肯亞的環保尖兵,再適合也不過了。」 馬薩伊是首位獲頒諾貝爾和平獎的非洲女性。諾貝爾獎委員會對她對抗肯亞前專制政權的勇氣讚譽有加,委員會表示:「她獨特的行動形式,使得人們關注到國家與國際上的政治壓迫。」 1977年,馬薩伊從自家後院的一株小樹苗開始,開創了肯亞的「綠帶運動」,經過近30年來,她動員貧窮女性種植了數百棵樹木,其它諸多國家也開始跟進她的做法。 馬薩伊出生於肯亞奈里,1964年於美國堪薩斯州聖思嘉山學院取得生物學學士學位,兩年後取得匹茲堡大學生物學碩士學位。之後她回到肯亞進修,1971年在奈洛比大學獲得解剖學博士學位,成為東、中非地區首位取得博士學位的女性。2003年獲任命為肯亞環境、自然資源暨野生物部副部長。有關她的著作《綠帶運動:方法與經驗分享》,可前往http://www.lanternbooks.com/detail.html?id=159056040X參閱。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4/2004-10-08-08.asp ◆[環境政策]華盛頓公約大會通過保護鱘魚和熱帶硬木林 --﹥ 泰國,曼谷,2004-10-08 (ENS)- 華盛頓公約(CITES)166個締約國今天在泰國曼谷舉行締約國會議期間宣佈一項新的出口配額協議:環繞裡海周邊的5個國家已同意減少今年度的魚子醬出口配額,以恢復鱘魚類的數量。大會也無異議通過將對非法野生物貿易採取更嚴厲的取締措施。 CITES締約國今天也針對拉敏木保護議題進行表決。拉敏木是一種生存在印尼和馬來西亞泥炭沼森林地區的樹木,除了做為木材的價值外,拉敏木林也是嚴重瀕臨絕種的紅毛猩猩的最後棲息地──紅毛猩猩是亞洲僅有的大型靈長類動物。印尼政府先前曾要求CITES締約國通過對國際拉敏木貿易進行管控,以遏止猖獗的非法盜伐與貿易活動。最後CITES大會決定將拉敏木列入附錄二的物種,也就是必須有書面許可、且惟有在不會導致該物種滅絕的條件下,才可進行貿易。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4/2004-10-08-07.asp ◆[生態保育]非法皮草交易驅使亞洲虎瀕臨絕跡 --﹥ 泰國,曼谷,2004-10-08 (ENS)- 國際環保團體「環境調查協會」(EIA)根據大規模實地調查所撰寫的新報告指出,野生老虎正逐漸消失,而且虎皮的交易也「愈來愈失控」。他們警告「幕後存在著一個精密的犯罪網路」,在印度、中國與尼泊爾等國的都會區與邊界地帶從事虎皮交易活動。 全世界的老虎數量在1900年估計有10萬隻,然而到了幾年前,野生動物專家預估全球野生老虎的數量僅剩7,000隻左右。EIA更指出:到了今天,「野生老虎的數量很可能不到5,000隻,牠們生存的區域也愈來愈少」。在華盛頓公約166個締約國於泰國曼谷召開會議期間,EIA所發表的《虎皮軌跡》報告顯示,儘管查緝虎皮與豹皮的行動時有斬獲,但這些行動仍未能瓦解皮草交易的犯罪網路。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4/2004-10-08-06.asp ◆[生物科技]國際稻米年科學獎得主揭曉 --﹥ 義大利,羅馬,2004-10-08 (ENS)- 聯合國糧農組織與「國際稻米研究所」週三(6日)宣佈今年聯合國「國際稻米年全球科學獎」的兩位得主,這兩位獲獎的稻米研究專家,分別來自全世界兩個最大的稻米消費國家──中國和日本。一位是中國雲南農業大學校長朱有勇博士,另一位是日本農業生物資源研究所基因研究部門主任佐佐木博士,他們以對稻米研究領域的貢獻,自全球800多位稻米研究專家與科學家提名人當中脫穎而出。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4/2004-10-08-03.asp ◆[中國新聞-生活環境]划龍舟 做保育 龍舟賽拯救中國第二大湖泊 --﹥ 本報訊(郭啟彬 編譯) 龍舟競賽也能兼顧生態保育。上月21日,由中國保育團體和官方合作在洞庭湖畔首次舉辦的龍舟賽,示範了一次傳統活動如何和保育活動的生動實例。該次龍舟賽的舉辦,使得該區的非法捕魚網完全消失,同時也幫助洞庭湖區域推廣生態旅遊及永續經營。 此次由湖南省漢壽縣和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舉辦的龍舟賽,旨在喚醒中國第二大淡水湖的保育意識,並且協助當地政府拓展當地的生態觀光旅遊以及永續經營的發展。有20幾支隊伍參賽,吸引了約10萬餘觀眾到場觀賞比賽。 洞庭湖原本約有八成的地區都佈滿非法捕魚網以及毒魚、炸魚等非法捕魚方式,這些非法獵捕使得許多珍貴的淡水魚類都要快瀕臨絕種。為了在緊鄰西洞庭湖自然保護區的安樂湖舉辦這場龍舟賽,這些漁網於賽前都被當地政府清除乾淨,這對於這些瀕臨絕種的生物是極重要的一步,並且經由此次的活動推廣永續經營的理念。(2004-10-13)
【參考資料】
環境資訊協會 美鳳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美鳳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4/2004-10-08-09.asp ▲[深度報導]諾貝爾和平獎的反思:綠帶運動的和平與永續 --﹥ 作者:賴偉傑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 上個禮拜,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了64歲肯亞女生態學家馬薩伊,這迴異於往常充滿政治爭議與西方觀點的名單,並把環境運動的層次擴展、全面深化並視為人類和平的出路,有其令人值得探究的歷史意義。 馬薩伊女士是生物學以及動物解剖學家,因為認知到森林破壞導致土地侵蝕以及生物多樣性破壞的問題,於是1977年在肯亞領導創設「綠帶運動」(GBM),設定了短期與長期目標,但都是希望經由樹木的植栽以及永續的管理,增進大眾對環保的必要性的認知。一開始是以「種樹」作為社區發展的切入點,當漸漸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與信賴之後,再擴展到包括原生樹種栽種、公民與環境教育、糧食安全、生態狩獵以及婦女成長與改變等計畫,共同推動提升了環境意識、社會參與、原生種生物多樣性、自我培力以及社區發展,並進一步推動泛非洲的訓練工作坊與協力網絡。 而這些很實質的增進農村的就業機會,也促使婦女在社區的正面形象,以及奠定相當的領導口碑。植樹成了一種有收入的生產活動,也同時讓糧食收入比較有保障,並也讓民眾瞭解「環境惡化」與他們面臨的貧窮與居住危險的問題是息息相關的,並形成巨大的公民力量與不當的公部門對抗。 這些事蹟陌生嗎?其實一點也不會,因為這裡的每一件事情,台灣都有在做:社區營造、種樹救水源、環境教育等等,只是都蒼白了點,少了生猛的草根味。台灣的環保運動,一直有其侷限性,而當1992在巴西召開地球高峰會議後,「永續發展」這個整體論述,在台灣快速被官方搶到詮釋權,因此,永續發展成了「經濟成長永續」、「社會安定永續」,最後成了「執政權」永續發展。於是永續發展的基進性、草根性與人民民主參與,甚至是跨領域的環境、勞動、人權等等的集結,都在台灣被半閹割了。 也恰好陳水扁總統在今年國慶文告,提出「應該是為後代子孫確保一個『和平安全』、『永續發展』的台灣未來」,基調是在於沒有國家安全,就沒也長治久安,所以是和諧的兩岸關係與足夠的軍事整備並進。再快速切回以「草根永續發展」的GBM得到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兩者所用語彙,相似的令人心驚。當然非洲離我們夠遠,遠的都是憑印象叫人家小朋友、黑朋友,然而環境問題的日益惡化,讓英國首相布萊爾得花一個小時開記者會談「因應溫室效應」政策,讓美國總統布希成為全球環境公敵;倒是非洲國家後發先至,因為還沒遭到資本主義的的徹底蹂躪,反而有機會在草根的努力與對抗貧窮的過程中,更順暢的找到與自然共生的可能與生機。再回到台灣,「和平安全、永續發展」,是執政者的語言,卻可悲的也是社會群眾的語言,因此比起非洲,台灣社會到底是進步還是落後? 馬薩伊女士所領導的GBM,早已得過無數肯定,而其中專為表彰NGO對人類有重大貢獻與啟發的Right Livelihood Award,在1984就頒獎給了她以及所努力的事;十年後的1993年GBM已經種了兩千萬棵樹;20年後,GBM已經種了3,000萬棵樹時,相對主流的諾貝爾獎,也必須肯定這股力量,只因為人類新的和平威脅,來自於全球化下的貧富差距日益嚴重、環境問題下的自然災難與區域資源爭奪。而和平與永續,有些出路其實在如此的人民草根實踐、培力與網絡之中,而不見得是武裝保平安。(2004-10-13)
【相關新聞】 ▲[國家公園]台灣的自然保護區(5)──國有林自然保護區篇 --﹥ 作者:陳佳聖 (環境資訊協會) 台灣森林約佔台灣全部面積的58%,「國有林自然保護區」意即位在國有森林地內的保護區,是為保護國有森林內各種不同代表性生態體系及稀有動植物。台灣有八成的國有森林地歸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所管理,之所以會在林地內劃設保護區,主要是根據林務局1976年擬具的《台灣林業經營改革方案》第13條:「發展國有林地多種用途,建設自然生態保護區及森林遊樂區,保存天然景物之完整及珍貴動植物之繁衍,以供科學研究,教育及增進國民康樂之用。」 台灣林業發展歷史悠久,從日治時期即建立完整制度,之後林務局接手管理,並自1965年加入自然保育工作。從1974年設立第一個國有林自然保護區──「出雲山自然保留區」,至1992年止,林務局所設立之國有林自然保護(留)區共35處,佔全台森林面積之9%。後因精省作業,將各保護區域重新檢討定位,以及《文化資產法》和《野生動物保育法》陸續公佈實行,其中大多數國有林自然保護(留)區轉而被指定為「自然保留區」或「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截至2004年為止,尚存9個國有林自然保護區。 國有林自然保護區現仍持續進行生態資源調查及山林巡邏等工作,針對瀕臨絕種或珍稀物種實施監測工作,設有管理站或監測站;也有些保護區設有生態展示館,推廣生態教育。 【相關網站】
【文章連載】 ※本專欄與營建署國家公園組合作刊登 ▲[專欄作家-李永展]放寬容積真能促進宜蘭永續發展? --﹥ 作者:李永展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教授) 行政院長游錫在6年前卸任宜蘭縣長前夕,針對宜蘭縣非都市土地建蔽率與容積率,頒訂比內政部更嚴格的版本,當時引起縣政府與縣議會之間的針鋒相對,不過縣政府還是依行政權責頒佈實施。而在地方自治條例頒佈後,以及預期北宜高速公路94年年底通車可能帶來的大量人潮,宜蘭縣議會通過「宜蘭縣非都市土地建蔽率、容積率獎勵自治條例」,大幅放寬容積率、建蔽率,這個作法引發多個民間團體強烈反彈,並認為這項條勵施行,將會影響宜蘭居住生活品質;而宜蘭縣政府也認為該條例窒礙難行,並於10月4日提出全台第一個提覆議案。這則消息看起來好像只是宜蘭縣的府會之爭,但如果嚴肅思考,其實這個爭論焦點在於:放寬容積是不是真能促進地方永續發展?而這個提問更是檢驗台灣能否在未來建構綠色矽島的關鍵。 認為提高容積可以帶動地方發展的著眼點,完全是建構在北宜高速公路通車後,「投資效益」大幅上漲,而可能帶來的人潮會有更多的生活或生產空間的需求,因此需要調高容積率及建蔽率,很明顯地,這便落入了「公路建設=進步發展」的傳統迷思。公路建設必須搭配好的地方建設,才能真正帶動地方的發展,形塑好的生活品質,否則只會造成地方失血,使生活品質急速下降,台灣西部平原的經驗歷歷在目──中山高通車後反而擴大了西部的城鄉差距!所以,如果誤認為提高容積必然會帶來美麗的願景,而忽視基盤建設或生活品質的提昇才是先決條件,那就好像孫中山先生「扁擔與彩券」故事中的挑夫,中了彩券高興之餘將藏了彩卷的扁擔一丟,以為可以不需再作苦力,卻連賴以為生的扁擔也落海不復見。不審慎處理的話,冒然提高容積勢必會造成宜蘭的生活品質降低及財政大黑洞! 實施容積率及建蔽率的最主要目的,在於形塑良好的生活空間及環境品質,訂定建蔽率的用意在留設空間,以供日照、通風、採光等基本需求,容積率的規定則在避免過高的樓層造成「一線天」的巷道,也避免建築物過於單調形成千篇一律的水泥叢林。從環境安全來看,同時規定建蔽率與容積率是考慮到不同地區的「土地容受力」,例如在地質較為脆弱的地下水補注區、地層下陷區,若不以容積率與建蔽率規範建築物的興建在土地可容受的範圍之內,則勢必會造成自然環境的破壞進而危害到居民的安全。另一方面,實施容積率同時也有規劃生活圈規模的效果。容積率越高表示同等面積的建地將有更多可供建築的樓板面積,這意味著在原有建築基地上將吸納更多人口以及更多的人類活動,其所衍生的通勤、購物、休憩、停車等需求,如果超過城鄉所能負荷的範圍,也將造成城鄉機能的遲滯甚至癱瘓,例如交通阻塞、空氣污染、熱島效應等,均是過度膨脹的城鄉難以避免之痛。 如上所述,容積管制絕對具有正面的效益,然而就現行國土利用體系來觀察,國內現行土地分區管制過於僵化,且藉由「都市土地」與「非都市土地」兩套寬嚴不一、孑然不同管制的劃分等問題,由於不符當前台灣城鄉社經脈絡變遷之需要,已引起許多的批評及討論。其中問題的癥結在於「城鄉發展一體化」沒有落實,城鄉一體化的主要精神在於應區分集約使用及粗放使用的「城」與「鄉」之土地使用,所以城的土地使用強度便應高於鄉的強度,而城與鄉的發展都應滿足「生態/生活/生產」三生並重的國土永續發展精神,才能建構美好的生活及生產空間。就此而言,6年前宜蘭縣政府將非都市土地的容積調降(但並未剝奪人民的基本生活必需)的作法,其實是符合永續發展精神的,也是我們應該予以肯定的。 宜蘭一向是台灣城鄉永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而非都市土地容積低於都市土地容積的作法更是指標中的指標,這些指標是歷經數10年的縣府及縣民共同經營而來的,如果能真正落實,必能發揮指標性作用,而成為引領台灣邁向永續未來的重要典範;否則恐怕難逃「向下看齊」的「惡質化建設」夢饜,而使宜蘭淪為台灣西部不永續發展的翻版,更使台灣的永續未來成為空中樓閣的「怨景」,宜蘭鄉親及台灣民眾,我們豈能坐視不管?
【相關文章】 作者:謝和霖 (看守台灣研究員) 據報導,環保署副署長林達雄日前表示,未來3年內環署將編列9,000萬元經費,徹底消除居家周圍入侵紅火蟻;並視環境用藥之急迫性,必要時採專案方式核可紅火蟻防治藥劑,只要廠商備齊文件審查,5個工作天內即可核發許可證,以期「適當」的環境用藥能迅速投入滅蟻行列。 紅火蟻這種外來種對環境生態的威脅,固然不能輕忽,然而個個是毒的環境用藥,其對環境生態的長遠影響,就能忽略嗎?環保署還有農委會這種病急亂投醫的心態,沒有整體宏觀考量的決策,實在是要不得的。這種措施,只是讓風險由一處移到另一處,讓肉眼可見的紅火蟻的威脅,轉移成一般大眾短期之內無法感受到的毒害危機。紅火蟻事件,彷彿瘧蚊而造就DDT的濫用,以及垃圾大戰造就過多焚化爐的歷史般,已成為許多沒有必要存在世上的殺蟲劑入侵台灣的最佳藉口。 況且,這些環境用藥的滅蟻效果,可能遭到了誇大。這些環境用藥的藥效,或許專家說得沒錯,比沸水法、水淹法好一點,但只要這些環境用藥無法百分之百滅除紅火蟻,紅火蟻就有捲土重來的機會。如此一來,3年滅絕紅火蟻將成為不切實際的承諾;而不斷的紅火蟻事件,將使這些環境用藥持續進入環境;人類與蟻群將如鷸蚌之爭,而在背後偷笑的正是推廣這些環境用藥的廠商與官員。 其實,我們可以從DDT防制瘧蚊的歷史中,習到教訓。DDT從1940年代即因防制瘧蚊的效果而被大量使用。雖然一開始很有效,然而幾十年過後,瘧疾仍再捲土從來,從1970至1997年,全球瘧疾的死亡率增加了13%。在非洲撒哈拉以南一帶,死亡率於此一期間躍升了54%。而且現在瘧蚊也產生了抗藥性,DDT的效用因此減失。當農藥專家的誇口開始破滅之際,人們也逐漸發現,其實一些簡易、低技術的預防工具,即可降低瘧疾的死亡人數,實在不用噴灑太多的DDT。這些方法包括經殺蟲劑處理的蚊帳、去除蚊子的棲息地、較好的病例檢查與處理、並將殺蟲劑的噴灑視為最後的手段。(參考《世界現況2003》,看守世界研究中心。) 瘧蚊也是蚊子,誰會笨到不知道要用蚊帳來避免蚊子的叮咬,並改善環境衛生以消除蚊子的棲息地?然而DDT被誇大的神效,竟使那時全球的人們甘願放棄大腦,而到處噴灑這種毒性被專家刻意忽略不提的劇毒殺蟲劑!因此,我們呼籲各界對紅火蟻的威脅不應過度恐慌,並善用大腦來面對其威脅。在未找到最安全有效的解決方法之前,先以水淹等非藥劑方法來控制其族群數,莫讓紅火蟻事件成為農藥廠商的宣傳廣告。 後記 最近發現一個比較令人欣慰的新聞報導:比較有大腦的中研院,對於處理火蟻巢,目前已有一些構想,但是在做實驗與研究前要先收集一些資料,像是在沒有氧的狀態下,紅火蟻可以活多久,溫度下降到幾度又可以活多久,因此將和其它研究單位合作,等資料收集好了之後,初步規劃使用液態氮和臭氧(二氧化碳也未嘗不可)來試試看其效果。 在此重申,對付紅火蟻不應只是農藥專家的專利,大家應該集思廣益,莫再重蹈覆轍,而讓DDT的歷史重現! 於9月22日被環保署火速通過的環境用藥「愛美松」,即農藥「蟻愛呷」的有效成分,於2年前被歐盟列為320種應於2003年7月25日前下架撤回的農藥之一,理由是為了確保環境與人類健康的安全。該歐盟法規編號為n° 2076/2002 of 20 November 2002。
【相關網站】
【相關文章】 ※以上不代表本報立場 我有話要說: infor@e-info.org.tw(來函請註明真實姓名與連絡電話,以利聯繫作業)。 ●[研討會]VORTEX訓練班與穿山甲保育研討會 --﹥ 時 間:10月22日(五) VORTEX訓練班與穿山甲保育研討會,邀請保育繁殖專家群CBSG總部的資深研究人員,進行VORTEX族群模組軟體的介紹與訓練,從而分析穿山甲族群與棲息地的存續力。 詳情請參閱 http://tzf.org.tw/index.htm ●[活動]烏來─秋詩篇篇森林自然體驗 --﹥ 時 間:10月30日(六) 烏來全境多山,位於南勢溪流域內,支流眾多且河谷地型發達,加上終年潮溼多雨,孕育出特殊的生態環境,有隨著季節更替變換色彩的森林,也有因為地形而形成的瀑布溪谷景觀,及在溪流環境生活的植物、昆蟲、兩爬及鳥類等豐富的生物相。漫步在步道時,將籠罩在清新樹木香氣中,步道兩旁生長各類植物如油桐、酸藤、蕨類、青剛櫟的自然景色…… 詳情請參閱 http://www.sow.org.tw/activity/2004/tp/1030_1030_wulaiwalk/index.htm ●[活動]台北水之旅─石門、翡翠水庫觀察 --﹥ 時 間:10月31日(日) 石門水庫與翡翠水庫同隸屬於淡水河水系,但不同支流(大漢溪與南勢溪)。同樣受到豪大雨的衝擊,結果卻有如此大的差別,除了先天地質環境的差異外,最主要仍在於上游給水區的管理。一邊是過度的開發,一邊是有效的管理,其優劣勝負可以從這些年來大自然的考驗,得到相當的印證。 詳情請參閱 http://myweb.hinet.net/home2/hermeshinet/4/8908~/geology-24.doc ★[本會訊息]徵求《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編採志工 --﹥ 《2003年環境資訊年鑑》在最近出版了,感謝許許多多的志工,群策群力,共同合作才得以完成如此驚人的製作。 今年《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即將開工,其中的「環保名錄」編撰工作,以介紹台灣環保工作的推手(政府單位、學術單位、民間團體)、台灣地區的保護區、工業區/開發案(含科學園區、生技園區、礦區)、年度公共政策與法規、國際組織、環境指標及資料庫。歡迎有志者一同來參與。 ★下載 志工簡歷表格 (此為執行檔,開啟後將自行解壓縮),請寄至pong@e-info.org.tw,謝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