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綠色人物-環保金人獎]解決祕魯魚粉業污染問題 佛朗達的實踐主義道路 --﹥
作者:蜜雪兒•奈休斯 (美國自由作家) 瑪莉亞•愛蓮娜•佛朗達•法羅,天生就是個實踐主義者。她的父親是祕魯欽波提一位工會律師,父親透過身教與言教,教導她社會正義的重要性。佛朗達在欽波提長大,於墨西哥取得社會學碩士學位,目前在家鄉實踐父親的教誨。 祕魯是世界上魚粉最大宗生產國,魚粉是作為肥料及動物飼料的主要物質,魚粉工業掌控欽波提及其他沿岸城市的經濟。許多工廠設於住宅區之中,排放的煤灰污染該區空氣。工廠也排放魚屍、油脂和蛋白質進入公共排水系統,時常造成堵塞,導致街道被污水淹沒。不負責任的產業經營也與祕魯嚴重的健康問題有關,包括1990年代早期的流行性霍亂;欽波提當地居民的預期壽命比起全國平均壽命少了10年。魚粉工業對環境而言也是一大災難。工廠以底拖網大量屠殺魚類,且將熱水注入大海,使沿岸成為無生命的死亡地區。 44歲的佛朗達致力於培力(empower)深受魚粉工業荼毒的鄰近社區。透過如環境領導課程「地方發展領袖學院」等計畫,佛朗達表示許多居民更加意識到他們有合法權利要求一個乾淨的環境,並且要求政府與魚粉工廠正視他們的這項權利。 這樣的工作在祕魯有其危險性:1994年佛朗達和丈夫遭誣告為「光明之路」恐怖組織成員,被判20年有期徒刑。幸虧地方上與國際上發起的聲援行動,使這對夫婦在約一年後被釋放,佛朗達隨即返回欽波提的工作崗位。她持續鼓勵當地社區的實踐主義者,而她自己則與其所創立的非政府組織NATURA中的其他成員,說服了8個魚粉製造商整治其廠區。 佛朗達於2003年4月14日獲頒2003年環保金獎。但由於簽證問題,她無法參加於舊金山舉行的頒獎典禮;由她的父親代表出席。她透過電子郵件以西班牙文與Grist Magazine對話。 問:你一開始是如何瞭解到欽波提的環境與社會問題? 答:那是一個漸進的歷程,透過與人對談,傾聽欽波提居民的見證。他們的話語雖然簡單,我卻深為其中的真誠所感動。我開始意識到工業污染的實際意義為何。我看著技術報告,證實了人們所告訴我的故事。我檢閱我國的環境法律──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有這樣的法律,更少人會實際運用到。發掘環境法律,並將之用於服務民眾相當能夠激勵人心,這些人們會成為領袖,並開始關心他們的困境和他們的未來。 問:你如何下定決心成為實踐主義者,為欽波提的問題抗爭? 答:我從小就以實際行動回應社會問題。我父親是一位律師,參與我國勞工權利與弱勢團體權利的辯護工作。從他身上我了解到:你必須採取行動以對付問題,尤其是如此直接影響我們生活的環境問題。這是我終身的志業。在我居住的城市,環境問題的嚴重程度已經明顯到成為常識。你僅需對於社會意識燃起一點火花,就能成為實踐主義者。 問:你踏出的第一步是什麼? 答:我深信這項工作值得我們費心思量,在情感上及理智上也深信要改變欽波提的社會與環境狀況是可能的。我努力擴展大眾對環境問題的認識,也努力使欽波提社區發展自尊及自我意識,知覺到權力的存在,信任自己身為公民所擁有的權利義務。我協助發展訓練計畫以幫助他們獲得權力,強化他們的能力以期能與政府在平等的立足點上協商談判。他們不再是倖存者而開始成為真正的市民。 問:你如何說服某些魚粉製造商改變生產方法? 答:我們向他們證明投資在潔淨科技是有利可圖的,那會減少在整個製造過程中的損失,他們可以節省原料,增加生產量,減低成本,而且不損害環境或社區健康。既然他們因此產生更多利益,便能夠很快地回收投資在新科技的成本。再者,國際市場的景況,即國際環保相關規定,也日漸嚴格,製造商被迫改善做法,採取新的營業方式並負起社會責任。然而,多數製造商──約佔6.1成仍繼續使用舊式的製造技術。 問:我知道您現在正與大型魚粉製造商洽談中,你對他們採取什麼策略? 答:透過「地方發展領袖學院」,我已舉辦過數場(這些大型製造商)與社會責任企業對談的研討會。企業在研討會上提出他們成功的例子,證明環保投資是有利且能永續經營的商業策略。 問:你經歷過一年的牢獄生活,這是否影響你工作的方式? 答:它鞏固了我的信念。當我脫離牢獄,未曾遲疑半刻是否要繼續在欽波提的工作,我比從前更充滿活力與確定感。不過那些日子的確改變了我抗爭的策略。我因此有機會出國旅行(拜訪那些為他們夫婦倆平反的國際運動人士),見識到環保運動的另一個面向──經由策略性計畫與協商而達成更重大的成就。由於藤森獨裁政權掌權時期,違反人權的問題極其嚴重,若繼續以原本的方式抗爭,將會對個人與組織招致重大危險。 問:這個獎對你的工作而言有何意義? 答:這是把我國的環境議題推向國際視野的契機,並藉此締結聯盟,提供我們技術與財務上的資助,讓我們的工作得以繼續──我們的運動使欽波提成為一個生機蓬勃的城市。我們有很多機會,像是重建菲洛灣、以及瑪莉亞市極有價值的溼地生態系統。我們也希望著手空氣品質與環境健康的監測計劃,以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質。 這個獎表揚的不只是我個人,而是整個大團隊──我在NATURA中的夥伴兄弟姊妹們。他們不僅具有高度的意志及勇氣,最重要的是,他們具有服務人群及關愛他人的高度熱誠。 問:你打算如何運用這筆獎金? 答:我想利用這些錢作為永續發展基金的種子,以協助實現其他機構、人民和國際組織的願景,企望解決都市環保問題,並促使社區正視這些問題。 ■有關Grist Magazine:Grist Magazine是一線上環境雜誌,總部設在美國西雅圖。Grist Magazine嘗試以詼諧、幽默的角度來切入環境議題與行動,希望能在傳遞環境資訊之餘,也能夠娛樂讀者。 ■本系列專訪中對答的部份,()內的文字表示為原作者自行補充,以補足受訪者的談話內容。(Grist註)表示為Grist編輯群所加上的註解。(編按)表示為本報編輯部註解。
全文與圖片詳見: ◆[台灣新聞-生活環境]竹科焚化爐問題重重 居民前往管理局抗議 --﹥ 苦勞網報導 由於新竹科學園區內的污泥焚化爐建置過程問題重重、黑箱作業,上週五(12日)上午9點,竹科附近的科園里發動200多名里民前往竹科管理局抗議,要求停爐並且限期拆除。由於接見的管理局副局長暨發言人顏宗明表示層級不夠無法做決定,抗議群眾表示,15日還會再來,進行更激烈的抗爭。 據資料顯示,去年底完工、今年7月29開始運轉的竹科焚化爐,根本沒有經過環境影響評估。淨竹基金會董事鍾淑姬表示,由於竹科是在環評法通過前就設置完成,管理局就用所謂「事後評估報告」的方式,在報告中夾帶「污泥乾燥設施」,來作為焚化爐免環評的依據。 鍾淑姬說,焚化爐和乾燥設施根本就是不同的東西,有不同的標準。例如乾燥設施中,輔助燃料不能超過10%。但在竹科焚化爐中,用主要燃料柴油只有10噸,列為輔助燃料的廢溶劑卻高達20%,這個 污泥「設施」,根本就是廢溶劑處理焚化爐。 之所以要興建廢溶劑焚化爐,是因為2000年7月爆發處理竹科廢溶劑的昇利廢棄物處理公司,將應該處理的廢溶劑傾倒至各縣市河川上游,被吊銷執照,以致於之後竹科各個高科技廠商生產出來的廢溶劑無處可去。一開始由位於彰濱工業區的和協公司,提供可儲存14,000噸的廠房,解決暫存的燃眉之急問題。並由竹科公會與管理局共同規劃設置「廢棄物處理中心」,就是現在的竹科焚化爐。 但重點是,竹科各個晶圓廠、TFT廠生產出來的廢棄物,可以這樣燒嗎?鍾淑姬表示:「極有可能會有戴奧辛。」雖然竹科管理局信誓旦旦地表示,竹科焚化爐使用的絕對都是「優值廢溶劑」,但鍾淑姬說:「只要廢溶劑中含有氯,就可能產生戴奧辛,但管理局根本不肯一批批檢查,以經費不足為由,以月為單位抽查。又沒有長期做戴奧辛污染研究,根本就是拿竹科附近居民及員工的生命開玩笑。」 另外,在焚化爐興建期間,根本沒有和附近居民開過說明會,在環保團體強力的要求下,才肯做背景值調查。甚至在7月底正式運轉後,才在9月24日成立焚化爐監督小組。而監督小組要的資料不是一拖再拖就是答非所問,以致於竹科附近居民極為不滿,決定今天上午前往管理局抗議,要求停爐並限期拆除。
但接見民眾的管理局副局長顏宗明表示無法作出停爐及拆除的重大決策,要等局長裁示。抗議民眾表示,將在星期一早上再度至竹科管理局抗議,如果沒有滿意的結果,將發動民眾堵住竹科大門的交通,並在陳水扁15日晚上至新竹參加活動時,直接當面陳情。民眾並要求管理局不要想用回饋金擺平,「因為我們不缺錢,
【參考文章】 ◆[國際新聞-全球變遷]全球暖化 開闢北極新航道!? --﹥ 美國,2004-11-11 - 近日一份提交給美國等8個國家政府的全球變遷評估報告嚴峻指出,全球暖化將對北極帶來嚴重的影響。報告中指出,在未來100年內,全球暖化將使北極地表均溫上升華氏5~9度,海水均溫將上升達13度,如此一來,北美洲西北部的北極地區將溶出前所未有的貿易運輸航道,屆時可能會影響到現今40%的亞歐航線,許多航行亞歐之間的貨輪,將可不必再迂迴繞經蘇伊士運河及巴拿馬運河。 但環保人士可不這麼樂觀看待,因為一旦此一航海路線打通,意謂著眾多油輪將頻繁的穿梭此一狹窄冰道,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史密斯女士(Samantha Smith)指出:「這一來遲早都會發生意外,問題只是何時、何地發生而已。而且我們目前也無能力處理冰上漏油的事件。」 對於這篇報告的內容,也有某些人士抱持著樂觀的態度,並認為將有利於開採此區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環保人士無奈表示,全球暖化災難反而成了發石油財的機會,實在諷刺!幸好這景況在在3、40年內還不會發生,不過一旦到了那時候,我們所要擔心的全球劇變災難可就不只這一樁了!
【參考資料】 版權歸屬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蘇家億 編譯,莫聞 審校) ◆[國際新聞-生態保育]保育人士警告:遊艇觀光危害北極生態環境 --﹥ 挪威,斯瓦爾巴特,2004-11-11 - 北極地區的遊艇觀光將為極地環境帶來極大的衝擊。為此,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新發佈的報告中,呼籲當地遊艇業者應盡量降低漏油汙染,以免對挪威的斯瓦爾巴特群島(Svalbard archipelago)的原始環境造成危害。 斯瓦爾巴特群島是極地著名的觀光景點之一,也是許多極地動物的生長地區,但隨著參訪人數的逐年增加,受到汙染的機率亦因而提升,雖然至今仍有漏油的事故傳出,但世界自然基金會警示當地政府及遊艇業者,唯有審慎經營這個地區,才是遊艇觀光業未來的出路。
【參考資料】 版權歸屬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蘇家億 編譯,莫聞 審校) ◆[國際新聞-生態保育]世界自然基金會 促印度擴編保護區範圍 --﹥ 印度,阿塔帕迪戌,2004-11-09 -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正力促印度政府擴大阿塔帕迪戌省境內的「提萊弧狀地景計畫」(Terai Arc Landscape Program)保護區範圍。提萊弧狀地景這個位於喜馬拉雅上腳下、橫跨尼泊爾巴格馬提河東邊至印度的亞穆納河西邊的地區,是世界自然基金會指定的「全球生態區」之一。在經過該組織與印度政府的高層會議後,當地林務局已同意釋出部份生態最豐富的地域做為保育區,此地為當地老虎、大象及水鹿等生物的重要棲地。此外,印度官方亦促成迦哈第塔湖區(Jhadi Tal)更多的保護,以維護當地一千多頭水鹿的生存。
【參考資料】 版權歸屬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蘇家億 編譯,莫聞 審校) ◆[國際新聞-生態保育]美國洛磯山區石油開採與松雞保育 爭議難解 --﹥ 美國,2004-11-11 - 是否要將松雞視為是那些收入上百萬元的石油天然氣企業的威脅?松雞是一種似雞大小的鳥類,主要生存在美西大平原上。這些一度徜徉在美西270萬英畝的山艾樹群中,數量曾高達兩百萬隻的松雞;他們昔日生存的環境如今已被草原、農作物、城市建築、礦場及石油開採等人為建設所佔據,而牠們僅存的數量亦不到廿萬隻。 倘若這種鳥類被列名在嚴格的《瀕危物種法案》(ESA)聯邦限制名單中,將威脅到蘊藏在洛磯山脈下價值1.3兆美元的天然氣無法運用的窘境。因此,美國內政部長諾頓(Gale Norton)、各聯邦機構和私有土地的持有者,目前正試圖另覓他逕,試圖循私人保育計畫與州級保育計畫途徑,試圖為此爭議解套。不過,環保人士仍認為唯有《瀕危物種法案》才是搶救這種鳥類的利器。
【參考資料】 版權歸屬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蘇家億 編譯,莫聞 審校)
環境資訊協會 景硯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景硯 摘錄 ▲[深度報導]首次環保共識會議落幕 下一個共識是什麼 --﹥ 本報訊 歷經一個月連續4場的「環保共識會議」,在13位全程參與的共識會議成員的共同努力下,於11月7日針對「環保署依據『污染者付費』觀念,對立法徵收之各項污染防制(治)費是否有擴充及整合之必要?」終於達成共識:「在不以財政收入為主要目的與相關財物收入公平公開有效運用之情形下,贊成擴充污染防制(治)費。」 近來除了環保署舉辦的「環保共識會議」,先前北投社區大學的溫泉博物館公民會議,青輔會的青年國是會議,衛生署的代理孕母公民共識會議等等,在在都希望能提供一個公共領域,歡迎不同群體的人們共同來設計相關議題,舉行公民會議落實審議式民主,從而突顯社會中每個人的利益,並進行理性對話、甚至衝突,最後妥協並整合為全民共同的利益,或轉化為良善的公共政策設計,進而達到深化民主目的。 在全國首場環保共識會議之後,與會的共識會議成員皆相當認可首次環保共識會議的成果,也期許促使開徵環境污染防制(治)費或環境稅這項經濟工具,可以在資訊公開,民意有效流通的前提下,於社會上發揮成效;並希望可以持續針對此次會議無法取得一致共識的「雙重紅利」及「綠色稅制改革」辦理相關說明會或公民會議,提供廣大民眾更進一步之認識與瞭解。而持續的舉辦共識會議針對相關議題進行廣泛的討論與溝通,立意固然良善,但於執行上,目前臺灣的政治社會體制,是否能發展出丹麥的民主參與模式? 共識會議是一種由丹麥發展而來的的民主參與模式,由於丹麥是個強調公民參與和公共討論的國家,進而促成共識會議形成的文化傳統與根源,1986年因丹麥政府有感近來科技的發展與政策的決定,對民眾的生活、社會與環境發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是而認為應該也必須讓公眾對爭議性的科技議題進行公共討論,進而成立丹麥科技委員會 (Danish Board of Technology,DBT)作為推動公共啟蒙與公共討論的機構。DBT雖然隸屬政府部門,與國會有密切互動,但卻完全具有運作自主性的機構,並發展出許多開創性的公民參與模式,並已有近20個國家,曾經舉行過共識會議(consensus conference,或稱公民會議)這種DBT所發展的「丹麥風格」的公民參與模式。」而丹麥的民主傳統,即是從早期丹麥的農民自主組織合作社討論農業技術,或成立「人民會堂」(people's house)進行地方性的公共辯論,這些具有悠久歷史的自主性結社組織普遍存在於丹麥社會,也看出公共討論的文化特質早已深入於丹麥的生活之中。 在丹麥, 作為推動公共啟蒙與公共討論的丹麥科技委員會雖然隸屬政府部門,與國會有密切互動,但卻完全具有運作自主性的機構,如政府想要持續推對共識會議,以為一與民眾溝通政策,整合共識的契機,我們要如何進行規劃?目前國內近年來大力推行的社區運動,社區性會議的進行方式,是否也可循此共識會議的方式進行? 下一個環保共識會議題目是什麼?紛紛擾擾的軍購案、京都議定書的即將生效、接連不斷的風災、土石流災害、缺水等層出不窮的生活危機?還是說國防、交通、電力及水資源等政策,應優先辦理公民會議?這些都是環保共識會議之後,帶給我們的發想。
【參考資料】
【相關新聞】 ▲[環保節能]追求綠色生活的婆婆媽媽──「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網站 --﹥ 作者:陳怡文
「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是由一群不願坐視整體環境漸趨惡化的主婦們所創立的,誓言改善環境、提昇生活素質。舉凡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等環保觀念的倡導,以及非核家園、綠色生活運動的推行等,這些婆婆媽媽們可說是不辭辛勞、無役不與。 為使環保不再是高遠的口號,該會所製作的網站裡,提供實例來教導家庭、辦公室、機關、社區隨手做環保的方法;該會所推行的共同購買機制,更是綠色消費的良好示範。 消費者如何影響生產者提供更環保的產品?透過買的獎勵與不買的抵制是最直接的方法,主婦聯盟則提供了「共同購買」的管道。共同購買屬於會員制,會員必須分工合作,尋求符合安全、健康、環保等條件的生產者,並減少運銷過程中不必要的包裝,減少資源浪費。此種綠色消費模式,透過集體採購的力量,不但能提高議價能力,買到物美價廉的產品,且懷有共同生活理想的個人或群體,建立互助合作的模式後,更將關懷擴大至社區、環境、生活等各個層面,也有助於改善現代人日漸疏離的現象。此處集體採購的產品,不外乎是米、蔬果、漁牧產品,或是清潔用品、衛生紙等日常生活必需品,這是為了保護人們最基本的健康需求,也是改善環境、提高生活品質的極佳手段。 這裡是《綠色行動手冊》一書的網路版,從食、衣、住、行、育、樂等各方面來推行綠色運動,像是減少使用免洗餐具、實施垃圾分類、節約能源等等,並教導讀者如何資源再利用,減少浪費,例如自製再生紙、廚餘變堆肥等,是相當實用的資訊。不要小看這些日常生活活動與環保的關聯性,一個小習慣就能為環境貢獻一份心力。 據報載,2003年臺灣民眾平均每天工時達9.71小時,更有一成的民眾每日工時超過11小時,扣除休息或睡眠時間,辦公室幾乎是個人一天活動最久的場所。若能在辦公室落實環保運動,收效甚大。這裡提供降低辦公室內的污染問題、推廣垃圾減量等方法,值得上班族、學校、公司行號與政府機構來參考。此外,這裡分享了幾家企業實踐辦公室環保、資源永續利用的經驗,也可以作為消費者購買產品時選擇廠商的參考依據。 臺灣自2000年政權轉移之後,核四建廠議題成了朝野的政治角力場,然而核電問題的核心常被忽略,據國際上實際案例來看,核能災變一旦發生,影響幅員廣大深遠,實非對環境及人類友善的能源。這裡反思了核能發電與經濟發展間是否真為正向關係,也分析核廢料的處理困境與核能發電各種危險性,進而要求政府發展更好的能源替代方案,使人民、環境免於承擔災變的惡果。 ※感謝財團法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贊助本專欄 ●[活動]觀點講堂-生態環境紀錄片的影響力 --﹥ 時 間:11月20日 下午3:00-5:00 放映紀錄片《獼猴列傳》,影片放映後有講座,可與導演面對面接觸,交換心得。台灣特有種保育類野生動物「台灣獼猴」,近10年來的生存環境以及人猴衝突的爭議,經常是大家談論的話題。為了揭開台灣獼猴的真實生活樣貌,公共電視節目「紀錄觀點」製作小組進行長期的田野調查工作,從1993年間的野生動物買賣與飼養,到2003年間的人猴衝突等問題,觀察樣區廣及海岸、丘陵地以及中海拔山區,完整呈現台灣獼猴的生存困境。 詳情請參閱
http://www.pts.org.tw/php/member/main.php? ●[講座]蛇類大驚奇-蛇會飛天潛地嗎? --﹥ 時 間:11月20日(日) 上午10:00-12:00 ●[節目預告]南方影展台南場-部落之音 Radio MIHU --﹥
播出日期:11月17日(三) 晚上18:30-20:50 Mihu(彌互)意味著相互彌補缺失,共同創造全新伊甸園。這是大安溪畔雙崎泰雅族部落在九二一後共同期望的遠景。然而,在資源有限、現實條件不同的狀態下,並非部落人皆參與這樣的重建道路,累積已久的恩恩怨怨在地震中,突然一下子浮上台面… 詳請請參閱 http://cfma.tnnua.edu.tw/intro01_02.asp ★[本會訊息]徵求「電子報暨網站編輯」 --﹥ 熟悉Front Page、Photoshop等網頁製作軟體,以及HTML語法,將負責製作環境資訊電子報與網站維護,意者請將履歷寄至 being@e-info.org.tw。 ★[本會訊息]徵求《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編採志工 --﹥ 《2003年環境資訊年鑑》在最近出版了,感謝許許多多的志工,群策群力,共同合作才得以完成如此驚人的製作。 今年《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即將開工,其中的「環保名錄」編撰工作,以介紹台灣環保工作的推手(政府單位、學術單位、民間團體)、台灣地區的保護區、工業區/開發案(含科學園區、生技園區、礦區)、年度公共政策與法規、國際組織、環境指標及資料庫。歡迎有志者一同來參與。 ★下載 志工簡歷表格 (此為執行檔,開啟後將自行解壓縮),請寄至pong@e-info.org.tw,謝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