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新聞-環境政策] 擴充污染防制費 行政、立法、稅制、產業多面向對話 本報訊 「如果我們在共識會議退縮了,將很少會有人可以在政策面生長出民眾聲音的力量!」台灣經濟研究院第四所所長周嫦娥在10月31日環保共識會議上懇切地說著。面對台灣行政立法生態、環保署的政治位階、當前稅制設計的問題、全國民眾的共識不足等多重隱憂下,第二場環保共識會議一度籠罩在沈重灰矇的氣氛中,但與會的13位共識會議成員,仍非常認真的與學者及業者對話。 10月31日展開的第二場環保共識正式會議,針對「如何推動雙重紅利?」、「碳稅如何開徵?」與「環境污染防制費應否擴充?」等議題,邀請環保署官員、財稅學者,以及造紙、電機電子、鋼鐵等產業界代表,進行多方意見闡述與對焦溝通。即使與行政立法機構的對話不易,與會的13位共識會議成員,仍努力花上一整天的時間,不斷釐清稅務的設計、產業的景況、了解實際立法程序、行政體系執行實務等各種須考量的層面與實際狀況。 共識會議成員中來自基隆的工人代表與業者的對談之後,相當有感觸的表示,自己也同樣處於矛盾的景況,為了後代子孫的考量,他一定是無條件贊成開徵環境污染防制費,但是自己從事的機車行業,將面臨成本提高的壓力。但他樂觀地說,如將收取的費用專款專用的提供學術研究機構,進行降低環境污染的技術研究,再將更善待環境的知識回餽給廠商,豈不完好。 而來自台東的護理行政人士,則反應偏遠地區中低社經地位民眾的心聲,她表示開徵家戶水污費等費用,對於中低收入戶其實會形成經濟壓力;另於去年爆發的SARS疫情,使得環境污染與醫院的感染管制,成為重要的注目焦點,但位於偏遠地區的醫院,面臨醫療廢棄物的處理成本遠大於都會區的難題,需要更多人共同來關切。(2004-11-03)
【相關新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