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樣的驅動力,讓投資者(包含投資機構)從事社會責任投資呢?
一個值得注意的情況是,目前多數的社會責任投資相關金融商品,雖是以「做對的事」為前提,但難以避免地,還是會以「績效」作為衡量指標
── 甚至被拿來與「邪惡基金」(evil
fund,專門以煙草、賭博、烈酒、軍火等公司作為操作標的)績效,互比高下,而全然忽略SRI除了績效之外所能產生的正向驅動力。
之所以如此,原因在於,多數發行機構仍將之視為「金融商品」的一種,而欠缺對於社會責任投資更深層的理解。社會責任投資的驅動力,一般而言,仍被視為某種可待掌握的趨勢或熱潮,古語「民知生之厚而不知生之義,唯利所趨」,正好符合多數金融界或投資界對於社會責任投資的假設和想法。
如此一來,參與社會責任投資的投資者,會「利益導向」,也就不難想見。例如前幾年,許多只著眼於「投資績效」而加入SRI的美國人,因為SRI著重環保及道德因素,避買石油、煤礦、菸酒等類股,而錯失獲利良機。在績效不如預期的情況之下,資金開始移動;2006年美國民眾即大舉撤出10億美元的資金,轉往其他的趨勢。精采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