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特刊
 

2009.12.19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生命力新聞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苦勞網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推薦瀏覽
紐西蘭綠黨
水患治理監督聯盟
台灣生態學會  
國土監測通報網 
國際綠色和平組織  
動物園保育教育基金會
 
  哥本哈根現場傳真:亞洲鄰國 減碳目標一覽


 

原訂在18日晚上18時落幕的氣候會議,一如往年的會議進入延長會議。目前各國元首及代表,已經在大會上發表一至兩次的演說,目前並正在進行第三輪的元首談判。 以下的資料是由國際談判專家李河清教授,帶著政大外交系所的學生,根據稍早亞洲國家領袖或部長所發表演說作的整理。

繼續閱讀

 
 
  哥本哈根現場傳真:Show your numbers 談判桌上亮底牌


 

4.5萬人湧入哥本哈根,擠爆Bella Center。非政府組織(NGO)領取黃色名牌,但可以成功進場的人數則連日縮減,從第一天15000人一路減到7000、1000、300到100。領取粉紅色締約國(Party)名牌的各國官方代表團,也從17日開始僅限四人入場。只有巴西代表團策略成功,派遣將近900人與會,其中包含官方與非官方人士,成功地爭取到90人進入高層協商。

繼續閱讀

 
  新聞回顧 | 哥本哈根現場傳真
哥本哈根會議最後一天 歐巴馬重申美國立場
哥本哈根談判文件外洩:全球將升溫3度
聯合國和平大使:造林減碳機制未必嘉惠非洲
哥本哈根民間氣候訴求受阻 NGO與會再受限縮
哥本哈根輪 台灣驕傲
減碳金援在前 誘開發中國家妥協
玻利維亞高呼「氣候債」 哥本哈根上萬民眾響應

攝影:Preet Zinda

拯救地球B計劃 辯論展開
「憤怒美人魚」最爛遊說企業 孟山都獲首獎
哥本哈根談判僵滯 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成焦點
「憤怒美人魚」 獎 地球工程遊說者獲提名
氣候草案披露 富國窮國決裂
全球氣候行動日 哥本哈根10萬人喊「氣候正義」
黑箱操作的丹麥協商文件遭批露 成氣候談判焦點

什麼是哥本哈根會議的關鍵議題?

攝影:Preet Zinda

 
  新聞回顧 | 環境正義

美國環境破產案將支付18億美元清理與復育環境
媽祖魚保育會議夠低調 保育聯盟攏無哉?
催生國土三法,環保媽媽基金會發動連署
歐盟於空氣懸浮微粒標準上堅守立場
非洲國家杯葛 搶救哥本哈根會議 二軌協商登場
「我愛孩子、不要核子」 環團:低碳不靠核能
環團:自我感覺良好的氣候政策 無助低碳台灣
「我們不是機器人!」 移工上街要人權
 
 

本週精彩專文

被囚禁的部落

急水‧擠水
路況不好的好處
從「金援外交」走向「環境外交」
平溪之水天上來
誤讀風險評估 無助永續台灣
請慈濟大愛人緩緩步、鬆鬆手!救一個千年的考古遺址吧!
哥本哈根的氣候與資本主義
永續生活實踐者:英國永續社區原型BedZED
政府無罪,罪在蕃人?國土復育條例草案的傲慢與偏見

 
 
 
  亞洲鄰國 減碳目標一覽

2009年12月19日,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台灣青年團現場傳真,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張楊乾整理報導

原訂在18日晚上18時落幕的氣候會議,一如往年的會議進入延長會議。目前各國元首及代表,已經在大會上發表一至兩次的演說,目前並正在進行第三輪的元首談判。

以下的資料是由國際談判專家李河清教授,帶著政大外交系所的學生,根據稍早亞洲國家領袖或部長所發表演說作的整理。

日本

早在今年9月22日聯合國氣候變遷高峰會議上,首相鳩山由紀夫便已向國際社會宣佈日本的減排目標,即以1990為基準年,預期在2020年之際全國要削減碳排25%。

作為《氣候變化綱要公約》附件一國家的日本,無論在減碳的策略選擇、科學技術,甚至是財務資源上都有一定的困難,真正憂心的是,其他富裕國家並沒有意願,共同合作建立起公平又具有實效性的減排共識和具體行動方案。

另根據上個月日本《朝日新聞》(Asahi Shimbun)的報導,不少企業主擔心政府減碳目標過高將增加經濟負擔,妨礙市場競爭力。而人民則認為,相較於前政府提出的以2005年為基準期,2020年將削減15%,民主黨鳩山向國際社會承諾的標準過高,不切實際,反而可能使國內GDP倒退。鑑此,鳩山己表示日本最終的實質減碳承諾仍以年底COP15的具體協定內容為準。

韓國

青瓦台當局在上個月17日做出決定,預期到2020年要使該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相較於2005年的排放水準減少4%。總統李明博當天在國務會議結束後,對外發佈聲明,韓國現階段尚非《氣候變化綱要公約》附件一國家,2012年前並無減量義務。但是在經濟發展上,韓國屬於OECD國家,本當屬於附件一國家。南韓一舉一動特別受到國際社會的矚目。韓國並在會議裏發言願意主辦COP18,足以顯示韓國的企圖心,因為2012年是哥本哈根後最重要的京都里程碑會議。

新加坡(政大外交四年級洪詩涵整理)

總理李顯龍在此次發言中表示,新加坡將繼續支持聯合國協議,並且與國際社會攜手共同面對。然而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之間的分歧,卻是全球氣候談判的最大困難。因此,他表示,減碳必須考慮到各國國情與能力,並採取與公約一致的減量原則─「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此外,已開發國家必須擬定短期與長期減量目標,並協助開發中國家,藉此減少兩者間的分歧。

新加坡以國際貿易、金融業與旅遊業等最為發達,碳排放量受其產業結構影響,減碳能力有限,然而,新加坡已於12月2日時承諾要在2020年削減碳排量至基準排放情境(Business-As-Usual,BAU)的16%。而李顯龍表示,新加坡透過各種措施,碳密集度在2006年已降至1990年水準以下30%。

身為東協的一員,新加坡理應作為東協國家模範,並協助東協國家技術轉型或提供資金,做出比減碳承諾更實際的行動。

中國

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在11月26日代表北京政府對外發表公開聲明,宣稱到2020年全國單位GDP的碳排放要比2005年減少40%到 45%,並將此指標納入「第十二個五年規劃」。聲明中解振華同時表示,此一承諾對「本國」有約束力,中國政府未來將透過國內立法,以統計和監測等方式落實碳排減量目標的實現,但也明白地拒絕任何國際性的減碳審查判準。

對於中國上述的承諾,國際社會多數給予正面的評價或回應,但事實上中國提出的削減數字是暗藏玄機!該國以單位GDP的平均值來計算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間接透露其以經濟成長作為履行減量的條件,因為只有當中國國內的GDP繼續成長,所謂的「單位碳排放」才有可能達到其宣稱的標準。

印度

已是全球第4大溫室氣體排放國的印度,原本在減碳立場上十分堅持,絲毫沒有意願提出屬於自己的減量數字。但在目前主要國家紛紛做出政治表態之後,態度已有所鬆動,總理門莫漢表示,若其他國家能夠一同承擔,印度也不排除加入減排行列的可能。

根據路透社提供的最新消息,印度官方表示到2020年時,該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以2005年為基準削減碳排24%,而到了2030年時,減量將進一步增加到37%。印度的此一舉措表明,該國在氣候談判政策上受到了國際壓力的影響。

菲律賓。(政大外交碩研三林柏叡整理)

菲律賓由總統艾若育女士代表菲律賓發言,菲律賓是個由七個海島組成的島國,每年人均碳排放量是1.7噸。菲律賓位於颱風的必經之地,每年都有許多颱風肆虐,今年最後一個颱風甚至在11月的時候侵襲菲律賓。本次風災造成數萬人流離失所,900人死亡,2000幢房屋遭沖毀。

菲律賓是個發展中國家,所以艾若育女士希望先進國家能提供資金與技術協助菲律賓減少碳排放量,尤其是美國,艾若育最後重申了一次美國的承諾,每年會提供1000億美金協助開發中國家碳排放減量直到2020年。
【參考資料】
談判文件外洩:全球將升溫3度》林鼎潔 18-Dec-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碳排三巨頭 現身丹麥角力》張楊乾 18-Dec-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 本文同步刊載於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

Top

 
 
  哥本哈根氣候會議:Show your numbers 談判桌上亮底牌

2009年12月18日,丹麥哥本哈根現場傳真,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李河清報導

4.5萬人湧入哥本哈根,擠爆Bella Center。非政府組織(NGO)領取黃色名牌,但可以成功進場的人數則連日縮減,從第一天15000人一路減到7000、1000、300到100。領取粉紅色締約國(Party)名牌的各國官方代表團,也從17日開始僅限四人入場。只有巴西代表團策略成功,派遣將近900人與會,其中包含官方與非官方人士,成功地爭取到90人進入高層協商。截至目前為止,所有外電顯示,談判進展遲緩且陷入僵局。BBC哥本哈根下午兩點實況轉播新聞時段透露出歐巴馬可能在閉幕式缺席的訊息。泰國總理Abhisit Vejjajiva大聲疾呼富裕國家要領先負起減量責任。

事實上,氣候談判的四大支柱(building blocks),減量、調適、資金援助與技術移轉都是難題,但以減量最為複雜與迫切。本文以下擬就若干主要溫室氣體的排放國立場進行彙整,並試圖做出比較。

減量從1992年《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簽訂之際即以共同但有區分的責任作為核心減量原則。相對於發展中國家,富裕國家對於溫室氣體減量應率先制訂減量目標及國內相關配套措施。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則訂定具體的減量幅度和時間表,在第一承諾期(2008~2012)前,富裕國家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較1990基準年減少5.2%。

第二承諾期(「後京都」)的減量目標正是此次哥本哈根氣候談判桌上的焦點。實踐減量目標的形式不同;有些國家透過國內立法程序加以落實,也有國家經由領導人在重要的談判場合做出政治承諾。如果仔細檢視目前檯面上所拋出的減量數字,不難窺見各國利益本位的權宜考量。舉例來說,基準年從1990年往後推移至2000年或2005年;減量幅度則以經濟成長作為前提,或和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或降低碳密集度)掛鉤。

歐盟

多數歐洲國家不但在減碳立場上十分積極,而且也達成具體成效。早在2007年3月,歐盟即提出「20-20-20」減排目標;2020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比1990基準年減少20%,再生能源佔總能源供給比率上修到20%。同時歐盟進一步宣告,若其他國家能夠達成與其能力相當之具體減量目標,則將減排目標加碼到30%。除此之外,歐盟還對成員國運輸產業提出要求,在2020年前航空業必須比2005年削減碳排10%,而船運業則要減排20%。

歐盟誘導式的加碼途徑不但促使他國跟進,也造就了多贏的談判氛圍。

挪威

北歐石油大國-挪威是減碳的模範生。身為全球第5大石油輸出國家,挪威本應採取與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相同的倡議,對京都機制提出抗議。但其於今年10月8日的曼谷氣候會議中卻選擇身先士卒,承諾在2020年前將其排放量較1990基準年再減少40%,2030年時則將碳排放調降為0!

挪威佔全球碳排放總量1%,恰與台灣相同,該國勇於承擔減量之決心和作為成就了它在國際減量譜系中的領導地位。

美國

歐巴馬上台後,國際社會對美國的減量政策具有較高的期待,而其在競選期間也對此議題多次表達關注,並承諾重新帶領美國回到氣候談判桌前。
在 COP15開幕前,歐巴馬是否出席哥本哈根會議也成為國際議論焦點,原本白宮消息指出,他將於本月9日與會,承諾以2005年為基準年將碳排放量在 2020年底前減少17%。此一減量目標即為眾議院於6月26日所通過的法案內容,全名為《清潔能源與安全法案》 (the American Clean Energy and Security Act, ACES Act, H.R. 2454)。
最近外電指出,歐巴馬決定改變赴會行程,預計於18日專程前往哥本哈根出席閉幕會議。此一行程調整反應出歐巴馬政府對於氣候議題的重視,但美國減量標準是否能夠落實則取決於國內政治和立法折衝。

加拿大

總理哈伯已確定出席COP15,該國目前所提出的減量目標是,2020年前比1990年排放量減少2%。此項承諾為日前哈伯出席國協高峰會議(summit of Commonwealth)時所做的公開聲明,與之前所公佈的以2006年為基準年在到2020年前降低20%的目標相差不遠。事實上,中央政府的減量承諾與京都減量目標8%相比,其減量行動仍顯淺薄。

有別於中央政府的承諾,上個月23日,加拿大魁北克省首長宣佈比中央超前的減量方案,該省將以1990年為基準,在2020年前減少20%的碳排放量。此外,英屬哥倫比亞省則提出較魁北克省更超前的減量目標,減量幅度高達90%!中央減量誠意不足,地方政府(如城市)超前領航,此種中央與地方不同調的減量趨勢,在美國小布希執政8年期間如是,加拿大兩省的地方減量作為亦復如此,這正凸顯了城市率先減量的重要性;城市儼然成為中央與社區減量實踐的重要結點。

中國

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在11月26日代表北京政府對外發表公開聲明,宣稱到2020年全國單位GDP碳排放要比2005年減少40%到 45%,並將此指標納入「第十二個五年規劃」。聲明中表示,此一承諾將透過國內立法,以統計和監測等方式落實減量目標的實現,但同時拒絕國際減碳審查判準。

對於中國上述的承諾,國際社會多數給予正面的評價或回應。事實上,中國提出的削減數字是根據其國情和減量能力所做出的承諾;以單位GDP平均值作為減碳單位,透露出以經濟成長作為履行減量的條件。中國認為,只有國內GDP繼續成長,所謂的「單位碳排放」才有可能達到其宣稱的標準。作為全球目前碳排放量第1的環境大國,其國內生態脆弱,環境惡化,並深受氣候變遷的負面影響,同時又是清潔發展機制(CDM)的最大受益國,與低度發展中的赤貧國家相比,中國目前所提出的減量承諾雖然展現帶頭作用,但其減量幅度仍嫌不足,有待下階段揭櫫更具抱負的減量幅度。

談判的參照點

公約-議定書是氣候談判的法律形式,里約-京都-哥本哈根是氣候協商的緜長路徑。上述各國承諾減量之數字現在攤在談判桌上,等待進一步的加碼與超前。在18日會議閉幕之前,這長串的減量數字將不斷更新、變動,作為談判的參照點。目前這串數字背後所承載的或許只是政治承諾,但能將承諾轉換成政策、行動、執行細節的量能,才是各國在後京都低碳時代經濟發展的命脈與政治躍升的關鍵。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網編:詹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