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貞志(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 Canada獸醫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近日看到瀕臨絕種動物石虎遭到車輾死亡的新聞,讓我聯想到台灣的布袋戲偶,在人為的操控之下,布袋戲偶能夠表現出許多細微動作,這樣的操控作用也可以應用在寄生蟲的傳播策略。許多寄生蟲在不同的生長時期中,需要經由中間宿主再感染最終宿主來完成其生活史,但如何從中間宿主傳給最終宿主呢?其中一種方式就是經由操控中間宿主的行為,讓其容易受到最終宿主的捕食,進而完成寄生蟲的生活史。
經由這種方式傳播的寄生蟲不勝枚舉,其中最知名的當數弓蟲(Toxoplasma
gondii)了,數年前在Discovery
頻道看過一部討論弓蟲如何影響中間宿主(老鼠)行為的記錄片,這種寄生蟲的生活史主要介於老鼠及貓之間,研究發現當老鼠感染這種寄生蟲後,行為會變的大膽以及降低對於環境的警覺性,甚至還會被貓的尿液味道所吸引。
人也會感染弓蟲,只是大多數人都沒有明顯症狀,但研究也證實弓蟲也會改變人類行為以及增加發生車禍的機率,或許當有一天你發現自己行為改變,甚至開始喜歡以前討厭的人事物時,應該去醫院做個弓蟲篩檢。簡單的說,是弓蟲的操控讓老鼠膽大妄為。寄生蟲可以改變中間宿主對於環境的警覺性,而增加了受到天敵捕食的機會,也或許可以增加車禍的機率。
除了寄生蟲感染的行為影響之外,許多疾病也會影響野生動物在環璄變化時的反應能力、進而增加了車禍的機率。在美國針對鹿隻的慢性消耗性疾病(Chronic
wasting
disease,一種類似狂牛症但只發生在鹿的疾病,並在鹿的腦組織造成海綿樣病變)的研究中發現,在病程晚期的鹿隻比起正常的個體更容易遭到車輛撞擊。我們過去的研究也發現在台灣的野生食肉目動物如鼬獾及黃鼠狼的車輛撞擊事件中,有很大的比例感染了犬瘟熱病毒(感染食肉目動物並造成腦炎)。
從這些例子中,我們可以發現車禍事件只是整個過程的表面,事實上隱藏在背後的原因(如疾病)才是真正的禍首。這些罹病的個體在短時間內終究一死,只是用不同的死亡方式來表現。
道路的開闢確實會對野生動物族群造成衝擊(還是有健康正常的個體發生車禍),動物廊道的設置也確實可降低野生動物的死亡率,但其他因素所引起的野生動物車禍事件卻也不容忽視。
在野生動物疾病研究法中常將車禍死亡的野生動物做為樣本來源,因為經由這些個體可以發現許多不容易發現的族群疾病資訊,了解這些資訊對於像石虎這樣瀕臨絕種而棲地環境又靠近人為活動區域的物種尤其重要,但這些考量也是台灣過去的野生動物路殺研究中所缺乏。而瀕臨絕種動物的經營管理及保育工作若缺乏這些知識,治的也只是標而非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