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制日本核災區食品 美FDA採動態修正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管制日本核災區食品 美FDA採動態修正

2016年11月18日
摘錄自2016年11月16日中央社華盛頓專電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進口自日本的食品在美國市占率極小,但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在福島核電廠事故後,也採取進口警示的管制措施,不過,美國並非永久禁止,而是按日本官方資訊動態調整。

根據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資料,日本出口美國的產品中,食品占6成,多數是海鮮、零食及加工水果與蔬菜;但日本食品占美國所有進口食品的占比不到4%,走一趟美國超市,少見來自日本生產製造的產品,舉例來說,就連美國常見的日本品牌「錦」米,也是「在美國生產、加州包裝」。

不過,即使是日本民眾群居地附近才有的日系超市數量並不多。在日本311地震及福島核事故後,美國針對當地的農產品發布進口警示(Import Alert)。

美國的進口警示按4大類、包括產地、製造商、運輸商及全世界範圍的不同情況發布「毋須檢查即可扣留」(Detained Without Physical Examination, DWPE)或「在監控下毋須檢查即可扣留」(DWPE with Surveillance)這兩種警示。

目前,FDA對來自台灣的進口警示有45個,其中有6個是在監控下毋須檢查即可扣留;針對日本的則有42個,其中,針對福島、青森、千葉、茨城在內共14個地區受核輻射影響的產品有「毋須檢查即可扣留」、編號99-33的進口警示,最早於2011年3月21日公布。

而美國的進口警示採動態修正,修正的原則就是根據日本的官方資料,簡單來說,只要日本政府沒有禁止或已放寬出口,美國就根據日本政府的官方數據與資料動態調整,這也才符合在世界貿易組織(WTO)架構下,會員國不能刻意設定市場准入的貿易障礙的精神,除非是有科學根據的原因或理由。

就拿99-33的進口警示來看,目前未完全撤銷,在2011年時,是擴大禁令範圍的趨勢,但2013年開始,FDA按日本的官方資料針對不同產地的不同產品朝向逐步解禁,FDA最新修正的進口警示版本是今年10月7日,原因是收到日本政府通知,日本在9月鬆綁產自千葉的竹筍禁令,已可以出口。

但美國是採取何種標準?美國是依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有關放射性原素的含量標準,如碘-131是100貝克/公斤、銫-134和銫-137是1000貝克/公斤。

舉例來說,目前產自福島、岩手、宮城、群馬和櫪木的牛奶、乳製品及嬰兒配方奶仍在FDA的禁止進口名單上,但2015年2月日本解除產自茨城的牛奶、乳製品及嬰兒配方奶出口禁令後,美國隨後也解除限制,而美國一貫的說明是:FDA意識到日本政府正逐步嘗試解決核污染事件帶來的問題,FDA繼續支持日本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