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3日
麥寮海淡廠3度申請展延遭駁 環團批台塑拖延取原水省成本
台塑麥寮海水淡化廠第3次展延申請沒有被環境部受理,環團23日舉行記者會,質疑台塑以拖延工程手法,透過繳納低額的環境部30萬罰鍰,變相展延工期11個月,得以繼續用價格低廉的濁水溪原水來節省成本、牟取暴利,痛批嚴重缺乏企業社會責任。不過對於環團的批評,台塑只表示尊重他們的訴求,不予回應,也強調工程一切照規定進行中。(公視新聞網報導)
瀕危南庄橙復育成功 做成果醬國際參賽獲獎
南庄橙為台灣特有且一度極瀕危的柑橘屬植物,林保署復育成功,還做成果醬在國際參賽獲獎。林保署舉辦「給世界的南庄橙」展覽,即日起至7月6日在台北Boven雜誌圖書館展出。(中央社報導)
熱危害預防新版指引出爐 6至9月啟動專案檢查105場
為了保護勞工遠離熱危害,勞動部23日發布「高氣溫作業熱危害預防4大策略」,若不合規定者複查檢驗後仍未改善,處3萬至30萬元罰鍰。6至9月啟動專案檢查,預計舉行105場次。熱危害預防指引有6大修正重點,如擴大適用對象,包含勞工、自營作業者、派遣勞工,並明定熱危害第四級時,工作現場必須設置遮陽、降溫設備,及提供休息場所、飲用水等。(經濟日報報導)
花蓮溪出海口出現「假民宿、真飯店」? 縣府:合法建地申請
花蓮溪出海口右岸二年多前開始大興土木,最近建物雛型逐漸完成,遭民眾質疑為何國家溼地附近可以蓋這麼大的建物,未來污水、景觀都可能造成環境的衝擊。縣府建設處指出,當地是風景區丙種建築用地,建照是依法申請,總共興建地下一層、地上四層的建物,1、2、3樓是申請要做餐廳,四樓六間房間,未來是否符合使用執照會嚴格審查。(自由時報報導)
郭智輝:台灣進口油氣 經荷姆茲海峽比例低於20%
美軍近日空襲伊朗核子設施後,傳出伊朗將關閉荷姆茲海峽作為報復。經濟部長郭智輝表示,目前台灣進口的原油與天然氣,須經過荷姆茲海峽的比例低於2成。經濟部長郭智輝23日面對綠委邱志偉詢問如何因應可能的海峽封鎖時,表示「如果伊朗封鎖荷姆茲海峽,我國從卡達來的天然氣會受影響,但會設法從美國、澳洲彌補!」藍委楊瓊瓔則問說,台灣多少天然氣與原油從荷姆茲海峽通過?封鎖是否會讓原油價格受影響?郭智輝表示,不超過20%、內部已有漲價評估方案。(自由財經、台灣醒報報導)
中國南部降極端暴雨災情慘重 湖南民宅遭洪水滅頂
中國南部的湖南以及雲貴廣西一帶,這幾日降下極端暴雨,導致河川暴漲氾濫,其中湖南降雨量創紀錄,澧水更發生27年來最大洪水,有多處水庫無預警洩洪,導致張家界等地陷入一片汪洋、受災嚴重,還有部分城鎮考生必須涉水游泳去參加高中入學考試。(公視新聞網報導)
科學家找到「幽靈」地函熱柱 潛伏在阿拉伯半島下方
不觸發火山活動,有些地函熱柱就安靜神祕地潛伏在地下,在熱與壓力相互作用下默默發揮重要作用。最近,一群科學家認為他們首度找到幽靈般的地函熱柱,位於阿拉伯半島下方410~660公里。由於熱傳導和對流作用,地函會出現局部高溫區域,從地函深處垂直向上流動的高溫、低密度物質便形成地函熱柱(mantle plume),通常與火山熔岩供應有關,夏威夷、冰島就是例子;其次,熱柱引起地函對流促使地殼板塊移動,也能推動大陸板塊漂移,當熱柱造成地殼拉張,還可能進一步形成大陸裂谷。(科技新報報導)
紐約州啟動新核電廠計畫 迎戰AI耗電潮
紐約州即將建設美國15年來首座大型核電廠,這一計畫在應對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特別是來自耗電量巨大的人工智慧資料中心。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紐約州州長凱西·霍楚(Kathy Hochul)已指示紐約電力管理局尋找位於上州的合適地點,並決定反應爐的設計方案。這個核電廠預計將增加至少1GW(10億瓦)的發電能力,足以為約100萬個美國家庭供電。(科技新報報導)
新未來城計畫進軍碳市場 沙烏地挺進氣候融資前線
自願性碳市場公司(VCM)與沙烏地阿拉伯「新未來城」(NEOM)旗下的能源和水務子公司Enowa簽訂一份重要協議,盼2030年前交付逾3000萬公噸的碳權額度。「新未來城」(NEOM)計畫是沙國2017年所宣布,盼藉高科技創新打造全球首座真正的智慧城市,預計採用零碳排、自動駕駛與人工智慧(AI)治理,包含以高鐵取代傳統道路、空中計程車等。(中央社報導)
拯救亞馬遜雨林,靠牛耳朵上打晶片
巴西「牛王」Roque Quagliato帶頭開拓了巴西畜牧業,開啟大規模養殖的時代,但1990年代遭攻擊家族牧場勞動條件太差,2000年代環保意識崛起,則把他打為傷害亞馬遜雨林的元兇,因為太多雨林遭砍伐開闢為牧場。巴西因此受到環保團體抨擊,影響了肉品出口價位,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巴西提出的解決辦法,是在牛耳朵上打上晶片,讓巴西帕拉州的牛隻都能隨時追蹤位置。帕拉州的牛肉產品如今有如坐了「環保監」,巴西其他州的牛肉有機會出售到價格較好的歐美日市場,但是位於亞馬遜森林區的帕拉州牛肉,買家擔憂是來自濫伐雨林開闢的牧場,另外動物權益意識高漲,買家也越來越在乎飼養密度不能過高,於是這就促成了可追蹤牛隻的需求。(科技新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