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電子報‧一週回顧版
2007.4.21
新聞短評: 一位花蓮新住民眼中的蘇花高
花東是一個有內涵有遠景的地方,它能帶給所有台灣人啟發性,不僅只有開發才能帶給住民長遠的利益。(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作者:楊懿如(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研究所所長、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監事)

記得1998年我從台北初到花蓮工作時,才知道政府規劃興建蘇花高速公路。那時北迴鐵路尚未電氣化,三個多小時台北花蓮火車搭乘感覺,就是烏煙瘴氣,而且一票難求。當時,我還真的期待蘇花高速公路趕快完成,以拉近我和台北的距離。當時的我,總覺得花蓮的生活步調太慢,交通不便,資訊也不發達。所以人雖然在花蓮工作,心卻繫在台北,焦慮的是:「如何快速的從花蓮到台北。」

環境節日:

地球日

2007台灣地球日 即將啟動!
一起來參加全球最大、最火熱的地球日派對吧!
對抗CO2大挑戰 種樹是最有效的方式嗎?
淺談產業因應溫室氣體減量的能力
企業必須面對的「真相」: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

抗議全球暖化大遊行 (攝影:陳怡萱)

 

政治新聞
工程會:樂生保存與捷運通車 一週後提對策
核四追加預算 環團說不

纜車噪音恐影響圖書館 北投居民要求重新評估

政學界、NGO與部落客 齊來聲援樂生90%方案
英國將氣候變遷議題排入安理會議程 遭中國反對
三江源生態保護投10億多 計畫7年治理沙化
中國採取措施遏制洞庭湖生態惡化趨勢
北京力爭奧運會前城市改觀 北京投2.5億加大生態環境建設
 
經濟新聞
企業可以為地球做什麼 WWF:從採購端阻擋非法木材交易
彰工電廠環評封殺 引發限電爭議
歐洲之星走環保路線 企圖接管飛航時代
複合節能 丹麥綠色執政30年
美石油和林業巨頭 合夥投資纖維素生質燃料

中國可能提前成為溫室氣體排放第一大國

專家盼生物能源能為中國綠色奧運助陣
保育新聞

淡水河中的水鳥休息站 生態浮島

保護黑猩猩棲息地 珍古德推廣新公平交易咖啡
誓讓加拉巴哥群島脫離險境 厄總統採取保護行動
中國要求解禁虎骨交易遭國際批評
哥倫比亞河水壩計畫:鮭魚勝訴,布希敗訴
拯救誤捕海洋生物 WWF全球聰明漁具創意徵件
外國專家盛讚三峽瀕危植物遷地保育
 
科學新聞
南縣農民應加強防治銹蜱等蟲類
沙塵轉向不來 空氣品質仍差
戴奧辛污染隱憂未除 台灣鋼聯擴廠遭彰化環保局封殺
春天怪鋒面作祟! 龍捲風橫掃台南半小時

禽流感疫苗 美首度核准上市

紐約市首次溫室氣體盤查 2030將減少30%排放
2005年印尼地震 造成大量珊瑚礁死亡
生活新聞
五股垃圾山 死灰復燃
每人每月萬把元 戴奧辛錢挨批
「穀東俱樂部」世界首映 2007綠色影展很有機
報載電塔疑導致學生致癌 宜蘭南澳中學澄清
塔吉克泥流危險區 政府允民眾建屋
美國東北部4月冰雨暴雪和狂風肆虐
北京主要大街垃圾不落地
北京清淨空氣品質措施 無法掌控區域性污染
 
綠色課表
從環境變遷看地球生物的未來
2007地球日系列活動─國家地理頻道系列活動
【2007年NGO協力,牽手讓心無障礙】活動開跑了!
2007地球日系列活動─池南螢春自然行
音樂與社會運動的對話與結合
東海無車日
2007地球日系列活動—生態淡水河。鐵馬遊溼地
2007地球日系列活動─「皂」顧自己 樂活地球
專欄
代表生存自由的種子多樣性

街貓日記

甜蜜蜜黑糖記事

呼吸之間

生態社區的遠景——以無尾港生態社區的規劃為例
守護原鄉都蘭山森林文化博物館
何日告別沙塵暴?
 
副刊
中心與邊緣的辯證――松山煙草工場與樂生院的命運
山水雲天間的教育者與學習者

彰濱工業區肉粽角的沙塵暴

桃夭

 
新聞短評
追蹤議題
政治新聞
經濟新聞
保育新聞
科學新聞
生活新聞
台灣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綠色課表

行動參與

環境副刊
熱門新聞
2007地球日系列活動─「有機才有機會」系列:地球日音樂會
松菸。樹心情
熱門關鍵字
林義傑 氣候變遷
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
訂閱 贊助
相關電子報訂閱
海洋台灣電子報
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
快樂動物電子報
崔媽媽電子報
水產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新聞短評:一位花蓮新住民眼中的蘇花高 

作者:楊懿如(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研究所所長、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監事)

在2007年開春,蘇花高速公路該不該興建的議題,又吵得沸沸揚揚,這暗示著:「又有選舉了!」在花蓮有一個流傳已久的笑話:「在選舉期間,有一位外地人來到花蓮,很疑惑的問了一個問題:蘇花高這位候選人到底是何方神聖?為何每個競選海報都有他的名字呢?」

記得1998年我從台北初到花蓮工作時,才知道政府規劃興建蘇花高速公路。那時北迴鐵路尚未電氣化,三個多小時台北花蓮火車搭乘感覺,就是烏煙瘴氣,而且一票難求。當時,我還真的期待蘇花高速公路趕快完成,以拉近我和台北的距離。當時的我,總覺得花蓮的生活步調太慢,交通不便,資訊也不發達。所以人雖然在花蓮工作,心卻繫在台北,焦慮的是:「如何快速的從花蓮到台北。」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我逗留在花蓮時間越來越長,足跡也遍及花蓮的各個山野角落。每年的春天,和花蓮鳥會的鳥友們,一起在花蓮溪賞鳥,也目睹環境的變遷,當年的盛況不再。在花蓮荒野的夥伴協助下,從1999年開始花蓮溪193縣道的蛙類定期調查,直到現在我依舊帶著學生進行調查監測中。和平溪、立霧溪、砂卡礑溪、美崙溪、三棧溪、清水溪、三富溪、秀姑巒溪---,這些有著美麗名字的花蓮溪流,都留有我和我的學生、保育團體夥伴的駐足痕跡。花蓮人常驕傲的說:「花蓮的土地會黏人」。沒錯,當你瞭解並感應到這塊土地的美時,怎麼會捨得離開呢?所以,2005年我在花蓮購屋入籍,成為花蓮的新住民。

我現在依舊經常往返花蓮台北,電氣化以後的火車快速舒適,兩個半小時的車程,就在小憩、看書報、或者觀賞車窗外綠草如茵的鄉村景色、氣勢雄偉的清水斷崖、遼闊的太平洋等愉快的心情中度過,每一次都有度假的喜悅。當心境開始轉變時,我對蘇花高的看法也就不一樣了。試想,當你經過有名的清水斷崖,看到的卻是冷冰冰的水泥高架橋,還有呼嘯而過的汽車時,難道不覺得遊興全失嗎?搭火車經常遇見國外的觀光客,這些人都是花蓮發展觀光的貴客。記得有一次經過和平火力發電廠時,有一位外籍遊客問導遊,為何在這偏僻地區建築如此龐大突兀的建築物,可見審美觀是放諸四海皆準。想想看,觀光客到花蓮,是想要快快的到花蓮,還是慢慢的享受花蓮美景?就發展花蓮觀光經濟而言,是讓遊客快快的來去花蓮,還是慢慢的深度體驗花蓮,才是永續的賺錢策略呢?

我是生態學者,也曾在2002和花蓮鳥會合作調查過蘇花公路沿線從崇德到和平的動物資源。結果發現4種哺乳類、51種鳥類、13種兩生爬蟲類、162種昆蟲,動物資源相當豐富,其中包括最近因為封閉部分高速公路而成為熱門話題的紫斑蝶。高速公路讓道,似乎成為美事一樁,但如果設計之初,環境影響評估就好好把關,怎會需要如此大費周章呢?國道新建工程局聲稱將在蘇花高速公路沿線設置許多地下通道,讓動物通過,避免造成傷害。立意雖佳,但仔細想想看,有不少提供給人們使用的人行道、地下道經常因設計不當而乏人問津;提供給動物使用的通道,若非是經過長期監測研究後規劃設計,動物的使用率會高嗎?

「蘇花高」就好像外來種生物一樣,若非經過謹慎評估就驟然引入,恐怕引起社會環境及經濟的重大損失。我因為花蓮的原生環境而成為新住民,當然憂心外來的「蘇花高」造成環境的衝擊。當全球都在關心氣候變遷、減少建設的同時,善良的花蓮人有必要跟著這些政客擁抱「蘇花高」嗎?讓「蘇花高」從選舉場合消失,回歸專業吧!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Fax:+886-2-23020101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167
環境資訊電子報 ‧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 ‧訂閱退閱
發行人:李永展‧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彭瑞祥張文樺、李育琴、劉香君、倪宏坤‧網編:李育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