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台灣地球日 即將啟動! | 環境資訊中心

2007台灣地球日 即將啟動!

2007年04月16日
作者:劉香君(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隨著美國前副總統高爾主持的「不願的真相」(An InconvenienTuth)紀錄片,在奧斯卡獲得最佳 紀錄片大獎之後,台灣環保署與新光企業也發起「不願面對的真相」巡迴影展,引起越來越多人關注全球暖化,其實國際各國的工商產業界早已有所行動。

工商界積極因應全球暖化

aninconvenienttruth poster 繼澳洲政府改用節能燈泡取代鎢絲燈後,飛利普及歐司朗(Orem)等歐商正展開遊說,希望英國政府跟進─這些公司清楚地意識到,更換較貴的節能燈泡不但能減緩全球暖化,還能使他們獲利。

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於日前提出以200億美元(約6600億台幣),協助企業進行綠色營運的改革方案,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大的環保合作計畫。這個計畫將著重在減少能源使用,以及運用新科技來減少溫室氣體。

英國首都倫敦更楬櫫一項更激進的環境行動計畫,目標是在20年內減少該市6成碳排放以打擊全球暖化;該環保計畫鼓勵從個人到家庭、企業與當地政府齊心減少需求與浪費,藉此大幅減少碳排放,使得倫敦成為全球最環保的城市。 一個由資金總額超過41兆美元的機構投資人團體,更積極呼籲全球2400家大型企業,透露公司在面對氣候變遷下投資風險與機會的相關情報。參與「碳揭露專案」(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簡稱CDP)的投資人表示,一旦CDP充分取得企業的公開資訊,便可作為一套全球標準的檢驗機制,同時企業亦可藉此向投資人回報其溫室氣體排放情形。

低碳節約型社會正時興

aninconvenienttruth pitcure3為減緩溫室效應,歐洲國家自去年開始,針對二氧化碳排放量較高企業,訂出排放上限,歐洲境內電廠,不僅透過汰舊換新提升能源使用效率,還將剩餘的二氧化碳排放額度賣給鋼鐵廠等產業,可說兩頭賺錢,現在連中國也賣出碳交易 賺錢。根據英國衛報報導,中國大陸日前在浙江省完成一筆交易,將295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配額,以4億英鎊價格,賣給一家中國大陸浙江省營貿易公司,相當於英國家庭1年排放量的1/3,日後再由中國公司把額度轉賣給英國瓦斯(British Gas)。

從《京都議定書》於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後,限制排碳的時代儼然來臨。它的目的是減緩氣候變遷及減少人為溫室氣體排放,因此建構「低碳經濟發展社會」成為趨勢與決定城市優劣的指標。除此之外,溫室效應影響北極冰層面積縮小,海平面上升,對於海島國家的台灣衝擊應將十分嚴重。

受到溫室效應影響,全球氣溫越來越高,台灣當然也不能倖免於外,國內大氣科學專家表示,與一百年前相較,台灣全島目前平均溫度增加了1.2度,如果政府繼續放任高污染的產業發展,情況勢必更加惡化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大氣科學系教授柳中明表示,台灣氣溫明顯上升,平均溫度一年比一年還高,對於島國來說,是相當不利的,一旦颱風襲台,災害可能更大。加上在京都議定書生效的衝擊下,政府必須針對產業訂定一套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管制的準則,取消所有對高耗能產業的獎勵或補貼、立即限制高污染、高耗能、高CO2排放產業擴張,並真正著手能源政策的改革,發展再生能源。節約型社會與低碳的生活方式,將會全面性的改造目前以化石燃料所建構出來的現代文明。

全球暖化思維的潮流

抗議全球暖化大遊行今年度的「台灣地球日」專題,將以「全球暖化賺錢術」來探討今年的國際地球日主題:全球暖化的因應行動。台灣地球日將介紹國際間對於全球暖化紛紛展開因應措施,更有許多「氣候變遷」的數據與圖像,讓人們可以深切的感受問題的嚴重與迫切。國際間的碳排放的抵減與交易,更是媒體上最熱門的訊息。

而台灣方面,更有許多團體積極的提出「黑潮議定書」、「綠色投資」等概念,企圖打破經濟與環保事對立面的迷思。 為了宣導全球暖化的議題,台灣地球日也將與公視「我們的島」合作進行氣候變遷與海洋保育系列報導;更與國際地球日組織、自然科學博物館合作「地球日活動手冊」與「地球日教學方案」的彙整。並將同步於6月起與由Olly Powell與吳懿婷發起的「北京到巴黎無車探險」活動,其中有台灣的單車實踐者―黃信彰、浦漢龍、吳郁娟三人,所撰寫的對抗全球暖化單車日記。以及台灣地球日系列活動的精采實況報導。

全球暖化的腳步未曾停歇且可能正在加快,若不能儘快採取應對手段,改變造成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的生活方式,全球暖化所帶來的災害將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全面反撲:害蟲的蔓延、傳染病疫區的擴大、水災、旱災、風災以及糧食價格高漲等暖化危機,迫在眼前,起而行動,不但可以搶救我們的最後生存契機,更可以從許多因應全球暖化的創意發想中,獲得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想知道最新地球日相關活動訊息?想知道世界各地如何慶祝地球日?掌握最新的地球日相關訊息,歡迎前往「台灣地球日網站」,訂閱「地球日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