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回顧版

2013.2.2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再見水獺!收容不是仙丹 及時保育最重要

作者:廖靜蕙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最近一份資料指出,去年8月經人發現通報的水獺幼體,10月因心肺衰竭死亡,此事經媒體報導,並暗指金管處涉嫌養死,筆者認為似乎過於苛責,水獺最大的威脅是棲地零碎化擠壓生存空間,而救傷收容必有風險,金管處於水獺死亡即已通報縣政府,並無違法;且與其指責救傷單位,不如了解台灣的野生動物保育的處境。

繼續閱讀

 
 
新聞回顧|汙染
梧棲大排 假日乳白色廢水嗆鼻惡臭
高屏溪疑遭污染 水公司停止抽取高屏溪水
《台南環局硬起來》台塑廢石灰流竄 鎖定6魚塭
公害擾人 里民嗆:再不改 福義軒滾出去
《憂污染有機田》南澳設混凝土場 農民堅拒
環團:霾污染 高市嚴重
陸十面「霾」伏逾百萬平方公里

新聞回顧|怒 NUKES

明年裝填燃料棒 核四日夜加班衝
1人1畫反核 上百插畫家串聯
輻射地圖 全民來打卡
若關掉核電廠 學者期待再生能源
原能會:核四工期非台電說了算
總統:國際機構評估後 核四才會運轉
林宗堯看核四:須國際專家長期監督
前政府訂零核電政策 安倍推翻

本週精彩專文

指定自然地景才能真正保護觀新藻礁
紅豆的滋味
野草死亡紀事
國道「欺」號
想像與思辯:在反核倡議的旅途中
【花東築夢人】咖啡、黑豆、麴菌的醬油三結義
自由貿易助長全球剝削、「糧食主權」才是出路
衝破心中的冰山 《鯨奇之旅》再現
守護三江源 尋找雪域環保人
如何用格陵蘭語 對冰原說「我愛你」?
農業主權—台灣進入第二生產序列的危機
下海看裸鰓類海蛞蝓!【夜貓篇】
本週焦點新聞

.

水獺之死凸顯保育困境 野放、圈養難為保育員
2050年木材需求增3倍 改善全球林業管理刻不容緩
要看少年Pi狐獴島 盡在恆春熱帶植物園
建管處現勘慈濟內湖基地 居民被擋在門外
環評結論尚未公告 美麗灣疑似動工
自由貿易不利糧食自主 農民週日上凱道
日本:信天翁雌鳥下落不明 雄鳥抱卵絕食
守護生物多樣性有你真好 全民科學家功不可沒
世界最大飛禽 安地斯神鷹即將絕跡?
都市熱島 影響達數千公里外
慈濟解編保護區 內湖居民自辦說明會說清楚
全球力行簡單行動 就能減少糧食浪費
研究:格陵蘭冰層沒有預期中的脆弱
追蹤黑琵 發報繫放續施行
海洋天然物研究 台灣列世界四強

再見水獺! 收容不是仙丹 及時保育最重要
作者:廖靜蕙

台灣最後一隻水獺是在楠梓仙溪發現,近30年未來本島發現,金門估計只有120隻,族群數岌岌可危讓保育更沉重。(圖片來源: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最近一份資料指出,去年8月經人發現通報的水獺幼體,10月因心肺衰竭死亡,此事經媒體報導,並暗指金管處涉嫌養死,筆者認為似乎過於苛責,水獺最大的威脅是棲地零碎化擠壓生存空間,而救傷收容必有風險,金管處於水獺死亡即已通報縣政府,並無違法;且與其指責救傷單位,不如了解台灣的野生動物保育的處境。

金門早期因軍事要塞多處獲得完善的保留,而使得在本島消失的水獺,仍得見於金門。隨著開發壓力增加,水獺的棲地遭馬路切割破碎,曾有數次於夜晚發生水獺被居民車子撞死的事件。根據金管處提供的資料顯示,十幾年來,通報15隻水獺個體,其中11隻死亡,1隻救傷後不治死亡,已知的死因多為車禍路殺。其中2隻終生收容,只有1隻經短期收容後野放,這是因為與人類的接觸還不多。

這當中並沒有收容後訓練野放的成功的個案。而因為走失、受傷通報經收容,都是很迫不得已的做法。

目前野生動物收容野放,一向爭議大,一經救傷收容,到底是終生收容或以野放為目標?特別是列為一級瀕絕保育類水獺,金門預估約120隻,若能野放不要減少野外族群數,似乎是個可行的理想,以此次死亡的水獺疑似與母獸走失,並非救傷個案,更令人遲疑是否該終生收容。然後訓練後野放,並不是簡單的事。

國內目前也嘗試將走失收容的石虎幼體,訓練後野放,然而,人工圈養過的石虎,最擔心會太親近人類活動,而遭獵捕或毒殺。為了讓小石虎有機會回到野外,煞費救傷人員苦心,每個步驟都須細心規劃,減少人為的依賴以維持野性,至今尚不知成敗。

這隻水獺收容前只有860公克,經過收容中心工作人員細心照顧,45天後體重已經高達2010公克,救傷人員並非不用心。在野放過程中,曾讓水獺走失,9天後尋回帶回收容所,2天後意外死亡,無外傷也沒有寄生蟲,到底這次走失事件是否處理得當,因無經驗可循,只能以救傷人員覺得合適的方式進行。此次水獺之死,固然令人十分難受,但是,棲地不保育,水獺就得承受這種風險。

瀕危的水獺似乎更不容有任何疏失。在大自然的運作上,人類本來不該出手干預,但人為棲地破壞在前,導致水獺數量急遽下降岌岌可危,救傷收容成為必要的手段。何以救傷收容不容有疏失,卻任由棲地不斷破壞?到底是讓台灣野生動物保育更有勇氣前進或更加畏縮而致放棄?

台灣幾種瀕危物種都是到了不容損失的地步才啟動保育,例如推估只剩62隻的白海豚,一直停滯在缺乏科學基礎資料,而在面對海岸開發時啞口無言;又因白海豚實在太珍貴了,以至於沒有人敢去掛發報器或標記進一步研究,讓研究人員處於非常緊繃的狀態,保育的步伐也十分艱辛。若台灣社會仍對物種保育緘默,非得到族群數到了三位數甚至二位數才保育,可想而知可能連神仙都挽回不了邁向滅絕的步伐。

【延伸閱讀】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葉人豪、詹嘉紋、林子晴‧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