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安然度過相傳的世界末日,全球歡慶2013年到來時,12條虎鯨(Orca / Killer Whale)受困在加拿大北部魁北克省哈得遜灣的茫茫冰海中。(相關新聞連結:1、2)
事發附近,人口1800人的Inukjuak鎮,其實因為這些虎鯨總是爭捕海豹與白鯨,一向把牠們當作嚴重影響生計的眼中釘,但眼見這2大10小的虎鯨家族只剩一道一輛貨車大小的孔洞,可以輪流出水面呼吸,他們並沒有坐看這道氣孔結冰,讓「敵人」自生自滅,反而連日要求政府派破冰船救援,又向媒體及在社交網站呼籲引起國際關注,甚至準備自力以電鋸的工具為鯨魚打開冰孔,所幸風向改變,浮冰終被吹開,所有的虎鯨已經順利逃過一劫。
這個故事,彷彿重演著25年前阿拉斯加小村「巴羅(Barrow)」合力搶救鯨魚的傳奇。在1988年的10月,3條灰鯨在阿拉斯加以北的波福特海(Beaufort Sea)為浮冰所困,不但全美國關心,連前蘇聯政府也加入了營救的真人真事,才在去年春天改編為電影《鯨奇之旅(Big Miracle)》上映。
來得太早的冬天
在阿拉斯加巴羅擔任地方記者的亞當卡爾森,本來正急著逃離他「生命中最冷的夏天」,準備前往別處發展。然而對於弗萊、威瑪、斑斑這兩大一小的灰鯨(Eschrichtius robustus)家庭來說,卻是來得太早的冬天,牠們來不及南下過冬,加上當地氣溫的急遽變化讓海面快速結凍,灰鯨一家只能受困在僅存的洞口呼吸。亞當從原本百無聊賴的鏡頭裡,他驚見3隻鯨魚受困,生命正在消逝。
此事件登上全國新聞台,讓「世界的盡頭」般的小鎮一舉受到全國矚目,然而引發的不光是社會大眾的關注,包括了石油大亨、政府官員與記者,都紛紛來到這個酷寒小鎮尋覓良機。
「收視率很重要,這樣救援才能持續下去!」野心勃勃的年輕記者以此為由地搶著獨家新聞,其實更希望能藉著報導此事情而向上爬,當中的勾心鬥角與現實殘酷可見一斑;而石油大亨本原本因為北大平洋的石油開發計畫與環保團體處處針鋒相對,卻發現了這是個洗刷污名進而取得「環保尖兵」美名的好時機,於是決定出資協助;地方政府也在環保人士以「漠不關心」指控下,也不得不改口;適逢總統大選,白宮的雷根團隊則希望能藉此轉移其他施政缺失的焦點,候選人也大作文章,希望動用救難隊和軍人拚死也要救出牠們一家;甚至最後還牽動了當時尚未真正打破冷戰僵局的前蘇聯,成為展現世界和平的最佳舞台。
面對這些從天而降的紛擾,當地的伊努匹(Inupiat)人也許不比這3隻灰鯨好過到哪裡去。伊努匹人千萬年來捕食著座頭鯨,靠著鯨魚龐大的身軀而生存,自認「我們都是鯨魚的寶寶」,並抱著「鯨魚會挑選捕鯨人」的傳統智慧與哲學,面對當年捕獲的座頭鯨數量不足的情況,原本見到這3隻灰鯨,視為天上掉下來的糧食,十分欣喜的擬定著獵捕的計畫。
但在社會大眾的關注下,原本打算堅持傳統,高喊「我們不需要別人的理解!」卻在「要是捕鯨的照片流出,他們只會說我們血腥殘忍,甚至我們將永遠失去捕鯨的權利。」的考量下,也不得不改變計畫,決定轉為幫助灰鯨,合力以電鋸與魚叉開鑿出5哩長的呼吸池道,希望能引導鯨魚逃生成功。
本來冰封而自成天地的愛斯基摩傳統生活,受到現代化的撞擊。片中用能以古調與鯨魚溝通的老捕鯨人,與他嚮往流行音樂、更期待趕快長大以離開巴羅的小孫子為例。不但孫子不懂為何要堅持傳統的手作小船、繼續捕鯨,當老人教導如何貼著海冰聆聽鯨魚的吟叫時,小孩卻聽著隨身聽而充耳不聞。
巫婆、神經質的環保瘋子
當年的綠色和平組織,其實原本認同不干預大自然,讓3隻灰鯨自然死亡的想法,但理解到這個事件的宣傳價值,因此開始參與並主導救援行動而投入了相當多人力,事後也的確吸引了更多的民眾加入。
綠色和平在本片中化身為由茱兒芭莉摩所飾的瑞秋卡瑞墨一人為代表。這個角色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激進環保份子」。她看起來神經質、偏執、好辯而易怒,一有機會便滔滔不絕的說教著,反而不討喜,還得到「環保瘋子」、「巫婆」的惡名,如同目前許多為了社會議題奮鬥卻被冠上「沒禮貌」、「為什麼不好好坐下來講呢」的年輕人一樣。
「我希望自己是個超人。」瑞秋敢衝敢撞,在任何場合都堅持己見,甚至願意冒著生命危險跳進海裡察看鯨魚的狀況。其實在強悍的武裝下,內心卻比誰都纖細善感,在亞當的面前,瑞秋托出心聲,她說「雖然鯨魚強壯、巨大,卻跟人一樣會害怕、會受傷,需要別人的幫助。」也許,這是努力做一個意志堅定的環保鬥士,寂寞的以怒顏對抗破壞環境者時,所擁有的同樣心情。
當虛弱的小灰鯨斑斑再也沒有浮上海面時,瑞秋痛哭著「我們應該再快一點,我們做得不夠...」總是恨不得能多出一點、再出多一點力氣,就像事件初始時她質問亞當為何沒早點告訴他灰鯨受困時,亞當回答「反正你無能為力」,瑞秋則積極熱切的說「一定會有辦法的!」
是否能有更多的鯨奇之旅?
灰鯨夫妻果真沿著眾人奮力開鑿出的呼吸池道前進,在最後一刻,蘇聯的破冰船及時趕到,成功將冰脊撞開,兩隻鯨魚也從海中躍出,成功脫困,讓人喜極而泣。包括一心離家投奔進步繁榮天地的伊努匹少年,不但開始專心著聆聽鯨魚的叫聲,更在片末與長輩一起建造傳統小船,片中人也紛紛因為這一家灰鯨得到事業、愛情等等圓滿的結尾。
在觀影過程中,筆者心中也曾出現了一些小小的疑問:「動用那麼多資源只是為了救3隻灰鯨?」「為了救3隻灰鯨,會讓救難人員有喪命的危險合理嗎?」「一心想開發北極的石油大亨因此得到『環保尖兵』的面具好嗎?」「雖然蘇聯的破冰船是大功臣,但蘇聯一年殺害上百頭鯨魚,這2隻鯨魚脫困後可能隨即遭到蘇聯捕鯨船殺害吧...」
但也不禁想起小時候也曾為了1993年上映的《威鯨闖天關(Free Willy)》一片認識了鯨豚,更在大受感動中在心中種下了守護環境的種子,甚至迷上了演唱片尾曲〈Will You Be There〉的麥可傑克森。而筆者長大之後,也曾在台南四草參與了擱淺鯨豚的救援。
老話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就像片中人個個別有用心與算計的前往阿拉斯加,但實際看著眼前巨大卻無助的鯨豚時,終將得到震撼而重新找回純真善良的一面。筆者在環境資訊中心工作,總是看到包括鯨魚等各種生物的痛苦、環境受著難以回復的傷害。一次一次的拯救行動也許所費不貲、也許杯水車薪,總少不了質疑的聲音。但就像片中的瑞秋「我們應該再快一點,我們做得不夠...」的想法,這些事情不能用金錢衡量,因為那麼多的生物,都在用珍貴的生命提供人類一個又一個覺醒、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我想,牠們幫助人類的,遠比人類伸出的援手還多了太多,更多的鯨奇之旅,仍等待著人類再一次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