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3.2.7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世衛研究:PM2.5導致不良生育結果、減少壽命

世界衛生組織(WHO)發佈報告指出,PM2.5會引發不良生育結果、兒童呼吸道疾病、動脈粥樣硬化等問題。同份報告也指出,PM2.5也和神經系統發育、認知能力發展、糖尿病有關,並更加肯定細懸浮微粒與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疾病致死的因果關係。

空氣中懸浮微粒所引發的健康問題包括空氣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和肺癌,這是人們長期以來就知道的;而WHO研究還發現,長期暴露在高濃度地面臭氧中,則會引發可能致死的呼吸道疾病,也會誘發有慢性疾病的人發病,嚴重者將導致死亡。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美國環保署報告:減少空污 年救16萬人

歐洲研究:交通噪音促發心臟病、減少壽命

我們的島:呼吸的風險 PM2.5(影音)

中國最髒的日子

綠色影展|《電燈泡的陰謀》讓經濟成長背後的醜陋現形

作者:LeeYu

在西班牙紀錄片《電燈泡的陰謀(The Light Bulb Conspiracy)》中,當馬寇斯想把印表機送修時,每間店的老闆都告訴他:「買一台新的比修理還便宜!」但馬寇斯覺得這個邏輯非常奇怪,於是不斷地深入探討問題出在哪兒。

片中的印表機為什麼會故障?馬寇斯追到最後,發現印表機的主機板上鑲嵌了一顆計數器,當印表機列印到了某個張數後,就會送出錯誤訊息。解決方法很簡單,只要把計數器歸零就好。廠商的說法是要避免機底的吸墨海棉超過負荷弄髒使用者的環境,但我們仍免不了朝壞處想:這應該也是計劃性汰舊的一個實例吧?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林子晴

非洲剛果共和國宣布,將成立公園保護大猩猩,看到他們要保護大猩猩的決心,也期待這地球上最大族群的大猩猩可以好好的活下去不受盜獵者的危害。為保護特有魚種而封溪的食水嵙溪,封溪期滿開始有釣客來這垂釣,居民憂心長期的保育結果會被破壞,希望可以繼續封溪來保護瀕臨絕種的台灣白魚,也希望釣客自重,封溪是為了保護生態,不是養好魚來讓你們任意釣的!

花蓮南華部落的居民不滿台電架設25座電塔包圍部落協商半年仍無共識,電磁波仍持續危害居民健康。

新店地標碧潭吊橋恐因都更而消失,在河岸邊要蓋一排地都更案,將要以修整的名義拆除橋墩,再移至附近重蓋新橋墩,這樣的橋墩重建很可能壤整座橋的結構瓦解,真的要深思阿!在桃園要推動航空城計畫,將要徵收3千多公頃的土地,而過半的土地為農地令人憂心台灣糧食自給率非常低,不應該再剷除農地。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環球360°|加德滿都國際藝術節 關注環境問題

作者:Deepak Adhikari (法新社駐加德滿都記者);編譯:李楊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裝置來自印度藝術家Sheba Chhachhi。在這個名為「尼迦堤(Neelkantha)」的作品中展現了她從印度教神話中尋找解決污染問題靈感的嘗試。Chhachhi用260個鋁制塔、燈光、照片和錄像描繪出濕婆吞噬一團燃燒的毒藥,威脅到整個宇宙的場景。雖然大多數藝術作品都令人驚歎,但許多藝術裝置在給人視覺上衝擊的同時更給人心靈上的震撼。

尼泊爾藝術家Meena Kayastha用本地垃圾場撿回來的垃圾和突出的粗鐵絲組成人頭的形狀,旨在探索廢物回收利用的好處。她說:「垃圾也曾經有過生命,也曾重要過,對於它的主人來說也曾有過某種意義。人們用完東西之後就扔在腦後,東西使用完畢也就失去了價值。用的越多,剩餘的利用價值就越少,隨之而來便是被塵封的日子。這樣一來,本來有意義的東西就變成了垃圾。」

精采內文

 

世衛研究:PM2.5導致不良生育結果、減少壽命

編譯自2013年1月31日ENS比利時,布魯塞爾報導;藍巧軒編譯;蔡麗伶審校

車陣。(攝影:Paul Oliver)世界衛生組織(WHO)發佈報告指出,長時間暴露於空氣中的細懸浮微粒,會引發不良生育結果、兒童呼吸道疾病、動脈粥樣硬化等問題。

細懸浮微粒又稱PM2.5,也就是粒徑小於2.5微米的粒子。WHO這份報告指出,PM2.5也和神經系統發育、認知能力發展、糖尿病有關,並更加肯定細懸浮微粒與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疾病致死的因果關係。

懸浮微粒的是由懸浮在空氣中的固態和液態粒子所組成,當中包含硫酸鹽、硝酸鹽、氨以及其他物質。人造懸浮微粒的主要來源是家用燃料產生的廢氣、工業活動、和路上行駛的交通工具。

WHO指出,以WHO於2005年訂定的《空氣品質準則》(Air Quality Guidelines)為基準,超過80%的歐洲人暴露在超量的懸浮微粒中,而這樣的情況使每人減少8.6個月的壽命。

WHO建議於2015年以前修訂懸浮微粒《準則》,訂定更嚴格的二氧化氮(NO2)暴露值,並研擬出臭氧長期平均濃度標準。

這份報告名為《回顧空氣污染對健康方面的證據》,是WHO在歐盟執委會要求下,以2013年歐盟空氣相關政策為框架所作。

歐盟環境執委波托奇尼克(Janez Potočnik)說,「歐盟的空氣政策必須要以最新的科學研究為依據,這也是我要求WHO做出這項研究的原因,研究中發現了空氣污染與人類健康之間的關聯,促使我們擴大相關政策的施行。

波托奇尼克宣告2013是歐盟「空氣政策年」,其主要計畫是向所有人凸顯乾淨空氣的重要性,並注重於增進歐盟整體空氣品質。

WHO歐洲區主任賈卡(Zsuzsanna Jakab)提到,「過去因為缺乏相關數據,所以無法針對人體健康建立空氣污染標準和法規。WHO多年來所進行的研究終於提供了首次大量的關於懸浮微粒引發之疾病的評估,也找出了空氣污染物與健康之間的關聯。」

賈卡表示,「我們相信,這個新認知最終將可以讓我們做出更嚴謹的空氣污染控制政策,進一步的保護歐洲人民的健康。」

WHO也建議更改歐盟法律,因為現行歐盟《環境空氣品質指令》規範的的PM2.5暴露限值,高達WHO《空氣品質準則》建議值的兩倍。

空氣中懸浮微粒所引發的健康問題包括空氣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和肺癌,這是人們長期以來就知道的;而WHO研究還發現,長期暴露在高濃度地面臭氧中,則會引發可能致死的呼吸道疾病,也會誘發有慢性疾病的人發病,嚴重者將導致死亡。

研究中也指出,暴露在臭氧中會影響認知系統發展和早產等生殖健康問題。

之前的規範主要是以短期暴露影響為重點,之後將會把這些新的發現加入其中。

新的研究建議針對臭氧濃度做出長期空氣品質管理。

新的標準主要是針對NO2,這種有毒氣體通常是由暖氣系統、發電廠,特別是車輛引擎的燃料在燃燒過程所產生的。

新的研究指出,短期與長期暴露在NO2中,即便濃度是在歐盟規範的限值(與WHO相同)之下,也可能導致死亡、住院、呼吸道症狀,而這個濃度與WHO的標準相同。

2005年WHO訂立《空氣品質準則》,目的在提供全球一個共同的標準,以減少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相對於原本的準則是以歐洲為中心,2005新版的標準則是全球都適用,而且是由專家根據最新科學研究做出的評估,規範項目包括懸浮微粒、地表臭氧濃度、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物質的暴露標準。

Top

 

綠色影展|《電燈泡的陰謀》讓經濟成長背後的醜陋現形

作者:LeeYu

從辦公桌上一台突然故障的印表機開始講起。

在西班牙紀錄片《電燈泡的陰謀(The Light Bulb Conspiracy)》中,當馬寇斯想把印表機送修時,每間店的老闆都告訴他:「買一台新的比修理還便宜!」但馬寇斯覺得這個邏輯非常奇怪,於是不斷地深入探討問題出在哪兒。

他一開始只是想把印表機修好而已,因為,還能修理的東西就不該被丟棄。這也是我一直相信的理念。但是,這跟電燈泡有什麼關係?

這部片子裡頭有顆很厲害的電燈泡,據說活了一百多歲了還能繼續亮著。這真的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所以我特地把它的圖片放在下面。

這顆燈泡證明了一件事:只要願意,廠商在一百多年前就有能力生產出一輩子都不會壞的產品。

但為什麼我們手邊的燈泡總是需要更換呢?在一連串的追查下,導出了基於經濟成長的需求而被製造商廣泛應用的潛規則:「計劃性汰舊」。

如果產品太耐用,即使你成為市場上的霸主,仍舊會因為需求減少而導致成長趨緩,最後,耐用這個優點反而成了逼死自己的罩門。大同電鍋就是個讓人熟知的例子:當電鍋成了傳家寶,還有誰需要買電鍋?

所以早在1百年前,燈泡製造商們就決定了一件事:燈泡的壽命不能再無止盡地增加下去,反而應該被限制在某個門檻(1000小時),否則大家遲早會把飯碗給打破!

在這個前提下,燈泡廠商甚至有專門的實驗室在確認燈泡壽命(只能短不能長)!這就是所謂的計劃性汰舊:讓產品在一定的年限之內壞掉,逼使用者再買下一個。

從這一刻開始,工程師不再致力於提供更耐用的產品,反而致力於提供會在期限內自動毀壞的垃圾...

我想,這真是工程師的悲哀!即使現今社會有著反托拉斯法之類的機制,但在追求經濟成長的前提下,計劃性汰舊這個想法已經在業內成長茁壯。

片中的印表機為什麼會故障?馬寇斯追到最後,發現印表機的主機板上鑲嵌了一顆計數器,當印表機列印到了某個張數後,就會送出錯誤訊息。解決方法很簡單,只要把計數器歸零就好。廠商的說法是要避免機底的吸墨海棉超過負荷弄髒使用者的環境,但我們仍免不了朝壞處想:這應該也是計劃性汰舊的一個實例吧?

即使你想做出永遠不會壞的產品,在這樣的環境底下也困難重重,因為現在的產品供應鏈太過龐大,整條供應鏈上只要有一個元件的設計是依循計劃性汰舊的理念,那麼產品的壽命就會受限於這個元件。

看到這兒,我開始思考:計劃性汰舊這個觀念真的不對嗎?

大自然裡的每個生物都有壽命的限制,照理說,演化過程裡應該可以發展出長生不死的機制。既然壽命限制出現在大自然的每個角落,也許這個觀念有它在演化上的優點。如果不是不斷地汰舊換新,地球上的生物可能還永遠停留在最初的那幾個單細胞。

那麼,計劃性汰舊只表現在物體的毀壞故障嗎?

事實上,所謂的流行,應該是計劃性汰舊最新的樣貌。為了趕流行這個理由,人們可以在東西還沒壞掉之前就買新的!對經濟成長來說,這真是個超級偉大的發明啊!

如何讓計劃性汰舊變得合情合理?

很簡單,使用環保可分解的材質來製造產品。材質可分解,這個特性等於暗示了壽命有限。

※本文轉載自「以簡 . 御繁」部落格

影片資訊:西班牙/ TV3電視台/紀錄片 / 75分鐘
導演:克西瑪‧丹諾里茨爾 Cosima Dannoritzer

Top

 
 

剛果闢公園 12萬隻大猩猩受保護

摘錄自2013年2月6日台灣醒報報導

非洲剛果共和國宣布,將成立新公園保護猩猩,為數多達12萬頭的西部低地大猩猩以及其他動物都將獲得保護。另外,2013年一月初英國動物園則傳出喜訊,一隻小猩猩順利誕生,顯示保育已有成果。

位於剛果共和國新成立的保護區廣達4500平方公里,保育範圍內約有1萬5000隻大猩猩及800隻大象與950隻黑猩猩可以獲得保護,由於對西部大猩猩的生存極具意義,國際野生物保育協會執行長森普表示,「剛果共和國向世人展現了保護地球上最大族群大猩猩的決心,對其政府領導力與遠見我們給予肯定。」

國際野生物保育協會最早在2008年於剛果共和國內發現,當地西部低地大猩猩數量約超過12萬頭,消息宣布後,當地政府立即宣布將成立特別保護區加以保護。

由於大猩猩遭人類盜獵後被當作食物,加上伊波拉病毒在大猩猩族群內擴散,棲息在中非地區的大猩猩生存環境一直不樂觀,國際保育組織則正與當地團體合作,希望能及早找出防止病毒傳播方法以及協助民眾尋找其他替代肉類。

Top

 

食水嵙溪封溪期滿 居民籲再封溪護魚

摘錄自2013年2月6日客家電視台台中報導

為了保護特有種台灣副細鯽,也就是俗稱的「台灣白魚」,台中新社的食水嵙溪,由政府公告封溪長達9年,但101年底公告期滿後,來自各地的釣友就呼朋引伴來垂釣,讓新社地區的居民相當擔心,長期保育的結果會被破壞,因此當地社團6日就邀請公部門及相關單位共同討論,希望能繼續封溪,以保護瀕臨絕種的台灣白魚。

其實護魚行動之前,食水嵙溪就已經封溪5年,但101年底封溪解禁後,引來大批釣友來垂釣,9年的封溪成果也可能毀於一旦。新社居民 張先生:「開放的前面一個星期,一個人都釣了50斤以上,你看釣得多麼嚴重。」新社居民:「還有甚至用電魚的來電,還有釣了那麼多,那我們辛苦一輩子,一下子的空窗期,全部都完了。」為了守護河川生態,白冷圳社區總體營造促進會,就邀請相關單位來研議對策,希望能繼續保護台灣白魚。

為了守護河川生態,白冷圳社區總體營造促進會,就邀請相關單位來研議對策,希望能繼續保護台灣白魚。與會者最後達成共識,由白冷圳社區總體營造促進會為提案人,申請將原封溪河段無限期封溪,直到有其他單位提出申請解禁,才會審議是否公告解禁,但若要組成護溪巡守隊,因封溪範圍過大且人力不足,這方面將由新社區公所出面協調解決。

Top

 

《電塔包圍部落》協商無果 居民︰要滅村了

摘錄自2013年2月6日自由時報花蓮報導

吉安鄉南華部落居民不滿台電陸續在部落周邊架設25座電塔,危害居民健康,要求台電停止增設、遷走電塔,雙方從101年6月協商至今仍無共識,立委孔文吉5日要求台電提出讓部落族人滿意的方案,否則不排除杯葛台電總預算。

吉安鄉太魯閣族發展協會理事長洪苓芷說,部落因鄰近初英發電廠,70年來台電陸續於周邊設置電塔輸出供電到花蓮市和吉安鄉,居民長年在電磁波污染下生存,全部落一百多人中,目前已有19人診斷出罹癌或先天發育不全。台電考量其中6座電塔設備老舊,101年展開汰舊換新工程建新電塔,洪苓芷等人不滿增設的電塔將包圍部落,多次拉白布條抗議,並提出往山上共構、繞經木瓜溪等無人居住沿岸架設電塔接線、以及地下化等三項訴求。

台電花東供電營運處處長林安志說,初估這三項方案都須斥資上億元經費,其中地下化、繞經木瓜溪施工的方案,因涉及用地取得、水土保持等因素,技術上不可行,經專業評估後,提出採原路徑、加大跨距減少鐵塔方式,但多次溝通,雙方仍無法取得共識。

Top

 

都更移橋墩 碧潭吊橋恐消失

摘錄自2013年2月6日自由時報台北報導

環保聯盟5日召開記者會,指名列「台灣八景十二勝」之一的新店地標、台灣最長且僅存「鎢鋼球軸承」的碧潭吊橋,2月面臨被拆除命運;被拆除的主要原因,在於新北市碧潭風景特定區第一排的都更案,建商打算在距離東岸橋頭橋墩不到1公尺處,要下挖15公尺、蓋26層高樓。由於橋墩距離高樓太近,新北市政府同意建商合康公司,以整修之名,拆除碧潭吊橋現有墩座,往前移3至4公尺,重建新墩座。

工程師王偉民表示,不管是「往前遷移橋墩、重新打樁」或是「墩座重建」,只要橋墩移動位置,以鋼索牽連出來原有吊橋穩定的力學結構立即瓦解;吊橋鬆垮解體,如同拆除,這項工程恐將壓垮橋塔,形成嚴重的垮橋危機。王偉民強調︰「橋墩距離改變、力學改變、工法改變、構件改變,就是毀掉舊橋。」新北市政府卻對外宣稱只是要「花費6000萬元整修碧潭吊橋」,民眾誤以為吊橋老舊需整修,完全不知道碧潭吊橋將就此面目全非。

聯盟並質疑,還有部分碧潭吊橋主纜墩座納入建地,就可取得約價值18億元容積獎勵,唯一代價是只要繳交觀光局43萬元「吊橋墩座管理維護基金」,建商等於「賺很大」,新北市政府恐有圖利建商之嫌。

王偉民強調,要保存吊橋、但又同時進行都更並不難。他曾建議兩方式,一是把都更新大樓後移6.2公尺,拉開跟橋墩的距離,新大樓可增加樓層,維持原有容積率;第二則是將現有的橋墩「加高、加厚」,如此橋墩混凝土可增加兩個錨定端、增加拉力,這是很簡單的土木工程施工方式。他的建議獲得學者認同,但新北市政府卻聽不進去。

Top

 

桃園航空城徵地3200頃 農地居半

摘錄自2013年2月6日公共電視台北報導

推動桃園航空城計畫,要徵收3200多公頃的土地,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區段徵收,另外,計畫面積內也有高達一半是農地,民間團體認為,台灣糧食自給率非常低,不應該再剷除農地。

國家門面桃園國際機場,不管客運、起降架次,都拼不過鄰近的香港、上海、吉隆坡等機場,為了提升競爭力,政府打算下猛藥,要推出「桃園航空城」的都市計劃開發,面積高達4791公頃,更要進行超過3200公頃、史上最大面積的區段徵收,桃園縣政府強調地方居民殷殷期盼,更相信開發後,可以接收大台北的人口。

不過計畫面積內,高達1025公頃是一般農業區,1487公頃更是經過農水路規劃的特定農業區,農地佔一半以上,開發單位交通部強調,這裡的稻作產值只有1.8億,佔全縣農業產值2%而已,也表示並不會影響糧食安全,不過台灣農村陣線批評,台灣糧食自給率很低只有33%,實在禁不起失去一塊農地。

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副教授廖本全指出,台灣各地推出的都市計畫,出現超過700萬人的缺口,嚴重供過於求,桃園縣本身也有33處都市計畫,不少出現缺口,他也質疑,有缺口還繼續推,就怕是想炒作土地大於都市發展的目的。

Top

 

環球360°|加德滿都國際藝術節 關注環境問題

作者:Deepak Adhikari (法新社駐加德滿都記者);編譯:李楊

這座18世紀宮殿的主人,馬拉國王曾經統治尼泊爾,但如今在宮殿院內昔日供奉印度教神祇毗濕奴神廟的穹頂上卻粘著150隻離體的腳,圍成一圈,指著不同的方向。

Saurganga’s installation: Where Am I? (Photo Courtesy: Deepak Adhikari)

這些用熟石膏粉和水泥製成的模型是為期一個月的加德滿都國際藝術節( Kathmandu International Arts Festival)上的最大亮點。本次藝術節包含16個展館,共展出超過200個藝術裝置、 表演、多媒體作品、繪畫、雕塑和攝影作品。加德滿都國際藝術節被認為是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藝術盛會,也是全世界關注環保問題的藝術活動中規模最大的。

「本次藝術節的主題是『大地、身體、心靈』,所以我決定使用腳這個概念,因為腳是第一個接觸大地的人體部位,」尼泊爾藝術家SaurgangaDarshandhari表示。「我們的腳步可能會不斷前進,但不管我們邁出多少步,我們的腳仍然站在大地上。參觀者看到這個作品之後,自然而然地就會產生一種親切感。」

在本屆藝術節上,來自31個國家的藝術家討論了城市化、水資源、生態環境、食品安全、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等因環境破壞和氣候變化而受到影響的問題。

「我們之所以選擇氣候變化作為我們的主題,是因為氣候變化不但對於尼泊爾十分重要,對於整個世界都是如此,」藝術節總監 SangeetaThapa表示。

雖然山地國家尼泊爾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僅為全球總量的0.025%,在世界各國中最低,但卻受到氣候變化的嚴重威脅。從這個意義上講,在尼泊爾舉辦以氣候變化為主體的國際藝術節再合適不過了。

該國境內的喜馬拉雅山冰川為亞洲的10條大河提供了水源,但專家則表示,受氣候變化的影響,這些河流可能將在未來50年中枯竭,影響到全球1/6人口的生計。

根據位於加德滿都的國際山區綜合開發中心統計,過去一個世紀中,全球氣溫平均上漲了0.74攝氏度。該組織認為,喜馬拉雅山區的升溫明顯高於全球平均水準。

除了 Darshandhari在帕坦古城博物館的院子裡設置的藝術裝置之外,本次藝術節還有許多作品清楚地展示了人類對自然的影響。

在帕坦博物館的一角,擺放著哈薩克斯坦藝術家Erbossyn Meldibekov 的作品:這個用倒扣的搪瓷罐組成的山地景觀嘲弄著前蘇聯領導人的烏托邦之夢。

這個名為「共產主義頂峰(Peak of Communism)」的藝術作品取材自哈薩克斯坦境內帕米爾山脈的中央高峰。這座山峰過去一個世紀中曾經隨著占統治地位意識形態的更替而三次易名。

在德國藝術家Wolfgang Stiller的作品「火柴棍人(Match Stick Men)」中,來自中國的塑膠模特頭被插在粗竹竿上,經過上色之後像極了已經燃燒完畢的巨大火柴棍,象徵著已經失去希望、疲憊不堪的人類。

尼泊爾藝術家Sanjeev Maharjan用自己的藝術裝置再現了鄉村生活:他將從當地打來的柴整齊地擺放在一起,烏鴉和劈木柴的聲音更為作品增添了一分鄉村氣息。

「我是2009年10月徒步途徑安娜普納地區時遇到這一場景的,」Maharjan說。「在農村,這些傳統的做飯方法已經被煤氣灶和鐵爐所取代。但亂砍濫伐仍然猖獗。同時,城市化也在不斷蠶食著城市中的綠色空間。」

Neelkantha: poison/nector by Sheba Chhachhi (Photo Courtesy: Deepak Adhikari)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裝置來自印度藝術家Sheba Chhachhi。在這個名為「尼迦堤(Neelkantha)」的作品中展現了她從印度教神話中尋找解決污染問題靈感的嘗試。

Chhachhi用260個鋁制塔、燈光、照片和錄像描繪出濕婆吞噬一團燃燒的毒藥,威脅到整個宇宙的場景。

雖然大多數藝術作品都令人驚歎,但許多藝術裝置在給人視覺上衝擊的同時更給人心靈上的震撼。

尼泊爾藝術家Meena Kayastha用本地垃圾場撿回來的垃圾和突出的粗鐵絲組成人頭的形狀,旨在探索廢物回收利用的好處。

她說:「垃圾也曾經有過生命,也曾重要過,對於它的主人來說也曾有過某種意義。人們用完東西之後就扔在腦後,東西使用完畢也就失去了價值。用的越多,剩餘的利用價值就越少,隨之而來便是被塵封的日子。這樣一來,本來有意義的東西就變成了垃圾。」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刊於The Applicant網站。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延伸閱讀】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