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資訊協會全文版訂閱 資料檢索

環境資訊電子報 由 環境資訊協會 發行

2002-09-16 (全文版)

 
  本日主題: 千呼萬喚始出來 線上捐款重新開跑了!
知性專題 [自然生態-烏來]福山∼福山∼ (下)
環境新聞 [能源議題]發電業財務危機考驗英國核能政策
[環境政策]花費2,000億美元 即可達全球飲水與衛生設施普及化目標
[環境政策]美國環保署試圖提高資源回收量
[生活環境]911攻擊產生的塵土使紐約消防員與居民患病
[生活環境]加拿大薩克其萬省出現馬匹感染西尼羅病毒案例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2-09-16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09-16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09-09
理性關懷 [環境的未來-水資源]探索水藍星 (下)
專  欄 [南非地球高峰會]官方版與民間版的NGO,台灣在地球高峰會
[專欄作家-林益仁]馬告的另類觀點2:環境價值與國家公園改革 (二)
活動訊息 [演講] [活動]
本會訊息 千呼萬喚始出來-線上捐款重新開跑了!
ENS舊有新聞連結更動啟事
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歡迎使用線上刷卡捐款

[自然生態-烏來]福山∼福山∼ (下) --﹥

作者:王茜穎 (台大自然保育社福山小組)

「生態旅遊」解說員

  帶解說,拿解說費並非我們上陣的目的。我們的任務是-希望能作為一個示範,建立居民對「解說」可以作為一項職業的信心。當時有在地的工作室申請希望工程基金,培訓一些當地人成為專職的解說員,幾乎每天晚上都有密集的課程。一些朋友工作了一整天,晚上還來上課,讓我們這些大學生有種想跳河的衝動。這樣一個新興的職業,所謂「生態旅遊」解說員,講的是泰雅人熟悉的自家環境和大自然,還有的領不錯的解說費,說出來,沒人肯相信。「有誰要聽那個啦!」面對外面的世界,原住民的信心危機。大家都在看好戲。

  福山村櫻花季在天氣不好和協調不良下,慘澹的結束。我們的第一次任務也落幕。看來,除了對我們這些還在社會體系外的大學子宮裡的學生來說,第一次見識所謂社會上的利益運作,對我們來講是很大的「打擊」,也是「成長」,但是對當地實在幫助很少。那晚櫻花季結束後,在雨中揣揣不安的下山的心情,忘也忘不了。

  3月,遇見當初還一起上過課的當地的培訓解說員,「開始帶了啊!3月1號就開始上班了。」漸漸聽說,大家越帶越好,越有興趣和信心,對地方越有感情和責任感,我們開心的跳起來!一如我們前面所提,帶解說絕不是我們的目的,也不應該是我們來做。我們樂於見到當地居民透過這樣學習和分享的形式,真正從他們美好的家鄉環境中受益,而環境也得到關懷與保護,再次串起環境與人的依存及和諧的關係。

  我們心裡的方向,新的方向、新的希望放在福山國小的小朋友身上。我們的理念很單純,這樣的事,我們希望能從小就開始扎根。當然,這樣的東西需要經過很多的煎熬、質疑、爭論、討論、階段性的共識,然後才可能一步步實踐,一步步的修正自己的腳步和心態。我們遇到很多問題,更多的是挫折。

自然體驗課程

  從五月底開始,每星期三和星期四下午,我們開始在福山國小開一系列的自然體驗課。對象是從三年級到六年級的「小天使與小魔頭化身」的小朋友。這一系列課程的設計是以輕鬆、遊戲、生活化的方法,以當地自然環境為主題,來瞭解小朋友們對身邊的環境和生物的看法,試著跟他們從另一角度和方式來看待自然環境,引起他們對自己家鄉的興趣、增加對山林中生物的瞭解、跟環境產生互動,並在環境中一起創造故事與回憶,產生對環境的喜愛和珍惜。有一天能夠對外來遊客介紹自己的家鄉之美,成為福山的小小解說員。我們希望這樣的課程是一個長期的合作,跟小朋友的關係也是長期的關心,不要做來來去去的人。下學期,我們還要再來!

  我們也計畫在暑假為福山國小的小朋友設計幾個活動和營隊。主要的大活動有:福山尋根之旅,跟小朋友和當地耆老或獵人,到哈盆舊部落尋根;民俗植物認識,了解泰雅的傳統生活方式及生活智慧,串起地方感;生態觀察及自然體驗,跟身邊的生物作朋友;最後是小小解說員種子營,什麼都玩,主要是增加小朋友的自信和給他一個舞台!

我們的希望-結合社區

  Show time!插撥∼插撥∼我們雖然把焦點放在小朋友身上,但是我們依然很希望能結合社區,結合小朋友的家人,所以有個辦蚊子電影院的構想!希望能夠在社區的廣場,大家樓上招樓下,阿公招阿爸,一起來看看電影或是幻燈片,聊聊天,吃吃宵夜。

  這麼多的活動在焦頭爛額的期末考前夕感覺像是一場夢,不過我們已經提出企劃書,爭取烏來鄉公所、福山國小、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的協助,也正向教育部申請經費。一切,希望夢想成真。

  傍晚六點,下山。天空下著小雨,在深澗和山仞間,我們以時速20公里龜速滑行,挑戰用一隻眼睛看路,一隻眼睛享受這渾然天成的世界。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段路。一群巨嘴鴉嘴中啣著巢材(他們難得安靜,啊∼啊∼啊∼)從眼前飛過。

  現在,我要走了,下禮拜,我會再來! (2002-09-16) 

[能源議題]發電業財務危機考驗英國核能政策 --﹥

  英國,倫敦,2002-09-09 (ENS)- 英國最大的核能發電公司在今天爆發資金調度危機,政府被迫動用高達1,000萬英鎊(6.38億美元)的緊急援助基金作為擔保,接下來還可能必須進行更長期的重整計畫。目前官方正著手審查一項能源政策,值此之際,「英國能源」(British Energy)公司的財務問題,使得有關英國核能未來的爭論成為矚目焦點。

[環境政策]花費2,000億美元 即可達全球飲水與衛生設施普及化目標 --﹥

  比利時,布魯塞爾,2002-09-09 (ENS)- 丹麥首相暨歐盟輪值主席拉斯穆森表示,要讓乾淨的飲水供應與衛生設施普及到全球每個城鎮及村落,將花費2,000億美元。為了達成這項目標,歐盟已發動一項計畫,初期將從非洲、東歐、高加索及中亞地區開始推動「生命之水」(Water for Life)夥伴關係協議。

[環境政策]美國環保署試圖提高資源回收量 --﹥

  美國,德州,奧斯汀,2002-09-09 (ENS)- 美國布希政府在今天發動一項新行動計畫,目標在協助提高金屬、塑膠與紙張等用品的回收量,並大幅削減有毒化學品的生產。在德州奧斯汀舉行的第21屆「全美資源回收聯盟代表大會暨博覽會」中,由環保署宣布了這項行動計畫。

[生活環境]911攻擊產生的塵土使紐約消防員與居民患病 --﹥

  美國,紐約州,紐約,2002-09-10 (ENS)- 紐約市消防局醫師大衛•普瑞桑特博士表示,去年九一一事件中前往世貿大樓坍塌現場救援的紐約市消防局人員,有90%患有嚴重的咳嗽症狀。在去年的恐怖攻擊之後,大約有12,100名消防隊員與醫療救護人員暴露在大樓焚燒所產生的塵埃、煙霧與熱氣當中。

[生活環境]加拿大薩克其萬省出現馬匹感染西尼羅病毒案例 --﹥

  加拿大,薩克其萬省,瑞吉納,2002-09-10 (ENS)- 加拿大薩克其萬省「農業、糧食暨農村復興部」轄下的動物衛生單位官員表示,該省內已有6匹馬經診斷確認感染西尼羅病毒。這是薩省首次出現馬匹感染西尼羅病毒的確認案例,同時也是加國有史以來發現此類案例的最西之地。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2-09-16 --﹥

  • [環境政策]陳水扁:核四應可公投。在反核領袖、前民進黨主席林義雄即將再度發起核四苦行之際,身兼黨主席的陳水扁總統13日表示,他不但認同反核、廢核,也主張台灣應走向非核家園,他明確表示,核四屬於重大民生議題應可公投。 (谷關 工商時報)

  • [環境政策]非核家園委員會將規劃國家總體能源發展方向。行政院非核家園推動委員會13日舉行第一次委員會議,游揆致詞時強調,非核家園絕非狹隘的核電問題,而是包含了強化再生能源、電業自由化與民營化等面向。 (台北 中央社)

  • [土地及水文]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行動計畫研討會 水庫清淤問題看法相左。12日在台鐵大樓召開的會議中,王塗發建議將每年清淤量提高為1,500萬立方公尺,等於每年以低成本建一座明德水庫。水利署副署長陳伸賢則表示,倒置廢棄土成本昂貴,依照此建議量,光是棄置費就要150億元。 (台北 工商時報)

  • [土地及水文]新竹市頭前溪出海口寬度銳減。新竹市舊港里長陳欽銘13日在新竹市政座談會表示,新竹地區最大的河川頭前溪近年出現出海口寬度銳減、水流逐漸南漫的水文異狀,情況危及。 (新竹 中央社)

  • [生活環境]台東反焚化爐抗爭獲外援。13日下午在台東市長賴坤成、台東市大豐地區自救會串聯下,來自全省各地的環保團體在市公所成立全國性的「台灣反焚化爐聯盟」,「全球反焚化爐及焚化爐替代方案聯盟(GAIA)」菲律賓籍執行長曼尼•卡隆佐也到場聲援。 (台東 聯合報)

  • [生活環境]便利商店響應環保,回收空便當盒。各便利商店從本月陸續展開便當空盒回收獎勵活動,但目前均只針對自家出售的空便當盒。 (台北 東森新聞)

  • [生活環境]高縣登革熱疫情累計達1031例,僅鳳山即高達985例。 (高雄 中國時報)

  • [生活環境]推動廢電池回收,勁量電池在桃園市青溪國小舉行回收比賽。 (桃園 東森新聞)

  • [生態保育]水蓑衣復育地將建火葬場,保育人士譁然。台中縣大安鄉公所計畫在南庄大安水蓑衣的復育地興建火葬場,地方民眾多認為決策草率。鄉公所允諾會在另覓復育園地後才開始動工。 (台中縣 中國時報)

  • [其他]都計審議公開透明 建立民眾參與機制。營建署長柯鄉黨12日在「全國都市計畫審議業務圓桌會議」指出,中央將帶頭示範,讓都市計畫員會審議流程完全公開,並建立制度讓各級都計變更書圖提早數周上網,使海外民眾也能參與意見。 (台北 民生報)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09-16 --﹥

  • [土地及水文]千湖之省竟遭乾旱威脅。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之譽,經常要面臨洪水的威脅,然而由省科技廳報告卻顯示,湖北省每人平均佔有水資源量為2042立方公尺,僅為世界水準的19﹪;1949年以來,全省的乾旱受災面積已達4210.6萬公頃,成災面積2197萬公頃,分別占耕地面積的17﹪和5.3﹪。 (湖北 新華社)

  • [生活環境]北京近4成工地揚塵 需加強整治。13、14日兩天,北京市環保聯合檢查組,對該市城8區的建築、市政、拆遷等類施工工地展開地毯式檢查,共檢查工地235個,結果有將近40﹪的工地存在揚塵問題。 (北京 中新網)

  • [生活環境]營運費用不足 四川許多城市近幾年新建的汙水和垃圾處理廠大多閒置。 (四川 中新網)

  • [生活環境]重慶一處天然氣管線泄漏。重慶市13日發生了一起天然氣管線泄漏事件,15萬立方公尺的天然氣被緊急釋放燃燒。 (重慶 中新網)

  • [環境政策]包頭實施「四大環保工程」。內蒙古包頭市政府近日提出計劃,實施「放心水工程」、「市區空氣清潔工程」、「安全工程」、「荒漠化草原生態恢復示範工程」四大環保工程,對全市的環境污染實施重點性治理,總投資近7億元。 (內蒙古 人 民日報)

  • [環境政策]廣州下月開徵垃圾處理費 每戶5元低收入家庭免收。 (廣州 南方網)

  • [能源議題]廣東深圳嶺澳核電廠2號機組並聯發電成功。14日嶺澳核電站2號機組首次成功並聯發電,較原計劃提前3個月,可望於今年年底投入商業運轉。 (深圳 深圳商 報)

  • [生態保育]中國第一個生物多樣性保護示範基地落成。由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會與北京植物園共同建立的第一個生物多樣性保護示範基地,今天在北京植物園掛牌成立。 (北京 東方網)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09-09 --﹥

  • [生活環境]維吉尼亞州出現瘧疾案例 促使當局噴灑殺蟲劑

  • [生活環境]房屋使用含鉛油漆未告知住戶 芝加哥兩房東被起訴

  • [環境政策]布希的野火管理計畫無異於州級政府的政策層次

  • [環境政策]佛羅里達州公路拓寬計畫遭到反對

  • [環境政策]公園管理局與環保團體達成協議 水上摩托車開放期限可獲延長

  • [能源議題]長島農場將裝設風力發電機

  • [生態保育]動物權團體呼籲動物園終止捕捉野生大象的計畫

  • [生態保育]20隻美洲伶狐(Swift Fox)於黑腳族印地安保留區進行野放

[環境的未來-水資源]探索水藍星 (下) --﹥

作者:陳瑞賓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

台灣錢淹腳目,有錢的台灣有水嗎?

  沒水?就等個颱風來就解決了!

  台灣地區的雨量就像大部份人的印象一樣,真的很豐富,是全球年平均的3倍。但是因為人口密度也較高,相對的,每人每年平均能夠獲得的降雨量僅為世界平均的六分之一。所以,台灣其實是個水不夠用的地區。再加上降雨的時間和空間非常不平均,季節性變化大,如何有效且穩定的利用水資源,就成為一個艱難的任務了。

  台灣位於季風地帶,地形上為南北走向的山脈,河川陡峭短促,水流湍急,加上降雨季節分布不平均,雖然多雨但蓄水卻十分困難的地區,雖然有豐富的森林輔助,但仍然有限。部份地區,要靠著水庫或水塘的儲藏來調節,或是抽取地下水來補充,才可滿足日益增加需求。

  但是,因為產業迅速發展,生活污水、工業廢水以及牲畜的排泄物大量流入溪流裡,嚴重污染水質,使得可用的水資源大為減少。例如高雄縣市的居民,數十年來,即因高屏溪養豬及工業廢水的緣故,不敢直接飲用自來水,而形成了買水喝的生活型態。換句話說,水源涵養跟水源保護是同等重要的事。

自來水,水自來?

  談到用水,不免想到「自來水」。台灣很早就有自來水的設施,在民國38年,政府從中國大陸遷移到台灣的時候,許多人看到台灣人的家裡,只要把水龍頭打開就有水流出來,都覺得很神奇。紛紛跑到水電行去買水龍頭,在家裡牆壁上打個洞裝上去,就以為會有水流出來。當然,沒有裝水管線路的水龍頭怎麼會有水跑出來?這些不明所以的人,還因此誤認為水電行欺負外地人,賣他們不會有水跑出來的水龍頭,發生了許多糾紛。

  生活用水,一點一滴,其實都得來不易。在台灣,我們都稱為「自來水」,原意是強調方便,不用再辛苦的去挑水、打水,但卻也容易讓人以為水會自己來,不用操心,甚至忘記珍惜。隨著公共建設越來越普及,大家也都更習慣打開水龍頭,水就自己會流出來,也因此「自來水,水自來」好像成了生活上理所當然的事情。

  事實上,水公司從源頭開始取水,經過加壓輸送、加藥消毒、沈澱、過濾、再消毒、一路輸送到我們家裡,往往要經過幾十公里的路程及程序。因此,美國人稱生活用水為「給水」,意思是賜給的意思;日本人則稱為「上水」,為高級,珍貴的意思,都表達了對於水的珍惜及過程中辛勞的感謝。

珍惜水資源

  既然台灣和大家原本所想的不同,是個缺水的地區。那麼,我們更該好好的思考如何來保養水源,以及節省水資源。就整體而言,保護森林是最有效的方法。因為,樹葉、樹枝、樹根都能貯存水分。樹根更可降低土壤流失量,防止暴雨洪水的沖刷。當雨停的時候,再慢慢的將吸收的水釋放出來。興建污水下水道、處理生活污水,嚴格把關工廠、農牧業的廢水排放,減少不必要的農藥及肥料,也都是保護水質的重要工作。

  居家生活的節約,例如省水型的水龍頭、馬桶、洗衣機……等的選購,部份用水的二次利用,例如洗米水可用來洗碗、澆花;洗衣服的水可用來沖洗浴廁……等,都是我們日常生活隨手可做的事情。只要養成習慣,慢慢的,就會就會養成簡樸、惜物的省水高手喔!

  愛護與善用珍貴水資源,讓地球在宇宙永遠都是一顆最閃耀的水藍星。 (2002-09-16)

[南非地球高峰會]官方版與民間版的NGO,台灣在地球高峰會 --﹥

作者:李永展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系教授)

地球高峰會的意義

JOHANNESBURG SUMMIT 2002  相較於呂秀蓮副總統的印尼破冰外交,這一次民間與官方代表(雖然無法以官方名義與會)在南非約翰尼斯堡舉辦的地球高峰會所進行的「綠色外交」則鮮少受到國內媒體與國人的關注。然而在參與這次會議的過程當中,筆者更深刻的體會到,台灣國際處境的艱難,不僅是中共打壓的問題,而是我們參與國際社會的態度與用心。

  地球高峰會的意義正在揭示一個嚴酷但卻因為利益的糾葛、政治的惰性,而未被人類尤其是主要霸權國家正視的事實,那就是在全球環境日益嚴重的今日,人類所要面對的挑戰是空前的,是超乎政治、經濟、社會與意識型態之爭等傳統範疇的大自然與人類之間的拔河。易言之,在可預見的未來,傳統民族國家的政治對抗將成為荒謬的歷史鬧劇,而代價正是地球資源的破壞與耗損,進而反噬人類生存的悲劇。

  或許有人認為地球高峰會將淪為環保大拜拜,能夠達成全球有效決議乃至具體落實的可能性微乎其為,但是無可否認它是一個重要的介面,不僅在正式會議中使全球各國的環境問題與訴求被更清楚的揭露與了解,同時主要霸權國家亦不得不面對全球的壓力與要求;另一方面,全世界的非政府組織(NGO)也能在這個時空建立相互溝通與合作的網絡,進而對內強化對國家環境政策執行的壓力,對外也能夠在國際交流合作中,開拓更多的環境合作計劃。

累積國際參與經驗、無助環境議題改善

  台灣因不具聯合國會員身份,NGO成為我們唯一可以參與的模式與管道,於是在這一次的會議中無論官方或民間代表都是以NGO自稱。這固然是不得不的變通之法,但是問題在於NGO不是一個沒有意義的代號,而是民主參與的主要行動者或代理人,具有批判、監督政府的基本立場,當然筆者並不認為NGO與政府之間有永恆的對立關係,NGO與政府的關係可以是多元的,但這端視政府體系的民主開放與進步程度而定。

  在這次的地球高峰會,官方化身的NGO代表團致力於拓展台灣的國際能見度,但遺憾的是,卻忽略了環境議題才是這次會議的主軸,政府的責任則是如何落實對環境友善的政策。由民間環保社運團體組成的TANGO,嘗試藉此機會積極進行串聯與交流,但礙於人力、時間與經費的窘迫,以及國際事務經驗的不足,造成互動的深度與廣度大打折扣。於是,可能的結果是,彼此都只是累積了參與國際盛事的經驗,卻對於解決問題、改善環境無所助益。

NGO與政府間矛盾複雜的關係

  這種現象或許可以說是國內NGO與政府之間矛盾複雜的關係的延續,政府與NGO之間,在表面上似乎是走向合作,因為有越來越多NGO承接政府的計畫案,在體制內推動革新與改變,但是政府部門往往將之視為對NGO的收編方法,或者是主僱關係,顯見政府與NGO之間的合作之路,仍有許多問題需要克服修補。

  但另一方面,無可諱言的,近年來NGO的社會影響力隨著政治社會情勢的變遷而日益降低,導致來自民間的資源日少,對政府的依賴日深,結果也使得台灣社會批判的力量越來越小,防止政府腐化的能力越來越低。

  有人說外交是內政的延伸,同樣的,國際是國內的反映,官方版與民間版NGO的窘迫,使台灣即使走出去,也似乎無法走出自陷的困境。 (本文原刊載於2002.9.2聯合報民意論壇)

[專欄作家]馬告的另類觀點2:環境價值與國家公園改革 (二) --﹥

作者:林益仁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

環境價值理念的轉變

  環境價值理念的轉變與社會型態的變遷很難脫離干係,這個道理說起來簡單,問題是政府當局與學界往往很少做此思考,回顧台灣自然保育與環境保護的道路,早期最常聽到的就是「跟上國際保育的潮流與標準」之類的話,無獨有偶地,學界努力引介的正是這些看似放諸四海皆準的國際保育原則與專業技術,似乎「國際」就代表一個普世通行的準則,「專業」就擁有無上的權威,而絲毫不去考慮這些準則背後允其產生的社會脈絡,以及專業所忽略掉的未知文化因素。

  然而,從環境主義的流派分歧與國際上南北陣營(即,發展中國家與已發展國家)的政治爭議層出不斷的現象來斷言,我們很難相信有一套普世通行的環境價值觀存在。比較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有一些主流的環境價值觀存在,但是同時必須注意世界各角落的確存在著許多不同的環境價值體系,這些體系跟該社會的民眾生活文化有著密切的關聯性。

缺乏對當地民眾參與的重視

  近年來,在台灣的自然保護區制度的檢討中,經常都會提到美國國家公園的管理制度傾向於排除式(exclusive)的管理模式,並且將美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黃石公園指涉為「無人公園」,意味著國家公園的管理由於過度偏向野生物與自然景觀的保育,而忽略了對當地居民參與的重視,以及社會、人文以及經濟面向的關注。這樣的批評當然有其正當的一面,但是衡諸美國國家公園體系形成的歷史,這樣的看法又似乎太過簡單,主要是因為整個體系的形成過程,正如地理學者Benton and Short 所言,不僅見證了「美國長遠且複雜的歷史」,同時也突顯了其中深受政治、經濟、社會、以及技術力量牽制的國家公園意識型態,其背後是「充滿爭辯、多元以及衝突的歷史過程」。簡單來說,美國的國家公園體系與價值觀的形成,並不是一句「無人公園」的模式可以輕言帶過的。

多元環境價值觀

  以下,我將簡單介紹這個體系形成的歷史以及衍生出的多元環境價值觀,分別是:一、空間的保存與國家認同;二、神聖地方與歷史記憶;三、公園管理處與羅斯福新政;四、都市公園與大眾需求。

1.空間的保存與國家認同

  大約是在十九世紀末的美國,由於西部的逐步開發與工業化,引發了當時帶有濃厚浪漫主義與超驗主義色彩的知識精英心生憂懼,他們以尼加拉瓜瀑布過度的商業化為例,呼籲當時的社會正視「自然奇觀」被毫無節制地利用或甚至破壞的事實,於是展開了一連串的社會運動,且在John Muir 以及Gifford Pinchot以及其它環保人士的努力不懈下,促成了美國國家公園的發軔,黃石公園與優勝美地國家公園於是分別成立。我們了解,美國國家公園的出現與背後的價值理念,有它的社會發展背景,除了工業化的因素造成部份美國知識分子的憂慮,歷史學者Alfred Runte 更指出美國國家公園的設立與一個年輕民主國家的國家認同有著密切的關聯性。

  比起歐洲雄偉的大教堂與無數的文化遺產,年輕如美國顯然僅能瞠呼其後,大嘆不如,然而美國人卻不以此為不足,反而在豐富的自然奇景上找到了足以象徵美國人國家認同的元素。從John Muir的詩集中,我們可以充分地感受到這種情懷,例如他提到了落磯山脈上的高聳參天的巨木,儼然最適合崇敬上帝的野地教堂。這是美國土地上相當獨特,足以跟地狹人稠的歐洲母國彼此區別的特色,也因此成為建構美國國家認同的最佳題材。國家公園立刻成為美國可貲美歐洲皇室頭上所穿戴「皇冠珠寶」的貴重寶貝,浪漫主義精神所突顯的「超越感」(sublime)也在此表露無疑。

  整體來說,在這個國家公園的草創時期,透過空間的保存來落實某些知識精英的價值理念,諸如浪漫主義以及超驗主義對自然的想像(如荒野與超越感等),這個部分同時又勾喚起新大陸的美國國家認同,因此獲得了社會的支持,這整個過程無非是美國國家公園制度發跡的重要特徵。 (2002/9/16)

[演講]台灣蝶類的遷徙 --﹥

  時 間:9月18日(三) 晚上7:00
  地 點:台北鳥會會館 (台北市復興南路2段160巷3號1樓 )
  講 者:陳世揚 (中華蝴蝶保育學會理事長)
  主 辦: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 02-23259190轉25

  您聽過大樺斑蝶嗎?您知道在我們所居住的台灣就有蝴蝶遷徙的現象嗎?這是住在台灣的我們不能不知道的秘密喔! 

[活動]922國際無車日/2002臺北腳踏車節 --﹥

  時 間:9月22日(日) 上午7:30-下午2:00
  地 點:台北市 (林蔭大道-大佳河濱公園)
  主 辦:臺北市政府交通局、財團法人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

  為響應國際無車日,推動大眾運輸優先觀念,鼓勵民眾使用大眾運輸工具並利用步行、腳踏車等接駁,改善空氣污染,促進都市永續發展,臺北市政府交通局於去(90)年9月29日原訂舉辦「929無車日/台北巨龍-起跑奔騰」活動,後因917納莉風災之影響而取消。 

  今(91)年9月22日適逢星期假日及本市公共腳踏車設置兩週年,交通局訂於當日舉辦「922國際無車日/2002臺北腳踏車節」活動,希望透過市民共同參與腳踏車騎乘及慢跑等活動,讓市民思考如果我們的都市汽車、機車少一些,都市的環境變化與提昇,改變市民運具選擇的觀念。

[本會訊息]千呼萬喚始出來-線上捐款重新開跑了! --﹥

  許多關心協會的朋友,常向我們反映捐款的繁複與不便,為解決這問題,這段時間來,協會投入了大量行政能量,以提供關懷協會的朋友一個方便安全的捐款管道!在長達數月的公文往返與溝通協調中,工作人員嘗盡了商業競爭下的種種辛酸,只因協會是「公益團體」,並非政府單位,亦無企業、金主或知名人物在背後支持。 

  事實上,協會主要是仰賴捐款的支持,才能不斷提供豐富的環境資訊與可隨時查詢的資料庫;而電子報發刊兩年以來,已促使更多的公部門、媒體與民眾關注環境保護與自然保育的事務。我們珍惜這難得的成果,同時亟需您的點滴支持,讓工作人員在付出心血投注公益時,仍能維持基本所需,才有更多的能量持續推動公共議題。請跟我們一起為推動環境資訊交流,建立人與自然合諧的關係而努力。

[本會訊息]ENS舊有新聞連結更動啟事 --﹥

  適逢ENS進行網頁維護與改版時期,舊有新聞連結失效。欲查詢全文的讀者,請暫時將連結中的「ens-news.com」以「ens.lycos.com」取代,即可讀取全文。待進一步處理後,再另行告知。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