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資訊協會全文版訂閱 資料檢索2003年生態月曆義賣活動

環境資訊電子報 由 環境資訊協會 發行

2002-10-22 (全文版)

 
  本日主題: 水資源危機日漸浮現 糧食供應受威脅
環境新聞 [生活環境]水資源危機日漸浮現 糧食供應受威脅
[生活環境]時值2002年世界糧食日 全球仍有8.5億人挨餓
[環境政策]環境議題為紐約市國會議員競選主軸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2-10-22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10-22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10-16
國際環境新聞掃瞄:2002-10-16
專  欄 [專欄作家-林益仁]馬告的另類觀點3:回應關曉榮先生
活動訊息 [活動] [遊行]
本會訊息 道歉啟事
「動物園家族電子報」開放訂閱
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歡迎使用線上刷卡捐款

[生活環境]水資源危機日漸浮現 糧食供應受威脅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2-10-16 (ENS)- 伴隨著「2002年世界糧食日」,一份新發表的報告警告:水資源短缺問題可能使數百萬人無法取得乾淨的用水或足夠的糧食。這份由兩家國際農業研究中心合力撰寫的報告中呼籲,水資源的政策與投資方式應有所改變,以避免環境損害、健康危機與全球糧食供應的威脅。

[生活環境]時值2002年世界糧食日 全球仍有8.5億人挨餓 --﹥

  義大利,羅馬,2002-10-16 (ENS)- 配合2002年世界糧食日,聯合國在今天發表報告指出,緩和世界饑荒的進程實質上已處於停滯狀態,而對於糧食生產非常重要的山區淡水源,則因全球暖化問題而日漸消失。聯合國糧農組織創立於1945年10月16日,為了讓世人關注饑餓與營養不良問題,特將每年的此日訂為「世界糧食日」。

[環境政策]環境議題為紐約市國會議員競選主軸 --﹥

  美國,紐約市,北沙倫,2002-10-16 (ENS)- 座落在哈德遜河東岸的印地安岬核電廠所在的行政區域是紐約市第19區,目前代表此區的眾議員是共和黨籍的蘇‧凱莉(Sue Kelly),而傑尼‧史蘭帝正從事競選活動角逐這個席次。由於當前此區域內的村、鎮、地方及全國性環保團體所擔憂的是:印地安岬核電廠發生意外或遭到攻擊,使得此一議題成為這次競選活動的主軸。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2-10-22 --﹥

  • [其他]原住民新夥伴關係,阿扁再肯認。原住民族民間團體19日舉行台灣原住民族主體聯盟結盟大會,並邀請陳水扁總統參加「原住民族與台灣政府新夥伴關係」的「再肯認儀式」,要求其以總統身分再次承諾他在1999年競選時與原住民族簽訂的新夥伴關係,再確定包括承認原住民族之自然主權、自治、恢復傳統自然資源之使用等7項協定。立委高金素梅在場發表「給陳水扁總統的公開信」,指責這場儀式是「荒謬劇」。 (台北 聯合報)

  • [能源議題]台灣首座民營烏山頭水力發電廠舉行竣工典禮。烏山頭水力發電廠21日舉行竣工典禮,預定全年發電量4217萬千瓦,每度以1點1元全數售予台電調配。嘉南農田水利會正規劃第二座烏山頭水力發電廠。 (台南 中央社)

  • [環境政策]山坡地解編案緊急喊卡,外界質疑華亞、宏碁解編放水過關。影響廠商投資意願甚鉅的山坡地工業區申請解編案,由於農委會決從嚴規範,行政院緊急喊停,使得部分開發案受阻;但已獲准解編兩家園區送件逾時卻能順利過關。農委會表示兩園區無水土保持問題才過關 (桃園 工商時報)

  • [生活環境]張惠妹演唱會聲響超過噪音標準環保局開罰。19日晚間在台北市立體育場的演唱會引起週遭住戶抗議聲響太大,造成房屋震動。環保局連續3次監測均超出噪音管制標準,共開出3張罰單6萬元。此事件凸顯國內演唱會場地不足。 (台北 中央社)

  • [生活環境]台地變土坑,龜山遭盜採砂石。桃園龜山鄉嶺頂村的一處私人台地,最近2天被挖了一個4層樓高的大洞,準備盜採砂石後回填垃圾,所幸被及時發現。 (桃園 台 視新聞)

  • [生活環境]截流站上游廢水黑又臭,居民抗議。高雄市府為整治前鎮河蓋了高工截流站。河中85﹪污染源來自高雄縣,下游高雄市以截流污水到中洲污水廠處理和疏濬污泥的方式成功整治。但上游縣府沒有同步整治,造成污水匯集在截流站成了五甲居民的心腹大患。 (高雄 民視新聞)

  • [生活環境]校園緊鄰非法砂石場,教學受影響。南投縣水里鄉郡坑國小緊鄰非法砂石場,小朋友每天上學飽受砂石車的威脅,校園內飛砂走石嚴重影響教學品質,家長反映如果政府再視而不見,將申請國家賠償。 (南投 民視新聞)

  • [土地及水文]黃金山說南台灣明年農業用水打折其他沒問題。今年颱風豪雨少使南台灣水庫蓄水未如往年豐沛,經濟部水利署長表示南台灣12月至明年4月供水沒有問題,但農業用水將打折,工業等其他用水則按部就班供應。並呼籲國人節約用水。 (台南 中央社)

  • [生態保育]一瓜頭鯨擱淺20日死亡在花蓮港東堤岸邊。 (花蓮 中央社)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10-22 --﹥

  • [全球變遷]旅遊造成溫島效應,玉龍雪山積雪驟減。科學家對玉龍雪山冰川多年研究發現此地冰川每年以30米的速度後退,常年積雪的雪線也以每年15米至20米的速度上升。除全球氣溫升高外,旅遊開發等導致環境變化是另一重要原因。 (雲南 北京晨報)

  • [生活環境]中國面臨「馬桶革命」節水型強制標準將出爐。國家標準化委員會已決定將「6升水便器配套系統」列為國家強制性標準,將可省下大量水資源。 (上海 中國水 利報)

  • [生活環境]雨水利用也是產業 北京引進新工程向老天要水。北京正在3個小區展開雨水利用的示範工程,利用城市建築的屋頂、道路、庭院等收集雨水,用於洗滌、澆水或回補地下水。 (北京 中新網)

  • [生活環境]鹽酸洩漏,武漢長江受汙。武漢天力化工廠18日發生意外事故導致該廠輸送鹽酸的管道破裂,造成8噸鹽酸洩漏,其中部分流入長江支流,所幸及時堵截才未對長江水系造成重大污染。 (武漢 世界日報)

  • [生活環境]中國首個環保垃圾掩埋場落戶廣州。廣州興豐垃圾填埋場20日正式投入試運。環保高科技的投資將使這個每天受納2000噸生活垃圾的填埋場,將最終實現垃圾廢水、廢氣的再利用零排放。 (廣州 大洋網)

  • [生活環境]控制二氧化硫污染空氣,北京採暖季前嚴查高硫煤。 (北京 中新網)

  • [生態保育]茂名計劃投入700萬資金重建紅樹林。廣東茂名市茂港區將在未來2年內投入700多萬元資金在沿海種植800公頃紅樹林,以保護和改善當地生態環境,重建「海上森林公園」。 (廣州 廣州日報)

  • [生物科技]中國建成第1個中國人胚胎幹細胞系。廣州中山大學第2附屬醫院日前利用人工受精卵發育形成的囊胚內細胞團,建成第1個中國人胚胎幹細胞系。 (台北 新生 報)

標題:http://news2.ngo.org.tw/php/etfnewsdb.php?c=1&d=2002-10-22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10-16 --﹥

  • [生活環境]業者贊助的報告指出:加氯消毒的產品與健康損害無關

  • [生活環境]民間機構請願 質疑新發布的有機食品安全標準

  • [生活環境]烹飪用油可大幅提高引擎效能

  • [生活環境]維吉尼亞州舉辦「石灰岩洞穴週」慶祝活動

  • [生活環境]民間團體發表報告 為永續性農耕方式留下紀錄

  • [環境政策]鋼鐵公司反擊環保署的訴訟行動

  • [環境政策]新設立的「國家生物控制實驗室」破土動工

  • [其他]颶風莉莉侵襲 路易斯安那州沿海災情慘重

國際環境新聞掃瞄:2002-10-16 --﹥

  • [生活環境]南非:名人領軍對抗索威托(Soweto)地區的非法廢棄物傾倒

  • [生活環境]德國:機場噪音損害附近兒童的閱讀與記憶能力

  • [生活環境]加拿大:民間團體訴請政府採行國家水質安全標準

  • [生活環境]英國:海洋管理委員會核發第一百項「環保認證」產品

  • [生活環境]國際: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舉辦兒童繪畫比賽 邀請兒童描繪未來環境願景

  • [生態保育]日本:沖繩重要溼地將建掩埋場 保育人士抗議

  • [生態保育]加拿大:保護斑點梟運動獲致初步勝利

[專欄作家]馬告的另類觀點3:回應關曉榮先生 --﹥

作者:林益仁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

  馬告的烽火繼續延燒著。尖石鄉與大同鄉部落的老人家難過地告訴我,反馬告的議題隨著高金素梅立委一站一站選戰式說明會的召開模式,鬱積在群眾心中對國家怨懟的歷史仇恨正被撩撥、被挑旺!既是選戰的打法,在乎的就是輸贏,很難論及是非,各式各樣未經證實的抹黑、人身攻擊、以及陰謀論於是紛紛出籠,到處流竄在資訊嚴重不足的原住民部落之中。至於,原住民是否應該支持或反對馬告的理性討論空間,正在急速地萎縮當中!

期待理性討論空間

  部落工作隊關曉榮先生乃是這番爭議中,以原住民代言人的身分自居,負責對主流社會喊話的論述旗手,他的言論我相信只有相當少數居住在部落的原住民朋友看得到,這是很可惜的事。然而,透過現代化的科技恣意發散的電子報,勢必造成台灣社會的些許衝擊,其中,關先生為文數篇指名道姓批判我,指教之意我心領,但是對於其內容涉及社會實踐與論述的部分,站在運動的立場上,有些話是不得不說的。相較於關先生豐富的社會運動經驗,我在馬告議題參與的經驗,只能以「微不足道」四字自況,甚且,我自認在社會關懷這條道路的啟蒙,在當研究生時期受到關先生十多年前人間雜誌中,充滿社會正義與人道精神的文章激勵甚多,關於基隆和平島八尺門阿美族原住民的社會報導,更為日後投入原住民社會發展工作埋下種子。我必須強調,此番回應乃是存著理性討論馬告爭議的些許盼望,並且呼籲社運界的朋友仔細評估馬告議題對台灣社會發展的進步面向,切勿陷入你死我活的惡質選戰文化的泥淖。以下是針對關先生所寫「揭發偽民主.偽善的馬告國家公園」系列文章的整體回應,至於有些涉及對我人身攻擊的文字,則不在回應之列。

一、立場的問題:

  首先,我必須重申的是,個人參與在馬告的社會運動中,乃是從一個環境主義者的角度出發,所有的努力也是由此衍出,我的信念很簡單,即「物物相關」,唇亡齒寒是最佳寫照。這個信念大致上可以區分為三個層次:即,(1) 自然與人的社會無法切分;(2) 平地人的生存環境與山上的原住民福祉密切相關;(3) 生物多樣性的保育與在地原住民的永續發展也不可割離。

  在以上的原則下,我覺得討論馬告的議題,尊重原住民的選擇與決定是必要的前提。但是目前馬告所衍伸出來,不管是共管或是自治的主張,其實僅是少數漢人或是原住民精英的說法,有待持續的溝通。高金委員與部落工作隊關於程序正義的訴求有其正當性,但就因此上綱至尚未清楚說明的自治主張,又據此來反對馬告國家公園的共管主張,似乎也是一種專斷的行為,更不要說共管與自治真的是對立的概念嗎?部落工作隊所主張的「國中有國」,難道不是另一種與國家共管的形式嗎?目前馬告國家公園的共管機制尚在凝聚共識當中,將來進入部落溝通與說明,是必然的程序。

  其實,從馬告國家公園的芻議出現以來,由於反對的聲浪一直未曾間斷,所以溝通說明的工作便未曾停止過。嚴格地說,溝通或許尚不充足,但要因此羅織馬告國家公園的民間推動者是蓄意的欺騙原住民,實在是天大的罪名!我個人曾經參與的鄉說明會就不知有多少,再加上連續兩年邀請加拿大的原運人士來台,巡迴部落分享他們共管與自治的經驗,這些都是溝通的重要環節。就連這次引出爭端的公佈馬告的範圍,在勘查界線時,中央單位也是會同各鄉鄉長、代表,並召開鄉說明會,聽取鄉民意見。所謂必要的行政程序,並未輕易跳過,然而必須承認的是,有些溝通的確是在信任不足的情況下進行,因此常常造成雞同鴨講的場面,或許這正是最大的導火線。

國中有國 也是共管

  近一年來,我更是透過與泰雅爾族長老與熱心的部落工作者合作部落地圖的機會,溝通馬告國家公園的相關議題,我們的態度極為簡明,就是「馬告國家公園成立的必要條件,就是原住民必須有所準備」,這個準備就是在組織上有自主的力量,在意識上有堅定的信仰,其中最重要的是認清怎樣的發展才是原住民真正需要的,面臨進入WTO後山地產業轉型的可能性為何?透過部落集體的參與,在空間上重新認識對土地的傳統知識以及建立被現代化力量沖淡的土地情感,部落地圖是我們達成以上目標的途徑,它也成為溝通不同意見的主要場域。

  在繪製當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泰雅爾族長老對土地真摯的情感與豐盛的智慧,許多激情怨懟的場合,也是靠著這樣的力量逐漸化解。老實講,這種堅定的力量,是很難由像我這樣的漢人所操弄的。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一種自主性的力量正由馬告週遭不同部落所組成的部落地圖繪製小組的串聯,逐漸形成當中。

  當然,這些工作與溝通,相較於自治或是共管的大目標來看,還是滄海之一粟。即便如此,難道反對國家公園的人士,就應該毫無來由地就漠視甚至詆毀一個可能為原住民帶來正面改變的途徑嗎?在過去溝通的過程當中,我也曾親自拜訪也是這次反對馬告國家公園的要角,大同鄉前鄉長李玉惠三次以上,我提到不管是贊成或是反對馬告國家公園,部落未來產業轉型、組織人才的訓練、以及凝聚泰雅爾族傳統Gaga規範的共識 (三者都是我們在馬告國家公園諮詢委員會中不斷強調的重點!),都是刻不容緩的事,而部落地圖正是工具之一。當時身為鄉長的她也贊成。

  如今,大同鄉部落已經有人實際參與,辛苦耕耘,但是她卻還是停留在帶人抗爭,打擊自己族人的境界,如果我們暫且接受反對馬告的程序正義有理,然而為了要達成這個「反」的目的,有必要去抹黑或是打擊這些可以累積原住民族自主管理土地能量的努力嗎?總而言之,這些由馬告所引發的糾結情緒,不管是在族群內,或是族群間,的確需要一個更加寬容的對話空間,而這正是我在過去三年內,從「物物相關」的環境價值體悟當中,所採取的社會實踐立場。

二、馬告國家公園偽善、偽民主嗎?

  重新回到馬告爭議的歷史發展脈絡來看,它的開端並沒有原住民運動人士的參與,也未直接涉及原住民土地的議題。它爭論的焦點是對台灣的山林政策與背後價值觀的批判,所以對象是退輔會、林務局的營林機制,以及它們背後的環境觀,相關的論述在環境網站上隨手可得,因此不再贅述。之所以扯上原住民的議題,是來自籌設國家公園的芻議這個意外的發展,它同時也拉出了生態保育與原住民部落發展兩條不同議題交會的可能性,而馬告正是這兩個議題結盟的試金石。雖然這條交會的途徑,一路走來顛顛簸簸,然而踏過的足跡卻依稀可見某些環境價值觀轉型的線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台灣的環境價值論述中突顯出「把人找回來」的社會意義。

  反對馬告國家公園的人士,多數是站在反對國家,以及舊有國家公園忽略人的環境價值觀,但是卻低估了這個國家公園所標舉出來的進步精神,同時也忽略了這個精神的提出,正是民間歷經四年有餘對國家機器的批判所獲致的成果,絕對不能等同於國家暴力。另外,跟「反」的人士非常不同的是,馬告國家公園的芻議是一個積極建造的過程,本來就比單純的反對來得困難,因為它必須承受許多來自體制內與體制外不同的改革壓力。說白一點,如果今天「反」的人士真的誠心地思考過原住民自治這條路,馬告目前所遇到的許多困境,要求自治的人士,一個也省不了!這些至少包括修法(甚至立法!)、與國家協商、凝聚族群內共識、組織人才訓練等巨細靡遺之事,更重要的是,這些都不是靠宣洩仇恨以及不信任的情緒就可以辦到的。

改革自然保護區制度

  馬告國家公園爭議中所突顯的「把人找回來」的意義,所謂的人,不是指個別的人,而是指整全與動態的文化系統的重建,其中特別相關的是對原住民與環境互動的認知與物質基礎的建構。在認知基礎的部分,是肯定原住民的在地知識對生態保育工作的潛在與具體貢獻;而在物質基礎的部分,則在於強調這樣的在地知識體系不能不顧及原住民部落迫切的生計發展問題。同時,這兩個部分都必須在原住民自決的前提下進行建構。今年在南非召開的地球高峰會議的政治宣言當中,就明白的說出原住民族是追求生態永續發展不可或缺的夥伴,聯合國的宣言不謀而合地見證了馬告爭論當中的核心價值,然而這個價值無法確立於社會真空的條件下,接踵而來的挑戰正是落實馬告核心價值的大好機會。

  順著這個思考方向而下,我認為目前有兩件迫切的事情要做:第一是,包括國家公園體系在內的自然保護區制度(包括林務局所轄的國有林班地以及退輔會經管的林地),必須進行大幅度的改革,重新肯認原住民在生態保育工作上的重要性與部落自主發展的權利,這些改革在實務面上必須落實在意識的提昇、法令的修改、實際運作機制的確立、以及相關資源與人力的投入。同時必須強調的是這樣的改革,一方面是具體落實陳水扁總統新夥伴關係的承諾,另一方面則是回應環境高峰會議的原住民訴求綱領。而馬告,正是一個可以實踐這些改革精神的重要場域。

建立部落自治團體

  第二件迫切要做的是,不管是共管或是自治議題的落實,族群內部的充分對話與自治團體的建立都是必要的基礎。這個自治團體建立的重要性,在於決定誰來管理?怎麼管理?以及管理什麼?等三大問題。以馬告的共管機制為例,目前有哪一個人或是團體可以代表泰雅爾族跟國家討論馬告國家公園的共管?是部落長老嗎?傳統上是,但是現今已經式微了!是立法委員嗎?顯然不完全是,因為台灣的原住民立委不是全然由泰雅爾族所選出!是原民會的泰雅爾族代表或是鄉長嗎?當然更不是,因為他們代表政府。總之,不管這個代表是誰,在找出這些代表以及他們的正當性之前,族群內部的討論機制以及共識是必須建立起來的。

  從一個成熟的民主角度來看,非泰雅族人也必須充分地尊重其內部自主討論的空間,以及他們所作出的集體決定。事實上,如果這個空間可以創造出來,在推舉共管代表的過程當中,已經逐步地在醞釀自治的條件,亦即自決的精神以及自治團體的建立。在這個意義下,共管以及自治有截然的對立關係嗎?如果要勉強區別的話,馬告的共管機制或許是邁向原住民族理想自治境界的務實自治階段吧!有需要用「偽善」、「偽民主」等如此強烈的字眼來加以排斥嗎?

共管機制 是自治礎石

  兩年前,我在高揚昇與蔡中涵立委所辦的反對馬告國家公園的公聽會後,便在一篇「立基本土的千囍願望:為台灣原住民發展與檜木林保育進言」的文章中指出:馬告國家公園中原住民參與自然資源共管機制的建立,是原住民族自治的重要基礎。當時,我也認為建立一個原住民與國家公園共存共榮的機制,正是檢討台灣山林保育哲學的試金石。之後,我便與一群熱情的朋友,漢族、泰雅族都有,全心投入部落地圖以及原住民生態產業的工作之中。

  這些努力,我不敢說有獲致重大的成果,但可以肯定的是,我的態度與信念依然沒變!而且,我發現志同道合的同伴越來越多了,雖然反對的聲浪依然高漲,我還是以前文章的老話一句,馬告爭議涉及的「是一個管理自然資源的主體建構過程,它牽涉:到底誰有權管理台灣的山林?怎麼管?等諸般棘手問題。」無疑的,原住民自治的權利經過陳水扁總統的承諾以及高金立委的大聲疾呼,已經變成一個相當政治正確的口號,然而如何將這個口號具體的落實,可能正考驗著在這場硝煙瀰漫論戰中的你我,不管你是加入戰局或是在旁觀戰。

[活動]網路釣魚活動,呼朋引伴來釣魚 --﹥

  時 間:10月22日-11月3日
  地 點:環境資訊中心 網站
  主 辦:台灣大學動物學系
  協 辦: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協會基於推動環境保育與資源永續利用的立場,協助台灣大學動物學系進行「推動南勢溪淡水魚永續利用問卷」,藉由問卷調查,彙整眾人對推動魚類永續利用的意見,作為政府規劃永續性休閒釣遊事業的基礎。因此,協會誠摯地邀請您填寫「推動南勢溪淡水魚永續利用問卷」,只要您跑得快手腳長,就能釣到魚喔!

  網路釣魚活動得獎名單將於11月6日公布,我們也歡迎您隨時來信至 service@e-info.org.tw 提供對電子報的心得及建議,您寶貴的意見,是鞭策我們進步的重要動力!

[遊行]讓人民作主-核四公投,千里苦行 (泰山、五股) --﹥

  時 間:10月27日(日) 下午1:00-5:10
  地 點:五股鄉綜合停車場
  主 辦:核四公投促進會 02-23657804

  公民意識的覺醒,是民主社會的根基。倘若我們過分的依賴經過選舉產生的代議政治,可能會培養新政客,與財團掛勾,讓社會陷入所謂「民主式的威權體制」。經過選舉產生的代議政治,其權利的來源是來自人民的信託。公民投票是人民直接參與決策的基本權利。

  如果我們可有更多人盡更大的力量,喚醒社會提昇人民作主的公民意識,我們就可有力量盡速的廢棄核四廠,以減輕社會和經濟成本的付出,且可提早關閉既有的三座核電廠,共同實現「非核家園」的朝野共識!清除如同癌細胞的核電廠,我們需要勇氣,且更需要即早進行!

  核四公投促進會公開宣佈,核四公投運動決定於2002年9月21日,往後每週六、日,為期一年,50星期的千里苦行的行動。期待透過再一次的千里苦行,可以讓更多人了解人民做主的基本權利。同時,我們要求政府早日舉辦核四公投,最遲於2004年總統選舉時同步舉辦。

[本會訊息]道歉啟事 --﹥

  協會長期面臨資源不足的困境,在人力有限的情況下,未來一兩個月將面臨電子報內容從簡處理,甚至偶爾中斷發刊的狀況,請各位讀者包涵與體諒。我們也希望趁此機會,能多聽聽您的聲音與期許,在進行網站與電子報的改版規劃時,期能更貼近讀者的需求,並提供更有效益的服務。如果,您有任何建議,歡迎隨時來信至 infor@e-info.org.tw ,或至 http://e-info.org.tw/history/eia/donate/index.htm ,以行動支持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