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綠色人物-環保金人獎]2003年環保運動最高榮譽獎得主訪談紀錄 --﹥ 作者:蜜雪兒•奈休斯 近來是草根運動者的黑暗時期。就在幾個星期以前,美國總統布希才將上百萬的反戰抗議人士駁斥為無足輕重的「特定團體」──他不但決意要忽略這個團體的意見,而且也的確做到。但,這世界唯一強權所顯示出的漠不關心僅僅是運動者所遭遇的阻礙之一。現在的問題往往具國際規模,其起源及影響都龐然複雜。這樣的狀況下,我們要如何著手處理這些難題呢? 此期特刊中訪談的2003年環保金人獎得主們就是因為找到了回答這個問題的方法而獲頒此環保運動的最高榮譽。這7位不平凡的女士和先生,不但勇於挑戰沉重的環境及社會問題﹝包括從破壞阿帕拉契山巔的採煤活動,到澳洲的核廢料棄置問題﹞,而且他們也確實改變了現況,有時甚至還是在面對足以危及生命的阻力下做到的。「直到眼見一台60噸的煤礦卡車在狹路上故意把車身甩向你之前」,礦業運動者茱莉亞•龐茲說,「你其實不算真正被恐嚇過。」 環保金人獎由理查和洛達高德曼(Richard and Rhoda Goldman)創立於1990年。每年這個獎都會從全球各主要區域──包括非洲、亞洲、歐洲、北美洲、中南美洲,還有諸島嶼國家,各選出一名草根運動者或是運動團體予以授獎。每位得主各獲頒12萬5000元美金,獎金沒有任何附帶條件。過去的得獎者包括有:洛懿•吉普斯,她之前是位主婦,極力反對將化學廢料傾倒在紐約愛河中;愛瑪•莫斯特,她是英國圖書館員,以將自己綁在推土機上的行為帶起一連串對抗道路建設的全國實踐運動;肯•沙羅─威,他是奧幹尼族的環保運動者,畢生在祖國奈及利亞對抗皇家荷蘭/殼牌的採油活動,直到1995年被自己國家的腐敗政府所處決。本年度的得獎者將在4月14日於舊金山戰爭紀念歌劇院舉辦的典禮中接受表揚。 環保金人獎的候選人是由世界各地的環境保護組織提名,再由一個由環保運動者、政策制訂者,以及前任得主們所組成的審查團選定最後由誰勝出。大多數的得主們都把獎金用來推動所從事的工作,他們一致認為獲獎的事實大大地增加了他們的自信,也更有利於國際間對他們工作目標的支持,有時甚至連敵手也不得不醋溜溜地表示欽佩之情。 在這份Grist特刊中,我們訪問了本年度的環保金人獎得主,他們將與各位分享他們的掙扎奮鬥、動機來源,還有他們的勝利時刻。這些人非凡的勇氣和決心激勵了世界各地所有努力不懈的環保運動者。 全文與圖片詳見: ◆[生活環境]亞洲禽流感奪母女性命 --﹥ 泰國,曼谷,2004-09-30 (ENS)- 泰國衛生部門正著手調查第一起人傳人的高致命禽流感傳染案例,而亞洲各國也正嚴防這種致命病毒的再一次肆虐。一位年僅11歲的少女與其母親在九月初因受到感染而雙雙死亡。官方相信該母親是在照料女兒時遭到感染,而這很可能是一起人傳人的傳染病例。 泰國公共衛生部警告:「此一現象很可能是新一波流行性感冒大流行的徵兆,值得警惕。」不過,截至目前為止的證據仍顯示這種病毒在人類間的傳播僅限於家人之間,尚未發現有社區內擴大傳染的現象。 自從今年1月首宗人類感染病例出現以來,總計泰國目前共有15起通報病例,其中有10人已死亡。衛生官員證實這些病患均感染了H5N1型禽流感病毒,也就是在去年冬季至今年春季期間造成23人死亡、至少1億隻禽鳥遭撲殺的同一型病毒。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與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已提出警告:亞洲的禽流感疫情是一「泛全球性的危機」。這兩個機構在週一(27日)一份聯合聲明中指出,最近在中國、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與泰國等地爆發的疫情,顯示這種病毒仍舊在此區域內傳播,而且不太可能在短期間內撲滅。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sep2004/2004-09-30-04.asp ◆[全球變遷]俄政府推動通過京都議定書 --﹥ 俄羅斯,莫斯科,2004-09-30 (ENS)- 今日俄羅斯政府正在審查有關全球氣候變遷的京都議定書的聯邦法令草案,俄羅斯的動向關,將關係到該議定書能否正式生效。俄羅斯政府新聞部指出:條約簽署代理人俄羅斯外長費多托夫(Yury Fedotov)和國內的水象暨環境監測部門負責人貝瑞斯奇(Alexander Bedritsky)將在內閣行政會議中報告議定書的相關內容。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sep2004/2004-09-30-03.asp ◆[生態保育]魚類資源供應不及全球需求 --﹥ 記者 J.R. Pegg 報導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4-09-30 (ENS)- 保育人士警告:世界正面臨著一場全球魚類資源危機,而解決的方式需要果決的行動和艱難的決策。根據世界資源學會(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今日發表的報告中指出:為了供應世界對於魚類資源與日俱增的需求,許多廠家己耗盡庫存,而東南亞的百萬個小規模捕魚業者亦感受到額外的壓力。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sep2004/2004-09-30-10.asp 作者 Loyola de Palacio 比利時,布魯塞爾,2004-09-30 (ENS)- 我要感謝歐洲論壇及埃克索美孚石油集團安排了今天的盛會,它強調了我在能源暨運輸部長任內面臨到過最具挑戰性的政策之一,也就是如何在能源和環境政策中取得最佳的平衡點?而我注意到了一項重要的轉折點,即是我們的能源政策對環境問題有著直接的衝擊。 編按:本文作者為歐盟執委會副主席,掌管能源與交通事務。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sep2004/2004-09-30-inspal.asp
環境資訊協會 景硯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景硯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sep2004/2004-09-30-09.asp ■[生物的未來-生物科技]危險的入侵者─外來火蟻所造成的危害(二) --﹥ 作者:林宗岐 (台灣大學昆蟲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這種紅螞蟻好凶,比以前的螞蟻咬到都嚴重!這是外國的螞蟻喔!」 「有沒有什麼藥可以治這種螞蟻,我手邊的藥都沒效!而且螞蟻越來越多!」 「是什麼螞蟻那麼毒?叮到好痛,嚴重的要到醫院打點滴!」 「是什麼螞蟻那麼厲害讓我們不再敢赤腳下田?」 聽到有螞蟻專家來,越聚越多的農民,七嘴八舌的述說這幾年來種種被螞蟻欺負的委屈。雖然嘴裡用著不順的台語回答著他們聽起來有些艱澀的答案,但眼裡看著他們手指著的好幾公頃螞蟻肆虐的水稻田,看著田埂上好幾個明顯隆起的小土丘,看著從鏟開土丘裡迅速湧出農民所稱的「邪惡螞蟻」,心中真是五味雜陳,因為之前的一些疑問已被解開,不管是希望與不希望的答案,但隨之而來的又是一大群疑問自腦中湧出。快速的採集一些螞蟻標本放入酒精瓶中,這些看來和台灣其它一些本土螞蟻有些相似的傢伙,雖還沒有回到研究室中利用顯微鏡好好觀察鑑定,但從許許多多生物學的證據與以往調查經驗中的記憶搜索中,一些答案已自心中浮現:這螞蟻是我以前在台灣未曾採過的種類;牠是外來的螞蟻種類;牠是火蟻屬Solenopsis的成員;牠不是熱帶火蟻。這些答案都直指著他是入侵火蟻的最壞結果,也先宣告著台灣的「人蟻大戰」即將開始。 回程的路上思緒仍不曾停歇,貿易全球化的趨勢,的確使這些外來物種的威脅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這些不起眼卻充滿惡意的小昆蟲們。萬一回到研究室,顯微鏡下的結果宣告著入侵火蟻已進入台灣,接續而來的疑問便是在台灣危害的狀況與面積有多少?牠是如何進入台灣的?牠到底會對台灣的社會造成怎樣的衝擊?為何在水稻田會有那麼多的螞蟻?為何是會出現在桃園?要如何防堵牠的問題擴大?要用什麼方法來消滅牠們?我們有沒有可能將牠們趕出台灣? 入侵紅火蟻或是入侵黑火蟻? 看著顯微鏡下的紅色螞蟻,依照形態分類特徵確定是入侵火蟻,但要確定是入侵紅火蟻(Red imported fire ant, RIFA; Solenopsis invicta)或是入侵黑火蟻(Black imported fire ant, BIFA; Solenopsis richteri) 是要再做更進一步的確認工作,因為這兩種螞蟻在外部特徵上極為相似,而且有著相似的歷史背景。1918年,一些南美的偷渡客到達北方美洲的岸上,自己挖了洞穴和建造新的家。自那時以來,這些外來的入侵黑火蟻的後代,和在1930年左右牠們的紅色表姊妹入侵紅火蟻合夥吞食美國南方,牠們在行進的路徑中消滅其他種昆蟲,並且叮咬人類和家畜,造成美國在農業與環境衛生上非常重要的問題與經濟上的損失。兩種入侵火蟻在美國南方肆虐近80多年,目前已有12個州超過1億公畝的土地被入侵火蟻所佔據,對於美國南部這些受侵害地區造成經濟上的損失,每年估計約數10億美元以上。雖然兩種入侵火蟻合夥佔據美國,但相互間仍有著競爭的衝突,看起來是入侵紅火蟻佔上風,牠們佔有絕大部分的危害區域,而入侵黑火蟻的分佈多侷限於入侵火蟻分佈範圍的北面邊緣(田納西州Tennessee、密西西比州Mississippi與阿拉巴馬州Alabama的交界區);但近來的調查發現,在這兩種入侵火蟻分佈的交界地區,出現這兩種入侵火蟻的雜交種族群(Vinson, 1997;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2003)。那在台灣發現的是入侵紅火蟻、入侵紅火蟻或是他們的雜交族群呢?在抽取台灣調查採集的入侵火蟻DNA與基因資料庫(GenBank) 上入侵火蟻的序列比對後,已確定台灣的標本是入侵紅火蟻,並不是入侵黑火蟻或是雜交族群,而且也比對出與美國的族群較相近,而非原產地阿根廷的族群。 入侵紅火蟻在台灣危害的狀況與面積有多少? 在確定這壞螞蟻的身份後,經過半年的調查,入侵紅火蟻危害的縣市有桃園縣(桃園市、蘆竹鄉、龜山鄉、大溪鎮、八德市、大園鄉、復興鄉)、嘉義縣(水上鄉、中埔鄉)及台北縣(林口鄉、鶯歌鎮、樹林鎮)。其中有以桃園縣危害面積超過3900公頃大面積農地面積最為嚴重,而嘉義縣與台北縣則是約在數10公頃的局部性區域危害的狀況。在這些危害鄉鎮市中不僅僅是稻田、園藝場、菜園、竹林等農業用地受到火蟻污染,連公園、學校、行道綠地等都市環境也有它的蹤影。 【文章連載】 ※本文原載於《大自然雜誌》第84期 ▲[環保共識論壇]環境資訊公開的重要性-潘朵拉的盒子裡,裝的是什麼? --﹥
環境資源研究發展基金會 希臘神話中「潘朵拉的盒子」,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盒子打開後,不論裡面包含了多少好的東西,戰爭、瘟疫等等災禍,也一起飛了出來,因此而來到了人間。不論是什麼因素促使盒子的主人將盒子打開,自工業革命後,科技這個「潘朵拉的盒子」,已經是被打開了,也造成了許多現今環境與生態所面臨的問題。 環境資訊公開的發展 目前所談論的環境資訊公開,主要聚焦於政府環境資訊的公開。相較於民間自願性的環境資訊揭露,政府環境資訊公開之所以重要,在於現今的民主法治社會中,政府的法令政策,是決定一項新技術、新開發行為能否實行的主要關鍵。 政府環境資訊公開的發展中,民主思潮中「知的權利」、環境思潮中的「環境權」思維興起,以及在公害事件後受到重視的「風險告知及預防」,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知的權利」代表了民主社會中,民眾對於政府施政和與各項行政措施相關的資訊,皆應有查閱或被告知的基本權利。只有在民眾與政府間資訊不對稱的情況改善後,民眾在能透過民主機制,進行監督和更積極的政策參與。 「環境權」的意涵,最直接的是來自於1972年《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宣言》的第一項原則,「人類有權在一種能夠過尊嚴和福利的生活環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條件的基本權利,並且負有保護和改善這一代和將來的世世代代的環境的莊嚴責任。」環境權的落實,最根本的原則就是民眾有權利參與決定和選擇自己所居住的環境狀態。因此,環境資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是民眾必須知道自己所處的環境狀態,才有維護所處環境的可能;二是在參與環境決策的過程中,必須有充份的資訊,才有助於做出較正確的選擇。 「風險告知及預防」便是社區民眾有權利,也必須要知道生活環境週遭是否有重大環境危害的風險,像是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毒性化合物的工廠等。這個觀念主要是考量其積極性的意義:在過去的重大公害污染案件中,若能夠有緊急應變計畫,而且民眾熟悉和瞭解時,可以透過疏散、急救等方式,大幅減低社區居民生命財產的損失。 因此,對政府的有效監督,以強化政府的環境責任、落實環境權的民眾參與,以及提升對生命、財產及環境品質的保障,都是政府公開環境資訊的重要意義。 不只是監測數據的環境資訊 許多人可能認為環境資訊的範圍,哪種污染物的濃度是多少,今天的空氣品質指數是好還是差等等,反映環境現況的數據,需要高深的環境科學或環境工程背景,才能對環境資訊有所理解。事實上,歐盟曾簽訂一項關於環境資訊公開的區域性公約(在環境問題上獲得信息、公眾參與決策和訴諸法律的公約,簡稱Aarhus公約),認為環境資訊包含了下列範圍:
簡單來說,環境資訊,包含了「環境現況」、「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及可能影響」和「環境對人類的影響及可能影響」三大類別,而前述所謂的監測資訊,僅是環境現況資訊中的一小部份。 回到環境權的思維上,在權利的部份,我們必須知道環境改變對我們的影響,才能知道我們應該選擇什麼樣的環境。而在責任的部份,我們更要知道我們的行為對環境有什麼影響,才能為這一代和後代保護美好的環境,同時,也因為理解各種政策或開發行為對環境的影響,而知道這一代和後代的環境會面臨什麼樣的挑戰,也才能真正的達到環境權中的「在能夠過尊嚴和福利的生活環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條件的基本權利」。 不可諱言的,國內目前的環境資訊公開,主要仍集中於部份環境現況資訊的公開。許多其他的資訊,像是相關政策的內容、污染排放的資訊,仍因「擔心當地民眾起而抗爭」、「可能影響政策推動執行」等考量,而在公開相關資訊上,傾向於保守。 就環境資訊的內容來說,建立、蒐集並公開環境現況資訊是最基本的工作,也是後續環境資訊公開的基礎。特別是人類對環境的影響、環境對人類的影響等相關資訊,都依賴正確有充兄的環境現況資訊,以及專業及公正的分析及詮釋,才能成為有意義的環境資訊,進而發揮環境資訊公開的效益。 從環境資訊公開到環境正義 政府環境資訊公開,最主要的目的,便是希望讓所有民眾知道,在政府決定推動一項政策或進行一項開發行為的前後,對環境真正的影響為何。換言之,希望在播朵拉的盒子打開之前,能先理解會一併飛出來的東西,再決定是否真要打開這個盒子,或採取哪些預防措施。 資訊公開只是讓盒子變成透明,仍然需要許多努力,才能真正藉由環境資訊公開,朝著環境正義更為接近。除了政府全面性的積極主動公開各種環境資訊外,後續的工作包含了:
環境資訊公開,不能僅止於要求政府全面公開環境資訊。更重要的是,我們在能充份得知環境資訊後,要做出什麼樣符合環境正義的選擇? 【相關文章】 ●[讀者投書]林務局和文建會為菸商背書!──促修法全面禁止菸商贊助 --﹥ 作者:黃怡碧、黃嵩立 (台灣國際醫學聯盟) 菸品每年奪走全球500萬條生命,每2位吸菸者中就有1位死於吸菸相關疾病,因此各先進國家莫不把菸害防制視為重要的公衛課題。在一個民眾具有高度健康與社會正義意識的社會裡,菸商的真面目很難逃得過大眾的檢視:針對青少年和女性設計品牌和廣告;調整尼古丁和調味料含量來控制菸癮;在世界各地壓榨低收入勞工犧牲健康、破壞生態為他們種植菸草,這些行徑基本上來說,就是把自己的利潤建築在無數人的痛苦上。菸商為了扳回形象的劣勢,因此往往透過贊助活動,來改變社會的觀感,爭取有利局勢。 贊助是一種看似無害的舉動,乍看之下,甚至造成對社會有所貢獻的假象。以見諸各大媒體、由農委會林務局所主辦的「JTI紅樹林生態之旅5」活動為例。根據中國時報9月26日地方新聞報導,「為了增加互動的樂趣,主辦單位還推出5大闖關主題……。林務局……感謝中華民國紅樹林保護協會對於淡水紅樹林保育的積極推動,傑太日煙也連年舉辦活動,讓更多人能欣賞淡水河紅樹林的美麗……。」 一個多麼適合親子共同參與的活動!在不知不覺之間,讓所有到此一遊的男女老少,不經意的看到所有的告示牌,都在角落安靜的宣示著「傑太日煙獨家贊助」。讓全家人都認識到,原來這家日本公司在以台灣人的血汗錢塞滿了他們的口袋之後,還會拿零錢出來做一條步道給大家走,「順便」塑造企業形象。令人深惡痛絕的是,這十足是一種以慈善活動之名包藏禍心,以非廣告形式出現的惡質行銷手段。是啊,菸商是不可以在以青少年為主要閱聽眾的雜誌刊登菸品廣告(《菸害防制法》第九條第二項),所以他們乾脆堂而皇之在以親子共同參與為訴求的生態活動中當起獨家贊助商,不僅換得媒體大量的正面報導,還讓只要認得ㄅㄆㄇㄈ的稚齡孩童,從小就認得傑太日菸這個呵護自然的大朋友。那長大呢?如果要抽菸,自然是叼根菸以鐵騎馳騁在青山綠水之間啦。傑太日菸選擇贊助生態活動完全有跡可循,與其慣用廣告手法如出一轍。 再如,瑞士商菲利普莫里斯(股)公司台灣分公司,一向積極贊助藝文活動,讓苦於經費短絀的藝文界人士頗為讚許,甚至在《菸害防制法》公聽會中投桃報李,反對禁止菸商贊助的立法。更甚者,該公司於2003年還因贊助國立藝術學院第13屆畢業公演等17項活動,獲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台北越界舞團、光環舞集舞蹈團、古名伸舞蹈團等聯合推薦,得到文建會文馨獎銀牌的表揚。無獨有偶,這兩項活動都得到我國中央政府單位的背書,卻不見衛生署出面制止。 經由贊助各種體育、藝術、環保、或甚至慈善活動,菸商可以達到多重目的,例如獲得媒體正面的報導、得到社會大眾的支持、影響公眾意見領導者或決策者對菸商的看法、混淆大眾對菸商的印象等。除了上述兩個例子外,菸商更以各式各樣的手段以贊助活動行廣告菸品之實。顯眼的手法例如在F1賽車上塗滿廣告,含蓄點的就在贊助單位的名單中拋頭露面,而台灣菸酒公司以「921重建菸」利用民眾的善意,撥專款成立災區重建基金的惡劣手法,更是一絕,繼「長壽」菸之後貽笑國際。 對於這些指控,菸商一定會抗議,難道他們不能略盡企業的「社會責任」嗎?其實可以的,菸商是這個社會的一份子,我們確實也應該鼓勵他們日行一善。然而,菸商行善的最佳辦法,就是把健康和財富還給大眾。(順帶一提,國防部用珍珠奶茶來換軍備的想法,實在不切實際。國內每年超過800億的香菸支出,才是值得覬覦的對象呢。)如果菸商想要盡社會責任,請不要繼續刊登廣告,請把所有的包裝改成黑白,請不要再贊助任何活動!讓大家少吸菸,錢留在大家的口袋裡,然後大家一起來決定,我們要如何保護紅樹林溼地。 我國的《菸害防制法》制定於1997年,其中雖然對香菸廣告有一些規範,例如規定不得「以菸品品牌名稱贊助或舉辦體育、藝術或其他活動」,但是仍然允許「菸品製造、輸入或販賣業者,得以其公司名義贊助或舉辦各項活動。」世界衛生組織的《菸害防制框架公約》第十三條第二款已經明示「每一締約國應根據其憲法或憲法原則全面禁止所有的廣告、促銷和贊助。」在該公約即將生效的前夕,盼望國內的法律能夠跟上國際潮流,禁絕所有的菸商贊助活動。也呼籲所有的政府與民間組織,在接受贊助的時候,多思考贊助者經費來源的正當性以及他們的終極目的。 ※以上不代表本報立場 我有話要說: infor@e-info.org.tw(來函請註明真實姓名與連絡電話,以利聯繫作業)。 ●[講座]自然開麥拉──由消費型數位相機談自然攝影 --﹥ 時 間:10月7日(四) 晚上7:30 消費型數位相機是喜愛自然觀察、研究與教學的朋友們,用來記錄自然影像的最好工具;它不但具備所有傳統傻瓜相機的優點,更能設定成不同的ISO值以及不同的色溫,能夠直接近拍達2X放大倍率,拍攝後能立刻檢視拍攝結果,以及不需要沖洗底片,節省了拍攝成本與時間。消費型數位相機拍攝自然,是自然攝影一個全新時代的來臨,它讓每個人都有方便的攝影工具,更讓每個人都可以拍出傑出的自然攝影作品…… 詳情請參閱 http://www.butterfly.org.tw/act2.php ●[講座]談先民與植物的融合應用──淺談植物與先民的關係 --﹥ 時 間:10月13日(三) 19:30~21:30 植物是自然界的生產者,所有生物均賴植物存活,人類當然也不例外。在交通貿易不發達、沒有多樣化石化製品的時代,先民都知道如何適時從生活周遭取材,並已具有永續利用的觀念。檢視當時食衣住行,無不與植物息息相關,例如五節芒掃帚、江某木屐,甚至木麻黃棺材…… 詳情請參閱 http://www.butterfly.org.tw/news_detail.php?news_id=269 ●[講座]「綠色能源」暨「環保綠生活」全國巡迴宣講 --﹥ 時 間:10月15-17日 本計畫培訓內容結合「永續校園」與「生態社區」實地參訪、綠色能源介紹、社區組織推動工作坊與省能DIY操作示範之課程,讓學員掌握相關知識與理念。 詳情請參閱 http://home.kimo.com.tw/ind7749/2497.htm ●[活動]山豬•飛鼠•泰雅獵人--宜蘭泰雅崙埤村之旅 --﹥ 時 間:10月23-24日(六-日) 崙埤,曾是一美麗的池塘,後來漸漸乾涸後形成現在的泰雅聚落。幽靜清澈的九寮溪自村旁蜿蜒流過,而位於崙埤附近哈盆古道上的國寶級原始湖泊--崙埤池,是特有水生植物蓴菜、野菱、東亞黑三稜的故鄉。幾百年來,崙埤滋養著泰雅族人,在此狩獵、生活、孕育子孫,與大自然共生共存,我們將邀請泰雅獵人帶領大家尋訪山豬、飛鼠及山羌等動物的足跡,夜晚與部落長老圍爐,了解昔日的狩獵故事,以及原住民世代累積傳承的生態智慧。 詳情請參閱 http://www.523.org.tw/act/523/93/village/931023-24lunpi_index.htm ◆[編輯報報]環保鬥士群像錄 本週起推出「環保金人獎」專題 --﹥ 環保金人獎(Goldman Przie)是環保人士的全球性最高榮譽,本系列專文將介紹2003、2004年環保金人獎12名得主的生平奮鬥事蹟,以及美國知名自由作家蜜雪兒•奈休斯的專訪紀要。每位得獎人的背後,均代表其所在地區最嚴重的問題,讀者不但可從中看到世界情勢如何影響到弱勢居民的生存環境,還有人們如何覺醒,進而採取行動、運用適當策略以獲致成果。每位得獎人的故事都是一個世界環境問題的縮影,也是絕佳的捍衛家園教戰守則,值得大家品味再三。 ★[本會訊息]徵求《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編採志工 --﹥ 《2003年環境資訊年鑑》在最近出版了,感謝許許多多的志工,群策群力,共同合作才得以完成如此驚人的製作。 今年《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即將開工,其中的「環保名錄」編撰工作,以介紹台灣環保工作的推手(政府單位、學術單位、民間團體)、台灣地區的保護區、工業區/開發案(含科學園區、生技園區、礦區)、年度公共政策與法規、國際組織、環境指標及資料庫。歡迎有志者一同來參與。 ★下載 志工簡歷表格 (此為執行檔,開啟後將自行解壓縮),請寄至pong@e-info.org.tw,謝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