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林佳穎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2005-03-13-2005-03-19 這一兩年,特別是在都會區裡,一棟一棟的日式平房接二連三消失了,鐵皮圍籬緊貼著人行道豎立而起;某一區公家宿舍,不知啥時人去樓空,不見丁點燈火;某一處老磚牆內長著幾棵大榕樹、構樹或茄苳,四周荒煙漫草、散落著廢建材的空地,突然全部整平鋪上柏油刷上白線,搭起收費亭,變成停車場了;而某一個空地進駐了大批工程機具,鑿地基插鋼筋,準備蓋大樓了。曾經以為這樣的現象就叫做「都市發展」,然而讓這些景觀發生改變的真正原因卻是---都市中的公有地已逐漸變賣為私有地,正面臨瀕臨滅絕的危機! 政府封殺公有地的事件,每天大喇喇地刊登在財經版房地產新聞上,斗大的標題:「台中台南高雄市區精華地大筆釋出」、「國產局標售30筆眷改地底價約45億元」、「北市精華地標售總底價6.5億」、「衛武營、南市五期公地標售」。每一筆價格從數千萬到數十億不等,越是精華區的土地越快脫標;或者流標後,國有財產局或縣市政府財政局將價格一再打折下殺,再讓財團給買去。最快只要兩三年,這些地方就變成私人高級住商大樓。 政府一系列有計畫處理變賣公有地的行為,開始於民國91年間,行政院國家資產經營管理委員會成立,以「促進國家資產使用合理化及經營透明化,並提升運用效率」制定國家資產經營管理原則,其中明定國家資產經營管理應以「成本及效益」為指標,其中「閒置或低度利用」、「非業務必要之建置或使用」、「不經濟使用」的不動產應檢討處置。其中要求閒置及低度利用的土地,需在95年底處理完畢。所謂處理的意思就是標售、租賃及委託經營,減輕政府管理負擔,增加國庫收入,換句話說就是賣地變現,減少財政赤字。 當時包括中央機關、國立學校以及正轉向民營化的台銀、台糖等,在一兩年內無不趕著處分名下的土地,將公有地標售賣出或出租營收,以免土地所有權被移轉到中央。中央政府主導的這紙行政命令,是過去兩三年來都會區公有地和與長期公有地共生的歷史建築、老樹生態空間等,在根本來不及作基礎調查,提出保留價值評估報告及經營管理計畫等有力證據之前,就大量消失的主要原因。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用來形容公有地跟歷史文化空間的關係,應該還滿貼切。這兩三年來,地方文史工作者搶救歷史建築跟老樹群的事件接連不斷,包括台北同安街紀州庵及老樹群、台北青田街老樹群、嘉義市台銀日式宿舍群以及多處眷村拆除等等案例,這些見證著台灣歷史變遷及發展軌跡的本土文化資產,都因國有財產局以降低經營管理成本、變現進帳挹注國庫收入的考量下,如風中之燭。令人不解的是,當時文建會已將「閒置空間再利用」作為施政重點,卻不被列在國家資產管理委員之中。屬於全民的文化資產,在這場公有地大拍賣中,連價值鑑定的過程都沒有,就被賤價賣出。政府以眼前帳面損益來衡量文化資產,片面定法、速戰速決的手段,在文化界還搞不清楚國家資產處置法到底是怎麼回事之前,歷史建築與老樹就因土地所有權的移轉,如骨牌般應聲倒下。更別說是與開發工程相衝突的案例。被評定具國際級醫療史跡保存價值的新莊療養院,因捷運工程需要,也即將變賣17公頃園區給捷運局,賺進40億元,其中10億興建新醫療大樓,30億繳交國庫。 政府棄守都會區公有地,不只棄守台灣的歷史文化資產,也棄守了都會區永續發展的願景。根據統計,台北高雄兩個城市的公園綠地面積都在都市面積的5%以下,然而建構一個生態城市的目標是30%。當民調顯示,都會區民眾尤其希望能有更多公園綠地,政府卻反其道而行,讓增加都市密集區公園綠地的可能性宣告無望。可想而知,未來都會區對其他公共設施用地有需求,如兒童遊戲場、運動場,甚至資源回收站、災難緊急避難用地、防洪池等,都得花更多的錢跟財團把土地買回。或者,我們只能再一次聽到「國家財政困難」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然後放棄---放棄構築幸福城市的機會;以及,放棄築夢的權利。 ◆環境副刊:一週回顧 2005-03-13~03-19 --﹥
■[攝影賞析]夜尋雪記 ◆環境新聞:一週回顧 2005-03-13~03-19 --﹥ [星期五] [星期四] [星期三] [星期二] [星期一] ■理性關懷:一週回顧 2005-03-13~03-19 --﹥
■[生活的未來-生活環保]哥斯大黎加的生態旅遊思考(一) (二) (三) (四) ▲專 欄:一週回顧 2005-03-13~03-19 --﹥
▲[我們的島]守護生命之河 ●活動訊息:一週回顧 2005-03-13~03-19 --﹥
●[活 動] [徵
求] [研討會] [節目預告] ◆編輯報報:一週回顧 2005-03-13~03-19 --﹥ ★本會訊息:一週回顧 2005-03-13~03-19 --﹥
★徵求台灣地球日網站更新與翻譯志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