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回顧版

2012.8.25








近期活動

「台灣藍鵲Tea天行道」坪林里山藍鵲茶國際工作坊(改期到8/27(一)~8/28(二))
財團法人樹谷文化基金會 招募志工(9/10截止)
「步」可不之「道」──「虎」、「松」步道行
「紹興之夏——101年社區的記憶」畫攝展
2012 Clean Up the World 清潔地球 環保台灣(8/28截止)
野蔓園2012第四屆PDC課程(9/5截止)
2012年海洋保護區國際研討會(8/31截止)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水利署還未做好轉型準備

作者:莫聞


淤積的武界壩(徐蟬娟攝)

水利署最近接連爆出弊端,先是前第七河川局長張良平、第六河川局副局長謝瑞章,接著是副署長楊豐榮、署長楊偉甫;在台灣陸續承受風災的8月,格外諷刺。水利署明年將脫離經濟部轉入環境資源部,對水的態度勢必要從「用水」轉為「惜水」,如今問題不斷,顯示水利署還未做好轉型的準備。

台灣治水需要改變的是觀念,要加入更多元的解決方案,更需要請聽不同領域人們的聲音。對那些樂於與民間溝通,推動民間參與機制,願意改變,每日兢兢業業的在自己崗位上努力的公務人員,也要給予掌聲。期待趁著這次弊案曝光的機會,可以讓水利內部行程正向的轉型,讓花大錢發包工程為主的治水文化在官府裡式微,讓生態化治水、透明化治水的機制壯大。繼續閱讀

新聞回顧 |減少汙染 人人有責
影后舒淇憂末日噩夢成真 推動環保救地球
支持「食物回收」 好姨當場下廚
溫室氣體盤查登錄的主體及其組織邊界
新能源 英離岸風力發電量全球第一
改善空污 發電排放標準加嚴
六輕刷油漆要繳空汙費 台塑反彈
海廢社淨灘7年 盼找回乾淨海灘
高美濕地 堆滿漂流木
廣西擬對機動車實行環保分類標誌管理
陜西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實施方案獲批

新聞回顧 |農業 糧食的根源

懸賞抓螺 顧生態兼助貧
糧價高漲 稻田輪作、休耕 農友觀望
共耕守原鄉
300農村打造計畫2012年底推出
小地主大佃農擬調整 農友反彈
玉米價格飆新高 全球將陷糧食危機
久旱不雨小麥欠收 俄恐禁出口
大豆玉米價格飆新高 新一波糧食危機正衝擊台灣

本週精彩專文

在安居與安葬之間
苗栗的生死關頭
從「廣州垃圾隨袋徵收試辦」談起(上)
從「廣州垃圾隨袋徵收試辦」談起(下)
航向勇氣!綠島公館國小的獨木舟之旅(上)
航向勇氣!綠島公館國小的獨木舟之旅(下)
工作假期——在泰國清邁大象天堂
霄裡溪不能被污染,廢水不能給人喝!
日本蔬菜咖啡館帶有機給核災學童
環境法治的守望與承諾—王燦發
輻射食品吃多少?
毒泥圍城

本週焦點新聞

.

熱血揪團 烈日下對抗外來種 柴棺龜幫吃福壽螺卵
廢棄物填海造島(陸)爭議大 公民會議展現民主精神
田中豪雨成災 林管處清疏
想念南沙魯 族人背書包回家真好
華東部落海祭 311震災生趕來
「吃魚翅不浪費」陸水產業言論遭批
7月放生旺季 環團籲佛教大老出面:護生不放死
境內藏人抗議濫採活動在傷亡、被捕後告終
樂生卡捷運 北市判賠包商
黑板樹惹人嫌 台中市府淘汰不移植
震後兩年半 海地漸回正軌
海邊野菜 番杏補充夏季綠元素
東京數家百元店 矽橡膠製品驗出致癌物
拯救地球新點子:向天空灑鹽
台南公園老樹病情重 民間團體展開搶救
政府推綠色經濟? 綠盟:政策工具要端出來
福島外海 六線魚銫含量創新高
陳綺貞壓軸 周六搖滾夜邀您一起「核電歸零」
黃蝶翠谷擬劃設保護區 林務局先徵詢社區意見
守護海洋資源 陳以真讚七美海男人!

水利署還未做好轉型準備
作者:莫聞

水利署最近接連爆出弊端,先是前第七河川局長張良平、第六河川局副局長謝瑞章,接著是副署長楊豐榮、署長楊偉甫;在台灣陸續承受風災的8月,格外諷刺。水利署明年將脫離經濟部轉入環境資源部,對水的態度勢必要從「用水」轉為「惜水」,如今問題不斷,顯示水利署還未做好轉型的準備。

據報導,楊豐榮說和廠商打麻將、一同出遊是署裡的「風氣」,依我看,他們把水當金礦,彷彿社會新聞中一再出現的「不肖子」,老是想著要怎麼從「母親」之河逼出錢來,才是水利署真正的風氣。

水利署現在是隸屬經濟部,為了「經濟發展」用盡手段幫工業部門找水,一直是把水當作生財工具;部分公務員和業者利益同聲一氣,把水當金礦挖的「風氣」深入骨子裡去了,就連治水防洪,也是猛灌預算,想著要怎麼發作更多工程,在母親之河裡淘石挖砂、灌漿鑄泥,一副錢多到花不完,治水可以到處撒錢的陳光標模樣,讓廠商猛抱大腿、同樂、甚至行賄,也就不足為奇。

但是,這種風氣,也是社會大眾縱容民意代表給寵壞的。

每逢水災風災,上游就要怪罪邊坡沒有水泥牆,不夠穩,下游就要怪罪堤防不夠高,擋不了水,大家想的都是如何束水,把水約束在固定的範圍。於是,8年800億治水預算、乃至灌到1410億,莫拉克災後1200億等等,種種束水的工程,就在民代受綁樁質疑、環團期期以為不可、民眾默許的情形下通過。

環保團體像「水患治理監督聯盟」這樣的民間組合,一向深知,水,就是要有空間,要滯洪,要盡量減少不透水鋪面,要能涵養健全的生態系統,這些都有助於留住水,讓水與人和平相處。

因此,他們多年來努力和政府單位溝通,不是所有的治水都要靠工程,有的地方做了比不做更差(例如有的水泥設施在下次水災來時垮了,衝入水體成為新的災害源),努力的推動「滾動式評估」,讓水利單位可以不必受到考績的壓力,稍稍脫離非要把預算花完才算有做事的官場文化;也推動「生態檢核表」,讓施工單位可以思考用兼顧生態的方式執行;也推動資訊公開網站,讓民間可以清楚看到工程發包到哪裡,錢花到哪裡去。

只是,這些「惜水」的例子,只有在8年1410億的石門水庫集水區計畫和易淹水地區整治計畫中推動得還算有些進展,但即便如此,大部分仍著重水泥工程的思考模式,或者經費沒有分配到真正的易淹水區,更遑論其他計畫,還有許多路要走。

台灣治水需要改變的是觀念,要加入更多元的解決方案,更需要請聽不同領域人們的聲音。對那些樂於與民間溝通,推動民間參與機制,願意改變,每日兢兢業業的在自己崗位上努力的公務人員,也要給予掌聲。期待趁著這次弊案曝光的機會,可以讓水利單位內部形成正向的轉型,讓花大錢發包工程為主的治水文化在官府裡式微,讓生態化治水、透明化治水的機制壯大。

這樣,合併到環境資源部的水利單位,才有機會發揮環境治理的效能,以「惜水」的姿態迎接接下來嚴峻的環境治理挑戰。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葉人豪、詹嘉紋、林子晴‧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