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環水繞的台北盆地 (下) | 環境資訊中心

山環水繞的台北盆地 (下)

2001年02月16日
作者:林俶圭(自然步道協會理事長)

冬季溫低,四季分明

【小流域生態系】台北類似圖中的野溪或小山溝,多數經整治為水泥堤岸或埋設涵管而不復多見。東北季風除了在台北盆地的某些迎風面山坡地,形成東北季風林外,也會因為它所帶來的低溫,對其他地區的植物產生重要的影響。例如:冬天的低溫加大了年溫度的落差,使得如山櫻花等「先花後葉」的溫帶生態現象在此出現,又如溫帶的黃葉、紅葉現象等,都為台北地區帶來類似溫帶的繽紛的四季變化。但因為東北季風也帶來降雨,而且台北盆地又位在亞熱帶地區,不至於出現零度以下的下雪氣候,所以比起真正的溫帶,台北只有季節變化的繽紛,但卻更翠綠宜人。

古老物種由南往北遷移

台北南區的雪山山脈,是台灣最早的脊樑山脈之一,山脈的形成時間約在400~200萬年前,冰期時很多亞洲溫帶物種會南遷在此避難,因此區內有許多第三紀時代的物種。而北方的大屯山區則是在50~40萬年前才形成,因此我們相信,物種是由雪山山脈在台北近郊的餘脈向大屯山區移動,換言之,古老物種在台北由南往北蔓延的過程中,因為北區有海拔1000公尺左右的山區,及東北季風影響的冷涼環境,物種會選擇合適的環境生存下來。此一遷徙路線的推論,亦可由大屯山區並無特有種存在的特性充分證明(台灣水韭是個例外)。

次生林的演替序列

由於台北的大部分山地都曾遭到人類採伐開墾,或造林。目前已有些地區因干擾因素消失或降低,例如:農地廢耕、山林保安等,蘊藏在土壤中的原生植物種子會在雨水的滋潤下萌發生長。但因過去干擾的程度及停止干擾的時間不盡相同,因此台北盆地的郊山隨處可見到處於不同演替階段的各類森林,正在逐漸恢復成天然林,這些都是屬於半人工半自然的自然環境。

小流域生態系

台北盆地由於雨水較多,郊山綿延,因此溪流眾多,到處可見不知名的小山溝。這些小山溝再匯集成小溪,提供許多淡水生物的棲息空間,由於水體環境和陸域環境明顯不同,各小流域會自成系統,對於原屬溼地,但水域環境日漸減少的台北而言,益形重要,實在更應加以妥善保護。但因近年來的山坡地開發,使得森林減少,所能涵養的水源大量減少,許多溪溝已逐漸乾枯,或直接填土,或埋設涵管而消失不見。小流域生態系的減少和消失,已逐年反應在都市的生活環境品質上,如加速熱島效應、水庫水源不足……等。

y資料來源:『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