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24日
作者:蕭昀(石探記科學團隊成員)
台灣大學昆蟲學系學生與中國廣州中山大學、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的研究團隊合作,發現了一種大花蚤科 (Ripiphoridae)甲蟲的化石新種,是已知大花蚤科年代最古老的化石紀錄,產於約為1.65億年前中侏儸紀的內蒙古鬱林。
大花蚤科是一群具楔形身軀、側面看為駝背狀的陸生甲蟲,其幼生期為寄生性的,對象包括蜚蠊目(蟑螂)、膜翅目(蜂類)和鞘翅目(甲蟲)。新發現的甲蟲名為媧皇始源大花蚤 (Archaeoripiphorus nuwa Hsiao, Yu & Deng, 2017) ,今年2月發表在國際期刊歐洲分類學期刊 《European Journal of Taxonomy》。
台大昆蟲系學生蕭昀於交換學生期間,受廣州中山大學龐虹教授指導,與中山大學、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研究團隊進行研究合作。
中國大陸產的中生代甲蟲化石的研究始於20世紀初期,並且在過去30年獲得長足發展,有超過200個種類被描述發表,而位於內蒙古的道虎溝村由於出土了相當多的昆蟲化石,成為了古昆蟲學研究材料的寶庫之一。
媧皇始源大花蚤則是在檢視道虎溝化石層生物群 (九龍山組,中侏儸紀,約1.65億年前) 的甲蟲化石時所發現確認的化石新種,以中華創世神話神祇——女媧所命名。
本發現將大花蚤科的起源時間從前人根據分子序列所推估的時間點向前推至中侏儸紀,另外,根據其與寄生鞘翅目幼蟲的Pelecotominae外觀形態上的相似性,以及九龍山組亦出土不少幼生期棲息朽木的甲蟲類群的化石這點來看,推測本種可能已建立與朽木棲甲蟲的寄生關係,此部份則需要未來更多的化石證據和研究去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