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6月11日,
聯合國地球環境高峰會議,於巴西召開。
一位12歲的加拿大女孩,
在世界各國領導人面前,
發表了一篇6分鐘的演說:
「請不要忘記...
是為了你們的孩子,也就是我們。
各位正透過這樣的會議,
決定我們要在什麼樣的世界裡成長。」
以信仰回應現代人的失落
台灣四面環海,現代台灣人卻感受不到海洋的沈毅、威嚴、嫻靜與憂鬱,更學不到海洋包容的胸襟與壯闊的氣魄。台灣的土地大部份為森林所覆蓋,孕育了豐富多元的森林文明。以前的人居住在森林中,從森林獲得生活所需,人是森林的一部份,森林是人的全部。
隨著文明的進入,高山的森林被砍伐,平原的樹叢闢為農田,濕地被填平,海岸築起綿延無盡的水泥碎波塊。海洋靜默、森林無語,默默承載台灣人釋出的貪婪與污穢。
「明天過後」或「不願面對的真相」,敲擊人們內在那個空虛很久很久的部份,讓我們感到都市繁華景象的不真實。生活中,當溪水不再清澈、魚蝦從溪流絕跡、田間蛙鳴消失、食物喪失原味、童年失去歡笑、有錢也買不到健康時,我們更加警覺到現代人的失落。
宣揚「耶穌是現代人的希望」的教會,如何從信仰回應台灣人的失落?
活出所信編織希望的未來
面對「地球暖化」的議題,我們一起反省當前台灣社會的生活方式,並在尋求解答的過程當中,逐漸顛覆世俗的價值觀。我們也察覺到,進入生態關懷領域所領受的教導,與過去在神學系所受的信仰造就有著相同的脈絡。其實,我們可以對將來有盼望──用生命去投資一個簡樸的未來──這是一個令人欣慰的期待!
現在,我們的社會就是要無止無境的經濟成長,這種想法,導致我們被強迫沒命地追求金錢來消費,也導致我們的土地以及生活當中的生命都受害,為了經濟成長,已經將整個生存環境弄到快要萬劫不復的地步。
倘若,我們不會學習去活出人受造的樣式,我們可能耗盡所有的時間,換來更愁苦的生命,或者終結生命延續的可能性。我們不知停止、沒有安息,我們也不讓大地安息,我們無停無歇但靈命枯竭,就連大地哭泣呻吟,也無心聆聽,導致走向毀滅而不自知。
德國神學家莫特曼在2002年來台灣說: 「我們可以將上帝的安息年稱為上帝為祂的受造和地球所訂的環境政策。」安息可以是一個簡樸的開始,過度投入競爭,我們已經沒有安息,就連孩子,我們也不放過,生怕他輸在「起跑點上」,父母拼命賺錢也要供應她去補習,最後,我們的孩子失去了上帝賦予他們原本的生命價值。我們做父母的「贏得」了雙薪的疲憊!卻讓孩子失去了尊重父母與順服神的教導。整個世界會變成這樣,我們得負起責任。
在孩子面前,我們要活出信仰。我們絕不要說說就算了。我們要從上帝獲得喜樂。上帝必定要讓我們的生命活得有尊嚴,也要在祂所應許的土地上享有安樂。
生態文史種子師資培訓
長久以來,台灣青年學子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對本土「歷史文化」與「自然生態」都是陌生的。又因為工業化、都市化的快速發展,現代台灣人也失去了與土地聯繫的機會。由於脫離原生的文化臍帶與共同的集體記憶,因此,形成整個台灣社會在精神生活上日益貧薄空洞、飄浮無根的惡果。也因此,大部分人對周遭環境的破壞普遍缺乏關懷,對逐漸成為全球共同關切焦點的環境危機也不甚了解。
要改善這種現象,建議由各中區會核心教會主辦,透過培育「生態文史種子師資」,作為落實環境關懷的起點,為台灣青少年紮根於本土生態文史,與國際同步邁向生態時代,作出最具前瞻性的準備與貢獻。活動方式分戶外和室內兩大部分。
戶外活動
以當地或鄰近地區生態文史景點為目的地,廣邀各教會青少年輔導或對生態文史關懷有興趣的成年基督徒,結合當地生態團體或文史工作室之講師及解說員,提供在地知識深入的學習機會,增進對自然生態及鄉土環境的感知能力,以落實關懷本土的具體行動。
室內課程
動手動腦:綠色生活DIY示範教學、太陽能鍋製作、取材自然的創作力與想像力(草、竹、籐、線之編織、木工、植物染、器物製作);營造溫馨、創意、健康、自然的簡樸生活。
影片欣賞:生態保育科學新知、生物多樣性、森林/海洋生態文化、來自邊陲的省思(農村、部落、離島)。
專題講座:「環境運動簡史」、「環境倫理入門」、「淺談生態神學」、「生態思想簡史」、「地球憲章簡介」、「聯合國永續發展十年教育計劃」、「水資源問題與生活因應」、「節能省水」、「生態社區營造」,可深化並拓展視野。
原載於<台灣教會公報>2883期2007年5月28日-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