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研發低碳鍍膜技術、中國注資緬甸採礦遭當地部落抗議、格陵蘭冰蓋融化速度為過去平均17倍 | 環境資訊中心
編輯直送

清華研發低碳鍍膜技術、中國注資緬甸採礦遭當地部落抗議、格陵蘭冰蓋融化速度為過去平均17倍

2025年06月12日
編輯室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6月11日

東山山區申設土資場今被抗議 南市府:1月已退回申請案

聚全營造申請在東山山區設置土資場,東山區里長11日號召鄉親表達抗議、拒絕土資場進入烏山頭水源區。南市工務局表示,聚全公司2024年10月申請於東山區土石方資源堆置場,因申請資料不全及未取得環境影響評估許可,工務局已於今(2025)年1月退回申請案。(自由時報報導

清華研發低碳鍍膜技術 有助推動綠色半導體製程

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系教授李明蒼率團隊研發出常溫常壓下能在曲面鍍膜的創新技術,可縮短製程、降低材料成本,及減少能源消耗與碳排放,為半導體製造邁向低碳淨零注入新動能。(中央社報導

官田水雉園區 首記錄「史丹吉小雨蛙」

官田水雉教育園區進入水雉繁殖季,目前有水雉四19隻,其中公17隻、母8隻已在園區有小家庭,11日統計有6巢24顆蛋,今年因園區生態環境變好,也首次記錄到台灣本土種的花條青蜂、史丹吉小雨蛙。水雉園區主任李文珍說,已十多年未見過史丹吉小雨蛙。(自由時報報導

北市社宅缺冷氣 市府擬以租代買

夏日炎炎,冷氣成家中必備電器,但台北市府建逾1.4萬戶社宅,僅45戶配冷氣,在六都排名敬陪末座,住戶不滿,租約一簽才3年,光冷氣就要花2萬元,市長蔣萬安允諾,未來建社宅都會加裝。都發局說,擬以租代買解決。(聯合新聞網報導

東部海域規模6.4地震 氣象署:3天內留意規模5餘震

11日晚間7時地牛翻身、國家級警報大響,發生規模6.4的有感地震;震央位在花蓮縣政府南方69.9公里,屬於台灣東部海域範圍,最大震度台東縣達到5弱。12日凌晨0時1分,台東近海也發生規模5的地震。氣象署提醒,未來3天內還是要注意規模5到5.5地震發生的機率。(公視新聞網報導


中國注資緬甸開採鉛礦 原住民部落抗議憂汙染環境

中國合資企業計劃在緬甸撣邦開採鉛礦,引發當地原住民不滿,數百名抗議者沿山坡來到一處洞穴般的龐大設施,那裡的巨型磨礦機已準備好研磨他們祖先家園的岩石以獲取鉛礦。法新社報導,由於全球能源轉型需要電池,預計對鉛這種重金屬的需求將會增加,但是開採鉛礦可能會汙染環境。(中央社報導

100多年來首次觀察到! 神秘南極鈎魷魚活體影像曝光

神秘的南極鈎魷魚(Gonatus antarcticus)近日首度被拍下在海中的活動畫面,這是100多年來首次親睹其活體樣貌。綜合外媒報導,與《國家地理》合作的施密特海洋研究所(Schmidt Ocean Institute)研究團隊,在研究船「法爾科號」(Falkor too)上使用遙控潛水器(ROV),潛入南極2152公尺深的水域中,發現1隻神秘魷魚,其長度約0.9公尺,外表呈現血紅色樣貌。(自由時報報導

全球暖化前線!格陵蘭冰蓋5月加快融化 速度為過去平均17倍

世界氣候歸因組織(World Weather Attribution)在11日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指出,格陵蘭冰蓋在5月熱浪期間加速消融,速度是過去平均的17倍,而這波熱浪也侵襲冰島。根據世界氣候歸因組織說法,今年5月在冰島與格陵蘭觀測的破紀錄高溫,可能每100年就會再出現一次。(中央社報導

今年5月創全球有紀錄以來第2熱 僅次於去年

歐洲聯盟氣候監測機構今天表示,2025年5月創全球有紀錄以來第2熱的5月,無論是陸地或海洋皆是如此,全球升溫持續成為新常態。路透社報導,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 ,C3S)在月度報告中表示,今年5月是地球有紀錄以來第2熱的5月,僅次於2024年5月,同時北半球3至5月也創下有紀錄以來第2熱的春季。(中央社報報導

檢測空氣DNA,毒品、病原及野生動物將無所遁形

城市鬧區的街道,除了喧囂的車聲人聲,還可能飄散香水、美食等氣味。讀者應該沒想過,空氣也藏著病原或大麻,甚至動物DNA。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揭示,空氣的「環境DNA」(environmental DNA)的確存在。這種看不見、摸不著卻真實存在的資訊載體,可能改變環境監測、公共衛生乃至野生動物保育。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Florida)證明,只需一片簡單空氣濾網,就能「捕捉」空氣多樣DNA訊號,有助追蹤野生動物、病原體,甚至非法藥物的線索。論文刊登於《自然生態與演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期刊。(科技新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