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前瞻:守護環境 從建立綠色消費觀開始 | 環境資訊中心
回顧與前瞻

2010前瞻:守護環境 從建立綠色消費觀開始

以利潤作為動力 給企業生產綠色產品的壓力

2010年01月27日
策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整理報導:廖靜蕙

以「永續的生活方式」因應全球暖化,綠色產品以及綠色消費是最Smart的選擇。而「無消費日」破除消費迷思,其實透過對的消費行為,是可以改變對環境的態度,友善環境。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理事長林朝成:綠色消費是對環境友善的方式,消費者應從產品的原物料、生產、運送、使用、廢棄物回收等,從生到死,所謂的「生命週期」的過程充分了解。

例如產品的原物料是否來自對地球環境友善的栽作方式或開發;生產過程是否符合安全排放標準;使用起來是否對人體健康;運送過程是否耗能。

台灣對綠色消費的觀念配合不足,而環境資訊的公開仍不充分足夠。建議:

  1. 資訊要能公開易得:資訊不能束之高閣,或需透過層層關卡才能取得;必須讓民眾(消費者)隨處可得,並且是完整的資料。
  2. 要提供全面的資訊,包括產品生命週期的每個階段(的碳足跡),不能只告知使用階段或其中某個階段。
  3. 資料必須用平易的語言呈顯,不應該包圍在重重專業術語下,讓民眾或消費者產生疑惑。
  4. 產品友善環境的表現,應與企業責任相環扣,對地球有害的產品,要反應在股價與企業信譽上。給企業更大的壓力才能促成綠色產品。不只是給綠色標章,而是要反映在產品的利潤上。

台灣有機產業促進協會理事長陳世雄:台灣環境的現實是有背後的因素,環境少量污染是在容忍範圍內的。一般預估綠色產業在這幾年內全球約達2000億美金之規模。綠色產業就是有機農業。

慣形農業因為使用農藥、化肥,排二氧化碳佔39%;一氧化碳高達90%。有機農業沒有這個問題,甚至可解決問題,是唯一的選擇。政府推有機農業認證輔導機制,花費往往佔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農民負擔重、有困難,這也是有機農業在台灣無法推動的主因。

林朝成:表示要推動「生產履歷」。在農產品上顯示來自何方,這會使消費者與農民建立關係,打破以往匿名的關係,「產生連結」這點很重要,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不再陌生。此外,有機農業的耕作方式,小而多元,當地生產當地消費,因此得以發展地方特色。

※ 此系列座談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中華電信基金會、神腦科技文教基金會主辦,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公視PeoPo公民新聞平台、台灣立報、國際厚生健康園區、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協辦。

Ø 座談時間:2009年1月25日上午11:00
Ø 地點:氣象風險管理開發公司攝影棚
Ø 主持人:張宏林(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秘書長)
Ø 與談人:台灣有機產業促進協會理事長陳世雄、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理事長林朝成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