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團看台灣:身土不二的環保實踐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中國環團看台灣:身土不二的環保實踐

2012年11月14日
本報2012年11月14日高雄訊,鄭鈺琳報導

中國環團對台灣環保實踐的看法:身土不二「他們,腳踏實地,守護著鄉土。」這是訪台的中國環境NGO伙伴在惜別晚宴上對台灣環保工作的回饋。

兩岸環保NGO交流的最後一天,透過研討會與台灣環境組織和工作者交流分享8天來在台見聞。即便跨越海峽,兩岸面對海洋、海岸與溼地的問題大同小異,台灣對身土不二精神的力行則是參加活動的中國伙伴們最大的感觸。

中國環保NGO來台交流,13日在高雄義守大學燕巢校區辦理「兩岸水生活」研討會,與台灣環境團體分享來台8天參加工作假期與社區參訪的收穫,並交流中國環境保護的推動狀況。討論議題從自然教育與每日糧食一直延伸到海洋、海岸環境保護的課題。

守護環境 從每一餐飯開始

兩岸NGO交流在森林公園中的午餐@來義排灣部落齊洋,是北京有機農夫市集組織者,特別關注台灣的在地飲食。她認為以台灣豐富的物產,落實「食在當地、食在當季」絕對可能。行程中,芳苑產地鮮蚵和部落特色創意美食都讓她印象深刻、回味無窮。

她也於會議中分享中國目前有機市集的狀況。由於北京城市擴張太過劇烈,生活品質急速下降,生活中幾乎難有休閒,因為嚴重的汙染問題,更難得吃到安全有保障的菜蔬。因此北京有機農夫市集從兩年前3~5個攤位數十人的週末小活動,轉眼擴大成今日的30來攤、2000多人騷動搶貨的火紅局面。齊洋表示,「有機市集在北京不單純是買賣,更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張泰迪則回應道,在台灣,現在環境團體也回到飲食教育,例如推廣在正確時間吃正確的魚,不但不影響健康,還可以讓海洋更永續。

環境教育的根本 不是為了走出去 而是留下來

盛江華與會者也同樣關心環境教育的問題。北京魔法貓ECO手工坊盛江華說明以中國現況,對於汙染和開發,直接反對或抗爭不一定有用。她認為最有力量的是時間和證明,而自然教育是她的著力點,從生活中傳達、實踐守護自然的精神。

研討會中,從事助學工作,服務於心守家園的曹學勤,對本次交流活動青年守護家鄉環境這點特別有感觸。她說,在這裡看見很多歸鄉青年在地方上做家鄉的事,以及原住民努力傳承自己的文化。但現在大陸推動的助學計劃都是設法想要孩子走出去,「都要離開土地了,怎麼會想要愛護土地呢?」經過這次活動,她開始覺得也許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走出去,而是留下來。

從工作假期看見公共參與的可能

「舉辦兩岸環保NGO交流不只是交流活動操作、組織經營的Know-how,公民意識和公眾參與是我們透過生態工作假期最想傳達的一點。」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葉人豪說道。

曹學勤由於特殊的政治環境,中國並不鼓勵人民參與公眾事務,也讓許多環境議題不易推展。從北京來參加活動的齊洋就認為,在台灣她看見大家很用心照顧社區的環境,但在大陸很多地方,如沿海新興城市,大家想的都是賺錢,沒有人要管身外事。而上海根與芽青少年活動中心的鄭敏鷹也說,大陸民眾目前多半只管自家的事,比如鄰居之間房屋漏水的爭執,甚至還有電視節目專門讓民眾申訴這些問題,但出了家門會管到公共領域的幾乎沒有。

有鑒於政治氣氛,廈門鱷魚嶼少島主林大聲說,「很多地方我們沒法硬碰硬,只好採取軟性態度進行訴求,進而創造政府的生態政績,讓更多人加入,也讓環境受益,創造多贏局面。」關心飲食問題的齊洋則認為北京有機農夫市集吸引到大量人潮,有機會利用消費行為創造出更大的力量。

用一輩子的時間堅持環保之路

林大聲一個人用他的生命守護著島嶼,鱷魚嶼島主林北水植樹20年的生命故事讓在場台灣伙伴深受感動。廈門鱷魚嶼原為草木不生的荒島,但在向政府承租該島的林北水堅持下成為綠蔭扶疏之地,卻仍面臨每年沙灘侵蝕退縮的窘境,現在更有財團開發的威脅。

林北水長子林大聲說,「父親只靠個人經驗、缺乏對外交流,才會辛苦經營那麼多年,但現在我們可以運用更多人的經驗和力量做得更好。」現在的鱷魚嶼,正努力積極推動生態工作假期,集眾人之力一同讓環境受益。

守護海岸 預約未來

兩岸環保NGO交流合影而台灣NGO之間相互支援互助的情況也讓中國環團感受深刻,同樣來自上海的劉永龍即表示:「透過生態工作假期,感受到台灣許多NGO團體一起合作努力做一件事,是很值得學習的。」

本次兩岸環保NGO交流活動也創造了未來的實質互動,在兩岸友善交流的基礎上,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預計2013年到鱷魚嶼舉辦工作假期,協助種植紅樹林守護海岸,為本次的交流活動劃下希望與承諾的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