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行動──鄰里起『哄』藝術節」15日在公館附近即將拆遷的蟾蜍山社區,由國家電影資料館放映侯孝賢作品《尼羅河女兒》35釐米版本,推動在地文史保存的「好蟾蜍俱樂部」邀請26年前《尼羅河女兒》的劇組映後座談,回憶當年拍攝蟾蜍山暮色的時光,並呼籲留下北市最後的山城眷村。
「電影有時候就是要擺久一點,人老一點,可能就會有滋味一點。」大學時期研究侯孝賢電影美學的電影資料館館長林文淇,將35釐米版本《尼羅河女兒》原汁原味帶進蟾蜍山電影蚊子館(蟾蜍山廣場)中放映,展開蟾蜍山影展的序幕,一起觀看影片的眷村婆婆與阿姨,看著片子討論影片中是誰家,哪家的街道,電影頓時變得更真實。
不僅觀眾看熱鬧,蚊子吃的也熱鬧,現場觀眾不惜被蚊子叮滿紅豆腳也要體驗台灣舊眷村文化。撥放時由於底片太老舊導致播放機短暫無法正常運作,搶救時觀眾安靜等待,沒有絲毫抱怨聲。當年攝影師陳懷恩幽默地說,這是現今數位時代沒有的享受,還好底片沒有燒起來。
片中有許多經典場景,陳懷恩解釋,蟾蜍山夜景是其中一場,整部片辛苦在於我們必須利用曝光度足夠時拍攝純夜的戲,每一天我們都趕著在10分鐘的暮色時間拍攝。林文淇說,當時都只能用畫質較差的錄影帶看,現在回頭看35釐米版本的蟾蜍山,真美!
涼風與星空總是環繞蟾蜍山廣場,飛機卻總是飛過山頭提醒蟾蜍山的時間正在流逝。《尼羅河女兒》經典台詞:「現實的環境,總是逼著我們不停地往前走。」宛如映著蟾蜍山被城市吞噬的命運。
曾經,光復後美國空軍在公館圓環建立台北通訊站,協助國軍在蟾蜍山建立載波台與空軍作戰指揮部。1953年軍方於指揮部旁興建眷村「煥民新村」,但「眷改條例」實施後,「煥民新村」居民陸續於2011年遷出,而部分區域也劃為台灣科技大學擴建用地。原本舊眷舍預計於2013年7、8月間拆除,由於停車場中兩棵老榕樹延遲拆遷時間,拆除時間延長至10月。
一群關心蟾蜍山聚落的藝術創作者,透過裝置藝術重新打造「煥民新村」廢墟老房子。參觀藝術導覽的民眾張景雲說:「裝置讓這裡變得像是藝術品,有些人可能覺得,搬離這種破舊房舍,去住新的樓房不是很好嗎,但是社區認同與自在,絕非新的公寓大樓可以取代。」
好蟾蜍俱樂部與導演侯孝賢共同呼籲台科大創新利用空間,納入社會住宅模式或教學的考量,因為偉大的城市需要用創意的思維與包容多元的心胸來營造。